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子安兄
-
2 # 陳年往事1222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他集中描寫與(江流、月夜、白雲、青風、扁舟等等)抒寫相思離別之情,具有較濃的生活氣息。詩中還大膽地探討了有關宇宙和人生,時間和空間等一系列有關哲理的問題,如"江上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等等。這首詩的想象十分豐富,詩中寫到春去春來,花開花落,潮起潮平,月升月沉,從眼前景直到極遠的去處,詩人的想象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境界開闊,聯想豐富,波瀾起伏,前後照應,情景相生,渾然一體。音韻和諧婉轉,旋律輕鬆明快,語言優美流暢,值得指出的是,全詩的基調流於傷感,對人生無常,會少離多,難得圓滿的現實流露出一種無可奈何的愁思。
-
3 # 扁擔圈生活
張若虛,初唐詩人,以“文詞俊秀”聞名長安。他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為“吳中(江浙一帶)四士”。名聲雖不及“初唐四傑”,但勝在這四位人士都各有所長。
賀知章,李白的粉絲,為人高逸豁達,為一代清鑑風流之士。他也是杜甫《飲酒八仙》詩裡的酒仙之一,喜好在飲酒中乘興書寫詩文,直到紙盡方止,還擅長寫草書,落筆精絕。李白在《送賀賓客歸越》詩中將其喻為王羲之,說:
“鏡湖流水漾清波,狂客歸舟逸興多。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張旭,著名書法家,詩人。他和李白是朋友,也是賀知章的姻親。也是酒仙之一,每當大醉後,便大喊大叫,發狂般地奔跑,然後下筆,有時竟以頭髮蘸墨而書,時稱“張顛”。他的草書與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並稱“三絕”。
包融,只知道他與張九齡交好,曾任懷州司馬,尚存的詩只有八首。他的名聲不及賀知章和張旭二人。
下面我們來重點說一下張若虛,他作為“吳中四友”之一,所留下的詩集還不及包融的多,《全唐詩》只存兩首,一首是《代答閨夢還》這首名不見經傳,很多詩集裡都沒有它的影子。另一首就是著名的《春江花月夜》了,這首詩在唐宋元明時期都沒有什麼地位,一直到清代末年才被學者王闓運發掘,並在《論唐詩諸家源流》中說: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調,孤篇橫絕,竟成大家。李賀、商隱,挹其鮮潤;宋詞、元詩,盡其支流,宮體之巨瀾也。”由此評價,《春江花月夜》得以流行,被更多的人傳頌。而《代答閨夢還》這首宮體詩較為冷僻,很少有人知道。所以人們都以為張若虛僅存一首《春江花月夜》,因而贊同他“孤篇橫絕”的原因。
到了近現代,著名文學家聞一多在研究宮體詩時,讀到這首《春江花月夜》,引起了他的共鳴。因此他在《宮體詩的自贖》中給予了這首詩至高的評價:
“詩中有的是強烈的宇宙意識,被宇宙意識昇華過的純潔的愛情,又由愛情輻射出來的同情心,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從此,《春江花月夜》除了“孤篇橫絕”的名聲,還有了“詩中的詩,頂峰的頂峰”的高贊。因此高評,百年來它一直為無數文人所傾倒,屹立在唐詩的巔峰上。
張若虛的這首詩究竟有何魅力,被兩代學者歸為巔峰之作呢?
原文:
看著這長長的一篇詩詞,我想起了上學時老師要求背誦這首詩時,同學們都哀聲怨道。全文總共252個字,超出了平常詩詞很多字數,而且讀起來也有點拗口,實在難以背誦。最後檢查時真的沒幾個人能完整且流利的背出來。
那時不懂其中的涵義,現在再看時,心境大有不同。這首詩全文圍繞著“春,江,花,月,夜”五個字,一一展開。開篇前八句用出生法,將五字逐字吐出;結尾後八句用消歸法,又將五字逐字收拾。首尾呼應,標題五字,環轉交錯,妙筆生花。
詩人憑藉對春江花月夜五個字的描繪,盡情地讚歎大自然的壯麗美景,謳歌人間純潔愛情把遊子和思婦情感擴大開來,結合著對人生哲理的追求以及對宇宙奧秘的探索,從而匯成一種情、景、理交融的廣闊且深邃的意境,宏偉壯觀,儼然一幅活生生的春江花月夜。
這首不被時人看好的“宮體詩”,也能上承初唐,一洗前朝旖旎奢靡的詩風,給人呈現出一種空靈的意境;更能下啟盛唐,為後來盛唐詩風的發展與擴大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因此,聞一多先生還說:
“從這邊回頭一望連劉希夷都是過程了,不用說盧照齡和他的配角駱賓王,更是過程的過程。至於那一百年間梁陳隋唐四代宮廷所遺下的那份最黑暗的罪孽,有了《春江花月夜》這樣一首宮體詩不也就洗淨了嗎?向前替宮體詩瀆清了百年的罪,因此,向後也就和另一個頂峰陳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張若虛的功績是無可估計的”。綜上可見,《春江花月夜》之重,它的意義是如此非凡,所以說,“一切的讚歎饒舌,幾乎是瀆褻”。
正因為《春江花月夜》的影響之大,才奠定了張若虛在詩壇上的地位之高。
然而,要說是“至高無上”,我並不這麼認為,因為後世李白,杜甫,白居易的成就也不少,並不亞於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畢竟,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究其根本還是隸屬“宮體詩”,雖然意境十分廣闊,描寫也十分細膩,但還是會受六朝詩風影響,流露出一種人生無常之感。
如果真要評價,只能說他的這首《春江花月夜》,“一篇蓋全唐,橫絕宮體詩!”
