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125878215蜂獾

    謝謝邀請,安史之亂後,大唐遭受重創,天下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當今世界弱肉強食,弱者註定會被強者取代,所謂盛唐強者也不可能永遠強大,繁榮昌盛的大唐也是如此,一場戰亂通常能使一個朝代走向滅亡,能逃過厄運的很少,經過八年的浩劫使大唐昔日繁華落盡全無,但大唐又苦苦掙扎了150年,安史之亂不是農民起義,不是外來侵略,而是擁兵自重的安祿山他在起兵時並沒有想李姓江山,史思明也是如此,戰爭並沒有讓大唐走向死局,後來的皇帝在江南江淮之地素來豐盈,又發展水利農具,糧食產量飛漲,江淮,汴州也是水運的重要樞紐,唐玄宗雖然能保持盛世,但是忘戰必危,面對突然戰爭驚慌失措,軍隊也沒有戰鬥力,因此戰亂之後,朝廷成立神策軍,一支精銳軍隊大權歸朝廷掌控,從而極大震懾各地藩鎮勢力,大唐也換來一百五十年穩定的和平。

  • 2 # 放棄的回憶

    原因有兩個:一是傳統的文明中心還未徹底衰弱,仍有統御天下的能力,二是新的文明中心尚未崛起,還不足於統御天下。

    自漢末開始,因為金屬冶煉業的發展,鋼製工具的出現以及普及,中華文明邁入了大陸擴張時代南北擴張階段,所謂大陸擴張時代,即人類有能力利用鐵製工具開發大河流域之外的土地。南北擴張階段,即人類開發的能力在東西擴張階段受到了氣候和地形的限制,北方長時間冰封的凍土以及南方山地丘陵的硬土已經能夠開發。文明中心正在向南向北轉移,傳統的文明中心無力統御全國,導致了三國兩晉南北朝上時間的大分裂。

    直到鋼製工具的普及穩定下來,隋朝才能統一天下,並修建了隋唐大運河,將新崛起的文明中心的力量透過大運河輸送到傳統的文明中心,加強傳統文明中心長安洛陽統御天下的能力。因為隋唐大運河,隋唐兩朝才成就了大一統帝國的輝煌。

    唐朝之時,隨著唐朝版圖的擴張和文化技術的對外輸出,鋼製工具逐漸向邊疆普及,這個時候草原的回紇、東北的契丹、西南的南詔、青藏的吐蕃都得到了開發,日益崛起。而傳統的文明中心無力統御他們,同時隨著新崛起的燕薊地區和江南地區兩大文明中心得到開發,傳統的文明中心也無力統御他們。

    由此,為了統御回紇、契丹、南詔、吐蕃,唐朝加強了邊疆的軍事力量,導致唐朝出現空心化。另一方面,新崛起的文明中心在唐朝出現空心化的同時,長安洛陽的力量被削弱的情況下,也越來越不受控制。

    所以,燕薊地區的漁陽發動了安史之亂。唐朝的統治力量遭到進一步的削弱,安史之亂的唐朝基本上在靠邊疆的節度使維持對外對內的管轄,而唐朝為了加強對節度使的節制,也耗盡了傳統文明中心的力量籌建了神策軍,讓節度使不敢窺視皇權。

    唐朝在安史之亂後,除了傳統文明中心的力量外,江南這個新崛起的文明中心仍在向長安洛陽供血,成為唐朝延續的經濟命脈。

    隨著傳統文明中心的持續衰弱,唐朝連江南也控制不了的時候,江南的鹽販子發動了黃巢起義,唐朝在黃巢起義的打擊下才徹底喪失了國家政權,國家陷入了節度使分裂割據的局面。唐朝也在節度使的打擊下覆滅。

    所以,唐朝還能在安史之亂後延續150年的國祚,根本原因,是文明中心的轉移需要時間,需要一個過程,長安洛陽仍有一定的力量統御天下,直到衰弱到無法統御江南的時候,唐朝才由衰弱走向覆滅。

  • 3 # 筆削春秋話史家

    歷經安史之亂這樣空前的災難,大唐又延續了150年國祚的奧秘何在?

