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茹叔敬

    嘉慶帝命令把太上皇的棺材抬到乾清宮,將乾清宮暫時改名(殯殿)。然後,把頭轉向和珅,和珅憑著大半生宦海沉浮的閱歷,立即對自己的政治命運做出了他此時能想到的最悲觀的判斷:一朝天子一朝臣,完了,完了!完了!!回家抱孩子吧!回家搶孩子?是清朝人的口頭禪,就是今天的(炒魷魚)。和珅這個念頭一閃而過,不妥呀?自己的長子已經二十多歲了,抱不動,人家也不讓你抱,能抱的最小的兒子三年前夭折了,死的時候才兩歲。唯一的孫子最近也夭折了。回家抱孩子?抱誰?和珅估計還不至於那麼嚴重,大不了捲鋪蓋回家。他決定試探一下嘉慶帝:請皇上的示,太上皇仙逝,奴才一直沒回家,可否準奴才半天假,回家安排一下,然後回來守靈?不行!沒有朕的旨意,不可離開靈前一步!嘉慶帝說完轉身就走。和珅立即明白了:完了,一切都完了,自己失去自由了。但是,儘管嘉慶帝恨透了和珅,當嘉慶帝決定向和珅舉起巨斧砍他的頭時,不免又有些顧慮。嘉慶帝到底怕什麼?嘉慶帝怕兩個字:(言論)。(議論)。唉!和珅畢竟伺候太上皇二十多年,深得太上皇的信任與寵愛。俗話說(打狗還得看主人嘛)。現在太上皇屍骨沒寒,就將和珅置之於法,和珅有罪固然無可爭議,但各級官員背地裡會不會說自己無情?不厚道?不孝順?嘉慶帝眉頭一皺,計上心裡,他決定先來個《火力偵察》,試探一下官員反應。於是,找來王傑,命他起草一道聖旨,立即頒發全國。《火力偵察》見效了,很快,嘉慶帝收到兩份奏摺,請求把和珅從重治罪!!一份是(王念孫)的,一份是(廣興)的。這倆個人都是朝廷裡的中下級官員,但來頭不小,廣興的後臺是大學士王傑,這一下,嘉慶帝心裡有底了。嘉慶帝清算和珅這一天:正月初八日清晨,養心殿裡聚集著應召的親王貝勒,軍機大臣。嘉慶帝一身重孝,手裡拿著(壬念孫),(廣興)的奏摺,怒氣衝衝,當著群臣的面大罵和珅辜負國家恩典,專擅狂悖,宣佈將和珅革職,逮捕下獄,查抄家產。有關審訊和珅和抄和珅家這兩件事,清宮沒有留下檔案。清朝案號稱近千萬件,但大多數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內容,如果你想看涉及清朝高層機密的檔案,說聲對不起,壓根兒就沒有。這類檔案可能早被清朝銷燬。

  • 2 # 姜學友

    阿桂

    阿桂是大學士阿克敦之子。滿族第一名臣,長期戍守西北邊疆,先後參加了無數次戰役,歷任內大臣軍機大臣,四川總督等。阿桂實際上比和珅大了33歲,而且長期在外領兵,與和珅在朝堂上可以說是並無交集。

    直到乾隆五十四年,返京以後,與和珅才有了真正的嬌妻,此時的和珅一黨把持了政權,阿桂雖然是首席軍機大臣,地位在和珅之上,但卻沒有真正的實權,而且已經年歲較大,即使想要管起來,也是有些力不從心。自此看來,阿桂並不算是和珅的直接政治對手。

    劉墉

    劉墉在面對和珅的權勢,他也就只能夠避免與他直接起衝突。劉墉是大學士劉統勳的長子。乾隆十六年中進士以後,歷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知府,內閣學士等。

    為人十分清潔,他在資歷上雖然有能力與和珅相拼,但也面臨著與阿貴同樣的問題,劉墉在乾隆四十七年之前,一直都是在外地為官,與和珅並沒有直接交集,而且劉墉比和珅大了31歲。

    乾隆四十八年,劉墉參任直隸總督,吏部尚書。這一時期開始,劉墉才真正到京城辦公,與和紳有了交集,面對權勢滔天的和珅,劉墉也就只能是虛與委蛇。

    劉墉雖然不願意與和珅一黨為伍,但由於當時的朝廷局勢,以及長期在外為官,他也沒有什麼辦法。再加上劉墉在調入京城以後,數年不斷的犯錯,名聲不如從前,多次受到了皇帝的責備。所以,也算不上是和珅的直接對手。