-
4 # 荼蘼香晚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在明朝之前,都是當做垃圾詩,根本就沒人欣賞。
說穿了就是無病呻吟,統篇用賦體,患在意浮,意浮則文散,文散則無止泊,有蕪漫之累。
其水平就是明清小說家的水平,跟《紅樓夢》中《葬花詞》一樣,這種詩,曹雪芹估計一天能做十首八首。
什麼孤篇壓唐,某個民國三流詩人信口瞎說而已,事實上唐人壓根就看不上這種破詩,沒風骨,沒情懷,沒諷喻。
《春江花月夜》堪稱詩中知音體,不過這個世界有很多人,比如鳳姐,只能讀東《知音》,所以有人捧,也就不奇怪了。
哈哈!
-
5 # 司馬通鑑
張若虛詩壇地位至高無上?至高無上這詞,沒有標準和量化,在誰之上又在誰之下,也不好說,也沒個標準,以《春江花月夜》的膾炙人口,有著孤篇壓全唐的美譽,至高無上基本是公認的。
我們談及詩壇的地位奠定,從兩個方面說。其一,詩人的風格,比如李白,當我們談論李白的詩,其實是在談論李白的風格,我相信,現在馬上,讓你背出李白的三首唐詩,能背出來的人,真的不多,但李白的風格,詩仙,誰人不知?當然李白的詩相當過硬,李白是屬於既有詩境,又有風格的偉大詩人,二者全佔,要不然怎麼提起詩,李白是頭一號。
其二,詩本身的意境,比如張若虛這首《春江花月夜》,光詩的這名字,就涵蓋了詩句中最美好的意境,春,江,花,月,夜,這些幾乎是詩人們詩中最喜歡用的字眼,張若虛直接湊成了他的詩名,再去讀詩,即便你不懂詩的每一句甚至不懂《春江花月夜》講述什麼東西,但依舊會給人美的感受,好的閱讀體驗,流暢的音節,華麗的畫面,不斷變換的韻腳,朗朗上口,何為好詩?這就是好詩。
從這兩個方面,都可以奠定個人在詩壇中的重要地位,張若虛顯然屬於後者,靠的是詩的境界,在全唐中,張若虛僅存兩篇,而這篇《春江花月夜》被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無可爭議,所以說他是詩壇中地位至高無上,沒有異議。
-
6 # 飛鴻鳴春
唐詩發展到“吳中四友”已然開啟了盛唐之音,所以說,張若虛是幸運者,他是盛唐詩歌的守門人。
“吳中四友”指的是浙江詩人賀知章、張旭、張若虛、包融,他們是盛唐之始的一個頗具特點的詩歌群體,這個群體不是靠群體效應取勝的,每個人都以個人的才情能力取勝。
張若虛(約660年——約720年),揚州人,《全唐詩》裡只儲存下了他兩首作品,其中一首就是千古盛傳的舊體詩《春江花月夜》。
張若虛比王勃年長10歲,比李白年長40多歲,曾做過兗州兵曹。他的詩受齊梁舊體影響很深,對後世的影響更深。特別是《春江花月夜》被後世喻為孤篇壓全唐之作,僅此一篇就奠定了張若虛在盛 唐詩壇的重要地位。
《春江花月夜》有以下特點:第一,意境美。優雅、自然、深邃、清新。第二,音節美。全詩的音韻跌宕起伏,讀起來朗朗上口。韻腳變化多,口型忽開忽合,忽大忽小,音調更是忽高忽低,忽平忽仄,使人聞之怦然心動,彷彿那一江春水在心中盪漾開來。第三,詩以寫景為主,又不乏即景生情,有扁舟遊子,離人鏡臺,玉簾清豐,魚龍潛躍,給江水明月樑上了一層淡淡的離愁。全詩雖然情調略顯哀傷,但是春江花月夜,卻又包含了許多希望,一切都在不言之中。
人常說,一個好的詩人,必須有好的作品,而張若虛雖然只留下了兩首作品,透過這《春江花月夜》一首便把一首好詩所應該具備的內容盡現於世,有了這篇作品打底,張若虛對唐詩的發展以及盛 唐文風的確立就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回覆列表
我有一言,諸位敬聽。
詩云: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在一個被詩歌著稱的朝代,在唐人汗牛充棟的詩歌作品裡,這樣一首《春江花月夜》為什麼稱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還有“孤篇壓全唐”的美譽呢?我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說。
第一、此詩採用七言排律的形式,音節流暢,畫面華麗。全詩沒有生僻的字詞,也沒有冷門的典故,從頭到尾自然流暢,明白如話。春、江、花、月、夜各種景觀被詩人排列組合,每兩種組合又生成新的景觀,景觀的不斷變換伴隨著韻腳的不斷變換,使整首詩的閱讀體驗就像小孩子轉彩色的陀螺一樣,彩色陀螺的不斷旋轉又伴隨著時間的流逝。節奏和結構控制得非常得體,望而盛讚。
第二、詩句是從春天的江水開始寫起的,寫江面上湧起潮水,彷彿和大海連成了一片。而在江潮湧動的時候,明月也從海上升起,千里萬里的江面上都有月光粼粼波動。這當然是詩人想象中的場面,從一個人的視野所及想到廣袤空間裡的同樣場景。
接下來繼續描寫江水和月光,把月光比作落在花叢中的霜雪。這倒算不得多麼了不起的比喻,但馬上詩人就問出了了不起的問題:“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到底是月亮的歷史更長,還是人類的歷史更久?如果是前者,那麼歷史上的第一個人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如果是後者,那麼月亮剛剛誕生的那一刻,或者剛剛出現在人類頭頂的那一刻,會是什麼樣子的呢?
