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213972807437

    原來在民間,很久就流傳著龍生九子的說法,相傳上古之時,天上十個太陽並出,田園稼禾全被曬焦,民眾苦不堪言。羿受堯帝之命,為民排憂解難。他舉彎弓,發響箭,將九個太陽一個一個地射落,只留一個在天上。那九個太陽在墜落時變成了九條巨龍,共同擔負起守護留在天上的那個太陽的任務。   但是龍的這九子為何物,古籍中並沒有確切的記載,後來這一公案卻由於“真龍天子”的好奇而有了結果。據說一次早朝,明孝宗朱佑樘突然心血來潮,問以飽學著稱的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李東陽:“我聽說龍生九子,九子各叫什麼名字,它們都有什麼品性?”李東陽倉卒間不能回答,退朝後左思右想,又向幾名同僚詢問,糅合民間傳說,七拼八湊,才拉出了一張清單,向皇帝交了差。按李東陽的清單,龍的九子是:痋螛:性喜水,被雕成橋柱上的獸形;嘲風:喜好冒險,因而人鑄其像,置於殿角;睚眥:平生好殺,喜血腥之氣,其形為刀柄上所刻之獸像;贔屓:力大,其背亦負以重物,即今刻在石碑下的石龜;椒圖:形狀似螺蚌,性好閉,鋪首銜環是其形象;螭吻:平生好吞,即殿脊的獸頭之形;蒲牢:平生好鳴,它的頭像被用作大鐘的鐘紐;狻猊:喜歡蹲坐,佛像座下的獅子是其造型;囚牛:性喜音樂,其形為胡琴琴桿上端的刻像;說歸說,所謂的龍生九子,並非龍恰好生九子。其實,北海九龍壁之所以要在壁上刻上九條龍,這於皇家傳承的制度有關係。因為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九”是陽數之最,往往以九來表示極多,同時,九是個虛數,又是個貴數,所以用來描述龍子,按照這個邏輯,“九龍”自然也就成為最大的陽龍,或最具陽性特徵的龍,以九龍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 九龍壁上龍幾許北海的九龍壁建於清乾隆二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756年。建後的九龍壁雄偉壯觀,雖歷經200多年風雨侵蝕,顏色依然十分鮮豔。   北海九龍壁,高6.5米,厚1.2米,長27米,體魄巨大精美,壁上嵌有山石、海水、流雲、日出和明月圖案,那麼九龍壁上到底有多少條龍呢?   仔細觀賞北海九龍壁,才知道除了壁前壁後各有9條醒目的戲珠蟠龍外,壁的正脊、垂脊和其他一些建築構件等地方都有龍的蹤跡。九龍壁頂呈“廡殿式”,有一條正脊,四條垂脊,正脊前後各有9條龍,垂脊左右各有一條龍,正脊兩側有兩隻吞脊獸,它的身上前後也各有一條龍,這樣五條脊上就有30條龍。   往下每塊瓦當下面鑲嵌的琉璃磚上,也各有一條龍,壁四周共有筒瓦252塊,隴垂251塊,龍磚82塊,加上躍於雲霧之中的18條蛟龍,就有633條龍了。   再仔細看,在正脊兩側“吞獸脊”下,東、西還各有一塊“燒餅形”的瓦當,上面也各有一條龍。這樣算來,北海九龍壁上總共有635條龍。   這就讓人感到奇怪了,既然被稱作九龍壁,那為什麼北海的這座九龍壁中的龍卻大大超過“九”這個數字呢?   這個怪事背後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乾隆皇帝好大喜功,他總是做一些誇張的事情。