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樂羽媽媽

    我兒子今年8歲,當他知道家裡每個月要還房貸時主動把自己攢的零花錢拿出來幫忙還房貸。兒子是一個感情非常豐富又有責任心的小孩。現在還經常提到的一年級的馮老師說老師教他寫字,教師節那天還給馮老師送了一束鮮花。

    從小就要告訴孩子要有責任心和愛心,要尊老愛幼聽父母家人的話。長大了做一個正直善良,有責任心,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 2 # 扎辮兒的楊小妞

    增加孩子的責任感首先是讓孩子明白她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是家裡的一名成員。給她獨立的空間和獨立思考的時間,讓她明白事情的是非,一點點引導孩子樹立自己的責任感和是非觀。

    從小培養孩子獨立自主,培養照顧家人,懂得自我約束,有是非觀和責任感是培養孩子的重中之重,不容忽視

  • 3 # 小金生活日記

    1是有意識交給孩子一些任務,鍛鍊孩子獨立做事的能力

    2是鼓勵孩子做事情要有始有終。

    3是可以適當讓孩子瞭解一些憂慮和難處

    3是鼓勵孩子勇敢地承擔責任……

  • 4 # 菲兒學育兒

    我認為:所有的言傳都不如身教!

    孩子的責任感應該是從小培養的,在一點一滴處。

    比如:你和你的愛人都是孝敬長輩之人,家庭和諧快樂,贍養老人,為人付出。那你的孩子也會耳濡目染,孝敬長輩父母,懂得他日後的責任所在。

    孩子的父母在工作上認真負責,不抱怨,不怕苦不怕累,也不會把負面的情緒帶到他身上,那麼孩子也會一腔熱情的去工作。

    所有父母付責任的行為,都在孩子的眼裡,長在孩子的心上。

    奇葩說裡的蔡康永說:“我爸爸是上海人,家裡每天都有應酬。每天下午三點,家裡面有兩桌牌,一桌男生,一桌女生,你問我看到爸爸的時光最多的時刻,是在牌桌上。我每天下課就被帶進麻將間去跟客人打招呼,順便看到我爸爸,他有一些簡單的精神留在我心裡。

    比方說家裡有牌局的時候,如果今天的酒席裡面有一桌菜,裡面有一盤是螃蟹,他永遠都會把螃蟹殼先夾給客人,再把兩隻螃蟹腿夾給客人,然後我就看著一隻螃蟹最好吃的部分被別人拿走。他從來沒有教過我,可是我學會了這件事,就是我知道,最好的東西要先夾給客人吃,不能給主人吃,這就是他留給我的東西。”

    這是蔡康永的父母留給他的,那我們呢?

    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你是個有責任感的人,讓孩子看在眼裡,他的責任感也不會差到哪裡去。也許我們都不完美,但為了孩子,和他一起學習,成長。也把好的那一面帶給你親愛的寶貝吧!

  • 5 # 深藍淺說

    讓孩子承擔可以承擔的東西!可以鍛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和應變能力,錯了也無妨,面對就好,為了下一次更好的發力!

  • 6 # 田戈教育

    富有責任感,是孩子長大的標誌之一。

    我們培養孩子成材,首要的就是要培養孩子有責任感,孩子有了責任感,大人就會少操很多心。老師佈置的作業,不用督促,就會自覺去完成;大人交代的事情,無須過問,就會自己去做好。孩子有了責任意識,孩子也就懂事了,懂得自理了,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是孩子責任意識形成的開始。

    愚以為,培養孩子責任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懂得放手,讓孩子去做。

    放手是培養孩子責任意識的開始。沒有放手,就無從培養。我們常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就是因為窮人家的孩子,從小就參與家庭活動,懂得去做許多事情。從中不僅培養了孩子做事的本領,更鍛鍊了孩子責任意識。要是僅會做事,沒有責任感,怎麼能當家呢?

    可見,放手讓孩子去做事,去磨練,是培養的重要途徑之一。花盆裡養不出參天大樹。就是因為花盆裡的花缺少成長的土壤,沒有經過生活大風浪的磨練,怎能長成大樹,能擔當重擔呢!我們作為人不亦是如此?

