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章是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得到多助失道寡助》、《魚我所欲也》
篇一:
《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註釋:
1.舜:姚姓,名重華。唐堯時耕於歷山(在今山東濟南東南,一說在今山西永濟東南),“父頑,母囂,弟傲,能和以孝”,堯帝使其人山林川澤,遇暴風雷雨,舜行不迷,於是傳以天子之位。國名虞,史稱虞舜。事蹟見於《尚書·堯典》及《史記·五帝本紀》等。
2.發:興起,這裡指被任用。
畎(quǎn)畝:田畝,此處意為耕田。畎,田間水渠。
傅說(fù yuè):殷商時為胥靡(一種刑徒),築於傅險(又作傅巖,在今山西平陸東)。商王武丁欲興殷,夢得聖人,名曰說,視群臣皆非,使人求於野,得傅說。見武丁,武丁曰:“是也。”與之語,果聖人,舉以為相,殷國大治。遂以傅險為姓,名為傅說。事蹟見於《史記·殷本紀》等。
3.舉:被選拔。
4.版築:築牆的時候在兩塊夾板中間放土,用杵搗土,使它堅實。築,搗土用的杵。
5.膠鬲(gé):商紂王大臣,與微子、箕子、王子比干同稱賢人。
6.魚鹽:此處意為在海邊捕魚曬鹽。《史記》稱燕在渤碣之間,有魚鹽之饒;齊帶山海,多魚鹽。
7.管夷吾:管仲,潁上(今河南許昌)人,家貧困。輔佐齊國公子糾,公子糾未能即位,公子小白即位,是為齊桓公。齊桓公知其賢,釋其囚,用以為相,尊稱之為仲父。《史記·管晏列傳》:“管仲既用,任政於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8.士:獄官。
孫叔敖(áo):蒍姓,名敖,字孫叔,一字艾獵。春秋時為楚國令尹(宰相)。本為“期思之鄙人”,期思在今河南固始,偏僻之地稱為鄙。
9.海:海濱。
10.百里奚(xī):又作百里傒。本為虞國大夫。晉國滅虞國,百里奚與虞國國君一起被俘至晉國。晉國嫁女於秦,百里奚被當作媵臣陪嫁到秦國。百里奚逃往楚國,行至宛(今河南南陽),為楚國邊界之鄙人所執。秦穆公聞其賢,欲重贖之,恐楚人不與,乃使人謂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請以五羖羊皮贖之。”楚人於是與之。時百里奚年已七十餘,至秦,秦穆公親釋其囚,與語國事三日,大悅。授以國政,號稱“五羖大夫”。史稱秦穆公用百里奚、蹇叔、由余為政,“開地千里,遂霸西戎”,成為“春秋五霸”之一。事蹟見於《史記·秦本紀》。
11.市:集市。
12.故:所以。
13.任:責任,擔子。
14.是:代詞,這,這些。
15.也:助詞,用在前半句的末尾,表示停頓一下,後半句將要加以解說。
16.必:一定。
17.苦: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苦惱。
18.心志:意志。
19.勞: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勞累。
20.餓:動詞的使動用法,使……飢餓。
21.體膚:肌膚。
22.空乏: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窮困。
23.拂亂: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顛倒錯亂。拂,違背,不順。亂,錯亂。
24.所為:所行。
25.所以:用來(透過那樣的途徑來……)。
26.動:動詞的使動用法,使……驚動。
27.忍: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堅韌。
28.能:才幹。
29.恆:常常,總是。
30.過:過錯,過失。
31.然後:這樣以後。
32.困於心:心中有困苦。
33.衡於慮:思慮堵塞。衡,通“橫”,梗塞,指不順。
34.作:奮起,指有所作為。
35.徵於色:面色上有徵驗,意為面容憔悴。徵,徵驗,徵兆。色,顏面,面色。趙岐《孟子注》:“若屈原憔悴,漁父見而怪之。”《史記·屈原賈誼列傳》:“屈原至於江濱,被髮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 ‘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混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36.發於聲:言語上有抒發,意為言語憤激。趙岐《孟子注》:“若甯戚商歌,桓公異之。”甯戚,春秋時衛華人。家貧,為人挽車。至齊,喂牛於車下,齊桓公夜出迎客,甯戚見之,疾擊其牛角而商歌。歌曰:“南山矸,白石爛,生不逢堯與舜禪。短布單衣適至骭,從昏飯牛薄夜半,長夜漫漫何時旦。”齊桓公召與語,悅之,以為大夫。
37.而後喻:然後人們才瞭解他。喻,知曉,明白。
38.入:名詞活用作狀語,在國內。
39.法家:有法度的世臣。
40.拂(bì)士:輔佐君主的賢士。拂,通“弼”,輔佐。
41.出:名詞活用作狀語,在國外。
42.敵國:實力相當、足以抗衡的國家。
43.外患:來自國外的禍患。
44.恆:常常。
45.亡:滅亡。
46.生於憂患:憂患使人生存發展。
47.死於安樂:享受安樂使人萎靡死亡。
譯文:
舜從田地中被任用,傅說從築牆的泥水匠中被選拔,膠鬲從魚鹽販中被舉用,管仲從獄官手裡獲釋後被錄用為相,孫叔敖從隱居的海邊進了朝廷,百里奚從市井之間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的身體經受飢餓之苦,使他受到貧窮之苦,使他做事不順,(透過這些)來使他的心驚動,使他的性格堅強起來,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個人常常犯錯誤,這樣以後才會改正;內心困惑,思緒阻塞,然後才能有所作為;憔悴枯槁,表現在臉色上,吟詠歎息之氣發於聲音。(看到他的臉色,聽到他的聲音)然後人們才瞭解他。
在國內如果沒有堅持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敵對國家的憂患,往往容易亡國。這樣以後,人們才會明白憂患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樂使人死亡。
篇二: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1、三里之城:方圓三里的內城。
2、環:圍。
3、池:護城河。
4、兵革:泛指武器裝備。兵,兵器。革,皮革製成的甲、胄、盾之類。
5、委而去之:意思是棄城而逃。委,放棄。去,離開。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邊界。
7、固國不以山溪之險: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
8、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銳利。
9、得道:指能夠施行治國的正道,即仁政。
10、至:極點。
11、親戚:內外親戚,包括父系親屬和母系親屬。
12、畔:同“叛”,背叛。
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不如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不如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方圓三里的內城,方圓七里的外城,包圍著攻打它卻不能取勝。包圍著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運,然而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不如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的原因。
城牆並不是不高,護城河並不是不深,武器裝備並不是不精良,糧食也並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棄城而逃,是對作戰有利的地理形勢不如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的原因。
所以說,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劃定邊疆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
能夠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多,不能夠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內外親屬都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人都歸順他。
憑藉天下人都歸順他的這一點,攻打被內外親屬背叛的君主,所以君子不戰則已,戰就一定能勝利。
篇三:
《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亦:也。
2.欲:喜愛。
3.得兼:兩種東西都得到。
4.舍:捨棄。
5.取:選取。
6.甚:勝於。
7.於:比。
8.故:所以,因此。
9.苟得:苟且取得,這裡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10.惡:厭惡。
11.患:禍患,災難。
12.闢:通“避”,躲避。
13.如使:假如,假使。
14.之: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無實意,不譯。
15.莫:沒有。
16.則:那麼。
17.凡:凡是,一切。
18.得生:保全生命。
19.何不用也:什麼手段不可用呢?用,採用。
20.為:做。
21.而:但是。
22.是故:這是因為。
23.非獨:不只,不僅 非:不 獨:僅。
24.賢者:有才德,有賢能的人。
25.是:此,這樣。
26.心:思想
27.勿喪:不喪失。喪:喪失。
28.簞:古代盛食物的圓竹器。
29.豆:古代一種木製的盛食物的器具。
30.則:就。
31.弗:不。
32.得:得到。
33.呼爾:呼喝(輕蔑地,對人不尊重)。
34.呼爾而與之:呼喝著給他(吃喝)。爾,語氣助詞。《禮記·檀弓》記載,有一年齊國出現了嚴重的饑荒。黔敖在路邊施粥,有個飢餓的人用衣袖蒙著臉走來。黔敖吆喝著讓他吃粥。他說:“我正因為不吃被輕蔑所給予得來的食物,才落得這個地步!