    大家都知道唐朝有貞觀之治,開元盛世,開創了大唐盛世,現在外國好多華人街區都叫唐人街,看見影響力。

    前150前是盛世,經歷了安史之亂(唐玄宗帶著妹子楊玉環去泡溫泉,被安祿山搶了衣服還一通打,這種老大光屁股被揍的尷尬的場面,導致了極其尷尬的結局:曾經最牛逼的君主被打到旮旯角,從此壓不住手下的囉囉了),後面150年唐朝確實走向了衰落,能堅持這麼久,我覺得有這幾點。

    一.當時的南方已成經濟重鎮,老唐家錢包還在手裡

    從地圖可以看出,安史之亂,基本都發生在北方,南方基本安全。江南地區已經成為全國的經濟重鎮,僅僅蘇杭二地每年為唐朝政府納稅的數額就超過了西北諸鎮。

    二.藩鎮制度,成也小弟,敗也小弟

    安史之亂就是小弟分封太多了,導致小弟們勢利不斷做大,想弄個老大當當,所以起兵謀反。

    平定安史之亂後,老唐家也不傻啊,大哥只能有一個,得把小弟好好管理管理,所以老唐家,在以後的日子裡,就是在穩定藩鎮勢利中度過的。唐朝在不斷的學習和自我調整,始終保持對藩鎮的“主導”地位,保持著對藩鎮的權威與控制力。

    安祿山身為節度使,起兵謀反失敗,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本身就不是中原人,面對外人,唐朝的很多藩鎮還是心向老唐家的,大家一起出力趕走外族人,老唐家當然起帶頭作用,結束後,老唐家就回頭過來削弱小弟勢利了。

    不過最後還是死在朱溫手裡了,這是後話了。

    三.老唐家在之後150年裡,還有幾位家主起了點作用

    開元盛世經歷了安史之亂,已經不復從前,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雖然不勝以前,但還不足以導致直接滅亡。

    有幸的是,後繼仍有明君出現,像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唐武宗在位期間,唐朝中後期較為平穩的一段時間,史稱"會昌中興"。最為有名的便是有“小太宗”之稱的唐宣宗李忱,宣宗時期是唐朝繼會昌中興以後又一段安定繁榮的時期,歷史上把這一時期稱之為“大中之治”。 有此三大原因,唐朝自然還能屹立百年而不倒!

    四.吸取教訓,軍隊要交給心腹

    輕信了小弟安祿山,導致叛亂,自然要吸取教訓,把軍隊交給心腹管理了。

    唐朝有個軍隊叫神策軍,後期基本都靠他們,帶領他們的肯定是心腹啦,魚朝恩就是。

    魚朝恩是唐代的宦官。安史之亂髮生後,隨玄宗出逃,侍奉太子李亨,頗得信用,歷任三宮檢責使、左監門衛將軍,主管內侍省,所以統率神策軍就很名正言順了。

    五.儒家思想的深入人心

    自從漢朝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就有了正統地位,老唐家當然也知道統一思想的重要性,因此,在安史之亂後,唐朝統治者就進行了儒學復興運動,利用了人民對和平生活的期望,“獨尊儒術”,大肆傳播儒家的封建忠君、三綱五常思想,強調自身政權的統治合法性,從而為延續唐朝的壽命奠定了思想基礎。

  • 4 # 歷史一二一

    唐朝自安史之亂後延續國祚150年,可以說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其一,唐朝雖然藩鎮割據,但是藩鎮中沒有哪一位有統一唐朝的力量和威望,所以,各個藩鎮都是各自觀望,相互戒備,各自保持著半獨立的狀態。

    其二,唐朝玄宗統治期間,並沒有實施暴政,國內民心沒有太多的失望,生活都還過得去,誰願意拋棄性命去進行一場沒有贏面的戰爭,所以說不足以利用這點進行改朝換代。所以說,直到唐末的時候,才有過不下去的農民起義才給了唐朝致命一擊。

    其三,唐朝前期太過於生猛,唐朝的皇帝個個都是能文善武的,況且都有極大的野心,所以,對外擴張就是唐朝始終不變的原則,而正是因為前期唐朝的擴張太過於威猛,導致周圍各個部落都留下了嚴重地心裡印象,更何況,唐朝的皇帝們更是懂得恩威並施,草原的部落也都是老老實實地。即使在唐朝安史之亂之後,這種局面也保持著一種微妙的關係,得以使唐朝後期免除外部的威脅。

    第四,就不得不誇誇唐朝前期的幾位皇帝了,把唐朝治理得非常的好,要不然各種災難,唐朝早就玩完了!

