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平凡的日子真的好

      最近讀了一本餘秋雨的書《千年一嘆》,感觸頗深,由此寫下了一些感想,以抒發我的感受。餘秋雨的文章,我一向比較喜歡,餘秋雨文風簡樸,文底深厚,看他的書,往往能在不經意中給人以某種心靈的震撼。《文化苦旅》、《霜冷長河》、《山居筆記》等,這些書講述的內容不同,但都是富有生活的內容,有血有肉,從中我們可以瞭解到作者的經歷,生活態度,以及對一些問題的獨特的觀點,總能讓人學到不少有益的東西。我認為在我讀過的這些書中,《千年一嘆》是比較有特色的一本。  《千年一嘆》是一本日記,記錄了作者在千年之交,跋涉四萬公里,尋找人類古代文明的經歷,給我的感覺是苦中帶甜。本書採用遊記的形式,但給人的感覺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日記,在讀書的同時,本書時時給讀者傳遞這樣一些問題,希臘、埃及、約旦、印度等古國都曾經有過輝煌的古文明,從輝煌到勢微,從勢微到衰敗,到沒落,而我們中華文明卻避免了整體性的衰落,如何保持中華文明的延續,發展,我們讀者對此應持有何種觀點,我們讀者應該如何去面對等等。  從作者的這些經歷中,我們可以看出創造文明的是人類,毀滅文明的也是人類。其實,甚至在人類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在很多地方,人們正在毀滅自己創造的文明,例如,在中東,在印度,以及在阿富汗等地人們還在互相廝殺。我們在作者遊歷文明古國的過程中可以看出,文明的毀滅往往伴隨著血腥的戰爭。為了保證人類文明的健康發展,和平是我們需要的,戰爭是我們應該唾棄的。所以我們應該爭取和平反對戰爭,這是我們應該持有的觀點。  作者在遊歷各國,回到祖國後真真切切表現出的愛國的感覺同樣令我感動,這是作者發自內心的愛國精神的體現,同時也震動了讀者內心愛國的琴絃。我深深為自己作為一個華人而感到驕傲,為中華文明感到驕傲。作者也提醒了我們這樣一個責任:為中華文明的發揚光大而努力奮鬥。  針對於作者在這本書中提到的有關於人類文明的問題,看起來與我們個人沒有太大的關係,其實不然,作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一員,我們有義務去儘自己的力量去為中華文明的延續,發展而努力。而真正把這些義務落到實處,就需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工作,去為這些“大”問題盡力貢獻自己的“小”努力。  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作者給讀者展示了一個廣闊的天地,開闊了我們的視野,在生活和遊歷的細節中展示了人性的魅力。從而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我們需要開拓自己的視野,因為世界是精彩的,同時也要珍惜我們所擁有的,因為我們擁有的是寶貴的。我們的人生相對於人類的發展是短暫的,有些人在歷史的長河中已經消失,而有些人卻留下了痕跡,過了相當長一段時間以後,我們現在的經歷可能會很快被淹沒,後人可能不在會記起我們,但我們的確應該為後人留下些什麼,讓我們的人生更有意義。無論在學習中還是在工作中,我們都應該珍惜,應該努力,無論後人是否能記得我們,我們都將為自己驕傲。也希望我們的子孫後代永遠為自己是炎黃子孫而驕傲。  《千年一嘆》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粗看它是作者遊歷多國的日記,但在深層次它不僅能夠帶給我們一個多姿多彩的世界,同時也帶給我們更深層次的思考,促使我們對自己進行反思。讀完本書後,我感到受益菲淺,有感而發,寫下了這篇短文。  