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節度使95

    本體自在,是對自性的認可,知道什麼能為、什麼不能為。自性是什麼?本真,天賦,無關別人價值觀。別人的價值觀不見得適合你,我一會到因果人生裡翻點內容貼上來給你。整篇文說三觀和本真自性,比較長,不能全貼上來。

    還有你說的高人,必定不是私慾那麼強烈的人,私慾強烈的人感勢不到。義利的取捨就是為道,所以生活是修行。能成你口中的高人,人生受的際遇也是你難能掙扎跳出的,不用羨慕。

    勢,能感,能觀,在於你自己的思維能力。思維能力提升到一定的地步,感和觀能相通。勢不可為時急個啥?勢在必行也不用著急,所以人生是有空提升自己的好,花時間在比較物質的量和享受上沒必要。

    “天賦的認知:不以損傷身體為代價、不為任何目的的喜歡和堅持做的事,思維切入、理解、運用特別容易,這個屬於天賦能力。天賦能參考遺傳,不依賴於遺傳。天賦用於人類社會責任中的職分承擔,屬器用,由魂主。”這是《因果思維》裡的,因為也有沒有天賦的人所以我沒在《因果人生》裡說這些。

    “(一)心因行果    “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定人心,即行天道。人心,心因是提升一個人思維層次的關鍵。思維的提升能讓人從煩雜的生活和工作中跳出來看問題,從一個點切入清晰處理就解開了連環套。跳出思維定勢造成的輪迴,能讓整個生活旋律變得明快簡潔。

      自有人類,起心為因,行為作果。人與人之間的因果糾纏,最後體現在行為的相互作用上。比如朋友之間,婚姻、事業夥伴,甚至父子母女親人之間,是心為因。”

    “禮起於何也,生而有欲,求而無度量”,故“制禮義以分之”:禮起源於人們生來的慾望和社會環境供給資源之間的分寸計量,為公是義。古人提出和制定禮義是為了配置資源。”

    以上兩部分節選聯絡起來思考,其實所有的問題無非是心欲與資源配置的矛盾在推進,從個人關係處置到大勢:“人類社會從初次資源配置到當下,圍繞資源配置的爭持矛盾、戰爭甚至滅族,都是人心難熄的慾望在推動。是人心慾望在推動人類社會一次次改朝換代,然後口口相傳、記錄,形成一部人類發展史。”

    “ (二)個人三觀    一個人的三觀,是指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價值觀是三觀之一,“言語應對,情之飾也”:情因心生;飾,掩飾、偽飾、裝飾――價值觀承接人生觀、世界觀,表現於一個人的語言行為。

       個人的世界觀是一個人的知識量和思維的深度廣度相互推進、拓展、漸進形成的,是個很長的過程。如果要打個比方:人生觀猶如種子;思維的深度是根系深度、是穩固向上生長的力量,是知見生成和精神成長的力量;思維廣度決定樹冠大小;知識量如同肥料的新增,這棵樹的大小就是一個人精神世界的大小,是世界觀的大小。種子是自性,要成為大樹只能自己有內在提升要求才可能有效。人生的改變在於自我追求加持續的行動支撐。

       三觀中人生觀是決定因素。但一個人透過閱讀、思考、觀察穩定建立自己的世界觀後,世界觀又能矯正價值觀,修正、穩定思維模式;且因著實行此世界觀下價值觀行為的需要,而使人生觀得到擴充套件,所以思維的提升首先需要透過增加閱讀思考的時間來提升知識量,沒有肥料長不成大樹。同時,自性本真的承認和接受會帶來心地容量的擴張,導致思維廣度增加;思維付諸行動後的觀察和深度思考形成思維深度,思維深度促進價值觀的穩定,思維的穩定成長反過來又加固對世界觀的認識理解――心地是決定思維可提升程度的關鍵因素!《道德經》,道即意、思維,德即心地,修道是按道家的世界觀來穩定價值觀和思維模式:中華文明從古以來就明瞭於人生和行為的管理而言,道與德、思維和心地相輔相成。

