回覆列表
  • 1 # 凡人繁語

    比如我班上一個孩子,中午把一個同學的牛奶偷偷喝了。因為我在班上強調不準帶零食進教室,有的家長心疼孩子,偷偷給孩子的書包放了牛奶。另一個孩子沒帶食物偷偷把同桌的牛奶喝了,當他同桌哭著告訴我時,我有些憤怒,但是我想給孩子自己承認錯誤的機會,就問他為什麼喝同桌的牛奶,有沒有覺得自己覺得自己的做法不對,結果這孩子說:他口渴,沒帶杯子才喝同桌的牛奶。我聽完後知道這孩子沒意識到自己犯的錯誤,還為自己的錯誤找理由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一個孩子能有這樣圓錯誤的本領,跟家庭環境和家庭教育有很大關係。在跟家長的溝通中瞭解到,這家長平時只關注小的孩子,吃的喝的只給小的孩子,不給大的孩子,平時吧吃的喝的藏起來不給大孩子。有時大的孩子就會去偷偷找來吃,然後對父母說一大堆理由,家長沒有過多追究,也沒認識到孩子在犯錯誤,這種小錯誤會導致以後的大錯誤。有一句古語說:從小偷針,長大偷金。這也是我經常在班上告訴孩子們,要潔身自愛,勿貪他人之物。

    孩子範了錯誤,不但要孩子勇於承認錯誤,還要讓孩子認識到犯錯誤的嚴重性,及時改正錯誤,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我是領悟教育,與您一起關注孩子的教育,關注孩子的成長。

  • 2 # 貧民之子談教育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難免會犯錯誤,而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改正才是關鍵。

    至於承認錯誤那是必須的。古云“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要讓孩子充分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所帶來的嚴重性,並且要讓孩子勇於承認錯誤、分析錯誤並及時改正,同時要給予鼓勵孩子承認錯誤,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 3 # 丁香88577228

    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都不知道你“錯”在哪裡,你會不會向“逼你認錯的人”認錯???既便是你迫於對方的強悍,表面很好態度地認了錯,你的內心“服不服”?...

    我發現,但凡沒有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弟子規》、《朱子治家格言》的很多“成年人家長父母親們”,除了自己都不自律不嚴格要求自己之外,實際上自己的“內心都沒有善惡是非的標準尺度”!全憑著“自己的喜好情緒”管理自己和自己的孩子。這,就是為什麼有那麼多“不學無術”的成年家長們將“開口就罵、動手就打”的愚蠢行為還美其名曰“教育”的真相!!!...

    什麼是教育:是成年家長父母親們和成年校長老師們,嚴格要求自己、自身作則之後的言傳身教!!!所謂“正人先正己”!只有自己嚴格要求自己的人才有資格要求學生孩子們!

    教育的目的:長善救失!

    決不是無恥地“恃強凌弱”“以大欺小”地以打敗壓制懵懂年幼的孩子們為榮耀!!!...勢服人,人不服。理服人,方無言。...

  • 4 # 焦慮老母之歌

    我極少要求孩子認錯。孩子犯錯了有時會主動告訴我,我會讓他們在能力範圍內自己彌補承擔,他們解決不了的我幫忙。有時他們沒意識到是錯誤,我發現了,就指出這樣做的後果或可能的後果,讓他們明白錯在哪裡就可以了。

    女兒在五歲左右時,一和她弟弟鬧矛盾就打弟弟,她覺得是弟弟錯了,就該打。她這觀念是她幼小時我和老公教她的,我才意識到原來打她不對。當有矛盾產生時,雙方都認為對方錯,這時要麼相同勢力的雙方打架,要麼強勢方打弱勢方,這所謂的教育根本就是恃強凌弱,矛盾的解決方式根本就是看誰強誰弱。於是我承認以前爸爸媽媽打她是錯的,告訴她打人是錯的。但這行為觀念不是幾句話就能改過來,她又打了兩三次,感覺能講的道理都講完了,當她第四打兒子時,我逼問她“知道錯了沒有?”

    但看著她倔強的表情,我知道:如果孩子沒從內心意識到錯誤,即使逼得她承認錯誤,相同的錯誤下次一定還會犯。如果孩子從內心認識到錯誤,不需要她認錯,相同的錯誤她也很可能不再犯了。

    經過這個事,我徹底唾棄了棍棒教育。

    孩子犯錯,家長需要的是孩子的一句“我錯了!”,還是需要孩子理解為什麼錯以及怎樣改正彌補,不再犯?