    王傑

    王傑青年時曾在江蘇巡撫,陳宏謀門下當幕僚,後又在科舉考試中高中狀元,成了陝西在清朝開國以來的第一位狀元,步入仕途以後,乾隆五十一年出任軍機大臣。

    王傑在朝廷為官四十多年,清正廉明,從不結黨營私,不趨炎附勢,可以說是當時和珅的頭號政敵,經常與和珅在朝廷堂中爭得面紅耳赤。

    王傑時常會與和珅正面硬碰硬。而且王傑時常諷刺和珅無厭而合生,和珅為了討好他,拉著他的手的手與他開玩笑,但王傑每次都是冷言相對,讓和珅無趣,自動遠離。

    王傑不僅在朝廷堂中,與和珅是據理力爭,更是多次直接嘲弄批駁,而和珅也是無時無刻的在找機會,要報復王傑,奈何王傑為官十分清潔廉明,和珅找不到什麼把柄。

    朱珪

    朱珪是嘉慶皇帝的老師,嘉慶皇帝對他十分信任,而和珅對他也是十分畏懼。乾隆十一年中進士。乾隆四十一年,奉命教嘉慶帝讀書。和珅與他的對決可以說是忠良與權臣的對決。和珅也是多次阻撓嘉慶的這個智囊回京。

    嘉慶元年,乾隆準備召朱珪回京,任大學士。和珅知道這次朱珪回京以後,第一個要對付的就是自己。所以和珅想要透過乾隆阻擾朱珪回京。

    但乾隆剛死,朱珪便回京了。而當年朱珪也是耳提面命讓嘉慶帝隱忍,乾隆皇帝去世後,15天內嘉慶就處置了和珅,抄了他的家。而朱珪死後,諡號文正,是滿清八個諡號文正的漢臣之一。

  • 3 # 伯虎42

    這個問題是指沒有搬倒和珅的名人,還是和珅沒有搬倒的人?

    按字面理解,應該是指有思想、有動機、並有實際行動,想搬倒和珅,而沒有實現的人。而不是指有能力,有地位,可以匹敵和珅,但並不想與和珅發生衝突的人(例如阿桂、福康安)。

    那只有區區數人而已,而這數人之中,只有下面這位,才是真正有分量、有地位、有能力,有實際行動,可以搬倒和珅。至於為什麼和珅一直不倒,無他,乾隆帝包庇維護而已!誰的意志也沒有皇帝的意志強。

    王傑,清代陝西所出的第一位狀元。

    王傑,陝西韓城人,自幼家境貧寒且八歲就失去父親,但他聰明好學,勤奮踏實,江蘇巡撫陳宏謀得知他年輕誠懇,有才氣,便請他在自己幕中為佐屬,並十分器重他,王傑也在巡撫幕府中逐漸成長,不斷學習,終有大成: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陝西鄉試,王傑獲取第一(解元),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赴京師參加會考,中一甲第三名(探花)。當主考與會考官進呈本科得中諸人試卷予乾隆帝御覽,正逢乾隆帝欲在北方選撥士子,見陝西王傑名列第三,十分高興,又見王傑字跡工整,書法清秀雋永,龍顏大悅,便把他與原定狀元趙翼對調,以王傑為一甲第一名(狀元),成為清立國以來,陝西所出第一名狀元。

    王傑中狀元后,初在南書房當值,後經多次升遷,官至內閣學士。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任刑部侍郎後又轉調吏部,擢升右都御史。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出任軍機大臣,上書房總師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又出任東閣大學士,掌管禮部,臺灣、廓爾喀先後平定,兩次圖形紫光閣,加封太子太保。四十餘年宦海生涯中,王傑忠清勁直,敢於直言,不結黨營私,不趨炎附勢,居官清廉,剛直不阿,確實稱得上是一位良臣。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在機緣巧合之下驟然飛速擢升的和珅,逐漸利慾薰心,弄權貪腐,情景被王傑看在眼裡,尤為鄙視,常常在朝堂上挺身而出,與其就是非曲直爭辯,雖面紅耳赤也從不輕易甘休。和珅由此深恨王傑,時時欲除之而後快。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山東巡撫國泰因之前走了和珅的門路,在給和珅孝敬大量錢財之後,自以為朝中有了靠山,無所顧忌,在山東肆無忌憚地貪贓枉法、徇私舞弊,使得山東一省民怨沸騰,群情洶湧。王傑雖是正道君子,卻一點也不迂腐,機具官場智慧。他抓住機會,利用乾隆帝的傲慢、自大的性格,申請讓和珅、劉墉,及首先揭發國泰貪腐案的江南道監察御史錢灃一同前往山東查明此案-----和珅與國泰的關係,乾隆帝自然知道是個什麼樣子,由他去主查,國泰無事自然好,有事也能轉圜一二;劉墉,並不是藝術作品裡描寫的那樣正面無私,實為庸碌圓滑之輩,身上有一些光環,但卻沒有出頭擔當的魄力,此案用他來粉飾,正合適。他又是社稷名臣、“文正公”劉統勳之子,讓他去配合查案,自然又多了一層公正的意味。關鍵就在與錢灃這個人,他與王傑一樣,剛直不阿,清廉自守,為官公正清明,人皆稱頌。但錢灃最想做的事,是與王傑一樣,要扳倒貪官和珅,“不去和珅,天下不寧”。

