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語文痴

    謝邀。孔子一直希望自己能成為對國家有用,能替君主分憂解難的人。他認為這樣的人需要全方面的才能具有單方面才能的人是專業人才,他雖向那些人學習他們的才能,但並不尊重這些人。因為那時的封建等級制度非常嚴重。具有專業技術的人基本生活在最底層,雖然孔子一生也是不得志。但他也和其他人一樣具有等級觀念。

  • 2 # DPA動態優勢高朋滿座

    孔子說:君子不器。個人感覺要先理解器的含義,器在當時多指容器,就是盛食物的器皿,當然今天還指機器,器械等含義。按照當時食物容器的概念,那麼其內在含義是,一種固定形狀的容器,泛指一種單一的死板僵化的為人處事方式方法,就是君子不要被外在形式束縛住自己,而要有包容力,靈活性和大的格局,厚德載物有容乃大!所謂大象無形,大音希聲

  • 3 # 黑駿馬28185760

    舉個例子來說,像杯子這樣的器皿,其功能僅僅是供人盛水喝;像馬車這樣的交通工具,其功用僅僅是拉人。這些都是器皿,器具所具有的專用單一功能。作為讀書人,尤其是在古代極為少數的讀書人(課程有書、數、禮、易、射等),士人,他們被社會賦予了極大的重託,認為只有這些有文化、好會武術、懂禮儀的君子才能匡正天下,輔佐人主,治國理政,因此,這些君子必須是通才,有智慧,會技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才能較為合格的精誠輔政,安邦治國!

  • 4 # 古代哲學思考

    《論語.為政》篇中記載了孔子的一句話,叫做:君子不器。短短四字,飽含孔子對於人的價值的態度和指向,意義不可謂不深刻。對於“君子不器”這四字箴言,後人也是說法紛紜,各有解釋。

    君子不器的三種主流認識

    關於“君子不器”的不同認識,主要是來自於大家對於“器”字的認識上,對於這個字的理解不同,所領悟的意思就會有差異。

    器,是為有形,有形就是有拘限,有拘限自然格局小,視野小,心胸小。所以,孔子說君子不器的意思就是打破拘限和格局,開闊心胸,胸懷天下的意思。器,器具,工具。如果由此來看,那這個詞就比較好理解了,就是說做人不要刻意死板,失去靈動,只做為一種工具被髮揮作用。器,哲學上的“器”,與“道”相對應。由此看來,這個“器”的意義就更廣泛了,所代表的意義也更加概括抽象,簡單理解就是說不要拘泥於外在表象,追求其中的規律和本質,也就是對”道“的追求。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易經》

    形而上,指的是無形的精神本體,也就是道。

    形而下,指的是派生出來的具體事物,也就是器。

    當然,關於形而上和形而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見解,我們不辯解到底是朱熹的客觀唯心主義道器論更有道理,還是王夫之的唯物主義道器論更科學。在這裡我們暫且把形而上理解為有精神力量的無形,把形而下理解為有形的存在即可。既然做了這種認知,我們發現,其實前兩種認識,最終都可以歸結於第三種解釋上,因為最後哲學上對於“器”的認識是最廣泛的。

    既然有了上面的理解,我們就可以對”君子不器“有一個比較深入的理解和認識了。

    君子不器的意思就是說,君子不要拘泥於外在表象,要探尋事物的本質,領悟事物身後的規律和規則,做深入的思考。也就是說,知其一,解其二,再者三……以此往後綿延不絕,只有如此才是真正的君子之道。

    孔子的“器”——禮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多次說過,孔子是一個非常靈活的人,與我們現在所認為的“迂腐”幾乎是沒什麼關係。在這裡,由“君子不器”這句話,我們又可以對孔子的性格有一個更深入的瞭解。

    孔子說“君子不器”,顯而易見,孔子本身是不贊成刻板固守的,後人之所以對孔子一門覺得迂腐,主要還是來源於老夫子對“周禮”的執著。在許多人看來,恢復周禮是儒學倒行逆施的最大的證據之一。其實不然,若用老夫子自己的話來說,“禮”就是孔子的器。

    以現在人的角度和認識來看,周禮差不多就是繁文縟節,沒什麼實際意義,這是因為我們生活的年代不同,社會環境不同,所以才體會不到孔子對於周禮的執著。只有生活在孔子那個戰亂紛爭、諸侯割據的年代,才能體會到一種根深蒂固的”束縛“也許是很可貴的東西。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