35.行道之人:(飢餓的)過路的行人。
36.蹴:用腳踢。
37.而:表修飾。
38.不屑:因輕視而不肯接受。
39.萬鍾:這裡指高位厚祿。鍾,古代的一種量器,六斛四鬥為一鍾。
40.辯:同“辨”意為辨別。
41.何加:有什麼益處。何 介詞結構,後置。
42.宮室:住宅。
43.奉:侍奉。
44.窮乏者:窮人。
45.得我:感激我。得:同“德”,感激。
46.與:同“歟”,語氣助詞。
47.鄉:同“向”,先前、從前。
48.已:停止。
49.本心:指本性,天性,良知。
魚是我所喜愛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麼我就只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大義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都具有的話,那麼我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大義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但我所喜愛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災禍我不躲避。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麼凡是能夠用來求得
生存的手段,哪一樣不可以採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麼凡是能夠用來逃避災禍的壞事,哪一樁不可以幹呢?採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採用;採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採用。由此可見,他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重的事(那就是“不義”)。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不過賢人能夠不喪失罷了。
一碗飯,一碗湯,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會餓死。可是輕蔑地、呵叱著給別人吃,過路的饑民也不肯接受;用腳踢著(或踩過)給別人吃,乞丐也不願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見了“萬鍾”的優厚俸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這樣,優厚的俸祿對我有什麼好處呢?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識的窮人感激我嗎?先前(有人)寧肯死也不願接受,現在(有人)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先前(有人)寧肯死也不願接受,現在(有人)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卻接受了;先前(有人)寧肯死也不願接受,現在(有人)為了熟識的窮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這種做法不是可以讓它停止了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惡廉恥之心。
孟子三章是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得到多助失道寡助》、《魚我所欲也》
篇一:
《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註釋:
1.舜:姚姓,名重華。唐堯時耕於歷山(在今山東濟南東南,一說在今山西永濟東南),“父頑,母囂,弟傲,能和以孝”,堯帝使其人山林川澤,遇暴風雷雨,舜行不迷,於是傳以天子之位。國名虞,史稱虞舜。事蹟見於《尚書·堯典》及《史記·五帝本紀》等。
2.發:興起,這裡指被任用。
畎(quǎn)畝:田畝,此處意為耕田。畎,田間水渠。
傅說(fù yuè):殷商時為胥靡(一種刑徒),築於傅險(又作傅巖,在今山西平陸東)。商王武丁欲興殷,夢得聖人,名曰說,視群臣皆非,使人求於野,得傅說。見武丁,武丁曰:“是也。”與之語,果聖人,舉以為相,殷國大治。遂以傅險為姓,名為傅說。事蹟見於《史記·殷本紀》等。
3.舉:被選拔。
4.版築:築牆的時候在兩塊夾板中間放土,用杵搗土,使它堅實。築,搗土用的杵。
5.膠鬲(gé):商紂王大臣,與微子、箕子、王子比干同稱賢人。
6.魚鹽:此處意為在海邊捕魚曬鹽。《史記》稱燕在渤碣之間,有魚鹽之饒;齊帶山海,多魚鹽。
7.管夷吾:管仲,潁上(今河南許昌)人,家貧困。輔佐齊國公子糾,公子糾未能即位,公子小白即位,是為齊桓公。齊桓公知其賢,釋其囚,用以為相,尊稱之為仲父。《史記·管晏列傳》:“管仲既用,任政於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8.士:獄官。
孫叔敖(áo):蒍姓,名敖,字孫叔,一字艾獵。春秋時為楚國令尹(宰相)。本為“期思之鄙人”,期思在今河南固始,偏僻之地稱為鄙。
9.海:海濱。
10.百里奚(xī):又作百里傒。本為虞國大夫。晉國滅虞國,百里奚與虞國國君一起被俘至晉國。晉國嫁女於秦,百里奚被當作媵臣陪嫁到秦國。百里奚逃往楚國,行至宛(今河南南陽),為楚國邊界之鄙人所執。秦穆公聞其賢,欲重贖之,恐楚人不與,乃使人謂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請以五羖羊皮贖之。”楚人於是與之。時百里奚年已七十餘,至秦,秦穆公親釋其囚,與語國事三日,大悅。授以國政,號稱“五羖大夫”。史稱秦穆公用百里奚、蹇叔、由余為政,“開地千里,遂霸西戎”,成為“春秋五霸”之一。事蹟見於《史記·秦本紀》。