歷史,每每想起,總會有一種揮之不去的滄桑感。多少個王朝,多少個輪迴,反反覆覆,滾滾而來。面對歷史的潮流,我一時間竟手足無措。  千年走一回,卻有陣嘆息傳來。輕輕的,緩緩的,從那遙遠的愛琴海面傳來,從法老的金字塔中傳來,從那兩河流域茂密的蘆葦叢中傳來,也從那恆河畔邊傳來。是誰?是誰的悲嘆?哲人,法老,佛祖?亦或是他們的民族與靈魂?當輝煌已成了寂寞,當神廟已經破殘,當人們已經開始了遺忘,那陣嘆息也只成了無奈。  歷史,究竟是何物?它究竟能影響多少?我一時間理不清頭緒,也無法理清。的確,歷史已經成了歷史,它以文字,畫卷的樣子悄然流逝,已經過去了,而且永不回頭。但是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歷程。如果沒有了歷史,我們就像是啞巴,無從訴說;如果沒有了歷史,我們就像是一陣風,沒有始沒有末,沒有了目的沒有了方向。歷史是家,是廣闊天地裡的一座樸素堅硬的石頭房。沒有修飾,沒有點綴,是我們遠航時掛念的故都,是流浪天涯浪子的根。  文明已經衰落了,歷史也開始褪色,輕聲一嘆,人類又投身於新的歷史。我們在總結,在回憶,在悲祭我們的祖先。隨後毅然走上腳下的路,順著他們的腳印一步步走下去。  看完《千年一嘆》我突然有了這樣的感覺,它一直深入我的靈魂,再次的,將我驚醒。生在中國,是我這一生最大的幸事。我能書寫有幾千年歷史的文字,我能用流傳了千百年的語言交談,我走的每一步都有祖先的足跡,我為之自豪。或許身為華人的生活並不富裕,面對赤貧的山村我依然無力,但是仍為我是炎黃子孫而感到榮幸。餘秋雨先生說過中華民族不是劣等民族。是的,我們在前進中,或許應該重新反省一下作為大民族應有的態度。不是自傲,不是謙卑。而是不卑不亢的保有我們的文明,深思慎取他人的文明。  終有一天,我會俯瞰整個中原大地。任憑凜冽的風穿透我的單薄靈魂,讓我傾聽這神州大地的呼聲,讓我觸控這個古國蒼老的靈魂。終有一天,我會佇立在咆哮的黃河旁。任憑飛濺的黃河水沾溼我的衣腳,讓我同這個民族一起流淚,讓我感受奔流不息歷史長河。歷史與山河同在,千年不倒。  歷史,每每想起,總會有一種揮之不去的滄桑感。多少個王朝,多少個輪迴,反反覆覆,滾滾而來。面對歷史的潮流,我一時間竟手足無措。  千年走一回,卻有陣嘆息傳來。輕輕的,緩緩的,從那遙遠的愛琴海面傳來,從法老的金字塔中傳來,從那兩河流域茂密的蘆葦叢中傳來,也從那恆河畔邊傳來。是誰?是誰的悲嘆?哲人,法老,佛祖?亦或是他們的民族與靈魂?當輝煌已成了寂寞,當神廟已經破殘,當人們已經開始了遺忘,那陣嘆息也只成了無奈。  歷史,究竟是何物?它究竟能影響多少?我一時間理不清頭緒,也無法理清。的確,歷史已經成了歷史,它以文字,畫卷的樣子悄然流逝,已經過去了,而且永不回頭。但是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歷程。如果沒有了歷史,我們就像是啞巴,無從訴說;如果沒有了歷史,我們就像是一陣風,沒有始沒有末,沒有了目的沒有了方向。歷史是家,是廣闊天地裡的一座樸素堅硬的石頭房。沒有修飾,沒有點綴,是我們遠航時掛念的故都,是流浪天涯浪子的根。  文明已經衰落了,歷史也開始褪色,輕聲一嘆,人類又投身於新的歷史。我們在總結,在回憶,在悲祭我們的祖先。隨後毅然走上腳下的路,順著他們的腳印一步步走下去。  看完《千年一嘆》我突然有了這樣的感覺,它一直深入我的靈魂,再次的,將我驚醒。生在中國,是我這一生最大的幸事。我能書寫有幾千年歷史的文字,我能用流傳了千百年的語言交談,我走的每一步都有祖先的足跡,我為之自豪。或許身為華人的生活並不富裕,面對赤貧的山村我依然無力,但是仍為我是炎黃子孫而感到榮幸。餘秋雨先生說過中華民族不是劣等民族。是的,我們在前進中,或許應該重新反省一下作為大民族應有的態度。不是自傲,不是謙卑。而是不卑不亢的保有我們的文明,深思慎取他人的文明。  