    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事情,應該自己去完成。這就是責任意識培養最為重要的一步。自己的事情,就是自己的責任,別依賴別人去幫忙。這一點,很容易被大人忽略。如,都上小學了,還是大人給孩子穿衣,換衣,洗腳,為孩子餵飯,不讓孩子做家務,上學了時,幫孩子提書包,整理書包等等,大人往往以為自己做得比較快,還省心省事,而孩子剛學做時,總是毛手毛腳的,還總做不好,多費時呀!大人總是一副迫不及待的樣子,就替代孩子做了。而這一替代,就無形中剝奪了孩子的成長,更談不上孩子責任意識的培養。

    三、常交代孩子做些事,有利於孩子責任感的培養。家長把東西交給孩子保管,或讓孩子什麼時候去做什麼。從中看孩子能不能保管好東西,或到時候是不是及時完成。家長從中可以隨機對孩子進行教育,漸漸地,孩子就會懂得負起責任之重要性,並養成負責的意識。

    當然,培養孩子的責任感還有很多途徑。比如在團隊中培養,讓孩子去負責協調做好,孩子就負起責任。孩子在做得過程,就是責任感的培養。

    總之,責任感的培養,要貫穿在生活之中,家長有意識去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會逐漸增強,長成一個富有責任感的人。

  • 7 # 破乞

    親子關係中的問責制就是分清彼此的責任,如果父母做錯了事情,就應該真誠地承認自己的錯誤,說“我很抱歉”。這個方法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在實際生活中,父母常常很難做到這點。為什麼對父母來說,道歉這麼難?倫納德指出了三個父母常有的思維誤區,以及改善的方法。

    首先,在育兒過程中,父母為孩子做出了大量犧牲,這讓他們覺得自己的小錯誤無關緊要。以生活中常見的情境為例。假設父母陪孩子準備了很長時間的游泳比賽,但在比賽的時候,父母走出游泳場接了個工作電話,剛好錯過了比賽的幾分鐘。事後孩子非常不高興,鬧脾氣,大部分父母的第一反應是為自己辯護,提醒孩子自己之前付出的陪伴和辛苦,而且工作電話至關重要。但是,這不僅不會讓孩子心情平復,也沒有分清彼此的責任,因為父母正在為自己的過失找藉口。

    其次,父母經常回避承認錯誤,因為他們想要保持權威地位。很多父母認為,如果他們放棄權威,就會失去親子關係中的控制權。但事實恰恰相反,當父母主動向孩子承認錯誤,他們正在向孩子傳達一個訊息,那就是他們能夠認清和彌補自己的錯誤。父母的權威性來自於孩子的信任和尊重,而不是權力和控制。

    再次,父母經常避免給孩子道歉,因為孩子在互動過程中也經常會表現得不恰當。父母往往專注於糾正孩子的錯誤,但這樣做會讓他們忽略自己的錯誤。比如說,父母接孩子遲到了,孩子上車之後大吼大叫發洩不滿。父母的第一個衝動往往是譴責孩子的行為,要求他們有禮貌地說話。倫納德表示,父母應該試著先道歉:“我很抱歉讓你等了這麼久,你一定很擔心我,不過,你這樣尖叫是不對的。”學會承認自己的錯誤,可以幫助孩子和父母一起學會如何認識並且彌補自己的過錯,鞏固彼此之間信任和親密關係。

  • 8 # 王信豐教育服務區

    以案說法:真正讓孩子帶著責任成長

    處於青春早期的孩子們,心理敏感而脆弱,他們的情緒易變且急躁。如何讓這些天真活潑,但行為經常失範的孩子慢慢懂得彼此尊重、相互體諒,對於更好地激發學生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很有意義。為此,我一直堅持“責任教育”。實踐下來,效果不錯。

    曾經擔任過班主任的高一(23)班,學生結構複雜,家庭背景多樣,同學之間小矛盾、小摩擦不斷。一天上午,放學途中,兩位男同學因為一些小糾紛起衝突,先是謾罵,後演化至鬥毆,結果是雙雙掛彩。下午,此事因家長擔憂而告到我處。怎麼辦呢?查清事實,按實追責?批評教育,各打五十大板?上報學校,推卸責任?還是……經過與家長溝通,我選擇瞭如下方式處理:

