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古風93814281
-
2 # sunjin6278
三國時期的郭嘉,現在經一些磚家叫獸們的一通吹捧,竟成了第一謀士,惹得郭吹郭粉不斷。其實郭嘉地位不高,只是曹操手下眾謀士中的一員,他的主要功績是官渡之戰時上十勝十敗論於曹操,準確預言孫策會死於仇人之手,遺計定遼東等。十勝十敗論只是個戰前動員宣傳,是在荀彧四勝論基礎上提出的,只能增強人的必勝心理而已,不算什麼計策。官渡之戰中真正算得上決勝計策的,是曹操欲退軍,荀彧分析形勢堅決不讓退軍,和許攸獻計襲烏巢。至於準確預測孫策死、遺計定遼東,也是在他多方打探分析的基礎上提出的,真正能不能成功,他當時絕對不會很肯定。他給曹操獻計時也絕對不會說他的計策一定能成功,讓曹操放心。為了擺脫責任,最後加上一句“說不清”也未可知。魯迅先生曾說“說不清”這句話是很有用的,說對了是你的功勞,說錯了可擺脫罪責。作為曹操,為了不勞師遠征,減少麻煩,小郭的計策很入耳受用,何樂而不一試呢?結果成功了,當時也許人們並不覺得什麼,過後才感到了郭子的妙計作用。現在的磚家叫獸們更感郭嘉的偉大,算無遺策啊,有誰能做到?因此就喊出了“郭嘉不死,就無三國”的論斷。真的是這樣嗎?曹操剪滅群雄,統一北方,頭腦已然發熱,郭嘉就是當時有正確計策說教,曹阿瞞能聽進採納嗎?曹軍歷經戰陣,而沒有適時休整;孫權據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劉備與劉奇已擁有江夏之軍;北軍不習水戰,不服水土,疾疫盛行。面對這些問題,就是大羅神仙,也難挽敗局。因此,郭嘉死與不死,都難擋三國鼎立。
-
3 # 共賞五千年
那我們就來穿越一下吧!但此問題一定要以“現格局”和“自然格局”一分為二來回答!
一、現格局——
現格局意思為:郭嘉和曹氏主公配合默契程度、朝中政治格局等等因素均不變化的局勢(因為脫離這點談假設就沒有了滋味)
分析下兩方對手:
1.孫權方面標籤——民營百強企業家 ,富三代(人、錢、糧夠用) ,“又厚又黑”,飛不過的滄海(長江天險,佔據地利)
雖魏為“虎”,但想對付“吳豹子”也不是件易事!
其盤踞江東多年,幾代經營,其勢根深蒂固!想輕易打倒東吳,談何容易——“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所以對東吳只能從長計議,要打“持久戰”......
2.劉備方面標籤——創業新丁,“草根貴族”(草根創業最堅決,天不怕地不怕),“臉皮厚厚”、“打不死的小強”(狼性團隊,佔據人和)
儘管你是老虎,想一口吃下“打不死的小強”——不怕消化不良的放馬過來......
劉備能屈能伸,適應力超強,走哪裡都能活!是標準的“只要把根扎的深,來日春風吹又生”那號大神!再加上還是著名的“表演藝術家”(非貶義,指其情商過人,走哪都會贏得一些人支援)
這種大神綜合水平超強,就算處在“現格局”中,也不得貿然進取!只能等待時機,再徐徐圖之......
二、自然格局——
不能,天下大勢, 變幻無窮,非一人一事所能改變!
世間萬物有時真的很奇妙,即使郭嘉百歲,可能上天又會有其他安排:
“鬥地主”當你拿了王炸4個2時——別人卻是順子! 寶寶心裡苦啊
董卓也得到過大家心目中“無敵的郭嘉”——吾有奉先再無憂矣! 結果卻丟了卿卿性命,不如不擁有......
要知道魏國一直號稱謀士眾多,戰將千員,兵強馬壯,人才濟濟。
那麼人才多的地方競爭就會更為激烈!
且不說謀士中和郭嘉不分伯仲的為數不少,理性的說——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學者明星皆不可逃出定論!
諸多各“領域強人”也就10年8年好光景!
你紅的時候一切大家都感覺是好的,
過氣的時候感覺以前在喜歡都是“神馬”......