一天,乾隆皇帝在北海附近散步,突然,天空陰雲密佈,好像就要下大雨了,於是乾隆皇帝快步走到北海邊上的一座亭子裡面,等乾隆皇帝剛剛走到亭子裡面的時候,天空便電閃雷鳴,地上狂風大作,瞬間,傾盆大雨下來了。就在這個時候,乾隆的隨從驚呼:“皇上,您看天邊,有人駕著彩龍過來了!”乾隆順著隨從所指的方向看去,果然看到閃電劃過之處,留下一道道金色的線條,遠遠看去就像一條的金龍,在這些金龍的上面有一些烏雲,好像有人在駕馭這些金龍。乾隆看到這些後,並沒有象隨從們那樣驚喜,他一反常態,勃然大怒說:“何人如此大膽,竟然駕龍,這不是要騎在我的身上嗎!”隨從們一聽這話,嚇的大氣不敢出。   恰在乾隆的隨從生死攸關之時,劉統勳來了,他是乾隆前期最為重要的大臣。劉統勳看到乾隆皇帝發怒,非常為這些人的安危當心。於是便跪在乾隆的面前說:“恭喜皇上,這是喜兆頭!”乾隆面帶怒氣、疑惑地看著劉統勳說:“你這話有什麼憑據嗎?”劉統勳急忙回覆道:“當然有了,自古說龍生九子,可皇上治理的天下昌盛,以至於感動上蒼,這才降下無數龍子,可見,皇上不僅能夠統轄人間,現在連上天都在您的控制中了,這難道不是可喜可賀的事情嗎!”乾隆一聽,確實有道理。   第二天,主管修建北海九龍壁的官吏過來彙報所,九龍壁上的九條龍都已經刻好了,並請示下一步的修建計劃。乾隆想著昨天的事情,便大手一揮說:“上天都歸我管了,所刻龍的數量就不要有什麼拘束了。可如果把已經刻好的龍拆毀再重新建,那就太耗費民財和民力了,我看這樣吧!你就儘可能多地在已經建好的地方刻上龍!”負責修建九龍壁的官吏充分領悟了乾隆的心思,便在他認為能刻龍的地方都刻上,最後便有了九龍壁的635條龍了。   雖然九龍壁上刻了很多的龍,但是其正面只有九條騰雲駕霧的大龍,因此,被稱做九龍壁也就不為過了。   ◆ 刻上去的龍也有靈性九龍壁由於矗立在北海邊上,於是自從它建好之後,就有人說九龍壁因水而動,頗有些靈氣了。這難道是真的嗎?   關於這個問題,最先提到的當屬《前清舊王孫南北看》一書的記載了,該書記載了這樣一個傳說,北海九龍壁的龍是有靈性的,第九條龍曾經動了起來。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唐魯孫在《前清舊王孫南北看》一書中提到,乾隆二十一年的一天,北海九龍壁前佛光普照,空場上擺放著香案、香爐,香案前有一黃色的蒲團,一高僧端坐在蒲團之上,數百人在虔誠觀看,一派莊嚴肅穆的景象。   原來,西藏密宗高僧正在給九龍壁開光。當滿天祥雲繚繞、晚霞映紅了半邊天際時,奇蹟出現了。有人把手帕丟到第九條龍的頭部,就見此龍通了靈性,龍眼、龍鬚都動了起來,把手帕吸著不放,彷彿要從壁上騰飛到天空。   另外一個傳說,也與之相關。   傳說北海就是一個龍池,凡是向它祈求晴雨的,它總能滿足人們的要求。   當年,北京郊區有座廟,廟裡有位老方丈,他常常到龍池的龍王那兒去做客。老和尚神通廣大,坐在床上,就騰雲駕霧地飛去了。他的徒弟小和尚就躲在床底下,緊緊抓住床腳,跟著師父一起去。一直要等到了龍宮裡,小和尚才出來。   方丈師徒兩人到了龍宮,龍王就請他們留下來吃飯。龍王拿出天上的甘露飯來招待方丈,而拿給小和尚的卻是人世間普普通通的飯菜。   方丈吃完了甘露飯,坐下來為龍王講經。小和尚呢,就到廚房間去替師父洗飯缽。飯缽裡有師父吃剩下來的飯粒,噴香噴香的。小和尚想:怎麼我剛才吃的飯菜一點也不香呢?喔,原來你這個龍王看我不起。好,今天要你知道我的厲害,我殺了你,自己來當龍王。   小和尚這樣想的時候,龍王已覺得頭疼得不得了。