    如果說一定要孩子認錯,是否意味著需要武力使孩子屈服?孩子屈服了就能口服心也服嗎?孩子犯錯,只能一次次孩子犯錯,只能一次次溝通、引導。

  • 5 # 佳話童心

    孩子從一出生,父母就已經成為他名副其實的老師,不停地向他灌輸知識和技能,也不停地扶正著他的各種行為,總想讓他變成一個完美的孩子。

    可是我們都知道,完美是不可能的。任何一種形式上的完美,總會給人一種虛假、沉悶和無力感,風吹草動最先倒塌的就是那種完美的形象。

    所以作為家長最需要接受的一點,就是孩子不是完美的,犯錯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也正是因為這些錯誤,孩子才真的能得到成長,才能明確奮鬥方向。

    我們需要用寬容的態度,來對待孩子的錯誤和瑕疵,為孩子提供自我糾正和完善的機會,保護他們的自信和自尊,保護他們自我更生的力量。

    所以孩子犯了錯,不是先要向誰承認錯誤,這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最重要的是他是否能從這些錯誤中認識到什麼,是否能從錯誤中得到學習和成長。

  • 6 # 鈴蘭王強

    我們需要糾正一個長久的認知誤區:犯錯誤是壞事!

    其實人從出生到最終成年成熟,都是不斷學習,出錯不斷糾正修正的螺旋中提升自我能力的過程。

    由此,犯錯誤恰恰是個契機。是家長引導孩子感悟,什麼方式方法才是更好,更適合的。這個錯誤指導我們繼續前進的方向。家長髮現孩子犯錯誤,絕對不是關注孩子錯誤的行為。家長要關注孩子錯誤的原因和孩子行為的不恰當方式。跟孩子一起討論如何解決會避免此類錯誤重複發生,家長有什麼更好的方式方法提供給孩子去未來嘗試一下。這就是教會孩子糾錯的能力與方法。孩子這個過程感受的是自己可以不再發生錯誤的信心和被信任感。孩子是收穫成就感的?孩子感悟到了這類事情自己處理解決的能力提高並一定有效!!!

    總之,犯錯誤不可怕,也不可恥!會解決錯誤,會避免不再重複犯錯誤才是關鍵!才是家長培養訓練孩子的重點!!否則孩子犯錯,家長只會批評指責,沒有有效糾錯建議,只能給孩子加重內疚感和負性情緒!從而激發孩子一系列不良反應,對孩子成長不利!對孩子心理健康更不利!孩子更不會糾錯,何談成長成熟以及能力提高?!

  • 7 # 靴兒929

    要明確的一點是孩子犯的是什麼錯誤。比如把牛奶打翻了,就不算大錯,你要弄清楚他為什麼打翻牛奶?對於小孩子他可能是覺得好玩,可能是覺得好看,打翻的牛奶圖案很好看。弄明白原因,你需要引導,偶爾這樣一下很漂亮,可是總這樣媽媽就該哭泣了,因為寶寶沒有奶奶喝。他承不承認錯誤都沒關係。

    但是如果說偷了別人的錢,這是原則性問題, 你要看你的孩子幾歲,如果小學階段,首先也要弄清楚犯錯原因。就必須要給他明確這種行為是不正確的,是遭人詬病並且一定要受到懲罰的。你這時候也不能給他說他這是“偷”的行為,免得他給自己定義。根據心理學來說這個階段的孩子有的行為他還不具備辨識度。然後你給他旁敲側擊“偷”的行為,最好能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不對,這時候他能夠明白自己錯了。

    所以,孩子必不必須承認錯誤要視情況而定,看年齡,看動機,看孩子的表現,有的孩子心理明白自己不對,但嘴上就是不承認。比如初中生。萬變不離其宗的是作為父母師長,我們還是首先要清楚孩子為什麼會犯錯誤,其次看他犯的什麼錯誤,其次根據這個錯誤採取耐心教導或者嚴厲懲戒等,最後要跟孩子說明白你是愛他的。他自己嘴上承不承認錯誤是次要,心裡一定要明白自己的行為究竟有什麼不妥。

  • 8 # 像天使守護你

    孩子犯了錯,就一定要孩子承認錯誤嗎?在這裡,我想先丟擲幾個問題請大家仔細想一想,什麼是錯事?由誰去判定是對或錯?怎樣才算是承認錯誤?舉個例子,我洗衣服的時候,女兒總喜歡幫忙,名義上是洗她自己的小褲褲和襪子,實則拿塊肥皂放水裡泡著玩肥皂泡泡。從成人的角度來看,這孩子淘氣、浪費肥皂,但從一個四、五歲的孩子的角度來看,只要有這樣的機會相信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這麼幹。那麼就是說,對於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來說,從她的角度來看,這件事不是錯的。

    再比如,女兒在幼兒園總不喜歡睡午覺,難道我們能說孩子在幼兒園不睡午覺就是犯了錯嗎?從孩子的角度看,她一點都不困,躺在床上很難受,你非叫她睡覺,豈不是違背了她的自然規律了嗎?她寧願選擇看看書,這有錯嗎?所以,孩子的對錯,一定要區分年齡,區分心裡特徵,而不能用我們成人的標準來區分對或錯。