      乾隆帝只知道錢灃耿直,對於他以清除和珅為後快並不太清楚,王傑的提議立即得到批准。而查案過程,和《雍正王朝》裡田文鏡清查山西巡撫諾敏的故事如出一轍:山西巡撫諾敏貪腐虧空國庫,借山西商號的銀子充官銀。鄔思道發現了這一點,並告之查案的田文鏡。田文鏡按鄔思道的辦法去查,發現國庫的銀子是雜銀,而不是官方用的京錠或台州錠,一下就查出真相!諾敏種種貪腐最終大白天下。

    這個橋段的原型,就是錢灃在山東清查國泰,從過程到結果,幾乎分毫不差。而和、劉二人,被錢灃請去主持藩庫清點庫銀時,根本沒有想到庫銀的成色問題,一個有意包庇,一個和稀泥,給出“山東藩庫數額準確,國泰無貪腐之事”的結論。

    真相大白後,乾隆帝大怒,下詔處死國泰,並追究山東所牽連有關官員責任。和珅在這一案中,沒引火燒身已是萬幸,哪裡再敢保國泰,朝野內外大丟其臉,更加痛恨王傑、錢灃。而有一種說法,乾隆朝的王傑才是和珅真正的對手,王傑與和珅開始交鋒,或者說想扳倒和珅,正是從國泰一案開始的。

    此後和珅無時無處不在尋機報復。某一次,和珅無意中聽說王傑在其家鄉蓋有“三王府”、“四王府”等宅。立即如獲至寶,得意忘形,顧不得弄清原委,便匆匆向乾隆帝奏報,並言:“王傑徇私舞弊,貪贓枉法,大奸似忠,欺君傲下,結黨營私,罪當斬殺!”乾隆帝雖未全信,但也將信將疑,令有司至陝西韓城,實地調查。有關人等至王家舊宅,竟是“湫隘如寒士”。再問“三王府”、“四王府”,才知這是當地人就其姓氏及排行,而作為一種開玩笑的稱呼。待回京“以實密奏”後,乾隆帝不禁莞爾。並特詔王傑進宮,“賞銀三千兩以修鄉宅之”。王傑後來知道原委後,固辭之。

    而王傑與權勢滔天的和珅正面對抗,卻並不落下風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上面說過的“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出任軍機大臣,上書房總師傅”這一點,他是十五阿哥永琰,也即後來的嘉慶帝的師傅!“木魚石的傳說”中,皇子的老師“王爾烈”,原型就是王傑。憑這一點,和珅對他再懷恨在心,也基本無可奈何。

    和珅見帝維護王傑,無法陷害,出於自保,想與王傑搞好關係,日常也有接近,拉攏的意思。有一次,和珅拿出一幅水墨畫,請王傑一起觀賞。王傑心中厭惡,便用雙關語說:“貪圖財利的風氣,居然到了這個地步!”和珅聽罷,無言以對,只好悻悻離開。

    還有一次,和珅為了討好他,在議政後拉著他的手,開玩笑地說:“狀元宰相手果然好。”王傑說:“這手只會做狀元宰相,不會要錢,有甚麼好處?”

