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為人生鮮豔上色
-
2 # 明太宗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結束戰國,統一六國,建立中國古代第一個封建社會-秦朝。秦朝是嬴氏整整六代人勵精圖治,才搏來的大一統,可統一僅僅十五年便灰飛煙滅。其中的根本原因在於法令嚴苛,賦稅徭役太重。
秦一統天下後,在六國百姓未適應的情況下實施秦法。由於秦法太過嚴苛,令六國百姓非常的不適應。在秦國未一統天下之前,犯的法和秦統一天下之後犯的法截然不同。秦未一統天下之前,盜竊罪頂多就是做牢,秦一統天下之後直接在人的臉上刻字,被刻字的人,一輩子只能受到人的唾罵,厭惡,根本抬不起頭。最殘暴的一條法令是連坐,一但一人犯罪,不舉報,全家同罪論處。一道道嚴苛的法令,令六國的百姓苦不堪言。
一統天下後的秦朝,為了抵禦匈奴,大肆加重徭役抓捕壯男,到邊境修築長城,引起百姓都恐慌。除修築長城外,秦始皇還大肆勞民傷財的修築自己的陵墓-秦始皇陵。耗費的人力物力不計其數,百姓對秦始皇深惡痛覺,恨不得把秦始皇砍成肉醬,但由於秦始皇太過殘暴,百姓不敢反抗,只能乖乖服從。
秦始皇駕崩後,胡亥聽從趙高讒言,又一次加重徭役賦稅,百姓徹底不堪重負。陳勝吳廣起義後,全國各地紛紛爆發起義,各國紛紛開始獨立,秦朝成為一個真正的孤家寡人。經歷了鉅鹿之戰後,秦朝徹底對農民起義沒有了掌控力,只能任由農民起義軍宰割。劉邦攻入咸陽,子嬰退位後,秦朝宣佈滅亡。這個經歷六代人勵精圖治才統一的王朝,由於法令嚴苛,徭役賦稅太重,僅統一十五年就宣佈滅亡。
-
3 # 北疆同心聊歷史
秦國一統天下、兼併六國後之所以很快滅亡,是由於三個原因造成的,淺析如下。
①、秦朝建立之後,統治者沒有極時調整統治策略,依然維持舊有的“以嚴刑悛法”治天下的政策而這帶來的後果是:新統一的原六國地區因人心不服,而產生離心力。
這種離心力隨著秦始皇的去世而愈演愈烈,最終釀成了天下大亂,反秦義軍揭杆而起的結局,最後導致了秦朝被人民起義的波濤淹沒。
②、一代梟雄秦始皇去世後,沒有找到合適的繼承人。結果導致了在趙高的策劃下,拉攏目光短淺的李斯被迫加入,他們共同扶持了不成器的胡亥登上了皇位而胡亥卻的確沒有擔當大任的素質。
在秦朝剛剛一統天下不久之際,正是需要聖君明主,釆取適應潮流且符合實際的政策,調整因長期征戰帶來的種種危機之時。這個時期應該是予民休養生息和恢復重建並加以整合全國之時,是不允許政策失當的。胡亥上臺後仍釆取舊有政策,而沒有絲毫改變,致使王朝面臨的危機加劇,導致了秦朝的滅亡。
甚至連秦朝的“孃家”——秦國舊地的人民,也因為受長期的耕、戰政策之累,以及嚴刑峻法所困,不僅導致了民力、物力在統一天下之時的透支,而且還使得秦人們心有怨氣——這一點可以從劉邦進入關中後,與民“約法三章”廢除了原來的繁苛律令後,老秦人奔走相告的快樂勁兒,即可看出!
綜上所述:是秦朝的統治政策失當、二世殘暴無能、對原六國地區整合不利、老秦國的實力透支,不僅造成了秦朝統一天下的成果毀於一旦,而且最終還使得擁有幾百年歷史的秦國本土,也在天下人集體反秦、滅秦的風暴中敗亡了。
可嘆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承接前王幾百年的奮鬥成就,最後完成了一統天下的大業,在短短15年裡,就被秦二世胡亥以及權閹趙高,敗了個乾乾淨淨,真乃是時也,命也!
