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毛劍傑

    巴(巴勒斯坦)以(以色列)問題的根本原因,是兩個信仰一神教的民族,對同一塊土地提出了排他性的主權要求,特別是同為猶太教和伊斯蘭教聖地的耶路撒冷之歸屬權,成為巴以問題的核心死結。

    公元1200年前,猶太人的祖先古希伯來人也從兩河流域遷到巴勒斯坦,並與公元前11世紀建立了統一的希伯來王國,定都耶路撒冷,後來希伯來王國分裂為北部的以色列王國和南部的猶太王國,又先後被亞述和新巴比倫滅亡,在著名的“巴比倫之囚”後,猶太人對他們的家園和土地徹底失去了自主權。

    之後,巴勒斯坦地區相繼被波斯、希臘、羅馬征服。公元135年,猶太人反抗羅馬失敗後,為了躲避屠殺,猶太人不得不離開巴勒斯坦地區,開始了長達兩千年的全世界流亡生活,成為了沒有國土的民族。

    但是,無論是在被其他民族統治時期,還是在長達千年的流亡生活中,猶太民族始終沒有和別的民族融合,這是因為他們強烈的宗教信仰,猶太人信仰猶太教,猶太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神教,早在公元前2000年就產生了,希伯來王朝定都耶路撒冷後,耶路撒冷也成了猶太教的聖地。

    而阿拉伯人的祖先是迦南人,公元前4000年前後陸續從阿拉伯半島遷到巴勒斯坦地區的。但是直到公元7世紀,穆罕默德建立伊斯蘭教,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王朝,阿拉伯人才強大起來,打敗了羅馬帝國佔領了巴勒斯坦,從那以後阿拉伯人才又不斷地遷入巴勒斯坦逐漸成為該地區的主體民族。

    猶太人和阿拉伯人是巴勒斯坦地區不同時空上的兩個主要民族,公元前巴勒斯坦地區的主要民族是猶太人,公元7世紀以後巴勒斯坦地區的主體民族是阿拉伯人。

    這兩個民族最終還是相遇了。復國的信念一直在猶太人中代代傳承,加之猶太人在世界各地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更加深了他們這一信念,要回到故土去,要建立自己的國家。回到巴勒斯坦地區的猶太人與阿拉伯人之間,因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等等,雙方的矛盾不斷滋生,而大國的插手更激化了阿以矛盾。

    19世紀末,猶太復國運動興起,世界各地的猶太人開始再次遷入巴勒斯坦。當時的巴勒斯坦地區還是英國的殖民地。1917年,英國發表“貝爾福宣言”,支援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的民族國家,到二戰爆發時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區的居民總數佔比已經從1918年的7%升到29.7%,阿拉伯人和猶太人之間的矛盾由此激化,雙方流血事件和暴力衝突不斷。

    1939年英國政府被迫答應限制猶太人移民,並在10年後建立一個獨立的阿拉伯國家——巴勒斯坦國,但是至今未能實現。猶太人因此從英國到向美國,1947年聯合國通過了關於結束英國委任統治,成立阿拉伯國和猶太國的181號巴勒斯坦分治決議。決議把沿海地帶劃歸猶太人,而丘陵地區劃歸阿拉伯人,當時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的人口比例大概1:2.1848年5月4日,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宣佈成立以色列國。

    然而阿拉伯人認為劃歸給猶太人的土地又多又肥沃,嚴重損害了阿拉伯人的尊嚴,聯合國這項決議也成為了巴以衝突的導火索。以後雙方爆發了五次大規模的戰爭。五次戰爭後以色列的國土比聯合國劃歸的國土大出三倍,巴以問題延續至今,幾次出現曙光後又因種種原因遺憾地後退,直到現在依然時緩時急,沒有看到徹底解決的希望。

  • 2 # z山海

    巴以衝突,有民族、宗教、領土及背後政治勢力左右等複雜因素。

    中東國家除以色列為猶太民族並信奉猶太教外;其餘都是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多為阿拉伯人,有的國家實行政教合一的政體。

    猶太人歷史上在公元前,曾在現中東巴勒斯坦地區,建有猶太民族國家以色列國,後來在羅馬帝國侵佔時,猶太人流散世界各地。

    上世紀初,猶太人發起“猶太民族復國運動”,四十年代末,猶太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飽受以德國希特勒納粹主義為首的迫害,使猶太人喪失了幾百萬人的生命。