       世界觀的建立決定於自主思維能力和知識量:一個人沒有形成系統的世界觀,三觀都不堪一擊,困境和重大事項判斷、取捨很容易出現抉擇錯誤。這個世界觀是帶方法論的了,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是由無數次深度思維形成的先決能力、事前判斷能力。如果同一個坑能踩兩次,我們首先要檢討的是自己的思維判斷能力並且想辦法提升自己。要知道人生是由無數的抉擇組成命運,不斷的小錯誤最終會導致人生偏離最初的目標,偏離那個美好純真的你。我們說美好純真,對於價值觀這個詞來說,金錢收益並不是唯一的追逐目標。價值觀的意義是該怎麼取捨、是活著的意義,活著的意義是生命存在的意義,所以生意、價格的追求如果偏離健康快樂的本能,這樣的決策本身沒有戰略意義。經營是價格問題,人生的最終目標並不是錢,而是靈魂超脫於物,是人的思維決定外物的運用而不是人被物慾驅使思考。

       確定自性後不斷提純自己的需要,能保證自己不偏離人生目標。思考是一種能自主培養的習慣,閱讀也是。不斷的閱讀思考加強的是思維能力,自主思維能力的加強帶來的是判斷能力的提高和自主判斷力的形成。學校的環境太單一,所以文憑並不是人生決定性的因素,生活習慣才是:思維決定行為,行為形成習慣。生活中養成凡事熟思慮計、安定徐為的習慣很重要,在此,先解構決定思維模式的價值觀尤其重要。

       三觀裡價值觀位列第三,但價值觀決定一個人的思考角度、決定思維模式、外顯為語言行動,也是承起心因、改變行為的關鍵。觀察一個人的某些行為次序能考量到此人的心地,這個次序表達的是目的和價值觀權重,從目的可以看出心地。到底選擇哪些行為觀察,是個人因果思維判斷所作,最終是一個人的世界觀在把握整體思維架構。”

    挫折能帶來成長,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從挫折中爬起來。不是長夜裡哭過的人就有資格說人生,是能不在同樣的地方再跌倒的人才有資格談人生。你說的高人,如果不是裝的,那就是受過一般人難以忍受的痛苦。

    “觀,看、怎麼看。人生觀,怎麼看待人生,無非心裡的地多少給別人、多少給自己,所以人生觀就是心地、德。心地是本性天生,沒有自主提升思維要求的情況下,心性很難改變。所以三觀只能說同不同,不能說誰正確,因為心地本來就有區別、個人價值觀出入造就了個性區別。但外顯價值觀的語言和行為能調整,所以集合體價值觀能趨同,個人人生觀很難改變。

         個人生活和決策管理中只能根據不同關係定位的需要來尋找三觀趨於一致的人。基本的,個人價值觀與個人完成社會責任擔負所要求的價值觀是能夠整合的;不影響社會責任完成的部分,隨個人喜歡。平庸不平庸是在用自己的價值觀評判別人,社會分工如此細密,我們強調各盡職分就是人才、問心無愧就是優秀。人生觀在什麼情況下能改變?在追求思維極致清晰和穩步提升的情況下,會感覺到人生觀的擴大能帶來思維的提升,人們才會自覺擴大自己的平等觀、修正行為。

        心裡的地要不要分給別人、怎麼分,是平等性及平等涉及面權重的問題。一般人的平等觀在一般情況下與資源多少有關,所以提升平等觀與資源配置均衡要同步。“要不要分”是心量,是平等性,是平等涉及面,是心裡能考慮到的人的數量。“怎麼分”是平等觀,是對這些人平等考量資源配置的權重也是心量:平等觀不止受限於個人世界觀、價值觀,也是人生觀、心地的容納度,再通俗點,心胸。心量也是心胸。

        為什麼人生觀是三觀的決定因素?本有的心胸決定本身的思維發展限度:心地寬宏、橫向換位思考維度多,拓展思維廣度;換位思考的縱深步驟是思維深度的拓展,深度是在一個點問一個為什麼之後、再向後推問兩步這樣的思考習慣形成的――思維深度和廣度會加權於個人對世界的認識理解程度即人生觀決定世界觀大小。只是本具心性之外還需用知識和觀察來填充思維,用理解別人行為後面的因果來發展三觀、尤其穩固自己的人生觀。心有平等性,要有平等觀才能達到提升思維的目的,即使命感、擔當和責任也能帶來心胸的擴張造成思維的發展提升。

