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工程諮詢男

    換掉工會,那在美國是巨大的社會變革,其實質是比換掉總統還難;至於說讓工會妥協,這就是美國商人這一百年一直在做的事,現在看到的結果就是不斷妥協的結果,當然妥協包括商人也有工會,你別以為工會沒妥協,不能以中國視角審視美國問題。

  • 2 # 飛翔魚99

    如果像美式工會出來了,我保證企業都會跑東南亞去了,社會財富終究靠創造,不是靠工會。而且,中國本身不是靠工會平均財富,而是靠政府保障低收入勞動者的,比如最低工資標準,如果需要,直接一調即可,所以大家都喜歡去北上廣深,但假如在西部,你要是也這麼高,企業馬上走光。體系不同,玩法不同,你會發現,沒有工會,工資也神奇漲高了。當然,有些沒本事又要求奇高的,自己去就業市場走一圈再來罵吧

  • 3 # 隨便吳

    底特律破產是必然的!原因很多,這裡工會也是原因之一。20年前日本汽車在面臨倒閉邊緣時透過削減工資等成本活過來了,底特律工廠為什麼沒有?因為企業有更多的生產基地更多的選著。為什麼工會不妥協?因為這會影響工會存在的根本存在的價值。美國是自由主義發源地,自由主義到如今已經成為無限自由主義。工會為了代表工人就得形成一個最大化需求,在美國工廠一路薅羊毛下慾望被放大。而自由主義又讓工會容易被激進的個人群體所裹挾。工會的不妥協是底特律工廠倒閉的原因之一。

    工會為什麼不取消?

    美國政府是不敢取消的。一:美國強調自由主義,取消工會會讓美國社會動亂,動搖美國的社會基礎。俗稱政治正確。二:美國是選舉政治,工會手上有選票。

    工人為什麼不拋棄工會?

    工會代表工人利益,工人已習以為常。工會確實代表了工人利益,只是目光短淺。工人難以統一意見,取消不了工會。工廠方給過工人血的教訓,沒有工會的保護工人的利益沒有保護。

    底特律的工會問題是西方社會自由主義變成無限自由主義的代表。激進的個人群體裹挾了所有群體。(看看特朗普玩的,明知道結果不好支援率還這麼高。)在大多數人醒悟之前事情已不可挽回了。

  • 4 # 閒看秋風999

    美國“車城“底特律的破產不僅僅是因為工會,還有更加深層次的問題;這裡就不展開說了,比如日本小排量汽車在中東石油危機當中對美國汽車行業的衝擊等等。

    眾所周知,美國與北歐一些國家不一樣,並非是“高稅收、高福利”;換句話說,美國政府的傳統是主張“小政府”,對社會福利沒有多大興趣。

    這樣一來,就給工會在企業的活動中留下了巨大空間——工會代表工人的利益與老闆談判,爭取儘可能多的福利,滿足工人的訴求。

    看到這裡,你可能要問:這不是挺好嗎?為工人爭取福利理所當然,為什麼還會破產呢?

    舉個例子。比如美國的通用汽車公司,破產以前工會非常強大,員工福利也非常好;除了社會養老以外,企業還額外支付給員工養老金以及醫療補貼。

    這樣一來,隨著退休人員的增加,企業的“包袱"也越來越大;如果企業效益一直不錯,可以維持這樣的高福利;

    但是,一旦企業效益下滑,比如上面講的日本汽車進入美國市場後的影響;企業的高福利就沒有了可持續性。

    反過來,如果企業要繼續維持高福利,那麼只能是將這些錢計入生產成本;產品(汽車)售價越高,市場競爭力就越低——長此以往,通用汽車只有破產了。

    所以說企業的經營必須考慮各種因素,比如再生產、環保、比如研發、比如節能,等等。如果員工福利高於企業實際承受能力,不破產才怪!

