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喜歡書和慢生活的人
-
2 # 西遊記宣傳大使
潘美,小說楊家將的反派人物潘仁美的原型,害死楊老令公,楊三郎和楊七郎,讀過楊家將的讀者無不為之咬牙切齒,深惡痛絕。
歷史上真正的潘美卻和小說中的大相徑庭,乃大宋開國名將之一,大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的參與者之一。
之後輔佐大宋,履歷戰功,火燒南漢大軍,半年不到徹底攻滅南漢,與曹彬一起進攻南唐,並且大獲全勝。
但可惜在宋遼岐溝關之戰中,身為主帥的潘美與監軍王侁與副將楊業在作戰方案上意見分歧,導致楊令公冒然出戰被圍,又沒及時救援最後被俘,以死報國。
因為楊業的犧牲,潘美背上了“害賢”的鍋,甚至在小說中被塑造成了無惡不作的“潘仁美”,但其實楊老將軍的死最大的責任人應該是好大喜功,毫無作戰經驗,只會誇誇其談的監軍王侁,如果不是他臨陣脫逃,楊老將軍也不會被俘,絕食而死,但這筆帳最終記在了潘美的頭上,致使其“遺臭萬年”。
真實的潘美為人耿直,厚道,有記載說他還主動收養了前朝柴世宗皇帝的幼子,改名潘惟吉,這個孩子長大後還在朝為官。
總之潘美是一位對大宋朝忠心耿耿的名將,也是較少數沒有被杯酒釋兵權的人,和唐朝的李道宗,蘇定方一樣,是被小說“藝術加工”導致被誤會了千年的有功之臣。
-
3 # 英雄悲歌
小說演義評書中的潘仁美,是北宋名將潘美的原型,尤其是評書《楊家將》,可以說是家喻戶曉,裡面的奸臣潘仁美是人人痛恨的大奸臣,害死了楊家三代幾個英雄,是個禍國殃民的大壞蛋,人人痛罵,個個義憤填膺,恨不能回到北宋,踢他2腳!六七十年代沒啥娛樂,聽收音機講評書《楊家將》是最奢侈的節目了,晚上吃過飯,大家都聚到一起(到某鄰居家去聽,因為收音機不是每家都有的),大家邊聽邊議論痛罵潘仁美,半個小時聽完了,還意猶未盡!
然而,您瞭解歷史上真實的潘仁美(潘美)嗎?且聽筆者說一說他吧!
潘美(925——991),中國北宋名將,河北大名人,字仲詢,行伍出身,官累至宣徽北院使。參與陳橋兵變,擁立趙匡胤稱帝。宋朝建立後,潘美屢立戰功,開寶三年(970年),率軍攻下南漢。後平定湖南叛將汪端,又打敗南方蠻夷,誅殺俘獲很多人,使南方地區穩定下來!太祖乾德二年,潘美率軍攻克郴州。雍熙三年,太宗下令潘美北伐,攻下燕雲十六州中的寰州、朔州、雲州、應州。
潘美一生戰功赫赫,忠心耿耿,深得太祖太宗信任。他和曹彬、石守信是北宋鼎鼎大名的三大將!那為什麼後世都說他是陷害忠良的大奸臣呢?原來,這與他最後一次與楊業共同攻遼失敗,致使楊業兵敗而死,再加上評書《楊家將》裡對他的藝術加工所導致的。
評書中的楊繼業是歷史人物楊業,他本是北漢降將,歸順大宋後,鎮守邊境,多次擊敗遼軍,受到朝廷重用。在北伐契丹的戰役中兵敗被俘,絕食而亡!這其實與潘美沒直接關係,最多潘美是指揮失誤而已!
雍熙三年,宋太宗決意進攻遼國,奪回燕雲十六州,鞏固北方防線。從當時的局勢看,此時起兵伐遼是適當的,因為遼景宗剛剛去世,聖宗年幼,由蕭太后執政,對北宋採取守勢。宋太宗決定兵分三路進攻。東路由曹彬帶領主力北上,直取幽州,牽制遼兵,中路由田重進率領,出飛虎關,西路由潘美任主帥、楊業為副將出雁門關,攻雲州。然後與東路軍匯合,一起攻打幽州!佈局雖精妙。然配合起來卻並不容易。
最初,中路與西路節節取勝,捷報頻傳,而東路軍戰果卻不大,一些東路軍將領開始埋怨發牢騷,屢屢請戰,致使曹彬做出錯誤決策,貿然進攻涿州,結果被遼兵伏擊而慘敗,曹彬無奈只好撤退。得知東路軍大敗後撤,原計劃已破產,太宗只好下令中路與西路全部後撤,並保護當地百姓一起撤回。中路軍安全撤回,然而西路軍後撤卻遇到了大難。
副帥楊業建議躲避敵軍鋒芒,先撤出三州的百姓再撤出大軍,並憑山谷之險據守,但遭到監軍王冼和劉文裕的強烈反對,他們要求主動出擊,迎頭攻打遼軍。原來他們並不是反對楊業的計劃,而是反對楊業本人(楊業作為降將而受重用遭到很多人的嫉妒)。而主帥潘美卻支援王冼二人,不接受楊業的建議,楊業指出,不信他的話會失敗,王冼卻譏諷道:“君侯不是號稱楊無敵嗎?怎麼不敢出戰敵人呢?難道是另有圖謀?”如此一來,楊業被逼無奈,只好出戰。並請求潘美帶兵在陳家谷口接應!