11.市:集市。
12.故:所以。
13.任:責任,擔子。
14.是:代詞,這,這些。
15.也:助詞,用在前半句的末尾,表示停頓一下,後半句將要加以解說。
16.必:一定。
17.苦: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苦惱。
18.心志:意志。
19.勞: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勞累。
20.餓:動詞的使動用法,使……飢餓。
21.體膚:肌膚。
22.空乏: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窮困。
23.拂亂: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顛倒錯亂。拂,違背,不順。亂,錯亂。
24.所為:所行。
25.所以:用來(透過那樣的途徑來……)。
26.動:動詞的使動用法,使……驚動。
27.忍: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堅韌。
28.能:才幹。
29.恆:常常,總是。
30.過:過錯,過失。
31.然後:這樣以後。
32.困於心:心中有困苦。
33.衡於慮:思慮堵塞。衡,通“橫”,梗塞,指不順。
34.作:奮起,指有所作為。
35.徵於色:面色上有徵驗,意為面容憔悴。徵,徵驗,徵兆。色,顏面,面色。趙岐《孟子注》:“若屈原憔悴,漁父見而怪之。”《史記·屈原賈誼列傳》:“屈原至於江濱,被髮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 ‘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混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36.發於聲:言語上有抒發,意為言語憤激。趙岐《孟子注》:“若甯戚商歌,桓公異之。”甯戚,春秋時衛華人。家貧,為人挽車。至齊,喂牛於車下,齊桓公夜出迎客,甯戚見之,疾擊其牛角而商歌。歌曰:“南山矸,白石爛,生不逢堯與舜禪。短布單衣適至骭,從昏飯牛薄夜半,長夜漫漫何時旦。”齊桓公召與語,悅之,以為大夫。
37.而後喻:然後人們才瞭解他。喻,知曉,明白。
38.入:名詞活用作狀語,在國內。
39.法家:有法度的世臣。
40.拂(bì)士:輔佐君主的賢士。拂,通“弼”,輔佐。
41.出:名詞活用作狀語,在國外。
42.敵國:實力相當、足以抗衡的國家。
43.外患:來自國外的禍患。
44.恆:常常。
45.亡:滅亡。
46.生於憂患:憂患使人生存發展。
47.死於安樂:享受安樂使人萎靡死亡。
譯文:
舜從田地中被任用,傅說從築牆的泥水匠中被選拔,膠鬲從魚鹽販中被舉用,管仲從獄官手裡獲釋後被錄用為相,孫叔敖從隱居的海邊進了朝廷,百里奚從市井之間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的身體經受飢餓之苦,使他受到貧窮之苦,使他做事不順,(透過這些)來使他的心驚動,使他的性格堅強起來,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個人常常犯錯誤,這樣以後才會改正;內心困惑,思緒阻塞,然後才能有所作為;憔悴枯槁,表現在臉色上,吟詠歎息之氣發於聲音。(看到他的臉色,聽到他的聲音)然後人們才瞭解他。
在國內如果沒有堅持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敵對國家的憂患,往往容易亡國。這樣以後,人們才會明白憂患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樂使人死亡。
篇二: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註釋:
1、三里之城:方圓三里的內城。
2、環:圍。
3、池:護城河。
4、兵革:泛指武器裝備。兵,兵器。革,皮革製成的甲、胄、盾之類。
5、委而去之:意思是棄城而逃。委,放棄。去,離開。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邊界。
7、固國不以山溪之險: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
8、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銳利。
9、得道:指能夠施行治國的正道,即仁政。
10、至:極點。
11、親戚:內外親戚,包括父系親屬和母系親屬。
12、畔:同“叛”,背叛。
譯文:
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不如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不如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方圓三里的內城,方圓七里的外城,包圍著攻打它卻不能取勝。包圍著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運,然而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不如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的原因。
城牆並不是不高,護城河並不是不深,武器裝備並不是不精良,糧食也並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棄城而逃,是對作戰有利的地理形勢不如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的原因。