    另外,我們有必要弄清楚什麼才是承認錯誤。如果一個孩子確實錯了,他說:對不起,我錯了!我以後再也不這樣了。或是跟別人道歉,求得別人的原諒。我們成人當然會認為這是承認錯誤,但是,我們大人有時可能忘了,承認錯誤有很多種方式。

    例如一個孩子和小朋友玩耍的時候發生了摩擦,還把小朋友的手抓傷了。他沒有按大人的意思跟小朋友說“對不起!”但是他主動把最心愛的玩具火車借給小朋友玩。其實表明他心裡已經有了歉意,知道自己錯了,並以實際行動表達了。

    作為家長,一定要看到孩子行為背後的東西,要能夠捕捉到孩子語言、行為背後的蛛絲馬跡,而不是一味地以成人的標準要求孩子。

    如果家長能思考以上幾個問題,相信與孩子能有更好的溝通,能更好地建立融洽地親子關係。

  • 9 # 讀心大叔

    孩子天生都想當乖小孩,都想獲得爸媽的表揚,但總免不了會事與願違,犯下各種各樣的錯誤。和小朋友打鬧,沉迷電視節目忘記寫作業,在家搗亂打碎東西……

    孩子犯錯並不完全是一件壞事,它可以揭示孩子的侷限性,並且能夠讓家長看到孩子成長的方向,

    作為家長要明確,你無需立刻就火冒三丈,發洩情緒,你要明確你的目的是:幫助孩子明白錯在哪裡,並糾正錯誤。

    有的孩子,天生性格,就是不願在口頭上認錯,但是心理已經接受了批評,並且會透過在行動上改正表現出自己的態度來,這樣就可以啦。

    所以作為家長,要接納孩子的一切,多一些包容和耐心,用輕聲教育代替大吼教育,相信孩子。

  • 10 # 大雁75885

    家長應該明白孩子犯錯後意識到錯誤比承認錯誤更重要,換個說法就是孩子犯錯後只有意識到錯誤後承認錯誤才有意義。孩子犯錯後溝通三部曲。

    第一步,瞭解事情經過和孩子的感受。

    孩子犯錯往往沒有成年人想象的那麼複雜,沒了解清楚急於處理有可能會讓你後悔不已。

    有一天我早上鍛鍊回去看到四歲多的兒子很委屈的坐在餐桌旁發呆。我在旁邊坐下問兒子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看上去你很委屈的樣子?剛問完兒子哇哇的哭了起來。安撫好兒子後才瞭解到,原來早上媽媽做好早餐只去了趟洗手間回來就看到桌子上一片狼藉,牛奶醋醬油倒了一桌子,杯子裡的牛奶也變成黑的了。媽媽辛苦做的早餐全給孩子毀了,氣的拿起孩子的小手打了幾下。我問兒子這是在玩什麼遊戲嗎?他說“爸爸這不是遊戲這是給媽媽做的雞尾酒”。原來孩子在電視上看到人家調雞尾酒覺得很好喝的樣子,於是看到媽媽做早餐很辛苦就想用各種飲料調料做一杯“雞尾酒”給媽媽喝。結果媽媽一生氣就打了他。後來媽媽瞭解後又是親又是摟又是道歉。

    有時瞭解過程就是解決問題的過程,如果瞭解完了確實孩子有錯就進入到下一步。

    第二步,換位思考。孩子犯錯有時要改變的是家長。有一次一位家長來找我說孩子才五歲就滿嘴瞎話,怎麼教怎麼罰都不管用。我問那位家長,如果孩子跟你說他沒做作業被老師罰了你會怎麼做?家長說幼兒園那麼簡單的作業都不做那長大了還得了,肯定要好好教訓一下。有時孩子撒謊是因為說真話要付出代價,所以不敢說真話。正確的做法是先肯定孩子的誠實再做處理。比方說“媽媽很高興你能告訴我這些,這說明你是一個誠實的孩子”“你沒做作業是因為什麼呢?”如果孩子說不會那就要教他並一起克服困難。如果孩子是忘了就要跟孩子做一個適合他的有規律的計劃。如果孩子是不想寫就要一起客服畏難心理。總之如果孩子犯錯直接懲罰是不提倡的做法。要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要在

    孩子的世界裡 感受他們的感受,問題就容易解決。

    第三步,尋找更多可能性。有時孩子用簡單粗暴的方式解決問題,比方說想要的玩具直接搶,不高興直接上手打小朋友等等。我們要拓展他們的思維在解決情緒後問他們有沒有其他解決辦法,一起想三個以上不同的方式再告訴他他現在的解決是最不可取的。

    總之每次犯錯都是孩子成長的機會,正確的處理方式會給孩子帶來對世界和自我的正確認知,家長要過得了急躁關、情緒關,解決了心情才能解決事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婉約派的詞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