    簡單說,工人福利必須爭取;但同時又要考慮企業發展的前途——福利的多少應該與成本和效益通盤考慮:多了,企業發展難以持續;少了,員工的利益受到傷害。

    這個時候,工會就顯得有點兒多餘。因此,美國企業的工會越來越少;有的企業根本就沒有工會。

  • 5 # 李建秋的世界

    底特律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汽車城市,1896年,亨利福特公司在底特律製造業他的第一輛汽車,從此開始了福特汽車的大幅度擴張,1940年到1947年,底特律製造業就業率提高了40%,當時正在二戰,底特律源源不斷的製造能力,在當時號稱“民主兵工廠”。

    這是現在的底特律,大片大片的工廠被完全飛起,大片大片的居民區已經沒有人住。

    當年底特律不但對於美國,對於中國也影響極深,我所居住的武漢市當年是號稱要做什麼“中國底特律”,就是因為東風汽車公司的緣故。

    當時武漢也在宣傳這個事情,現在基本提的不提了。

    這人吶……

    底特律不是在最近才頹廢的,實際上底特律頹廢要追溯到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了。

    實際上底特律的頹廢首當其衝的,不是工會原因,而是自動化。

    自動化迅速消滅了過去的簡單體力勞動工種,機器不需要休息,也不會抱怨,更不會要求提高工資,整個40年代,當地工人都是一致支援工會,使用放慢生產速度或者罷工的方式,使得當地的汽車公司的生產陷入癱瘓。

    而汽車公司希望消弱工會的力量,於是把底特律的汽車自動化提高到最優先的地位,底特律羅日河工廠是被福特列為首批的自動化試點,大獲成功:1945年該廠僱傭了85000名員工,1954年下降為54000,1960年進一步減少到30000人,減少了三分之二。

    黑人的問題

    和今天的美國不一樣,五十年代的黑人受到非常嚴重的歧視,其實當年有色人種普遍遭受歧視,當時美國還處於一種種族隔離的狀態,黑人得不到良好的教育,黑人的失業率遠高於白人,這是當時的失業對比

    一方面當時的工廠赤裸裸的歧視黑人,就是黑人不招。

    另外一方面,當時的黑人由於受到歧視,相當多的黑人從小在南部種植園長大,很少有機會接受教育,青壯年黑人文盲率非常高,對於一些需要技術以及知識性要求高的職位無法承擔。

    當時對於種族歧視是華人很難想象的,舉個例子,當時的底特律是進行分割槽的,分為ABCD四個區域,決定一個社群被歸為哪一類,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種族,AB區幾乎都是清一色有錢白人,D區基本就是黑人。

    分割槽以後,D區的黑人連房子都買不起,因為D區的人壓根不能獲得住房貸款。

    於是就陷入一個死迴圈。

    轉型的失敗

    每一個城市都可能面臨轉型問題,不可能一直依靠著一種產業永遠的走下去,這很正常。

    武漢也曾經是中國的重工業基地,現在也在謀求轉型。

    但是底特律令人觸目驚心的底層貧富分化使得轉型特別困難,底特律製造業不如衰落,最深受其害的就是黑人底層勞工,最先被解僱,最後被僱傭,然後就陷入就業危機。

    由於黑人底層階級無力購買住房,又沒有就業機會,鋌而走險幾乎是他們唯一的出路,靠盜竊,搶劫來維持生活,在1967年終於爆發了底特律城市騷亂。

    底特律自身也有問題,40年到49年底特律的繁榮,很大程度上歸功於軍事訂購合同,而戰爭結束以後,軍事訂購合同也隨之結束,這實際上就是底特律的一個轉型期,很顯然,底特律沒有抓住這個轉型期間,更加成功的美國城市走上了高科技的航天以及電子製造行業,這些行業成為戰後美國政府扶持的重點,而底特律的汽車公司從軍事用品轉產為民用產品,但是由於底特律自身貧富差距過大,消費能力極差,根本無法維持。

    工會問題僅僅是底特律衰落的一個原因,而不是全部原因。

    一個城市的衰敗必然是多重原因構成的,而不能簡單的全部推給工會,全美國難道只有底特律有工會嗎?不見得吧,那為什麼其他地區沒有猶如底特律的衰敗?