等到方丈講經完畢,龍王就再三道歉,請求原諒。小和尚還是不答應,回到寺院裡以後,就立誓要實現這個願望。   當天晚上,小和尚死了,變成一條龍,騰空而起,飛到北海這個龍池裡,和龍王狠狠地打了一場,終於把龍王殺死了,住進龍宮,發號施令,把龍王原先的部屬都收歸自己管轄。   小和尚還不滿足。他想,龍王不給我吃天上的甘露飯。你師父也是知道的,為啥也不開腔呢?所以,他連師父也怪上了,就颳起狂風來,把連片的樹木連根拔起,想要砸毀師父的寺院。   這時,玉皇大帝知道了這件事,就來過問。方丈把事情的經過一五一十告訴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就給小和尚在北海邊專門造一個寺院(即白塔寺),修一座佛塔,有一百來尺高。想給他們做做和事佬。可是小和尚不答應,老是呼風喚雨來搗亂,寺院和佛塔造了七次,被小和尚毀了六次。   玉皇大帝也發火了,心想我堂堂一個上天之主,連小小的和尚也制服不了,像話嗎?就點起了大批天兵天將,下界來到北海,非要把龍池填平了不可。   小和尚害怕起來,搖身一變,變成個老頭,去對玉帝說:“你是個堂堂的玉皇大帝,所向無敵,至高無上,怎麼無緣無故去和一條龍打起仗來呢,龍不過是一種動物,它力大無窮,騰雲駕霧,上天入地,也不是您的對手。今天興師動眾,去跟一條龍打,實在不值得。打贏了,你也講不響;打輸了,你更加下不了臺。我勸你還是趕快收兵回去吧。”   玉皇大帝不聽他的話,堅持要打。   小和尚回到龍池,發起威來,頓時雷聲隆隆,電光閃閃,狂風拔起了大樹,沙石像雨滴一般打過去。天昏地暗,玉皇大帝的軍馬被打得狼狽不堪,四下逃散。   玉皇大帝只好去請求如來佛來保護他,說道:“我這個玉皇大帝從來沒有打過敗仗,今天卻輸在一條龍的手裡,我的命太不好了。祈求我祖如來,大慈大悲,保佑我打敗惡龍。”   於是,玉皇大帝的兩個肩膀上冒出了熊熊的火焰來,狂風平息了,雲霧散開時,小和尚再也施不出威,只好逃回龍池。   玉皇大帝命令每個軍士挑一擔石頭來,發誓要填平龍池。小和尚又變成老頭,去對玉皇大帝說:“我就是北海龍池裡的龍王,被你打敗了,只好來請求饒恕。你要是真的殺了我,我懷恨在心,生生世世也要尋找機會報仇的,你看著辦吧。”   玉皇大帝就和小和尚講和了,跟他訂了誓約,如果以後再犯,就不再饒恕他。   小和尚說:“我是一條龍,龍性發作的時候,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請你再把寺院造起來,我一定不摧毀了。你可以常派一個人望著山頂上。如果發現山上湧起了黑雲,就趕緊敲響牛骨頭,我聽到了這聲音,就可以控制住自己了。”於是,玉皇大帝就在那裡造了座寺院,建起了佛塔。   由此以後,九龍壁的龍有靈性,時常變換自己的姿勢,傳說一代一代傳下來了,以至於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多人覺得這些龍真的在動。   傳說畢竟是傳說,但是卻反映了華人希望龍具有靈性,能夠保佑大地幸福安寧、風調雨順的良好願望,同時也說明北海的九龍壁做工是何等的精湛。   其實九龍壁的龍並不會動,但是它還真的能給人飛動的感覺。每當正午Sunny掠過,光影縱橫、龍騰海上,九條龍就彷彿動起來一樣,栩栩如生。這種現象的產生,還要歸功於琉璃磚。九龍壁運用當時中國獨一無二的七彩琉璃磚,它顏色鮮豔,經久不退,加上光的反射作用,還真能讓觀者覺得龍好像活了起來。   ◆ 撥開“九龍戲珠”的迷霧人們在建築彩畫、雕刻、服飾繡品等載體上常常能夠看見“龍戲珠”(有“單龍戲珠”、“二龍戲珠”、“三龍戲珠”、“多龍戲珠”之分)圖案,北海九龍壁也不例外,在這個壁上也雕刻著九條形態各異的戲珠之龍。可是,人們會問了:什麼是“龍珠”?“龍珠”因何而來?“龍戲珠”又是怎麼回事?   龍珠是與龍有關的珠。“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淵而驪龍頜下。”這是《莊子》的說法了。《埤雅》也言“龍珠在頜”。《述異記》講,“凡有龍珠,龍所吐者……越人諺雲:‘種千畝木奴,不如一龍珠。’”上述說法講了兩個意思:一是龍珠常藏在龍的口腔之中,適當的時候,龍會把它吐出來;二是龍珠的價值很高,用民諺來說,就是得一顆龍珠,勝過種一千畝柑橘。   那麼,龍珠從何而來呢?龍為什麼要戲珠呢?   我們知道,珠,是水中的某些軟體動物,在一定的外界條件刺激下,其貝殼內分泌並形成的圓形顆粒,因其有亮麗的光澤而被人們所喜愛,因而被稱做珍珠。既然水中的動物能生出珠來,作為水族之長的龍,自然也要有珠而生了,這該是龍珠神話產生的一個基本思路。   但是,事情好像還不是這麼簡單。龍是模糊集合起來的神物,集合的物件有魚、鱷、蛇、豬、馬、牛,以及雷電、雲霧、虹霓等等。其中,鱷類和蛇類是卵生的。卵是圓形的,也可以說是顆粒狀的,是比珍珠大得多的顆粒。那麼,古人會不會把鱷卵蛇卵當做一種“珠”呢?回答是肯定的。古人能將鱷蛇作為主要的集合物件,對其卵自然不會忽略;對鱷和蛇來說,卵的意義是重大的,是生命之源,有卵便有鱷、有蛇,進而才有龍。因此,卵是完全可以以“珠”的身份進入龍的生活之中的。那麼,龍珠就是龍卵;龍戲珠,實際上就是龍戲“卵”,是龍這個神物,對生命的呵護、愛撫和尊重。其中體現和表達的,是古人的一種“生命意識”,即對傳承不息的生命現象的認識、理解和發揮。   民間吞珠化龍的傳說為我們的看法提供了註腳:某少年割草(或打水)得一寶珠,此珠放到米缸漲米,放到錢櫃生錢。某財主知道後,帶人來搶珠。少年情急中將珠放到口裡,卻一不小心嚥了下去。於是口渴求飲,缸水喝乾了,又去喝河水、江水。喝著喝著,頭上冒出了角,眼睛朝外凸,身子變長出鱗,化為龍了。這樣的傳說廣泛地流傳於四川、浙江、廣東等地,從中透示出“珠”的珍貴,以及珠和龍生命相依的關係。   太陽,是我們對“珠”的另一個理解。我們見到的一些龍戲珠圖案,尤其是那些二龍戲珠圖案,其珠多有火焰升騰,分明是一枚“火珠”或“火球”;下面是滔滔海水,可以理解為火球躍出海面。在人們的視野和觀念中,堪稱“火球”的,太陽可排在第一。那麼,很顯然,火球出海也就是太陽出海了。既然是太陽出海,為什麼要龍來“戲”呢?這裡要引入古人眼中的四方神:東方青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太陽是從東方升起的,龍則是代表東方的神物。這樣看來,龍戲珠就有太陽崇拜的意思了,該是太陽崇拜和龍崇拜的交融。   龍分雌雄,這是二龍戲珠的圖案比較多的原因。如果珠作卵解,就是父母雙方共同呵護、愛撫他們的子女;如果珠作太陽解,就是雌雄二龍共迎旭日東昇,讓燦爛的Sunny普照大地。再者,二龍對稱,龍體彎長,珠形滾圓,在構圖上也具有一種美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相親結婚到底靠不靠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