    找來兩位同學,讓他們把上午發生的情況如實交代一下,然後告訴他們:無論責任在誰,無論誰的責任大,只要打架鬥毆都是違反《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都要受到學校的紀律處理。相反,如果你們能夠彼此寬容,首先找到自己的錯誤,“相逢一笑泯恩仇”,並保證今後能夠和諧相處,不但不會受到處理,還會因為你們的寬宏大量而受到表揚。在和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我注意到學生低頭不語,一時緩不過勁來。考慮到學生的心理調適能力,交代完後,我讓兩位學生到操場上協商處理我提出的意見,並限定他們一刻鐘後給我答案。這個過程,我有點擔憂學生無法自我突破心裡障礙,無法自我化解矛盾,可結果讓我感到很欣慰。兩位同學很坦誠的跟我表明,他們的行為很不妥當,不僅傷害了同學友誼,還讓老師和家長擔憂。聽到這樣的心思,我立馬強化激勵,肯定他們的態度,並在教室裡向全班同學介紹了兩位同學的處理方式,一是為廣而告之,示範他人;二是為讓他們在同學之間受到一定程度的監督。

    學生犯錯不可避免,他們就是在不斷犯錯、糾錯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所以,問題不在於學生是否犯錯誤,而在於採取何種態度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糾正。學生的變化,讓我深有感觸:不僅要尊重每一個學生,還要學會看重每一位學生,欣賞孩子,信任孩子,鼓勵孩子,讓他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帶著責任成長。

  • 9 # 悅學小課堂

    孩子小時候需要很多機會來培養責任感。現在父母都圍著一個孩子轉,以“愛”的名義給予太多。父母總想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給孩子保護,讓其免受傷害,不受挫折。有時只是不想讓孩子對父母失望。孩子有一種錯覺:沒有必要付出任何努力和投入就可以擁有一切,所有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

    記得孩子小的時候,我因工作原因而出差,第一個晚上很難睡著,於是打電話給孩子,問孩子是否想媽媽。孩子說“不想”,自己就去一邊玩了。聽見他的笑聲,我突然發現,真正捨不得離開的是父母而非孩子。很多時候我們看起來偉大的犧牲,其行為的背後是自私的我們,以“愛”的名義剝奪了孩子本該承擔責任的機會。而我們為孩子做那麼多,似乎只是想讓

    自己得到更多的安慰,這樣做也忽視了孩子內在的價值感與歸屬感。溺愛孩子的父母認為自己理應承擔所有的責任,而孩子只要負責開心就好,但是孩子沒有參與就感覺不到貢獻與價值。太多的時候,家長忙得像個陀螺,做“一攬子工程”,而後又埋怨孩子沒有責任感,不懂得感恩。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太嚴格,控制過多,培養不出孩子的責任感;同樣,父母對孩子太關注、太嬌縱,也培養不出孩子的責任感。只有基於尊重和鼓勵的互動,孩子才會學習到責任感。

    幹家務活可以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總聽到父母心疼地說:“現在的娃娃學習壓力大,放學回家作業都要做到十點多,實在不忍心讓他洗碗。週末還要上興趣班,房間都是我幫他打掃的。”這樣的情況越到高年級越普遍。

    讓孩子幹家務活,孩子會有怎樣的感受呢?

    1.孩子會覺得自己是家裡重要的一員,可以幫助家人做自己能做的事情,覺得自己是重要的、有價值的和有貢獻的。

    2.孩子感受到“我可以做到”,有利於培養孩子獨立的能力。相反,無論父母基於何種原因不讓孩子幹家務活,孩子會選擇不當的行為尋求價值感和歸屬感,如大喊大叫、不好好吃飯、搞破壞……期望得到父母的認可和關注。的確,他們得到了關注——父母的指責與吼叫,只是這些關注對孩子成長無益而已。