    大家都講講禮數,很多不好的事情就不會發生。現在許多人追求自由,放飛自我,這種嚮往沒什麼錯,但是前提是你得講理。人性是複雜的,有時候他根本不講道理,貪婪、慾望等等許多人本性的東西會影響人心,某些人某些時刻,人是會失去理智的,這時候,就需要“禮”來進行約束。所以,“禮”的更高一個層次應該是“理”。孔老夫子早在幾千年前的時候就發現了人性可能不是那麼盡善盡美,要不然也不會造就亂世,所以孔子就提出了“禮”,哪怕你心中不認可,但是在言行上你也要遵循生而為人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禮,是一種有形的束縛。它詳細的說明君臣、父子、夫婦、兄友、親朋等等社會關係中,每一個人的身份、地位,以及應該遵守的言行標準。乍看起來,禮,是不講道理的,古板又迂腐。其實這話應該反過來說,因為老夫子覺得許多人已經不講理了,所以才想用“禮”來進行約束和規範

    所以,禮並不是我們所認為的那樣倒行逆施,也不是歷史的倒退,相反,孔子的眼光可謂超前,要知道孔子的理想國可是大同社會。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中國古人對於“無形”的追求

    中國古代文化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就是極度重視人的精神道德修養。就我們熟知的一些比較普遍的古人及其言論來看,很容易發現這一點,而且不分學派。

    老子一支自然不必說,道家本來就追求凡世之外,重視精神與天地的融會,甚至視肉體為牢籠,更不論俗世燈紅酒綠、功名利祿了。

    人生為附贅懸疣,以死為決潰癰。——《莊子.大宗師》

    孔子一派看起來是最為入世的,而且我一度認為所謂聖人就是世間最會玩弄時機、人心的人,但是隨著對儒學的瞭解,我發現,這種認識是錯誤的。應該說,孔子是最會順時應命的人,也是最本分的人。孔子告訴世人,生而為人,那就接受自己的身份,接受時運,接受天地賦予的一切,然後作為一個人好好的活著。儒家後來的荀子、孟子、朱熹、王守仁等等大家也都將道德或者說心的歷練作為重中之重。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論語·述而》

    佛門就更不必說,自從傳到中國以來,一直就在世人的精神世界中擔任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除了之上的儒釋道之外,陰陽、墨家、法家、名家等等三教九流無一不把“道德精神修”放在至關重要的位置上,甚至超過於對於物質世界的重視。

    對於精神、道德,又或者是心的追求,也就是對於無形的追求,這並非是儒家的一門之言,而是普遍存在於中國的歷史文化中的。這是中國古人對於“無形”的追去,也是孔子君子不器的實踐和表現。

    結語

    對於傳統文化,我們不要一言以蔽之,更不能一刀切,一提孔子就迂腐,一說復興就倒退,許多古人的智慧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更需要我們的繼承。我們的精神根基是深埋於傳統文化中的,這個不能斷。

    時代賦予我們超前的眼光和更廣闊的視角,並不是為了要我們撇開過去,相反,而是有更科學更理智的態度去對待面臨的一切,無論是現在的,還是過去的,還是未來的。正如孔子所言,“君子不器”,不要讓刻板固守懵惑眼睛呢。

  • 5 # 東方雲飛

    《易經·繫辭》有一句:“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下面就“君子不器”簡單說之。

    1、做事情的時候,君子在做事情時,不必太在意過程,但是結果是要考慮的。大道無形而在上,小道有形而覆碗。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方始成就大道。於無形中顯有形,在有形處而彰無形。二者互相含融作用,方是正途。

    2、心懷天下,本就無我。君子應該是這樣。不應該被某一些方面而障礙了自己的志向與抱負,要有更大的意志力來完成心中的理想。條條框框要遵守,但不可以抱著死教條不放,要學會活學活用,方始成大道。

    3、君子不器,還要從技能方面理解。現在的人們都是身兼多項技能,古人有:技多不壓身。國家需要的是複合型人才,單一的人才開始逐漸被市場所淘汰。一個人不可能是一個樣樣通樣樣精的人,但是他應該是一個具有兩種能力以上的人才。

    4、在複雜的社會中,要有一種以不變應萬變的心態,要學會適應,不可以停止,更不可以後退。只有學會了融入,才能有進一步的力量。君子不器,在於器。器是人才、才料的意思。是金子無論放在哪裡都會發光。真正一個人才,任何時候都會發揮出作用的。

    5、待人接物時,都要有禮節,不可逾越。言談舉止都要得體,不可信口開河隨便言論。君子不輕易講話,講話必是重言,講誠信,是要落實的。

    以上僅供參考。

  • 6 # 吳公子燎

    關於這個問題的解釋,可以說古今所有解釋的人都錯。

    搞清楚孔子說的君子不器,有助於瞭解後世儒家是怎樣背叛和曲解孔子的。

    先看看後世最有影響的一些解說:

    何晏《論語集解》引包鹹:“器者各周其用,至於君子無所不施”,這個是傳統解說中最早直接針對君子不器的解釋。

    朱熹《論語集註》:“器者,各適其用而不能相同通,成德之士,體無不具,故用無不周,非特為一才一藝而已”,這個是在包鹹的基礎上進一步的發揮,也對後世影響最大。

    後世,不管是劉寶楠,康有為,還是近現的錢穆,南懷瑾,大都是在朱熹定的調子裡解來解去,了無新意。

    如果他們是對的,那麼這個問題就簡單了---君子不器,就是說君子不是專才,而是通才,全才,說的好像孔子在幾千年以前就懂社會職業分工概念似的。

    那麼我就想問一句,專才是器,全才就不是器嗎?能幹百樣活,會的多,只能是說各種器的功能集於一身,仍然是器!

