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陳漁說

    額,今天剛剛寫了一篇,分享一下

    有童謠是這麼唱的:「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

    元宵佳節,在過去是中國的情人節,封建時代中國女子不可隨意出門,而元宵節這天是可以結伴遊行的,未婚男女可以藉著賞燈,賞月來物色物件,所以在元宵節這天,可以約上自己心儀的物件賞月賞燈。

    元宵節還適合送燈籠,因為燈和“丁”是諧音,元宵節送燈給剛結婚的小夫妻或是想要生孩子的親朋好友,有添丁吉兆。

    “正月十五迎紫姑”,紫姑是一位善良的姑娘,傳說她貧困而死,而後人為了紀念她,便在正月十五這天,用稻草或布袋做成紫姑的形象,對著她說一些悄悄話,或是自己不幸的的遭遇,這個也反應了舊時代婦女地位低下,到了新時代這些民俗基本上已經消失。

    元宵節這天適合走橋,逢橋必過,這也是人們用來消災祈健康的一種活動。

    元宵節禁哭啼,傳言會給家裡帶來黴運,因為元宵節據說是天宮大帝的誕辰祭日,要以喜慶為主,父母也儘量不要讓孩子哭啼。

    元宵節要避免損壞工具、裝置,破損意味著財富的損失。

    元宵節這天不要帶大量現金在身上,因為一旦丟失,意味著今年將會失去機遇,也不要借錢給別人,據說會把自己的運氣借走。

    元宵節當日不可殺生,據說見血不詳。

    元宵節當日避免髒話,傳說會禍從口出、不經意說錯話而帶來大的禍事。

    儘量不要穿白色和黑色的衣服。

    也不能洗頭髮,據說會把財運洗走。

    農村的這些元宵節的民俗,大家還有沒有補充的?

  • 2 # 暮雨愛詩書玩對聯

    元宵,是我們這裡過元宵節特定的食品。到了元宵節前後,超市裡,趕集的大集上,到處都是賣元宵的,有現做現賣的,每一家都會買一點,元宵節那天吃,吃元宵代表著團團圓圓。

    煙花,是我們這裡過元宵節永遠也不會被遺忘的風俗。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都熱衷於那種燦爛的煙火在元宵節的上空綻放。

    小時候,每到元宵節前夕,爸爸總是帶我去趕集買菸花,大人們買一些類似於一個個小矮胖筒的煙花,那種煙花,在地上燃放,噴射出一個一個的煙火樹,特別漂亮。

    還有一些長筒的在空中炸開炸成萬紫千紅的煙花。

    小孩子為了安全,那些大人燃放的煙花只有看看的份兒。

    但是小朋友也有小朋友的煙花,有“煙花棒”、“小蝴蝶”、“穿天猴”好多好多小孩子可以玩的焰火,在元宵節那天,農村的大街上是焰火的天堂,到處都是孩子們的笑聲,誰家放焰火,大家都去看,大部分人在大街上看。

    農村的元宵節,總是有濃濃的元宵的香味和焰火的節日氣氛。

  • 3 # 生活半瓶水

    關於小時的元宵節實在沒深刻的印象,小時家裡條件都比較清貧,反而不比現在熱鬧,現在條件好了,人們反而更加重視傳統節的氣氛和傳承。

    如果非要說出個一二,那就只記得吃湯園和放鞭炮了,剩下就是一家人忙上幾個菜圍一桌吃吃喝喝,氣氛就像是為春節送行,因為我們這過了元宵節就意味著春節的結束,又要開啟新的一年的忙碌了。

    今天,國家經濟發展了,人們生活條件好了,元宵節也豐富起來,什麼看燈展,猜燈迷等,人們的幸福感增強了,元宵節再也不用愁新的一年何去何從,元宵節大家只是歡慶,歡度!

  • 4 # 快樂的三寶媽萍萍

    小時候每到元宵節,家裡都會掛燈籠,蒸麵燈,買紅色的帶有花瓣的蠟燭,當然也少不了要給我買個燈籠。還記得那時街上很多賣元宵的,是那種圓的大鐵盒裡面滾動著元宵,那時感覺街上很有節日的氣氛,這些年也沒再見過了。等到天黑了,家家戶戶都開始放鞭炮,然後點面燈和紅蠟燭。每個房間的門口都會點兩盞燈,大人還會舉起蠟燭照照孩子的兩個耳朵,到現在也不知這風俗有什麼說法,當時只是喜歡這樣的儀式感,所以也從來都沒有問過父母。放完鞭炮,點完燈,開始煮元宵吃團圓飯。一家老小几十口人,大人們喝酒聊天,孩子們挑著燈籠跑來跑去,現在想想那畫面,此情此景彷彿又出現在我眼前,讓我再一次陶醉在兒時元宵節的氣氛和喜樂中。

    這樣的畫面將永遠留在我的記憶中!