    3.孩子幹家務活時,父母要感謝孩子的付出,而不要期望他一次就能做好。孩子年齡小時,若只幹到一半,千萬不要指責或者強迫孩子一定要幹完。在恰當的時候耐心地訓練孩子這個技能。2~3歲是培養孩子幹家務活最好的時期,孩子很容易模仿,對什麼事情都感興趣。父母掃地,他也要掃,父母洗碗,他也要洗。還記得孩子2~3歲時說“媽媽,我來做”的情景嗎?而父母經常說“不,你還太小,去玩吧,去看電視”。這樣會讓孩子很洩氣,有的孩子就會發脾氣,父母不能理解孩子東西都拿不穩,為什麼非要拖地。通常父母不想讓孩子參與是因為孩子拖地拖得比原來還髒,到處是水,衣服也弄髒了。本來大人拖地最多5分鐘的事,有了孩子的參與後,就要花1小時,還要給孩子換洗衣服。所以大人常說:“你太小,現在去玩吧,去看電視吧。”等孩子長大後,逃避家務就很正常了,但這並不意味著孩子不應該做家務。

    孩子不是生來就有能力把事情做得又快又好。如果父母瞭解了這一點,那麼就要耐心去訓練孩子如何把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幹好。至少父母可以給孩子添置一套與他身高、力量相仿的迷你版用具,如一把小掃帚、一個雞毛撣子或一套小型園藝工具,然後跟大人一起幹家務活。為了讓幹家務活變得更有樂趣,還可以放一些音樂。當孩子覺得自己可以獨立做家務時,要告訴他們,如果他們需要幫助,隨時來找你。父母要退後一步,不要插手,除非孩子要求你的幫助。做的過程中有問題,父母不要當時就批評,而是要耐心地訓練孩子的技能。我相信孩子會學得很快,幹得開心。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越來越會是父母的幫手。如果父母想了解6~12歲孩子家務清單可以參考《正面管教A-Z》一書。

    關注問題解決來代替懲罰的方式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孩子的一對雙胞胎同學來家裡玩,所以從下午到睡覺前,三個孩子將跟我在一起。我也沒有太多的信心帶好三個孩子,甚至做好了崩潰的準備。不過我相信有了鼓勵式教養那麼多攻略,無論遇到什麼,都可以堅持用其中的原則和方法來應對可能發生的狀況。

    剛開始大家很新奇,三個小朋友安靜地一起玩玩具、看書和畫沙畫。

    後來他們爭著都要先玩一個電動小火車玩具,開始爭吵起來,他們來找我解決問題。如果在以前,我一定給孩子們出主意,如剪刀石頭布、一人一圈等,直接告訴他們解決方法。

    我把他們集中起來,然後說:“看起來這個電動小火車玩具的確很有趣,我猜你們都想第一個玩。你們能一起商量一下,想個既讓大家都可以玩到又都很開心的辦法嗎?”孩子們回去了,他們開始議論:“試圈,一人一圈”。後來有幾次他們還來找我,我用同樣的方式讓他們自己想辦法解決。

    在玩遊戲的過程中,突然聽到“呯”的一聲,杯子打碎了。我出去一看,他們一起玩飛鏢,把茶几上的水杯打碎了。孩子們明顯愣了一下,畢竟杯子摔在地上,一大灘水。我走過去拍了拍他們的肩膀說:“杯子摔了,該怎麼辦呢?”一個說:“撿起來。”一個說:“我來拖地。”一個說:“我們讓阿姨把飛鏢盤取下來,掛到門上玩,這樣下次就不會打壞其他東西了。”

    比懲罰、責備更好的辦法就是用引導式提問,一個提問,孩子們給了我驚喜。假如用大聲斥責的辦法,這會是一個地獄般的模式。他們撿碎片的時候不夠乾淨,拖地的時候不夠仔細,沒有關係。當用引導式提問把孩子引導到問題的解決上時,孩子們很願意承擔責任,也願意用積極的方式來彌補已經發生的事情。

    引導式提問是一個萬能的養育攻略,可以幫助孩子學習如何承擔責任,而不是推卸、找藉口或互相指責來逃避責任。試想,如果杯子打碎了,用責備的口吻會怎樣?現實中我們很多時候會說:“怎麼這麼不小心,傷到你自己沒有?”雖然父母多出於關心,但是孩子感受到的是指責。當家長有了鼓勵式教養的觀念後,會把注意力引導到如何解決問題上,會發現孩子願意承擔責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香港前十位的女歌手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