    猶太人更加切感“無國家民族”之痛苦,加速推進“復國運動”,強烈要求建立猶太民族國家,在英、美國等國家支援下,自1947年聯合國決議,在原英國殖民地巴勒斯坦地區分治,分別建立猶太人、阿拉伯人國家。

    於是,猶太人從世界各地往聚歷史上猶太人曾經生活居住過的、現在的巴勒斯坦地區,1948年建立以色列國。

    以色列,國土按聯合國劃定面積不大,約1.45萬平方公里,現在實際管轄巴勒斯坦地區、包括侵佔敘利亞的戈蘭高地,面積約2.8萬平方公里,人口約850萬人,建國以來,以民族團結,發奮努力,在貧瘠缺水的沙漠之地,建成世界農業先進發達的典範,工業、科技、軍工技術相當發達,是亞洲僅有不多的、中東地區唯一的世界經濟發達國家。

    當然,與猶太人在世界擁有的財富,及美國的扶助支援也是有相當大的關係。

    以色列也是世界上少數擁有核武器的國家之一,軍事裝備先進,軍事力量強大,據有關國際軍事研究組織評價,以色列軍事實力居世界前10左右,其中有美國軍援、支援背景。

    以色列建國以來,巴勒斯坦人喪失了大量賴以生存的土地,以色列與中東伊斯蘭十幾個國家戰火硝煙瀰漫,小的衝突不斷,僅大規模的戰爭就有五次之多,都是以色列戰勝告終,擴大管轄土地面積,足可以印證以色列經濟、軍事實力強大。

    而位於約旦河西岸的城市耶路撒冷,巴以分治時,鑑於其地位特殊,由聯合國託管,以色列透過戰爭佔領,宣佈為首都,並從特拉維夫遷都耶路撒冷。

    而耶路撒冷為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都奉為聖城;巴勒斯坦也宣佈耶路撒冷為首都,因而,耶路撒冷也是以色列、中東伊斯蘭國家的戰爭導火索之一。

    僅供參考。

  • 3 # 中國軍丶魂

    597905695544

    46分鐘前

    巴以衝突具有歷史原因和不可調和的宗教矛盾。歷史上巴以其實是一個國家。美國為了自身利益,戰後強行將其一分為二既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所謂的猶太復國主義由此而來,為巴以衝突埋下了禍根。巴勒斯坦人信奉伊斯蘭教,而猶太人信奉猶太教,這二大教自古以來就有深刻的矛盾,宗教矛盾導致雙方衝突不斷。美國出於戰略需求,從而在中東立腳,攫取石油資源,袒護以色列,打壓巴勒斯坦。有美國撐腰,以色列強佔巴勒斯坦土地,驅趕巴勒斯坦人,大肆建造定居點,屠殺巴人。凡此種種,迫使巴人為生存而鬥爭。而以色列單方面將聖城耶路撒冷作為其首都,招致巴勒斯坦人強烈反抗,也遭到全世界穆斯林的強烈遣責,雙方的矛盾衝突已到了無可調和之境地。可以斷定,巴以雙方衝突將持續不斷。

  • 4 # 沒有跨不過溝

    巴以衝突的直接起源在於猶太人的復國運動,建國後又屢次把巴勒斯坦人趕出故土,就像當年別人對他們所做的一樣,而且越演越烈,終於釀成了民族矛盾。

    而更為深刻的原因是,兩個民族都曾是這塊土地的主人,兩個民族都視同一個城市為宗教勝地,從而衝突就有了更為堅實的感情和宗教力量,而解決也變得更加困難。猶太人的建國和驅逐可以看作為幾千年來來怨恨的釋放,雖然可以理解,但他們表現出來的過分強硬和蠻橫卻為本來可以更好解決的問題留下了禍根。

    巴以衝突的由來:

    一、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歷史

    猶太人遠祖是古代閃米特人的分支希伯來人。起源於約4000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