問題可以從這裡不斷追問下去,追問到底的時候,問題就變成了宇宙從何而來,人類從何而來?對於人來說,這樣的終極問題實在太折磨了,也太有詩意了。
第三、只有當人產生了強烈的生命意識,才會深入思考這樣的哲學問題。當人意識到自己在衰老,在走向死亡,親朋好友先後離自己而去,這種時候,就會對那些貌似永恆不變的事物產生強烈的好奇。看到江水時而暴漲、時而低迷,但永遠奔流不息,看到月亮時而飽滿、時而殘缺,但永遠東昇西落,為什麼偏偏人就不一樣呢?從暴漲到低迷,從圓滿到殘缺,似乎是一個線性的程序。而四季輪迴,又一個春天來臨,又一番春江花月夜的景象呈現在眼前的時候,人忽然意識到只有自己的生命才是純粹的線性程序。自己不會有第二個青春,不會返老還童,不會走進下一個輪迴。這種感受,很容易觸動那些敏感的心。所以詩人會感嘆“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人的輪迴不是個體的青春與衰老的輪迴,而是一代代人的生死相續。
所謂“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與諸子登峴山》),這是孟浩然的詩句。月亮會不會也和人類一樣呢?也許每天的月亮都是新的,正如每一刻的江水都是新的。
實在找不到答案,那麼不妨換一個思路來想:人活著總有各種各樣的目的,各種快樂與悲傷都因為各種目的的達成或達不成,月亮會不會也和我們一樣呢?
如果它的存在毫無目的,那它還有沒有存在的必要呢?你在天上幹嘛呢,“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噢,也許它一直在等待著什麼人,但我們永遠不得而知。
以上引用的這幾句是全詩的詩眼,其他的句子都在圍繞著這幾句的主題打轉。從月光寫到離別,從離別想到思念,淡淡的憂傷像月光一樣“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無處不在又揮之不去。而我們對離別與思念的看重,還不都是因為我們的生命無法像月亮和江水那樣永恆嗎?
但是,永恆與短暫,往往只取決於我們的關注度。
初唐還有幾首詩和《春江花月夜》齊名,其中有劉希夷的一首《代悲白頭翁》,裡面的名句有“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看上去和“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如出一轍。
但因為拿來和人類參照的不是遙遠的月亮,而是身邊的花兒,倒讓我們更能看清其中的道理:如果我們採取花兒的視角,一定會把這兩句詩反過來講,說成“年年歲歲人相似,歲歲年年花不同”。
其實花的生命比人的生命更脆弱,只不過因為我們是人,關注的是人,更關注的是自己。哪怕在鏡子裡看到新添了一根白髮或一道皺紋,也會感慨萬千,完全注意不到院子裡的花兒已經凋零了幾朵,又被風吹落了幾朵。
月亮是不是真的永恆,如果換一個視角來看,也無非是“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蘇軾《水調歌頭》)。
我們無論拿《春江花月夜》和《代悲白頭翁》比較,還是和蘇軾的《水調歌頭》比較,甚至和所有的同類詩歌比較,都會發現這首詩雖然從頭到尾都瀰漫著憂傷的氣息,但憂傷很淺、很淡,並且夾雜著同樣很淺、很淡的喜悅。
詩人自己最大限度地從詩句當中隱身,沒有濃烈的喜怒哀樂,像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子乘月歸去一樣。這樣的心境,在詩人當中格外難得,所以這樣的詩也會顯得格外難得。
最後:我時常想,當張若虛站在閣樓上叩問宇宙是多麼的彪悍,這種畫面何嘗不奢華。張若虛低調了一生,但這一首《春江花月夜》使他的生命高調地站在唐人之巔,傲視群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