    南懷瑾說,政要通才,通才要樣樣懂,不器就是不成為某一定型的人,君子不器,放在為政篇,就是要說明為政的道理,換句話說,能文能武,也便是君子不器的證明。純粹是扯淡。

    為什麼這些人的解釋都是錯的?就是因為他們本身都是器,追求的是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後世儒家,自漢之後與政治合流,為了吃飯,為了吃好飯,甘心情願的成為皇權的依附,喪失獨立人格,自詡治理天下,其實不過是統治階級的器而已。

    下面說說孔子為什麼說君子不器。又為什麼要放在為政篇。

    先說說什麼是君子,孔子沒有給君子下定義,但是他舉過例子,也總結過君子應該具備的品質

    君子的品質:仁,義,孝,友,忠,信,寬,恕,恭,敬,讓,敏,惠,中庸

    這些品質和專才通才有半毛錢關係嗎?

    但是君子是沒有才能嗎?單說孔子,“多能鄙事”“六藝皆通”“教書育人”,可見君子是有才能的,只是君子不以才能為謀生之用。

    君子最根本的特點是:“君子謀道不謀食”

    子謂子夏,曰: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小人儒,求其用,以用謀食,君子儒,求其道,志在弘道。求其用者,器也,不管你會多少本事,也都是器。從這個意義上說,孔子之後,尤其是漢之後的儒,全是小人儒。

    孔子在為政篇提出:“君子不器”--君子不是(追求成為)有用的器物。就是表明孔子的政治態度---君子不是工具,不要把自己當成工具,也不要成為別人的工具,去謀食。君子肩負天下大道,應當具備獨立的人格,道行則仕,道不行則隱,道不同不相為謀。

    君子謀的是道--不是不可能也不應該是某種專業人員或者全才之士,君子是以天下為己任,以肩負道為使命,以弘道為自覺。君子不器。

  • 7 # 葉好古

    不要自我侷限

    孔子說“君子不器”這句話是教導門下的弟子不要自我設限,不要將自己拘泥束縛了。

    器就是器物的意思,我們知道不管是筆也好,還是紙也好,作用都是比較單一的,每一個器物的形態與作用都是固定了的,再也難以改變了,現在是什麼樣子,今後也還是什麼樣子。

    “君子不器”就是君子不將自己定型,如果一個人定型了,那麼這輩子的成就也就這樣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多人就將自己定型了,從學校裡面出來後幾乎就停止了學習,停止了對其他方面的探索,大學裡面所獲得的知識幾乎就是他這輩子的頂點了。

    人是活的,事情也是活的,所謂技多不壓身。我們不要將自己完全拘泥在某一個領域了。這就像是孔子的弟子子夏說的“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如果我們將自己完全侷限在某一個領域了,那麼眼界就不會開闊,想要達到更高的層次就不可能了。

    尤其是當今時代,如果我們不能夠不斷的學習,緊跟時代的步伐的話,最終就有可能被時代所淘汰,就像是現在隨著網際網路經濟的興起,過去的收銀員慢慢的都將要被自助機器取代了,這些人如果不能夠跟上時代的步伐及時轉變的話最終在新時代就沒有他們的立足之處。

    當然,“器”也還有別的意思。《論語》裡面有這樣一段話: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璉瑚也。”

    這裡孔子說子貢是祭祀的時候用來盛黍稷(即小米、黃米)的祭器瑚璉,來指明子貢的品性與作用都是不錯的。

    我們常說這個人不是個東西,而這裡孔子用瑚璉來形容子貢,就是說子貢是個好東西,是個可以登大雅之堂的人。

  • 8 # 學林金喜鵲

    儒聖孔子,其學術宗意是很簡單的,就是為了構築和諧的社會秩序,讓天下人這種“禮敬”的社會秩序下幸福快樂地生活。但,儒學被統治階級利用為統治工具,被“官化”“術化”,致使如今的儒學已不是真“孔儒”,而是偽儒。

    “君子不器”,意為“領導者不可教條”,領導必須是與時俱進的,實事求是的,就這麼簡單的一個道理,被所謂的學者弄成深奧的學問了,讓普通人望而卻步,實屬學識欺詐。

    君子與小人,其實就是領導與民眾的稱呼,後來被學者弄成了道德的稱號,愚弄世人。其實,君子與小人的稱呼,根本就與道德無關。

    因此,當前的國學思潮,必須去偽求真,必須克服“官化”“術化”問題。

    (蔣榮清,2019.9.7)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誰是下一個綜藝小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