  • 6 # 血染戰旗紅

    對於愛車者來說,底特律這地方應該不會陌生,就算沒去過,也應該聽說過,因為它是美國三大汽車(通用、福特、克萊斯勒)的總部所在地。在以前,底特律的製造業非常發達,經濟非常好,但在2013年,它卻破產了。聽說那裡的別墅賣到一美元一棟也無人問津——因為底特律的各種稅費高得嚇人。你買別墅只要一美元,但你每個月交的各種稅和管理費用卻要一萬多美元——而且這些費用不能不按時交,如果你不按時交,人家政府不但收回你的房子,還要罰你一大筆錢。

    底特律為什麼會破產?各種各樣的說法很多,其中最流行的是美國三大汽車公司將生產線,研發中心搬到外國去了,導致底特律的製造業衰敗,並最終導致了底特律的破產。這種說法的確有一定的道理,但你如果看過《底特律紀事》一書,恐怕你會說“底特律不破產的話就沒天理了”。

    怎麼回事呢?咱先從一件奇葩的祈禱說起。2006年的時候,一群人在一座教堂裡祈禱。這些人有信基督教的、有信天主教的、有信佛教的、有信伊斯蘭教的、有信猶太教的……,總之,各種各樣的信徒都有。照理說,這些信徒應該是各有各的廟,平時很難搞在一起的,今天怎麼全部湊一塊了呢?原來他們正在向老天爺祈禱,千萬別讓通用公司把一條大型的SUV生產線給關停了。大家知道,美國生產的車有個特點,就是排量大,特燒油。那時候正是油價啪啪啪往上漲的日子,結果通用公司生產的這種大型SUV賣得不大好,隨時有停產的可能。如果生產線停了,那這些工人不就失業了嗎?

    正祈禱著,突然有人說了,就算失業了也別怕,咱們有工會替咱們撐腰呢。一提到工會,大家好像吃了興奮劑一樣,剛才的愁眉勁一掃而光,紛紛“感謝上帝,讓我們擁有工會。”

    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原來,美國的工會早就和通用公司談好了。你失業了沒關係,在未來的48周內,就算沒工作,人家通用公司照樣給你開工資,當然不是全額的,是95%。那過了48周後怎麼辦呢?找到新工作的就去工作,找不到的也沒關係,你就到通用公司的“職位銀行”上班。就像平時上班一樣,按時打卡上下班。每個月也能拿原來薪水的95%。那你在職位銀行裡上班主要是幹什麼呢?什麼都不用做,你可以看書,可以看報,可以上網,玩遊戲……,總之你愛幹啥就幹啥,沒人規定,你只要按時打卡就行了。

    什麼時候能結束這日子呢?第一,你的廠子重新開工了,你回去上班;第二,公司派你到附近的工廠工作——離你家不得超過50英里。這樣做的後果是什麼呢?有些有自尊心的,不甘心如此平庸生活下去的人,都受不了,都辭職重新找工作,重新創業了。但有些懶鬼卻覺得這不錯啊,不用工作也有工資拿,就一直在那待著了。

    在以前,三大汽車公司的產品佔了美國汽車市場的80%,收入還不錯。而且當時美國的工人是65歲退休的,當時美國的人均壽命是68歲,換句話說,當時很多人退休兩三年就死了。而且當時美國的失業人員很少,這樣的條件對工廠來說,也不算啥負擔。但後來,隨著日本車,南韓車在美國攻城掠地,美國品牌車在本土的市場佔有率越來越低,再加上產業鏈轉移,美國公司的負擔就越來越重了。日本一名汽車工人每個月可以生產67臺汽車,而美國工人只能生產21臺。但日本工人一小時的薪水是40至45美元,而美國工人的一小時薪水最低也要60美元。效率低,工資高不算,要命的是,美國的汽車公司負擔太重了。以前美國的人均壽命是68歲,現在是75歲了。以前美國的工人是65歲退休,現在則是工作了30年就可以退休了。換句話來說,也就是50歲左右就退休了。結果公司就得要養他25年以上。除了要養退休工人外,退休工人的遺霜也要養。可隨著產業鏈的轉移和市場的萎縮,在職工人越來越少,而要養的退休工人和失業工人卻越來越多。例如通用公司,它要養50多萬的退休工人和失業工人,而在職工人卻只有十萬多一點。而這些退休工人和失業工人卻又不體諒公司的難處,對他們的待遇只能變好不能變差,結果大家折騰到最後,只有破產了。