       接受教育之前,人生觀和價值觀是本有的。天生“喜歡這樣”、“不喜歡那樣”就覺得那樣沒價值,是心裡不喜歡才不需要,是心裡喜歡才覺得重要、認為有價值、而且一定會用語言或者行為來表達佔有慾。價值觀是人性,價格可以是被製造利用的需求;金錢的追求最終是為了實現人生的價值、追求價值觀的實現,所以價值觀不能以金錢值為標準衡量。得到這個“有價值的東西”要不要分給別人,分多少是天生心地決定的。心裡喜歡,心為因,人生觀決定價值觀;分不分、分多少是平等觀,心為因,平等觀既是人生觀又屬於價值觀。相同價值取向的人,叫價值觀相同;相同資源分配取向的人叫人生觀相同;人生觀價值觀相同叫知音,三觀相同是靈魂知己。

       保持本真是保持自己的人生觀,是接受自己、正視自己的天性,是確定人生目標。本體自在,是對自性的認可,知道什麼能為什麼不能為。自性是本真、天賦,無關別人的價值觀。確認自己的內心需要能定性,“心直者不反覆”。認真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確認自己的現實需求不是因為從眾、不是跟隨外界價值觀而來的追逐,就能心平。沒有妄念就不隨從附和物質與慾望的追求。決策者需要的是慧力,用來整合的能力。心直心平則神定,是生慧的基礎,即保持本真是自主思維和判斷能力的基礎。安全感能驅趕疑心,安全感也是自己的判斷能力帶給自己的。個人判斷力增強,安全感隨之增長。”

    以上都是《因果人生》節選過來的,第三章說挫折中的反思和判斷步驟,第四章說人生。就提問來說,給你三觀定義你用這定義去思考對比,對你來說效果更好。所謂的高人如果不是人品和學識給你衝擊,外表能包裝,談吐的意趣也可能是自己的知識與接觸觀察的生活太狹窄了。……你沒受啥挫折,所以三四章沒貼了。祝安好。

  • 2 # 悠然未央

    所謂高人的修行,我理解就是達到莊子的人世間逍遙遊的狀態。

    莊子認為人是不自由的,世上的萬事萬物都是不自由的。什麼是自由?自由就是完全不受任何約束,放棄人世間的一切慾望,一切束縛,一切好與不好、有用與無用、美與醜等等價值判斷,放棄一切功名利䘵的爭奪,才能達到與天地合一的逍遙遊境界。

    而我們放眼看當今世界,"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社會的發展,物質財富的充裕和豐富多樣的生活,讓我們的心靈不再平和安詳,繁忙的工作、激烈的競爭使我們陷入無休止的焦慮不安之中。於是人們開始嚮往自由自在、輕鬆愉快的生活,追求精神的解脫和心靈的自由,芸芸眾生之中從來不乏高人處世。

    高人的修行應該是思想自由、行為豁達、內心平和、熱愛生活並且能夠主宰自己的生活,他們眼中見慣世事喧囂,心中卻始終是高山流水的旋律縈繞。他們遵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法則,看起來是那麼和諧自然從內到外呈現出一種自在逍遙的人生狀態。

  • 3 # 李先生評che

    所謂的高人,也和許多人一樣經歷了坎坷風雨,嚐遍了酸甜苦辣。

    不同的是,大多常人滿足於錦衣玉食,安逸無憂的尋常日子,大多數人沒有探究人生最高境界的動力,也因為感悟大智慧的過程非常漫長遙遠。

    高人即聖賢也是哲人,他們以一顆淡泊的平常心悟道,珍惜當下的每分每秒,不會妄想執著,不會貪心物質名利,抱以順其自然的態度,物來則應,物去不留。

    走近了高人,你感覺不到壓力,也沒有盛氣凌人的優越表現,他們平易近人,善良慈悲,親和溫柔,睿智處世,清新待人,沒有一點異於常人的表現,他在身邊,就好像不在這兒一樣,一切都那樣的安靜和諧,自然而然。