    公元前13世紀末希伯來各部落遷入定居。

    公元前11世紀猶太人建立希伯來王國。後被羅馬帝國征服,猶太人開始流亡歐洲。

    公元前11世紀,建立了以色列聯合王國。

    公元前十世紀大衛的兒子所羅門王之後分裂為南北兩國,北方是由十個支派組成的以色列王國,而南方是由大衛後裔世襲的猶大王國。

    公元前722年和586年,這兩個王國先後被亞述人征服和被巴比倫人滅亡,大多數猶太人被俘虜到兩河流域地區。

    之後經歷過波斯、希臘、羅馬、拜占庭等古國的統治,猶太人在這一地區逐漸衰落並遭驅逐,散於全球各地,連中國的開封都有猶太教會堂的遺蹟。猶太教最重要的兩本經籍《密西拿》和《塔木德》經也是在這段時期寫成。

    公元638年,穆斯林從拜占庭帝國奪取了該地區的控制權,之後數個穆斯林國家統治過這個地區,阿拉伯人不斷移入,並和當地土著居民同化,逐步形成了現代巴勒斯坦阿拉伯人,阿拉伯人從此成為該地區的主要居民。

    在1882年,當時的俄羅斯帝國治下的基希訥烏(今摩爾多瓦首都)發生了排猶暴動,且愈演愈烈,有遍及全國的勢頭。許多受迫害的俄國猶太人選擇直接回到《聖經》中猶太人的老家——以色列地定居。

    而此時的以色列地即是巴勒斯坦,尚處在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之下。至1903年,共有35000名來自俄羅斯與羅馬尼亞的猶太人移至巴勒斯坦。

    1914年一戰爆發後,巴勒斯坦成了駐埃及的英軍與奧斯曼帝國軍隊交戰的前線,猶太人移居巴勒斯坦的程序暫時中斷。英國為了對抗德、奧、土等同盟國,選擇拉攏遍佈世界各地的猶太經濟與政治勢力,因而其在1917年發表《貝爾福宣言》,以支援猶太人重返以色列地建立“民族家園”,換取猶太人對英國的支援。

    奧斯曼帝國在一戰中戰敗,爆炸解體。根據英法達成的《賽克斯-皮科協定》,英國獲得了巴勒斯坦,由此建立了英屬巴勒斯坦託管地,進行殖民統治。

    1920年英國以約旦河為界把巴勒斯坦分為東西兩部份,東部稱外約旦(即今約旦王國),西部仍稱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為英國委任統治地。19世紀末在“猶太復國運動”者策動下,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如火如荼地開展,但由於巴勒斯坦託管地資源有限,猶太移民人口陡增後,開始不可避免地與巴勒斯坦當地的阿拉伯人爭奪土地與礦產等資源,雙方矛盾日益激化,多次爆發武裝衝突。

    猶太人的移民數量自從19世紀末以來一直穩定增長,受到二戰中的猶太人大屠殺影響,猶太人復國的理念也獲得越來越多的國際支援。1947年,猶太人與阿拉伯人之間的暴力衝突不斷升級,和平努力受到挫敗。國際社會不作為,也是要承擔一部分責任。

    對此巴以雙方衝突的種子埋下了,在次之前,1929年爆發的一場巴勒斯坦暴動中,阿拉伯人殺死了133名猶太人,接著在1936年~1939年又有數場暴動發生。

    在以色列建國之後,大量的阿拉伯人口逃離了新成立的猶太人國家,100多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趕出世代居住的家園,淪為難民,兩者之間的矛盾更為激化,而難以調節。

    二、宗教歷史原因更加複雜

    猶太教古經典這樣記載:“世界可以比做人的眼睛,眼白是圍填世界的海洋;眼珠是住人的大地;瞳孔就是耶路撒冷;瞳孔中的人臉就是聖殿。”因此而得名的耶路撒冷聖殿山,歷經滄桑,已成為伊斯蘭教第三大聖地。

    巴以半個多世紀的流血衝突,最大的癥結就在於聖城耶路撒冷的地位;而耶城爭奪的根源和焦點,則集中在聖殿山的歸屬。2000年就是因為當時的利庫德領導人沙龍闖入這裡,引燃了巴以衝突。