楊業領兵力戰遼軍,此時遼軍兵多將廣,鋒芒畢露,楊業打不過,邊戰邊退,到達陳家谷口時,卻沒有看見一個援軍。此時遼大軍圍了上來,楊業力戰被俘,其子楊延玉、副將王貴都戰死。楊業被俘後,堅決不降,最後絕食而死!訊息傳到汴梁,滿朝震驚。太宗大怒,將王冼、劉文裕充軍發配、潘美連降三級。
誠然,楊業之死,潘美作為主帥難辭其咎,但他並非首犯,對他的處罰也是合理的,當時他選擇支援王、劉二人也是出於嫉妒楊業的心裡,作為常年征戰的大將不可能不知道楊業的當時的建議是正確的,但他卻拒絕了楊業,命楊業主動出戰,導致楊業兵敗而死,是有一定的責任的,他在此戰中的表現也是不合格的!
縱觀潘美的一生,屢立戰功,為大宋立下汗馬功勞,卻最後不慎,誤害楊業,留下終生汙點,被後世說書人無線放大,塑造成一個處處與楊家作對的大奸臣,這就是太冤枉他了!
-
4 # 哥哥123
既然要還原歷史,那麼歷史欠高家一個公道,楊家在北宋根本就不是什麼名門望族,更不可能為帥出征。整個北宋中前期,全靠高家撐著,高家高懷德是北宋開國功臣之一,是趙匡胤的妹夫,高家四代七帥,出了三十多位將領和一員女將,更有七人因為戰功被封為國公,這是什麼概念?後來高家沒落,才有了後面的折家,鍾家,楊家將那些故事說成高家將都不為過,在高家面前,楊家只是一個小蝦米,北宋建國後,第一被滅滿門的是開國功臣之一的呼延家,當時只有高家第二代冒死護送呼延慶出城,除了高家有那個能力,楊家躲避還來不及的,哪有小說中寫的那麼牛逼哄哄的
-
5 # 跪射俑
致楊業於死地的主要責任人是監軍王侁,並不是潘美。
王侁(shēn):字秘權,開封浚儀(今河南開封)人。其父王樸,官至後周樞密使。王樸死後,柴榮以王侁為東頭供奉官。歷官蔚州刺史,雲、應州兵馬都監。雍熙三年(986年)春天,宋太宗北伐,東路主力大敗,遼軍乘勝攻陷蔚州、寰州等地。 潘美與楊業護送雲、朔、寰、應四州百姓內遷。這時楊業建議分兵應州,以誘遼軍主力,再以千名強弩手扼守石竭谷口(今山西朔州附近),王侁譏諷楊業:“領數萬精兵,而怯懦如此!”楊業只得自大石路直趨朔州,造成楊業兵敗自殺,被除名,發配金州。
潘美,後世戲曲中也稱他為潘仁美。與戲曲中奸臣的形象不同,歷史上的潘美可謂是宅心仁厚,忠心耿耿。
潘美年輕時就跟著柴榮建功立業,為柴榮立下了汗馬功勞,他打仗時驍勇善戰,勇猛無匹,因此柴榮也十分看重他,對他委以重任。在趙匡胤陳橋兵變之後,潘美深得趙匡胤的信任。當時陝西有一支部隊被趙匡胤視為眼中釘,他一直都想除掉這支部隊,因此他派遣潘美前去勸降這支部隊的將領。
其實趙匡胤也只是抱著試試看的心理,但他沒有想到,潘美竟真的單槍匹馬進入敵軍,成功勸降敵軍將領,這讓趙匡胤喜出望外。潘美在柴榮手下時打仗就非常驍勇善戰,在來到趙匡胤營下之後,也為趙匡胤立下許多功勞。趙匡胤南下滅唐時,潘美率軍勢如破竹,很快便剿滅敵軍,並生擒南唐皇帝劉鋹,因此說他是北宋的開國功將一點都不為過。然而,就是這樣一位為北宋立下汗馬功勞的名將,最終卻成為百姓口中的民族敗類,實在令人唏噓。
事情還要從楊家將之一楊業說起。楊家將可謂是家喻戶曉,他們世代忠心耿耿,家族大半幾乎全部戰死,為北宋抵禦外敵。然而非常殘酷的是,即使如此,北宋統治者對他們卻一直都在暗暗提防。楊家將是北漢之人,後來才歸降宋朝,因此對於宋朝來說,他們仍舊是外人。所以,宋朝一方面非常重用楊家將,發揮他們家族在戰場上的巨大作用,與外敵作戰;另一方面又經常對他們進行打壓。在這種情況下,宋朝的許多將領也對他們心生間隙,經常面和心不和,楊業自然也遭到了這種不公的待遇。