  • 4 # 心是蓮花開

    仁清法師:怎樣在生活中修行。

    會修行的佛教徒,在日常生活當中藉助任何的都可以去修行佛法。比如說姑娘出嫁、兒子娶媳婦、生孩子、父母的生日、孩子滿月等等,包括搬家、動土、種地、趕集上市,做一切雜務都是修行的因緣。你把這一切因緣都看作是你修行的開始,好了,時時刻刻你都是在修行。

      這裡拓展到佛學的家庭,學佛的家庭也是這樣,你是個妻子就該盡到妻子的責任,你是個丈夫就該盡到丈夫的責任。盡責,為什麼呢?當下你們就有這種緣份。如果你們離了婚了,各自沒有這種責任了,那個你愛怎麼辦怎麼辦。但是,你還有一個家庭,你就該盡這個責任。真正會學佛的,是越學他方方面面越好,真正會學佛的,越學他的證量會越高。你是做生意的,生意應該很紅火,越來越好。你是個社會活動者,你的社會關係會是越來越好。如果你是一個普通人,那麼你的身體會越來越健康,你的家庭會越來越和睦。

      當你關愛孩子的時候,關心指導你的孩子好好上學,好好做人的時候,你是不是在佈施?當你為你孩子做飯的時候,為你孩子付出的時候,是不是在內財佈施?當你在為家人付出的時候,你是不是在盡責?所以佛法的修行在於方方面面。佛法非常理性化,非常人性化,並不是一接觸佛法以後就等死了,有的人就是這樣,一學了佛法,除了等往生(死)以外其他統統不做了。

      往生可以啊,八九十歲的,一百多歲的,什麼也不行了,得聞佛法以後只有一個念頭了,就等往生了。往生是等的,在等的這個過程中,要做個好人,要做一個好佛弟子,修好你的行。二十多歲年輕的小夥子,年輕的大姑娘一接觸佛法“哦,佛法是往生的。”就開始只等死了。那麼這個佛法跟邪教有什麼差別?所以我們學佛的人,一定要有正確的佛教的理念。

      在這裡展開,怎樣往生?什麼時候往生?記住任何的法都是因緣所生。一個果報的現前,一個事相的完成,它得需要很多種條件,用佛教的詞來講,它有很多種因緣。記住:時間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緣。

      比如說我們吃飯,其他條件都不說,單純說從吃到飽也得有個過程。如果你想掙工資,到一個單位正常上班了,從你幹到發工資也得有個時間。你要是累了,想睡覺歇一會,你也得歇一會才能恢復體力是不是?你要想吃自己包的水餃,從開始幹到吃飽了,半小時恐怕完不成。一個農民想吃自己種的玉米,需要三個多月;一個果農想要吃到自己種的蘋果,從育苗到栽培,到結果,一直到吃,需要三年以上。有的時間很長,有的時間很短。如果你要摸那個380伏的高壓電,線頭是露著的,你摸它一下,剎那間,“滋啦”一聲就過來了,很短這個時間。如果你站在馬路上光著個膀子罵人,誰過來就罵誰,估計用不了半小時,馬上巴掌就扇到你臉了。

      因緣果報,時間是非常重要的一種因緣。所以假如我們這一生當中能活到八十歲。我們從二十歲就得聞佛法開始唸佛,唸佛能夠往生,但並不是二十歲一接觸佛法馬上要死掉,而是從二十歲開始,你在修行、在積累、在消除業障、在開顯智慧、在積累自己的功德和福報,一直到八十歲該死的時候,往生的果報才現前。我們一定要正確理解佛法。

  • 5 # 原形禪修

    這話題讓我發現了自己十個月來不可思議的變化,甚至才想起世間還有生活這個詞了。

    為什麼呢?在以前,我還是一個喜歡交際、喜歡湊熱鬧、仇視死板、嘲笑無趣、縱情生死的人,到現在,我才發現自己差不多沒了人間交際,也成了死板無趣的一個人!