    踏步聖殿山,幾乎每一個磚瓦都有一個故事、一段歷史,或神妙,或悽婉。對於猶太人和穆斯林來說,聖殿山已沉入他們的心靈。

    公元前10世紀,雄才大略的猶太國王所羅門在這裡建了第一聖殿,存放約櫃、挪亞方舟等聖物。猶太教古經典曾記載,上帝為考驗猶太始祖亞伯拉罕,讓他在聖殿山一巨石上獻祭獨子以撒。在基督教傳說中,這塊石頭也被視為上帝用泥土捏成人類始祖亞當的地方。

    聖殿有被毀,有重建,但最終於公元2世紀被徹底毀滅,猶太人也被驅逐出故土,浪跡天涯。

    在千年後,當年的猶太聖殿遺址上矗立著有千百年歷史的阿克薩清真寺和金頂清真寺。而耶路撒冷也成為伊斯蘭教繼麥加和麥地那後的第三大勝地。原來的猶太聖殿遺蹟也就幾乎蕩然無存了。

    後來,巴勒斯坦人稱此地為“聖地”。

    但這種聖蹟的重疊,也隨即轉化為宗教的紛爭和歷史的積怨,由此使這塊方圓不足0.135平方公里的的地方,承載著太多的仇殺與血淚;在某種程度上,主導著巴以人民的對立情緒。

    可以說,這兩個原因是巴以衝突的主要因素,土地、資源,宗教信仰問題,在以色列建國之初,國際社會就沒解決這兩大問題,埋下了雙方衝突的種子。

  • 5 # 且聽風詩吟

    實際上,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是閃米特人的後代,兩者之間的關係在《聖經》和《古蘭經》裡都有描述。

    猶太人雖然也不是現代以色列地區的土著(土著基本被古猶太人人滅絕或同化了),但阿拉伯人更是後來者。猶太人流散世界各地之後,以色列地區逐漸成為了阿拉伯巴勒斯坦人的家園,所以說,以色列地區既是猶太人的古老家園,也是巴勒斯坦人的家,但是,二戰以後,西方,尤其是美國為了戰略平衡,刻意扶持以色列,打壓阿拉伯人,以色列人本身也有大國雄心,所以,在可預見的未來,除非有大的變故,否則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爭鬥不會平息。

  • 6 # 金陵城中最明亮的少年

    近代與今之怨矣猶太人以分嘗之苦加巴勒斯坦人身,此有失平均之。太深之故、多者至此突之起,而為一處和平國者,而心之願巴以安能早紓,陷溺之巴勒斯坦民亦可早建國。

    一.猶太的國度

    以色列史悠哉,為世界主教猶太教、伊斯蘭教與基督教之出地。猶太人祧是希伯萊人,公元前十三世紀末始自埃及徙居巴勒斯坦,曾先後建希伯萊國及以色列國。

    以色列初謂類而非名,在昔三千年之史中,猶太人視以色列地為己之夷、精神活之心,稱之為“兮”。自公元前十三世紀初,一黨之猶太人室在此地過千餘年矣。

    經巴比倫、波斯、希臘、羅馬、拜占庭等舊國之君,猶太人在其地漸衰而逐。公王世紀,羅馬國將猶太人逐出其地,改其名為“敘利亞二巴勒斯坦”,欲抹滅猶太人千年來與此地屬之跡。公元七世紀,穆斯林自拜占庭國取其當國之制權,後數月穆斯林治此地;與花剌子模與蒙古。十六世紀初為奧斯曼國一地。

    二.復國運動

    數個世紀以來,許多流亡海外之猶太人直欲還以色列。十九世紀末,散居他郡之界猶太人避?始大歸於巴勒斯坦,即古猶太國之地。已經“猶太復義動貝爾福”、《書》、第一次世界大戰、納粹政,及再世戰畢,巴勒斯坦地已有六十五萬猶太居民。

    三.難民的問題

    1948年猶太人立以色列新國家,大者阿拉伯口去新成以色列,計有四十萬至90萬名巴勒斯坦民流。隨1948年者,西域與加沙地帶之猶太口始還以色列,多自阿拉伯國之猶太人民使以色列之口長了兩倍。在次數年裡幾85萬名猶太人自阿拉伯國亡或逐,其中約有六十萬人移至以色列,他人則移至歐洲和吳。以色列與阿拉伯國之未決之害、及巴勒斯坦民者至今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車的級別怎樣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