  • 7 # 三號二

    前不久,奧巴馬投資拍攝的一步記錄片《美國工廠》在中國火了起來。紀錄片講述的是中國汽車玻璃大王曹德旺在美國俄亥俄州開設工廠的事。這部紀錄片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情節 就是曹德旺對美國當地官員講“從戰略上你們已經知道了我們集團的意見,就是我們不願意看到它(工會)在這裡發展,因為工會直接影響到到企業的效率,會造成損失,我很明確的態度就是:工會進來,我們關門,不做了”。

    其實,企業家們很清楚“工會”扮演的角色,但是,像曹德旺敢於向工會說不的企業家想必不多。工會的存在不但會縱容員工的“嬌氣”和“惰性”,影響到公司的管理和效率;並且還會肆無忌憚的為員工謀求企業難於承受高待遇、高福利,從而導致企業不堪重負,最終走向破產。

    底特律曾有著“汽車之城”的美譽,還是美國製造業的群聚之地,通用公司、福特、克萊斯勒汽車巨頭的總部就設在這裡。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夢之城”,卻在2013年的7月份宣告破產。破產後的底特律陷入到嚴重的負債危機,成為一個暴力犯罪頻發、失業率居高不下、人民生活困頓不堪的“悲催之城”。

    底特律的破產在一定程度上與美國工會的功能權力過大密不可分。工會介入公司過深,嚴重影響到公司的管理和公司的生產效率,並且工會還代表員工無休止的向公司索要福利待遇。在汽車工業面臨全球化競爭到來的時候,企業的改革一直受到工會制約。當企業由於競爭帶來的利潤下降,而又不能進行減員增效、削減工資待遇,長此以往,企業不倒閉才怪。

    那麼,既然工會在企業發展過程中扮演這麼一種負面的角色,為什麼不換掉或是迫使工會妥協?談何容易!

    在美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工會制度、工會職能、工會文化、已經成為美國資本主義制度的一個有機體,剔除工會在社會、經濟發展中扮演的角色,無疑是在斷臂求生,當然,阻力也會很大。美國工會代表著美國最大的工人群體,這也就意味著工會手裡掌握著大量的選票,在選舉文化背景下的政客們,最不願意得罪的就是那些能夠影響大量選民的組織。所以,一些政客儘管看到了工會的弊端,但是,還是言不由衷的要拉攏討好工會。

    況且,在以“自由、民主、人權”為信條的美國,工會為工人爭取的不僅僅是福利待遇方面的利益,他們還代表員工向企業爭取所謂的“人權”和“民主自由權”,如果一個企業沒有工會的介入和監督,這個企業很可能就會被汙名化,被貼上“黑工廠”、“血汗工廠”、“盤剝工人利益”、“無視工人權益”諸如此類的標籤。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工會就代表著“自由民主”信條監督者和踐行者。試想,一個職責使命如此強大的組織,怎麼可能那麼容易被“閹割”。

    美國總特朗普一直呼籲美國企業迴歸本土,但是,效果並不明顯,不僅如此,一些知名的企業還在大量的出逃中,原因就在於美國工會“殺雞取卵”式的擠壓企業利潤,已經讓這些企業看不到盈利的可能。以追逐利潤為目的的企業當然不會跟隨特朗普的指揮棒起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賊王24話中,鷹眼對佐羅(ZORO)說的話,我想看下日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