所以說郭嘉“紅火時代”可能是他的戰略、思想、處世等與萬物相融皆到了最完美的時期,但也不能說其才能就是不可複製和不可替代的......
另外朝政的複雜性就更不用說了——想爭權的、想爭皇儲的、想改朝換代的情況比比皆是,只不過還沒爆發出來而已......
想政局一直不變,最差也要做一個“複合型人才”——
顯然郭嘉不是!!!
-
4 # 劉一千五
郭嘉的早死,讓曹操每逢困厄必嘮叨,久而久之,郭嘉就成了曹操口中人物了。當然郭嘉這人也實在有些能耐,在曹操眾謀士中燦爛一時,只是天不作美,賢能早逝,未竟之業,讓人徒嘆良才命薄。
要說,謀臣的作用,或能產生一時作用。對大局的作用,恐怕無能為力。劉備死了龐統,孫權死了周瑜,孫劉照樣坐大。曹操死了郭嘉,照樣統一北方,擊服匈奴,與孫劉鼎足而立,齊步發展。
至於說郭嘉的存亡與曹操一統中國有關的話,恐怕關係也沒多大。諸葛亮那麼折騰,屢伐曹魏,卻寸土不前,反而拖窮蜀國,勞頓國家,最後死在五丈原,徒留英雄之悲……
所以,郭嘉不死的變數很多,萬一曹操夢中殺人,誤殺了郭嘉,又當何說?
曹,劉,孫的勢力都處各自的上升時期,曹操都奈何不了孫劉坐大,而況是一介書生。劉備,孫權照樣幹自己喜歡乾的事,郭嘉曹操管不了啦。
-
5 # 楚狂接與
我的看法是就算郭奉孝不死,曹魏也不可能統一三國。三分天下,大勢所趨。
為什麼呢?
郭嘉很重要,但是不是不可替代。
網上有種說法叫“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郭嘉是三國頂級謀士,曹魏謀主,算無遺策,百舉百全。但是三十七歲在隨曹操征討烏桓的途中英年早逝,同年二十七歲的諸葛亮走出隆中開始輔佐劉備。有趣的是曹操失去郭嘉後幾年就遭遇赤壁大敗,一統天下的霸主道路變得阻礙重重。而劉備得孔明相助如魚得水,戰赤壁、收荊州、取益州,奪漢中硬是按著《隆中對》在亂世中殺出一條血路取得了跟曹操抗衡的資本。
而在那場決定天下大勢的戰役赤壁之戰後曹操還哀嘆過“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後人便把郭嘉的死和諸葛亮出山用天命的觀點聯絡在了一起,並且提出來郭嘉不死赤壁之戰曹操能贏得假設。
郭嘉的死對於曹操是一種損失,但是除了郭嘉外曹操當時還有荀彧、荀攸、賈詡三人。荀彧王佐之才,並且居中持重深得曹操信任,臨敵機變不在郭嘉之下,而政治才能更加優秀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荀攸是接替郭嘉的謀主,智計深沉、奇謀百出。賈詡更是運籌帷幄,勘破人心,料事如神。
這三個人智略都不在郭嘉之下,並且也就南征的問題勸過曹操。可是這又如何呢?曹操剛剛平定北方,乘勝南下劉琮束手,荊州歸降。他最看重的敵手劉備惶惶如喪家之犬,而江東孫權在曹操看來乳臭未乾,這個時候曹操已經志得意滿聽不進建議了。(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荊州,欲順江東下。詡諫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漢南,威名遠著,軍勢既大;若乘舊楚之饒,以饗吏士,撫安百姓,使安居樂業,則不勞眾而江東稽服矣。”太祖不從,軍遂不利。)
所以即便郭嘉仍在世也未必能阻止曹操赤壁大敗。
如此三分天下劉備取其一之勢亦不可逆轉。
-
6 # 上將噯福斯
這個問題其實可以換一個問法,就是假如郭嘉在的話,赤壁之戰曹操還會失敗嗎?
如果曹操赤壁之戰獲勝,就能一舉殲滅孫劉聯軍5萬人,半年以內就能平定東吳。剩下益州劉璋、漢中張魯都是碌碌之輩,還不夠曹操一劃拉。只有馬超難纏一點,能給曹操添點麻煩,僅此而已。
所以,赤壁之戰是關鍵的關鍵!假如郭嘉還在,赤壁之戰會輸嗎?照樣會輸!