    以上種種,只是王傑對抗、力頂和珅的幾個例子,像這樣的事情,在乾隆後期,時常可見。《清史稿》所載:“傑在樞廷十餘年,事有可否,未嘗不委曲陳奏。和珅勢方赫,事多擅決。同列隱忍不言,傑遇有不可,輒力爭。上知之深,和珅雖厭之而不能去。”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初三,乾隆帝明發上諭,宣佈立十五阿哥嘉慶王永琰為皇太子,並宣佈明年內禪,歸政皇太子。嘉慶元年(796年)正月初一,乾隆帝舉行歸政大典,禪位於嘉慶帝,自為太上皇帝。這一時期,雖然和珅依舊大權在握,但乾隆帝已經進入暮年,垂垂老矣,和珅所依仗的根本,即將失去。

    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乾隆帝於養心殿駕崩,終年八十九歲,嘉慶帝終於開始親政。正月十三,對和珅二十餘年來把持朝政、貪贓枉法深惡痛絕的嘉慶帝,於乾隆靈堂之上,逮和珅並下於刑部獄,宣佈和珅的二十條大罪 ,下旨抄家,並讓王傑主審和珅一案。王傑審理後,依法判決和珅斬刑。嘉慶帝審查案宗,“猶以和珅嘗任首輔”的緣故,“不忍見國家重臣、先帝親近之人身首異地”,特加恩,將斬刑改為賜自盡。正月十三,和珅於獄中自盡,王傑的願望終於得以實現!

    之後,王傑再無他願,上奏皇帝,辭官離京還鄉。返鄉所攜帶之物,僅幾十箱書而已。嘉慶帝賜給他一把乾隆帝御用玉鳩手杖、御製詩兩首,以表器重。其一詩曰:“直道一身立廊廟,清風兩袖返韓城。”盛讚王傑的做人和為官。

    王傑歸韓城後,每有陳奏,嘉慶帝總是親自批答,語言和婉,尊敬有加。

    嘉慶九年(1804年)。王傑過八十大壽,嘉慶帝令陝西巡撫專程帶著御製的賀詩、題匾及賜給王傑的珍寶等到韓城登門祝賀。嘉慶十年(1805年),王傑去世,嘉慶帝賜金2000兩歸葬,御製評諭:“先朝耆舊,久直內庭,忠清勁直,老成端謹。”晉太子太師,入祀賢良祠,諡號文端。祠聯雲:“文見長,清風兩袖,不畏權貴;端品高,直道一身,敢斥邪惡。”

    王傑所學樸學,十分推崇關學創始人張載的實學風格。而關學“為天地立心、為萬民立命”的宗旨,王傑以一生的時間,詮釋無餘。

     乾隆

  • 4 #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這個問題可以換一個角度去理解那就是既然要扳倒和珅,說明倆人不和,可最後又沒有扳倒,那就說明此人在和珅失勢前已去世或者被貶,又點出名人,由此可知符合條件的人並不會太多。

    梳理歷史再加之世人對清朝的瞭解,這樣的人大體來說似乎有三個:一個是紀曉嵐,一個是劉墉也就是劉羅鍋,另外一個阿桂。

    紀曉嵐我們都熟,尤其是因《鐵齒銅牙紀曉嵐》的熱播,他與和珅之間相愛相殺的戲份讓我們看的欲罷不能,不過戲說總歸是戲說,在真正的歷史上紀曉嵐的身份地位是不可能與和珅並駕齊驅的,並且倆人的交集也不多,最重要的是紀曉嵐是明哲保身之人,他與和珅並無實質衝突,這個人自然不是他。

    劉墉電視上也曾演義過他,宰相劉羅鍋就是講他與和珅之間鬥智鬥勇的故事,故事結局與歷史基本相同劉墉建議嘉慶帝讓和珅自裁,換句話說劉墉最後是扳倒了和珅,可題主提問的是沒有扳倒的名人,劉墉自然要被排除在外。

    第三個人阿桂,此人了不得,他不僅身份顯赫,更重要的是此人功勳卓著,他為乾隆東征西討,在外先後平定新疆、金川等叛亂,在朝擔任首席軍機大臣,他是乾隆朝為數不多的出將入相的名將,說這麼多隻是為了證明阿桂的身份地位。

    阿桂是乾隆帝身邊的重臣,和珅憑藉自己的溜鬚拍馬之術成為乾隆帝身邊的紅人,倆人為了能獲得更多的話語權自然會產生矛盾。據史記載倆人首次的矛盾爆發點是在鎮壓甘肅的回族起義,當時阿桂與和珅做為督師,阿桂因有事所以和珅先行一步,結果和珅辦事不利致使損兵折將,但和珅不想擔責,就把責任推到了將領不聽調遣的身上。阿桂到來以後不相信和珅的話,當著諸將的面證明是和珅的問題,從此倆人產生矛盾,之後越來越大。最後直到阿桂病死倆人都沒有和解。

    所以綜上來說想扳倒和珅卻沒有扳倒的名人非阿桂莫屬。

    參考資料:《清史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想學習油條豆腐腦的技術,去哪可以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