  • 5 # 豫西妞妞

    吃湯圓是不可少的,記得上學時候全校學生還要上街表演節目,還有各個鄉鎮的表演隊,有打鼓的,劃旱船的,扭秧歌的,特別熱鬧

  • 6 # 1986古月

    小時候元宵節比較熱鬧,一般家裡門前掛燈籠,蒸花饃,小孩挑燈籠,村子裡面耍社火,社火表演挨家挨戶的去串門,表示吉祥

  • 7 # 太極taiji

    元宵節我們那邊不是很注重,就是當年一樣過掛燈籠,送年走

    元宵的含義就是把年送走了,可以恢復正常,一切工作

  • 8 # 南天一柱88

    元宵節,是正月走過一半的日子,元宵節過後,農村裡就要開始準備春耕了。

    現在過元宵節,可以說是豐富多彩,這裡就不累續了。

    小時候過元宵節時,母親把平時積攢下來的糯米淘洗好,用溫水浸泡,在這時間裡,把綠豆煮爛加鹽燜好搗爛搓成丸子,再把芝麻炒熟,碾成粉備用。之後將浸泡好的糯米淘洗乾淨瀝水上蒸桶,待糯米蒸熟後,倒入石臼中,父親拿木棰嘭嘭的敲打,打好後放在擦過食用油的石板上,用手捏一小團用手攤平,將做好的綠豆丸放上兩邊一卷,再攤平,就成了粑粑了,看得我直流口水,將做好的粑粑粘上芝麻粉放在碗中,我饞不住,就伸手去拿,沒成想被母親將我的小手輕輕一拍道:讓爺爺奶奶他們先吃,我納悶了,爺奶都死了好多年了,正在胡思亂想中卻見父親拿著香燭走過來將裝有餈粑的碗拿起走向堂屋,將碗放在供桌上,隨手將放在供桌上的香紙拿上劃燃火柴將香紙點上,從香案上拿三根香在燒著的香紙上點著,然後吹熄,雙手拿著點燃的香面對供桌雙膝跪下,嘴中唸唸有詞,我見父親下跪,不敢放肆,也跟著跪在父親的身後,好一陣子才見父親起身,將香插在香爐中,又拿起酒瓶灑酒,灑畢雙手抱拳,對供桌鞠躬三次,這才轉身對我說道:拿去吃吧,我歡天喜地的拿著碗,邊走邊吃。一晃眼幾十年過去了,想起來卻歷歷在目,現在過元宵節,雖然豐富,怎麼也沒有兒時的樂趣,再也嘗不到母親親手做的餈粑,心中甚是懷念!

  • 9 # 枕月聽星語

    小時候過月宵節吃元宵是必不可少的,那時候沒有袋裝元宵,都是散裝的,誰家買就用秤盤子稱,那時元宵的餡料也單一,只有五仁的。靠近傍晚還要上墳,給已故親人送燈。晚上家家戶戶還要用鋸末子拌柴油放路燈。這天晚上秧歌扭得也最歡勢,因為過了這天晚上組建了半個多月的秧歌隊伍也將解散了。我記得正月十五這天還願意下雪,村裡人都把這叫做正月十五“雪打燈”。

    小時候的正月十五還有給人“打花鼻子”的習俗,被“打花鼻子”的主要物件大多是姐夫,因為姐夫在小舅子小姨子眼裡是一個挺壞的角色,小舅子和小姨子平時沒少受姐夫欺負,所以小舅子和小姨子要在正月十五這天聯合起來,要給姐夫還以顏色,制裁一下姐夫,讓姐夫嚐嚐被欺負的滋味。“打花鼻子”所需材料是鍋底灰,用時需蹭在手上,兄妹幾個趁姐夫不注意,齊心協力把姐夫按倒在地,大家你一把,他一把,使勁往姐夫臉上抹鍋底灰,直到把姐夫折騰的沒一點人樣方可住手。正月十五這天,可以說是姐夫的”受難日”,也是小舅子和小姨子們的“復仇日”,在這天,許多“姐夫”們都會被小舅子人姨子們打了“花鼻子”,看上去個個都象小鬼兒一樣狼狽不堪。

    小時候的正月十五非常有意思,不象現在有些習俗都沒有了,就連“放路燈”,“打花鼻子”的習俗都很少有人會記起了,不過給逝去的親人“送燈”的習俗還一直延續著,不同的是,以前送的燈是用苞米麵蒸制的碗狀燈,裡面倒上豆油,再用數根線捻成捻兒一頭放進豆油裡,一頭搭在“碗”沿點燃,為預防被風吹滅,還需用腳踹出一個深雪窩把油燈放裡面,這樣風起的時候油燈不至於被吹滅。而現在科技發展了,給故去的親人“送燈”都送電子燈,電子燈不怕風,不怕雨,開關一按就能亮上一夜……

  • 10 # 微笑的陽光359

    小時候過元宵節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晚上和生產隊裡的大人們坐汽車後鬥裡去離縣城不遠的礦務局看燈展,礦務局是肥單位,到處裝扮得火樹銀花,金碧輝煌,燈展上各種造型更是做得惟妙惟肖,生動逼人,使人流連忘返,還有各種字謎,讓你沉醉其中之時還不忘動動腦子,增添樂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朋友家裡好像不重視我,男朋友什麼都不敢跟家裡反駁,該結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