一場大戰的勝負受很多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並不是一個兩個人就能夠左右的。
曹操在赤壁兵敗,根本原因是士卒水土不服,軍中疫病流行,嚴重削弱了曹軍的戰鬥力。再一個就是曹軍不習水戰,虎豹騎再猛,到了水裡就蒙圈了。
曹操不得不依靠新投降的荊州軍來打水戰,這就太不靠譜了!
這些客觀因素已經決定了,曹軍是不可能打贏赤壁之戰的。士兵都病死了,誰來了也不好使啊。
很多人喜歡神話郭嘉。其實他也有很多失算的地方。
曹操猶豫要不要殺劉備,郭嘉勸曹操不要殺。結合放虎歸山了。
曹操遠征烏丸,所有人都反對,只有郭嘉堅決支援,結果曹操大軍差點餓死。實在不高明。
郭嘉是人,不是神,他做不到算無遺策。如果真活到了赤壁之戰,他的一世英名恐怕也要毀了。
-
7 # 野望史今
開歷史腦洞關鍵在於,一個歷史人物對於歷史究竟有多大影響。奠定三國分立的事件是赤壁之戰,如果郭嘉不死,那麼會在赤壁之戰中發揮什麼作用?
在小說《三國演義》裡,赤壁之戰被描述的極其精彩,從黃蓋苦肉計,龐統獻連環計,諸葛亮草船借箭借東風,再到黃蓋詐降,火燒連環船,一氣呵成的畫面,非常精彩。
但是真實歷史的赤壁之戰,卻是一場遭遇戰,曹操在公元207年基本平定北方後,第二年夏天開始南征,赤壁之戰就發生在公元208年的冬天。
《三國志》裡對赤壁之戰描述的比較簡單,過程是曹操軍隊首先遇到瘟疫,減員了不少人馬,士氣受挫。開戰之初又被曹劉聯軍擊敗,隨後又被黃蓋帶領的水軍火攻燒掉戰船,曹軍死傷很多,曹操領兵北還,赤壁之戰就此結束。
赤壁之戰曹操失敗的主要原因在於曹軍不習水戰,有遭到瘟疫,士氣低落。而孫劉聯軍是被逼到家門口,不得不戰,士氣旺盛。古代士氣低落的軍隊對陣士氣低落的軍隊,失敗的機率是很大的。
所以赤壁之戰裡謀士程昱,勸曹操不要盲目樂觀,而賈詡乾脆直接勸柬曹操不要南征,坐等孫劉兩軍內訌。不得不說,賈詡不虧為毒士,眼光極其毒辣。而曹操的第一謀士荀彧,是在大後方處理政務。
如果郭嘉還活著,很大機率也是勸阻曹操南征的。但是公元208年的曹操,統一了北方,是志得意滿之時,正想一統天下,再現高祖、光武之功績。
而事實上曹阿瞞也正是有這個毛病,作為一個出色的軍事家政治家,曹操的戰略眼光可以說是曹營中最強的,也是很難改變的。郭嘉對於曹操的作用,並不是一個戰略策劃者,而是類似一個參謀的作用。
簡單的說,曹操確定打誰,郭嘉認為可以打,而且勝算很大,比如十勝十敗論。曹操決定消滅袁紹兒子,郭嘉認為不用出兵,坐等他們起內訌,就可以達到消滅的目的。
所以,郭嘉是典型的參謀,並非有決策權,而且是不帶長的參謀,曹營裡的參謀長是荀彧。因此曹操一旦決定南征,以郭嘉的作用,是可以嘗試勸諫曹操改變南征的方式。
那麼郭嘉有沒有可能勸阻曹操放棄南征,坐等孫劉內訌呢?采薇認為不會,公元208年的曹操已經53歲了,在古代,這已經是老人了,而且曹操有頭疼的毛病很多年了,指不定哪天就駕鶴西去了。
此時的曹操有統一北方的志得意滿,又過了知天命的歲數,加上頑固性頭疼的摧殘,對於曹操這樣一個意圖天下的人來說,儘快的統一天下是最大的誘惑,這樣的曹操,郭嘉是很難勸阻的。
若郭嘉勸阻不了曹操南征,那麼赤壁之戰基本會延續歷史情節,劉備建立蜀漢政權的可能性是比較大的。郭嘉在曹營裡的地位是偏低的,現在多有對郭嘉的讚美之風,這並不符合歷史上郭嘉的形象。
-
8 # 汪竹木77923
就問小編一句,怎會出這麼無聊的問題!郭嘉那麼利害,跟隨曹操也有多年吧!在當時,曹操也是三國中最有勢力的人吧,為什麼只能平定北方?歷史不是一個謀士就可以改變的,而是決策者和一班文人武將的共同努力的結果!有傳說說郭嘉不死,孔明不出,我也可以說,孔明一出,郭嘉必死,因為郭嘉知道自己不是孔明的對手,只憑猜測,是不可能戰勝孔明的,只好一死了之!