遼進攻北宋時,楊業與王侁被派遣率軍迎敵。大遼的實力非常強大,他們的部隊極多且戰鬥力很強,但更棘手的是,王侁卻沒有注意到這一點。王侁沒有深刻認知對手的實力,過於輕敵,且邀功心切,因此他主張從正面硬攻,與遼軍決戰,一舉殲滅敵軍。但楊業十分冷靜,他非常清楚自己所率領的軍隊與遼軍實力懸殊,所以他主張先按兵不動,等待時機。但王侁堅決不同意,要求強攻,楊業無可奈何,只得同意。
在開戰之前,楊業知道此戰凶多吉少,因此他找來潘美,讓潘美率軍在陳家谷口埋伏,若是自己兵敗撤退,潘美可以在這裡接應,說不定還可以藉此反擊,打敗遼軍。潘美認為楊業的考慮非常周密,因此他支援楊業的計劃,並率軍在陳家谷口設下埋伏。
但說來可笑,開戰之後,第一個撤退的竟是一直主張強攻的王侁,他見勢不妙,立刻率軍撤退,而且他在見識到遼軍的戰鬥力後,認為陳家谷口根本抵擋不住遼軍的進攻,並且他認為為了掩護楊業而在陳家谷口堅守非常危險,所以他要求立刻撤軍,潘美也沒有堅持,在王侁走後也率軍從陳家谷口撤離。就這樣,本以為能夠得到接應的楊業率軍撤到陳家谷口之後發現竟然沒有任何援兵,他心生絕望,但仍舊率軍與包圍自己的遼軍廝殺,最終被遼軍俘虜。遼軍非常讚許楊業的忠心,他們許給楊業豐厚的條件,想要他歸降,但楊業寧死不屈,寧願絕食而死。
這件事情傳出之後,群情激憤,北宋百姓皆憤慨難解,在這種情況下,自然要有人出來負責。而這個不幸的人便是潘美,有人傳說潘美素來不喜楊業,嫉妒他的才能,因此才故意害死楊業。皇帝知道楊業絕食而死後也終於心痛不已,他流放王侁等人,並將潘美連降三級。削官其實並不致命,最讓潘美無法接受的是百姓對他的口誅筆伐,潘家幾乎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多年之後潘美的後人仍舊被戳著脊樑骨,他們為了生活只能改姓,以此來避免詆譭和謾罵。
楊業之死潘美當然負有責任,他沒有堅守陳家谷口,在王侁離開之後也率軍撤離,最終導致楊業孤軍難支,最終慘死。但若說楊業之死最根本的原因,還在於王侁等人的剛愎自用與朝廷對楊業的不信任,但後者在當時顯然是一個不能說的敏感問題,因此勢必要有一個人出來背鍋,潘美就是這個背鍋的人。
楊業劇照
戲曲是一種需要極端和對立的藝術,為北宋立下汗馬功勞的潘美到了戲曲當中成為奸臣潘仁美,這些都是為了藝術效果所進行的改編。就這樣,一代名將,南征北戰的潘美,相差一個字變成潘仁美,最終卻落得一個世人唾罵的悽慘境地,背了上千年的黑鍋,實在令人唏噓。只是,就這樣,南征北戰為宋朝立下功勳的潘美,最後被世人唾罵,還是令人唏噓的。
回覆列表
潘仁美,北宋人,傳統俠義小說中的大奸臣。在楊家將中,潘仁美公報私仇,未予以接應,致使楊繼業撞死在李陵碑前,還暗中殺害了楊七郎和楊三郎 。歷史上並沒有潘仁美,其原型是潘美。
潘美(925~991) 中國宋朝名將。字仲詢,大名(今屬河北)人。行伍出身,官至宣徽北院使。參與陳橋兵變,擁立趙匡胤稱帝。宋朝建立後,屢立戰功。開寶三年(970年),以行營諸軍都部署率軍攻南漢。九月,圍賀州(今廣西賀縣東南)。