-
4 # 南宮外史
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到公元前206年被劉邦項羽起義軍推翻,大秦帝國只維持了15年就滅亡了。這遠遠超出秦始皇一世、二世以至於萬世的預測,其原因有六:
一、秦國兵力有限,難以控制全國。
秦國兵力幾乎全部來自關中秦國本土,在北方抗擊胡人的蒙恬軍隊有30萬人;在南方,派屠睢率領50萬秦軍攻打嶺南,平定南越、桂林、象郡、南海等;防守關中四關、咸陽的兵力沒有具體統計,大概應有20萬人;駐守全國三十六郡的兵力大概有10萬人(沒有具體統計,只作大概估算)。這應該是秦國的全部兵力了。陳勝起義後,山東各郡縣群起響應,每郡兩三千人的防守部隊是難以應付的,被很快消滅。王離率領的北方增援的主力部隊也被項羽消滅;南方軍隊在任囂、趙佗的帶領下背叛秦朝,建立了割據政權;兵力不足,只得讓章邯把70萬刑徒臨時編入軍隊,但很快瓦解。所以,三年就滅亡了。
二、秦始皇一直不敢相信六華人,不敢從六國招收士兵。
在荊軻刺秦王,高漸離用築謀刺秦始皇、張良博浪沙錘擊始皇之後,秦始皇終身不敢接近六華人,就連普通老百姓,也不敢把他們編入軍隊之中。至多把他們發放到邊關戍邊。秦朝的正規軍一直在關中秦本土徵召,這就損耗了關中的人力資源,進一步削弱了秦國實力,也減少了秦朝兵源,導致兵力不足。
三、在新形勢下,沒有改革管理體制,依然墨守“商鞅變法”管理模式。
六國民眾,文化發達,思想進步、活躍,民主、仁政、德教思想深入人心,而且敢於抗爭;與關中民眾的淳樸憨厚、畏法忍氣的本性有明顯不同。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依然用舊的商鞅變法的重刑罰、棄德教的管理模式去統治六國民眾,就行不通了,必然引起各階層民眾的強烈反對。假如秦始皇能根據六國民眾的現實情況,而適當改革、調整管理體制,恩威並施,德刑兼用,就不會引起六國民眾的強烈反抗。用高壓嚴刑以防民叛亂,正猶如削足適履,適得其反。
四、法律嚴酷,被民眾視作暴政,官逼民反。
秦國一直實行商鞅變法。商鞅變法過分強調法律的作用,而嚴重忽視了仁德教化的引導作用,甚至於極端到焚盡天下歷史典籍和上古聖賢之書的瘋狂程度。所以,在統治國家方面是有嚴重缺陷的。秦始皇、秦二世不但沒有糾偏,反而強化了法律的鎮壓和統治作用,“一切皆決於法”,把法律看做是萬能的東西。自然官逼民反,造反怒潮迅速燃燒。
五、朝廷上層腐敗,導致層層官吏腐敗。
奸臣趙高專權,指鹿為馬,丞相李斯都受其迫害,群臣更是明哲保身,導致政治腐敗,上下官吏人人但求自保,與秦朝離心離德。
六、秦始皇、秦二世治理觀念根本錯誤。
胡亥認為:“凡所為, 貴有天下者,得肆意極欲,主重明法,下不敢為非,以制御海內矣。”
秦始皇、秦二世以為得到天下,就可以為所欲為,就可以驅使天下人為皇帝個人服務,把天下人看做是皇帝的奴僕。
秦朝的這種帝王思維,完全把自己置於民眾的對立面。這完全背離了古代民眾設定君主,是要君主來更好地管理大眾這一指導思想,更與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文化背道而馳,
周朝先祖古公亶(dan)父有一句名言“有民立君,將以利之。”意思是說,民眾設定君主的目的,是要君主有利於民眾,而並非有害於民眾。
鑑於秦朝對民眾的倒行逆施,所以,六國民眾不接受秦國的統治。這是六國自上而下,無論賢愚都群起反抗秦國的根本原因。
秦始皇、秦二世的治理理念的根本錯誤,還導致了他們的獨斷專行,為所欲為,不允許有反面意見,把反面意見視作對法律的違反,要嚴刑處罰。這導致秦國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偏,最終滅亡。
-
5 # 兵哥走江湖
秦亡於暴政嚴苛,最關健毀在趙高手上了,民無活路,揭杆而起。若公子撫蘇執政,施寬仁,籠民心,肅法紀,整吏治,讓百姓有飯吃有活路,就能長久了。