  • 5 # 文物樑子

    安史之亂是一次偶然事件,雖然經過了長期謀劃。但完全可以避免,因為我們看到,安史之亂髮生完全是由於唐玄宗用人失察造成的!其二,是較長時間的太平生活導致的統治階級上層腐敗風氣,給了安祿山可乘之機。是一次統治者之間的爭最高統治權鬥爭!

    它與階級矛盾民族矛盾沒有直接關係。安祿山巧妙地利用了民族文化這件外衣。安史之亂後,唐朝並沒有進行民族清洗,沒有進行民族劃線,就說明唐朝前期實行的開放包容政策是正確的!

    它也不是唐朝政治體制的必然結果。相反,唐玄宗有意無意地破壞了唐初的三省六部制間的相互牽制相互協作機制!

    因此,安史之亂傷了元氣而已。做了一次大手術,身體肌體的整體還是比較良好的。唐前期的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成果是豐厚的,對凝聚政治向背,統一文化價值趨向起了積極作用。經濟發達的核心區域日益明確,形成以蘇州湖州為中心的經濟保障區域。兩稅法基本能夠保證中央政府的執行與必要的戰爭經費開支!唐代總德宗唐憲宗唐武宗唐宣宗等還是有一定的作為!

    此外唐朝對外影響還沒人能夠在取代!

    當然安史之亂的最大危害是形成各地程度不同的軍閥割據,這成為唐朝尾大不掉的惡性囊塊!

    一場突發的惡性事件留下的惡性腫瘤最終要了唐家的家國命!

  • 6 # 洛基之怒

    1.郭子儀、李光弼、李晟等忠臣名將軍方大佬都盡心盡力為國,憲宗朝還有李愬等,穆宗朝還有李光顏、直到黃巢起義前還有高駢、張仲武、劉沔、王式、白敏中這樣的宿將替朝廷去周邊討伐等,同樣的劉晏、楊炎、裴度、李德裕、裴休等名臣也在不同時期為國家竭盡全力,有重兵擁護國家有臣子的盡力一個國家就不會不延續,同樣的南宋延續也是幸得有韓世忠岳飛虞允文孟珙等多代名將掩護

    2.藩鎮基本上不聽話的就是河北三鎮,其他地方在黃巢之亂前都還是相對穩定的,中央和藩鎮以及文官和宦官以及皇帝之間保持著一種微妙的關係,無論是皇帝還是宰相宦官,心裡都很清楚,想回到安史之亂前的狀態是不可能了,河朔三鎮的獨立是無法改變的,也就是說在承認河朔三鎮獨立的基礎上,儘量加強中央政府的權威。唐王朝中央的政令依然暢通其管轄區,宦官和朝臣皇帝的皇權鬥爭此時只是中央政府內部的利益權力更迭,憲宗朝看似名義全國藩鎮服從,實際上僅僅只是藩鎮的服從,藩鎮節度使實際上也只是當地驕兵悍將的代言人,並不固定,憲宗一死就崩了,而其他藩鎮實際上根本無力對抗唐朝廷,或者是沒有河北三鎮的支援根本不成氣候,如穆宗時宣武軍鎮變,一個月就平定

    3.從唐憲宗的名臣干將百放到唐武宗的君臣二人轉實際上唐朝一直走下坡路,玄宗後歷代唐朝帝王也一直沒有解決好宦官問題也可以說是一個遺憾了,唐朝宦官可比明朝漢朝宦官威風,幾代皇帝的廢立生殺大權,同時唐朝宦官還多帶有軍職和官職爵位,如魚朝恩,鄭國公,天下觀軍容處置宣慰使,還掌神策軍還掌國子監事。仇士良,驃騎大將軍、觀軍容使兼統左右軍、知內侍省事,楚國公,還加有特進,柱國,開府儀同三司等一干虛職等等宦官左右皇帝廢立乃至生死在歷代都是極其罕見的,憲宗武宗宣宗都被稱為中晚唐的明君,可連繼承人都由不得自己,而唐宣宗時期政策遠不如武宗,唐武宗是憲宗後又一個在解決藩鎮問題上很出色的君王,尤其是在解決昭義軍鎮問題和盧龍軍鎮問題上,此時唐王朝還有力發兵解決周邊問題,如唐武宗朝唐擊回鶻烏介可汗之戰、唐宣宗時張議潮起兵奪河西走廊、宣宗時白敏中伐党項之戰、高駢攻南詔平安南叛亂等,唐王朝最可惜的就是沒有利用好此時仍然還算振作的中央進行改革,黃巢之後又因為唐昭宗的策略失當使得唐朝最終被壓垮