趙匡胤對潘美待遇很優厚,陳橋兵變以後,命令潘美先去見執政大臣,宣諭聖旨於中外。陝州主將袁彥兇悍,信任奸佞小人,喜歡殺人貪財,而且修理兵器,太祖怕他叛亂,派潘美監視他的軍隊準備處置他。潘美一人騎馬前去宣諭,認為天命既定,應當克守臣職,袁彥於是入朝。趙匡胤高興地說:"潘美不殺袁彥,能讓他來晉見,實現了我的願望啊。"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李重進叛亂,趙匡胤親自征伐,任命石守信為招討使,潘美為行營都監做他的助手。揚州平定後,潘美留任為巡檢,以行使鎮撫之事,因功授為泰州團練使。當時平定湖南叛將汪端後,人心不安,於是任命潘美為潭州(今湖南長沙)防禦使。南漢後主劉鋹幾次侵犯桂陽、江華等地,潘美把他們都擊敗。溪峒蠻獠等民族從唐朝開始,時常侵犯內地,成為百姓的一大禍患。潘美追剿到他們的老窩,誅殺俘獲了很多人,對其餘的人加以慰撫,這些少數民族地區才安定下來。
宋太祖乾德二年(964年),潘美又隨從兵馬都監丁德裕等人率領軍隊攻克郴州。
雍熙三年(986年),趙光義下詔命潘美及曹彬、崔彥進等北伐,潘美率兵單獨攻下燕雲十六州的寰州(今山西朔州東)、朔州、雲州(今山西大同)、應州(今山西應縣)。
恰逢曹彬的部隊出師不利,各路軍馬都被撤回,潘美等人回到代州。 不久,朝廷下詔把這四個州的百姓遷徙到內地,命令潘美等人帶領部下的軍隊保護百姓。當時遼國蕭太后和大臣耶律漢寧、南北皮室以及五押惕隱率領軍隊十多萬人,再次攻陷了寰州。楊業對潘美等人說:"現在遼兵兵力、士氣很旺盛,不能和他們交戰。朝廷只是讓我們護送這幾個州的百姓,只需帶領部隊從大石路出發,先派人秘密告訴雲州、朔州的守將,等到大軍離開代州的那天,命令雲州的部隊先出發。我的部隊駐紮在應州,契丹人必然來抵抗,就下令讓朔州百姓出城,直接進入石碣谷。派一千弓箭手埋伏在谷口,命騎兵在中路支援,那麼三州的百姓,就能夠萬無一失了。
王侁反駁他的建議說:"帶領好幾萬精兵卻如此畏懼怯懦。只需直奔雁門北川,大張旗鼓的前進。"劉文裕也贊成王侁。楊業說:"不行,這樣一定會失敗。"王侁說:"將軍一直號稱"無敵",現在看到敵人卻猶豫不前,難道有別的心思嗎?"楊業說:"我不是怕死,只是時機對我們不利,白白讓士卒死傷卻立不了功。現在您責怪我為何不死,我應當在大家前面。"將要出發,哭著對潘美說:"這次行動一定對我們不利。我,是太原的降將,按理應當處死。皇上沒有殺我,恩寵我讓我做了將帥,交給我兵權。不是我放過敵人不去攻擊,只是想等時機,準備立點軍功來報效國家。現在大家責怪我躲避敵人,我應當率先死命殺敵。"並指著陳家谷口說:"各路軍馬在這裡擺開步兵、弓箭,支援左右翼的兵力,等我轉戰到這裡,就用步兵夾擊敵人救援你們,否則,都會被敵人所殺。"潘美於是和王侁率領部下的兵馬在谷口佈陣。從寅時到巳時,王侁派人登上託邏臺眺望,以為遼軍被打敗撤走,都打算爭功,立即率兵離開谷口。潘美不能控制,於是沿著交河向西南行軍二十里。不久楊業戰死,潘美立即帶兵後退。
回朝後,潘美因戰敗被削秩三級,責授為檢校太保。雍熙四年(987年),任檢校太師。任真定知府,不久,改任都部署、幷州通判。加官同平章事,數月後去世,終年六十七歲。追贈中書令,賜諡號為武惠。鹹平二年(999年),配置於宋太宗廟附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