終有一天,我會俯瞰整個中原大地。任憑凜冽的風穿透我的單薄靈魂,讓我傾聽這神州大地的呼聲,讓我觸控這個古國蒼老的靈魂。終有一天,我會佇立在咆哮的黃河旁。任憑飛濺的黃河水沾溼我的衣腳,讓我同這個民族一起流淚,讓我感受奔流不息歷史長河。歷史與山河同在,千年不倒。  完美版:  「千年一嘆」讀後感  我在新世紀的第一年,回首數千年前,世界各地大抵還是一片混沌,人生最大的目標不過只求溫飽;今日,人們在衣食無缺之餘,還有能力一步步增進人類福址,才驚覺其中經歷了多麼大的轉變。我們的科技自十八世紀以來,以百年銳於千載的驚人速度突飛猛進。這種情況下,我們幾乎忘了幾千年前,世界上有幾群人,在河水氾濫的沃土上創造了神奇不朽的大河文明,甚至其中的某些創舉,在今日仍是不可能的任務。  當我翻開千年一嘆,也開啟了我的旅程,我一步步地跟隨著作者餘秋雨,探索希臘、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和尼泊爾。彷佛看到了聞名於世的風景文物,感受著千古幽情,我興起了一股對古文明的嘆息。是對它們擁有長遠歷史的讚歎,也是對它們創造不可思議的驚歎,更是對它們無聲走入歷史的感嘆,以及對它們今不如昔的悲嘆。  旅程的第一站是希臘。在輝煌的希臘化時代產生了城邦政治以及雅典和斯巴達兩種截然不同的政治型態,創造出最早的民主政治和典型的權威尚武政治。但這都成了過眼雲煙,真正留下來的是希臘的精神—把智力和肢體健康發揮到極致再集合在一起—那就是四年一次的奧林匹亞運動會。即使當時運會的許多規定已不見於現代,但那種精神會隨著運動會的舉行延續、擴散到世界各地。在1896年,第一屆世界奧林匹亞運會在雅典開球。1996年時,希臘想,現代世界什麼也輪不上我們,這一百週年的奧運會總該在它的發生地舉行了吧?那天晚上就在這個雅典奧林匹亞運動場上,坐無虛席,全帶來了禮花和香檳,只為了等待他們所認定的好訊息傳來。但是,他們最終聽到的勝利者是美國的亞特蘭大,愣了一下,然後全場一片哭聲。看到這一段文字,我幾乎感受到希臘人當時萬念俱灰的感受,即內心錐心泣血的吶喊,彷佛自己連自古以來的傳統都無法守護般的,那麼無助。  埃及,繁華的法老時代已蕩然無存,可是埃及身上仍揹負著沉重歷史,這使得它在倒下去後就沒有能力再爬起來,只能任由年輕的國家們一個個超前,卻無能為力。談到埃及,必定會想到金字塔,我們始終無法解釋當時的人是怎麼把它砌成,它坐看千年,埃及的興盛到沒落都沒錯過。如同餘秋雨所寫:「站在金字塔前,我對埃及文化的最大感慨是:我只知道它如何衰落,卻不知道它如何構建;我只知道它如何離開,卻不知道它如何到來。」而埃及的秘密,或許就是金字塔所一直守護著的,包括永久的真諦,它用神秘包裝自己,使後人無法窺探。象形文字、金字塔、木乃伊、哭泣的門農石像和完美的女王祀殿,在一次次的文化浩劫後,我們再也無法解讀象形文字、解讀埃及。當法老們把自己的遺體做成木乃伊時,埃及的歷史也成了木乃伊,不會說話,只靜靜地留在廣大的撒哈拉沙漠上。每當黃沙吹起,更教人慨嘆。  再來就進入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這個表面上繁華富庶,種族鬥爭卻暗中洶湧的地方。先來說說猶太人吧!猶太民族是個古老而特殊的民族,固然命運坎坷,卻也曾經歷過大衛王的太平盛世,直至羅馬人焚燬耶路撒冷,猶太人不得不放棄家園,浪跡世界長達二千多年,直到二次大戰聯合國決議把巴勒斯坦分成兩個國家才復國,卻也挑起了以、阿之間無法平息的仇恨。或許崎嶇的歷史成就了猶太人,使他們卓絕的能力無法被忽視。耶路撒冷,是個擁擠的城市,它彙集了太多的歷史情感和宗教情感,使這裡的空氣濃稠地教人難以呼吸。它同時是猶太教、回教和基督教的聖城,它們的重要聖地之間幾乎只隔一條小巷,難怪是個自古以來引發大規模宗教戰爭的地方。