-
9 # 天外村藥房
三國郭嘉不死這個梗經常被用啊,這次還是問魏國能否統一,劉備是否還能建立蜀國——當然,這兩個問題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簡單回答吧:即使郭嘉不死,魏國依然很難統一,劉備很可能還是建立蜀國。當然,只是很難,很可能,不能絕對回答是否,畢竟歷史還是有一定偶然性的。
之所以如此判斷的原因,在於曹操最終未能統一,讓劉備成就三分天下,主要原因和短板,並非在於死了郭嘉,而在於曹操自己隨著年齡地位增長,進取心和決斷力有了下降,從而給劉備和孫權可趁之機。
(程昱傳)太祖徵荊州,劉備奔吳。論者以為孫權必殺備,昱料之曰:“孫權新在位,未為海內所憚。曹公無敵於天下,初舉荊州,威震江表,權雖有謀,不能獨當也。劉備有英名,關羽、張飛皆萬人敵也,權必資之以御我。難解勢分,備資以成,又不可得而殺也。”權果多與備兵,以御太祖。(賈詡傳)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荊州,欲順江東下。詡諫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漢南,威名遠著,軍勢既大;若乘舊楚之饒,以饗吏士,撫安百姓,使安土樂業,則可不勞眾而江東稽服矣。”太祖不從,軍遂無利。歷史上,曹操在200年以前,一直是兢兢業業。從200年官渡之戰擊敗袁紹起,到207年完全佔領河北,208年南征吞併荊州,達到勢力巔峰。之後的十餘年,則顯得進取心和決斷力不足。赤壁之戰輸給孫劉聯軍;面對馬超的騷擾動作遲緩;進攻漢中時差點半途而廢,奪取漢中後又拒絕劉曄司馬懿“趁機進攻西川”的建議;最後被劉備反奪漢中,被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差點遷都。要不是孫權背後捅刀,曹魏集團差點崩盤。
在這種衰頹過程中,很顯然,並不是曹操手下沒了謀士。以“奠定三分天下基礎”的赤壁之戰為例。歷史上,赤壁之戰前賈詡、程昱都曾勸過曹操,不要貿然進兵,否則迫使孫劉聯合,仗會很難打。
如果按演義,勸曹操不要信黃蓋,不要連戰船的人更多。但是,曹操剛愎自用,對這些忠言一一拒絕,這才是他失敗的原因。
程昱曰:“船皆連鎖,固是平穩;但彼若用火攻,難以迴避。不可不防。”操大笑 曰:“程仲德雖有遠慮,卻還有見不到處。”荀攸曰:“仲德之言甚是。丞相何故笑之?” 操曰:“凡用火攻,必藉風力。方今隆冬之際,但有西風北風,安有東風南風耶?”虧他還有臉在赤壁之戰後說什麼郭奉孝在……
由上可知,曹操最後縱容劉備建國,成就三分天下,主要責任不在少了謀士郭嘉,而是他自己腦子越來越糊塗。當然,世事無絕對,郭嘉在世時候和曹操比較投緣,所以如果換成郭嘉來勸,曹操可能也許不一定更願意聽;郭嘉比較擅長鬼謀,或許派人去把劉備、孫權、魯肅、諸葛亮之類暗殺了也有一定機率。
回覆列表
謝邀,這問題問得真沒意思,老是替古人操心,還不如問題主如果穿越到三國時期,可以幫哪一方統一中國。畢竟郭嘉並非神仙,就算他是三國第一謀士,他也不能算無遺策,啥都能料到。而題主畢竟是事後諸葛亮,啥事情的結果都知道,輔佐那些君王乃至自成一派都應該是最強的存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