所以說,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劃定邊疆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
能夠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多,不能夠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內外親屬都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人都歸順他。
憑藉天下人都歸順他的這一點,攻打被內外親屬背叛的君主,所以君子不戰則已,戰就一定能勝利。
篇三:
《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註釋:
1.亦:也。
2.欲:喜愛。
3.得兼:兩種東西都得到。
4.舍:捨棄。
5.取:選取。
6.甚:勝於。
7.於:比。
8.故:所以,因此。
9.苟得:苟且取得,這裡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10.惡:厭惡。
11.患:禍患,災難。
12.闢:通“避”,躲避。
13.如使:假如,假使。
14.之: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無實意,不譯。
15.莫:沒有。
16.則:那麼。
17.凡:凡是,一切。
18.得生:保全生命。
19.何不用也:什麼手段不可用呢?用,採用。
20.為:做。
21.而:但是。
22.是故:這是因為。
23.非獨:不只,不僅 非:不 獨:僅。
24.賢者:有才德,有賢能的人。
25.是:此,這樣。
26.心:思想
27.勿喪:不喪失。喪:喪失。
28.簞:古代盛食物的圓竹器。
29.豆:古代一種木製的盛食物的器具。
30.則:就。
31.弗:不。
32.得:得到。
33.呼爾:呼喝(輕蔑地,對人不尊重)。
34.呼爾而與之:呼喝著給他(吃喝)。爾,語氣助詞。《禮記·檀弓》記載,有一年齊國出現了嚴重的饑荒。黔敖在路邊施粥,有個飢餓的人用衣袖蒙著臉走來。黔敖吆喝著讓他吃粥。他說:“我正因為不吃被輕蔑所給予得來的食物,才落得這個地步!
35.行道之人:(飢餓的)過路的行人。
36.蹴:用腳踢。
37.而:表修飾。
38.不屑:因輕視而不肯接受。
39.萬鍾:這裡指高位厚祿。鍾,古代的一種量器,六斛四鬥為一鍾。
40.辯:同“辨”意為辨別。
41.何加:有什麼益處。何 介詞結構,後置。
42.宮室:住宅。
43.奉:侍奉。
44.窮乏者:窮人。
45.得我:感激我。得:同“德”,感激。
46.與:同“歟”,語氣助詞。
47.鄉:同“向”,先前、從前。
48.已:停止。
49.本心:指本性,天性,良知。
譯文:
魚是我所喜愛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麼我就只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大義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都具有的話,那麼我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大義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但我所喜愛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災禍我不躲避。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麼凡是能夠用來求得
生存的手段,哪一樣不可以採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麼凡是能夠用來逃避災禍的壞事,哪一樁不可以幹呢?採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採用;採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採用。由此可見,他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重的事(那就是“不義”)。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不過賢人能夠不喪失罷了。
一碗飯,一碗湯,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會餓死。可是輕蔑地、呵叱著給別人吃,過路的饑民也不肯接受;用腳踢著(或踩過)給別人吃,乞丐也不願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見了“萬鍾”的優厚俸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這樣,優厚的俸祿對我有什麼好處呢?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識的窮人感激我嗎?先前(有人)寧肯死也不願接受,現在(有人)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先前(有人)寧肯死也不願接受,現在(有人)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卻接受了;先前(有人)寧肯死也不願接受,現在(有人)為了熟識的窮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這種做法不是可以讓它停止了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惡廉恥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