-
6 # 浮沉的歷史
秦王朝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統一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短命的一個王朝。從公元前221年建立到公元前207年滅亡,秦王朝僅僅存在十四年的時間,真可謂是“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那麼秦王朝如此短命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接下來筆者就來分析一下。
漢代的賈誼在《過秦論》一文認為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僅僅把秦王朝的滅亡,歸咎於殘暴不仁的統治顯然是膚淺的認識,秦王朝之所以滅亡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六國反秦勢力實在是強大。
秦國的“暴政”
秦始皇施行暴政的這個概念已經深入人心,現在我們就從另外一個角度看看秦王朝施行的真的是暴政嗎?在戰火風飛的戰國年代,難道當時各國國家的內政不是暴政嗎?頻繁的對外戰爭,無不使各國國家的老百姓苦不堪言,秦國統一天下後,天下重新歸於和平狀態。秦王朝真正大規模用兵是在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將軍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三十萬大軍的用兵規模也根本比不上滅六國時候的秦軍徵發的規模,況且此時秦國已經統一了天下,所能動用的人力是之前的數倍。
在說說修秦始皇陵和阿房宮,根據司馬遷的記載:當時參加這些工程的勞動力達到了七十萬人。這個資料肯定是有問題的,試問秦王朝如何供應這七十萬脫產壯勞力的糧食供應呢?事實上參加這些工程的勞動力數量是有限的,有也是大量的罪犯及六國的俘虜或是貴族,對於普通老百姓的影響是很有限的。
秦王朝的滅亡主要並不是其施行“暴政”導致的,真正的原因是六國舊貴族的發難,使秦王朝失去了對於地方的控制能力,再加上秦王朝內部嚴重的內耗,最終使得秦王朝走向了覆滅。
-
7 # 我的1980
首先我們來說說秦國為什麼能統一六國,1.商鞅變法,秦孝公三見商鞅,最後決定讓商鞅變法,而商鞅變法很簡單,就是讓士兵不懼生死,殺一人,得一畝良田,殺敵越多,獎勵越多,官階越高,這才有了虎狼之師的說法。2.支持者,如秦孝公和貴族還有民眾,民眾的服從讓統治者沒了後顧之憂。這是秦國為什麼能統一六國,下面說說為什麼秦國滅亡的那麼快,當七國一統之後,變法的弊端就顯現出來了,秦國不再有敵人,變法就失去了效果,然而統治者並未意識到變法弊端,也並沒有意識到商鞅的變法已經不再適應這個新生的龐大帝國,要統治這個帝國就要改變治國之策,需要新的法律,於是變法的延續就延伸到了普通百姓身上,秦國的律法就演變成了暴政,百姓民不聊生,各地農民紛紛揭竿而起,項羽和劉邦逐漸形成氣候,帝國搖搖欲墜,統治者昏庸無能,帝國加速滅亡。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當初商鞅力勸秦孝公變法,終在嬴政之時統一六國,然而若當時也有人可以讓秦國順應天下之勢再次變法,或許秦帝國可以延續它的統治,所謂成也商鞅變法,敗也商鞅變法。
-
8 # 劉一千五
工程皇帝秦始皇在帝國境內把幾大工程全面鋪開,由於資金斷裂 ,所以他的帝國在非常短的時間裡崩潰了。
為什麼會有如此下場,這要從兩個方面來說第一,個人方面的原因 秦始皇太過心急,企圖這他的生前建設成一個強大的帝國。他是借消滅六國的餘威和勞力來完成他的幾大工程構想。但是,他沒有考慮到他的國力是否支撐得起這些工程。在這方面,秦始皇錯了。他的國力支撐不起這些龐大的工程。