  • 7 # 正點歷史

    在世界的東方有一個強大的帝國叫大唐,和平、美麗、強大、繁榮,是當時世界其他各族對大唐盛世的最直觀的感受。在歷經了開元盛世、貞觀之治兩大盛世,大唐的國力、大唐的影響力達到了巔峰。所謂任何事情都有對立的兩面性,在大唐強大的背後,隱患也越加的凸顯,這也是安史之亂爆發的重要原因。

    安史之亂是大唐國內最為混亂的一場戰役,前前後後打了8年,才得以平息。將大唐的國力是消耗一空啊!可是大唐依舊延續了150年,是因為在安史之亂之後,大唐陸陸續續的誕生了幾位賢明的君主,將大唐江山收拾的非常好。每當大唐處於危險境地的時候,就會有一位有作為的帝王誕生。唯一遺憾的事就是這幾位君主,都活的不太長,因此未能徹底挽救大唐的頹廢之勢。

    還有一個能讓大唐延續150年的原因就是大唐的制度。中央集權管理地方藩王,地方藩王自治自己的領地並且聽從中央的命令。因此在安史之亂之後,人口、財力都大大消耗的情況下,各個地方的藩王都控制好了自己的地方,並且依舊聽從中央的命令。但是,因為安史之亂的影響,很多強大的藩王也就有了“獨立”,不想聽中央命令的想法了。表面敷衍中央集權,實際強大自身。所以就算誕生了再多的賢明君主,也不能挽回大唐的頹廢之勢。

    不過,雖然延續了150年之久,大唐所統治的地盤越來越小。所以安史之亂的影響確實很大。

  • 8 # 清水空流

    應該說,如果沒有安史之亂以及後來的藩鎮割據,大唐也未必延長國祚一百五十年。正是由於安史之亂延長了大唐的壽命。

    安史之亂髮生在盛唐時期,給唐朝的破壞是空前的,但唐朝的“合法”根基還在,皇帝依舊控制中央政府,不同於東漢黃巾起義,皇帝失控。權臣秉政。如果是這樣的話,唐朝就完全有可能提前150年滅亡。雖然大唐歷經黨爭,宦官專權,皇帝幾乎也是昏庸之輩,但皇權與藩鎮基本上維持了一個政治平衡。藩鎮需要皇帝確認他們的合法性。而皇帝需要藩鎮駐守地方。如果沒有藩鎮給唐朝駐守邊防,以唐朝中央政府實力恐怕也難以抵抗,可以說,唐朝的中央朝廷和藩鎮形成了一個彼此合作相互合作的關係。再一點就是。在安史之亂以前。唐朝對地方控制就不強。中央集權程度不高,唐朝軍事政策是守外而虛內,所以安史之亂才能夠一個多月長驅直入直抵長安。而中央集權發揮到極致的是明清。軍事政策是守內而虛外,中央集權的好處與壞處都在朝廷,如同一個大腦一樣。唐朝的架構類似於“聯邦”不會因為區域性地區“獨立”而失控。可以說,明朝的滅亡就是中央權力的高度集中,而唐朝可以延續150年就是由於中央權力比較鬆散。

    最關鍵一點就是藩鎮不是割據,起碼在名義上藩鎮繼任必須得到中央朝廷的任命,雖然這個任命就是一個手續,但沒有就是“不合法”這也是為何朱溫滅唐以後,各個藩鎮立即獨立,因為他合法效忠的物件沒有了。在當時,藩鎮是具有“忠心”的,只要皇帝不實際剝奪他們的利益。面對外來的入侵,他們實際上是在維護自己的利益。這樣在客觀上起到了保衛李唐皇室的作用的、尤為重要的是在邊防、賦稅。財源,兵力各個方面朝廷幾乎不會有任何花費。而且藩鎮會給中央輸送稅賦、守備邊疆的作用。再就是天下民心還是心向大唐的、中央財政依靠兩稅法。使得唐朝中央政府有著穩定的財賦收入。有著一支穩固的軍事力量、由於掌握這些有利資源。使得藩鎮不敢輕易造反,一旦造反就是眾矢之的。藩鎮也知道,以安祿山的能力都,沒有成功,他們就能不行了。所以看似不堪的李唐王朝由延續了150餘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兒子沉迷《迷你世界》,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