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關係有如繃緊的弦,時時都有斷掉的可能,而這種堅持,是雙方都決不放棄的,長久以來各種原因所匯成的巨大仇恨,畢竟無法說忘就忘,想解決就解決的了。  現在只要提到世界的火藥庫,人們幾乎會直接聯想到中東,也就是伊拉克這附近。可悲呀!一個曾經孕育人類最早的古文明,富庶的兩河流域,卻在積年累月的戰爭中,給拖累地生靈塗炭,貧困不堪。伊拉克其實擁有很多的石油,所以它們對外窮兵黷武就不可能是為了最簡單的生活。然而極度輝煌的古代文明和極度優越的自然條件,在這兒都成了反面文章。當餘秋雨造訪最令人期待的伊拉克,原以為等著的是一陣陣的驚歎,誰知卻是一座座空蕩蕩的博物館,文物早已大量進了歐洲的博物館;而遺址全是慘不忍睹的「古蹟復原」,刻意的仿製,太新,也太粗糙。伊拉克遭受著國際懲罰,可是當我讀到孩童因禁運而沒有課本,不免一陣心酸。國際懲罰理由或許是正義的,但真正被懲罰的總是那群最無辜的人。何況在極權國家,國際懲罰所造成的經濟混亂反而只會養肥權謀階層。長期的極度貧困使人民無法選擇地適應貧困;貧困的直接後果是尊嚴的失落,失落尊嚴的群體反而更能接受極權統治,並不會如聯合國所望激發出人民對極權的反抗情緒。  巴基斯坦和印度一直以來都是敵對的國家,這個事實在餘秋雨等一行人要過巴、印邊界時被突顯了出來。僅僅是每天例行的降旗典禮,雙方就極盡鋪張之能事,暗中較勁。兩邊的軍隊一樣整齊劃一,軍人表情一樣嚴肅裝重、步伐一樣誇張用力,民眾一樣氣勢薰天,甚至連降旗曲都不約而同地吹奏同一首,不懂其間文章的外華人或許會忍不住訕笑,但請仔細想想,他們長期以來不就是在各方面互不相讓,終於比出了個分毫不差。  印度,自古以來就時時和中國有流通,而其中影響中國甚大的當數佛教的傳入了吧!自笈多王朝印度教掘起以來,佛教也相對的沒落了。但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為了宣揚佛教而作的阿育王石柱,仍在印度各地矗立著,或許印度人已遺忘了它,我們卻不能忽略它在歷史上及宗教上存在的意義。餘秋雨也探訪了當年佛祖得道的菩提樹,雖然已不是當年的那一棵了,但後人一直持續在原地播下那棵菩提樹後代的種。不論是不是佛教徒,來到印度一定會想到此地看看,而佛祖不受誘惑、堅持理想的形象也一直存在人們心中,並不只侷限於佛教徒。印度人一直相信恆河是他們的「母河」,死後當然也會有投回「母親」懷抱的想法,於是每天不可計數的病人、老人、各式各樣的人朝這個目標聚集,印度是個人口爆炸的國家,就算這群人可能只佔總人口的一部份,卻也將是個龐大的數量了,更何況這是每個印度人心中的依歸呢?這群人生活起居都用恆河水:包括洗澡、飲水和排洩,還有死人的屍體。可想而知,恆河水有多麼髒!也從這裡我們看到了信仰所引起的病態,而這種病態已擴大到了整個國家,滲透浸入了社會骨髓。這是一種多麼可悲的景況啊?  離開印度,進入尼泊爾,也到了佛祖誕生的地方,阿育王在這裡也立了一根阿育王柱標明佛祖出生於此,由此可見他對佛教的虔誠。翻過了喜略感委屈,但尋找不到當初的賽場和對手,就什麼也說明不了。在這番新的比較下,華人失去自己所原有的,自負的民族意識迷思與盲目的自卑意識相輔相成,使得多數人的思想開始崇洋媚外,嚴重的程度連一些市井小民,不論說什麼,都要把「人家外國……」當開場白,這種人不但不懂自己的文化,也不懂別人的文化,只不過想誇顯什麼,卻不知道在無形中對自己的國家作了文化意義上的不公正。其實我很以中國為傲,看看這些也曾燦爛一時文明古國現在的窘困,往日的輝煌不再,更映襯出中國旺盛的生命力。它們衰敗的每一個原因,中華文明也都曾遭遇到,但居然都一一避開,這種千古奇蹟,實在值得後代子孫認真思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讚美、祝福人的比較經典的話怎麼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