第二,戰國七雄混戰了幾百年。基本上把幾個國家的糧食消耗光了。即使有勞力來幹工程,沒有吃的就沒有勞力。逼著勞動人民,是逼上梁山。這是吃不飽造成的結果。
第三,嚴刑酷法,把僅有的勞力束縛在土地上,殘酷壓榨。實行保甲,造成冤案無數。僅有的勞力減少。生產嚴重不足。
第四,殘酷對待六國王族及民眾,鬧復辟獨立的貫穿秦帝國始終,從沒修白雲過。
第五,士兵戰鬥力減弱。而且兵力分散,對匈奴對南越同時並進,死計程車兵和搞後勤的勞力損耗慘重。
第六,上層統治階級驕奢淫逸,腐化墮落,窮奢極欲。秦始皇的幾次巡遊,簡直就是燒錢的活動。他一點也不顧惜民力。人民不造他的反就不是人民了。
第七,趙高幫了陳勝吳廣們的大忙 趙高的活動加快了秦始皇的帝國滅亡的速度。
總而言之,這因素讓帝國滅亡得快 。全靠了秦帝國內部的腐爛敗壞,要不就沒有劉邦和項羽們的什麼機會了。
-
9 # 笑看人生如夢1984
主要是暴政 如果再加上天災百姓活不下去了,就會揭竿而起!多重因素疊加!再加上以前六國的復國勢力,地方“軍閥”會趁勢“起義”!相當於這些農民起義如陳勝吳廣等只是點了一把“火”,一下就燃起來了…正所謂:天下苦秦久矣!說的就是這個。
-
10 # 是阿維啊
首先不得不考慮一下當時秦國的情況了。首先,他們的強大是不可否認的,但是挑戰也是絕對的。
對於秦始皇來說,一統天下是他的功績。但是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無疑危險也是不可否認的。而當時統一天下的秦始皇也是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問題,如何去守天下。
對於他們這些人來說,其實打天下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困難,而且在長久的戰爭中,他們的體制等等都十分適應這些東西,但是換言之,適用於此時的制度,還會適用於秦國實現統一天下之後嗎?
在戰爭時期,其實無論是短暫的和平還是真正的戰爭,無可厚非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戰爭在執行著的。但是統一了以後呢?也就意味著這一套體系多半是無法繼續維持下去了。因為此時國家執行的目標已經轉換,應該改為長治久安之類的。
但是,秦國有一個先天的問題,沒有歷史可以借鑑。所以就滅亡而言,他們是沒有這個準備的。而且就體制而言,也只能靠著自己去摸索。
從秦以後,逐漸積累的重要性也越發的體現出來,隨著封建體制逐漸的完善,王朝的壽命也是越來越長了。
回覆列表
秦國滅亡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直接原因:
1、社會矛盾產生:秦統一後,百姓渴望社會安寧。秦朝統治者卻忘乎所以,十餘年間,不斷動用民力:築長城、修馳道、戍五嶺、造阿房宮、建驪山墓等,徵用勞力數百萬人。丁男不足,就徵發女子承擔轉輸的苦役。秦律名目繁多,誅罰苛刻,一人犯法,親戚鄰里都要連坐。秦朝統治者的橫徵暴斂已遠遠超出社會所能承受的限度。
2、社會矛盾激化:秦朝統治者是大一統的勝利者,在長期群雄角逐中積累起來的經驗,並不完全適合統一後社會發展的需要。秦朝統治者不能審時度勢,改弦易轍,仍一味重功利、恃酷法,最終導致了社會矛盾的激化,造成普天之下民怨沸騰的局面。
3、統治階級內部:秦始皇死後,少子胡亥受親信趙高的唆使,夥同城鄉里斯,篡改遺詔,奪取妄為,是為秦二世。秦二世繼位後,各地的反抗起義已風起雲湧,然而統治者仍忙於宮廷爭鬥,大肆誅殺宗室朝臣,加速了秦朝的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