    這十個月,是我擺脫抑鬱,重獲新生的十個月,我的心裡有了從來沒有的清淨,從來沒有的大自由,開始獲得踏實、安逸,開始思考高緯度、宏觀、未來的一些問題,在覺察人生實苦的同時,心中有了美好的信仰,對未來充滿了信心,甚至有很多的憧憬與期盼,這都是他人無法理解的。

    我的歡樂無法為外人道。我少了人世間的交際,也多了出世間的交流。這交流,就是先在天涯,後在知乎,真正來知乎經營這賬號也就一個月時間。

    這一個月時間,我收穫了千名修行界的朋友,近十萬的點選,近兩千的點贊,已經感到很歡樂了,儘管我那個主要的熱帖剛一熱起來就被刪除,這對我的心情也沒有多大影響。修行本是寂寞的事,來混修行圈的我發現大多是作者,讀者並不多,相比那些知乎的熱點話題來說,我這些點選率實在少得可憐,但它已經讓我重新建立起一個交際圈,而且這個交際圈比任何交際圈都有意思,有意義。

    最後,把我不久前參加交際的一次情況在這裡重複一遍吧,因為它再一次給了我堅定的認識,看過的請跳過:

    被商會老闆拉去陪一北京來本市投資的老鄉,這是我半年以來唯一的飯局。該老鄉為中科院博士後導師,布依族人的口音與淳樸味道幾乎沒變,且性格敦厚,一點不像生意人,但我絲毫不懷疑他的實力,因為他親自研發的影象處理、傳輸技術為世界領先,因此市長特別重視,親自在科技園核心地段批給他兩百畝地。

      我正有一個問題徘徊在腦子裡好久了,趁此機會拋給他:“人類數字傳輸技術所能達到的速度,到底與心念的傳播速度存在多大距離,人類是否有可能花幾百年時間打破這一差別。”他實言相告,不知道,但可以請教量子力學專家後回答我。

      酒席中談到子女教育、財產傳承問題,這老弟的觀點也令人敬佩,商會會長的觀點也令人敬佩:他們都不重視財富傳承,在乎的是傳承奮鬥精神。輪到我,我說:“我沒有財富可以傳承,但我會傳承給他們更寶貴的東西:信仰。”

      一官員說:“這個還不容易?我也沒錢,我可以傳給他們信仰。”

      我們是多年的酒友,便直言不諱:這個對於你來說真不容易。

      他說:“難道你不相信我有信仰?”

      我說:“相信,但你那是偽信仰。”

      好在大家都不計較,又喝起酒,喝著喝著就談起幸福感。談起幾個成功人士的遭遇,都有一番感慨,都有些喝高了,最後形成一個共同的觀點:最要緊的是開開心心活在當下!接著又有兩人拿我開刷,說我竟然自食其言,戒酒了,這樣的人生活著還有什麼味道?

      是的,作為菸酒界的資深人士,我以前多次拿那些煙酒不沾的人開刷,說他們“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也實難理解沒有菸酒的人生還有什麼意義,現在自食其言,便不再言語,默默地看著他們喝酒狂侃至服務員來催離,全程一邊入定享受著身體的自由與喜樂,一邊看著他們沉迷在當下的狂歡中,心想:你們真的開心嗎?

  • 6 # 姀蘊

    把自己融入其中,生活本就是一場歷練。你不融入進去怎麼能得到歷練,不磨練心志又如何得到心境的提升,心境不提升怎麼繼續感悟提升自己。本就是凡塵俗世中的人,又何必把自己與凡塵俗世隔離開。

  • 7 # 夕陽滿天

    沒有高人修行,就是一般人修行,只要懂修行道理就能修了。

    那怎麼修,就是無論從使什麼職業,在工作中,生產勞動中修。有人在田耕種,有的在廠作工,有的在機關,學校和衛生部門,都能修。

    要從內修,從內找,矛盾不斷產生,在矛盾來時,要是一種修練姿態,有一顆修行的心。

    作為農民,把莊稼種好,爭取高產量,不要計較得錢多少,你要計較利潤,就不是修行了。工人同樣,按時上下班,爭取產品質量優等,在保證質量前提時,增長數量,千萬不要考慮工資。有人說,沒有工資我怎麼生存,工資低了不合理,可把理由說清,但千萬不要計較,你計較,要動情,也不是修行。成天計較工資多少,按常人沒辦錯,按修行是錯的。當官一心為民,有人貪汙受賄,這種官離修行十萬八千里,是入地獄的。

    還要保護身體的健康,沒有健康的身體,也修行不了。在社會上修行比入廟容易,因為大大小小事情總在發生,時時考驗著人的心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開車可以直接從“D檔”掛到“S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