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對生活對自然的頓悟。
有“詩佛”之稱的王維可謂是這方面的典範。他在《終南別業(別業即別墅)》中寫道: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前人對其中的“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一句頗有讚譽,認為其有化機之妙。“行到水窮處”是說隨意而行,走到哪裡算哪裡的意思,然而不知不覺,竟來到流水的盡頭,看似無路可走了,於是就坐了下來。“坐看雲起時”是心情悠閒到極點的表示。雲本來給人以悠閒的感覺,也給人們以無心的印象,因此陶潛才有“雲無心以出岫”的話。透過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寫,詩人王維此時心境的閒適也就明白揭出了。宋人蘇庠雲:“此詩造境之妙,至與造物相表裡,豈直詩中有畫哉?觀其詩知其蟬蛻塵埃之中,浮游萬物之表者也。”(《苕溪漁隱叢話》)
古文運動的巨匠柳宗元在這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詣。他的《漁翁》就有奇趣,有畫意。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唉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雲相逐。
詩作首句就題從夜寫起,還很平常;第二句寫到拂曉時分就奇了。本來,早起打水生火,亦常事,但“汲清湘”而“燃楚竹”,造語新奇,為讀者所未聞。事實不過是汲湘江之水,以枯竹為薪而已。不說汲水燃薪,而用“清湘”“楚竹”借代,詩的意蘊就不一樣,這裡有超凡脫俗的感覺,象徵著詩人的孤高品格。這裡造語反常表現了一種特殊的情趣。
三、四兩句寫煙銷日出,綠水青山現原貌之際,忽聞櫓槳“唉乃一聲”原來人已不見,只在山水之中。這裡的造語亦甚奇,“煙銷日出”與“山水綠”互為因果,與“不見人”無關,而“山水綠”與“唉乃一聲”更不相干。詩句偏作“煙銷日出不見人,唉乃一聲山水綠”,大為反常。但熟味二句方能領悟其傳達出一種驚異感;而於青山綠水中忽聞櫓槳之聲尤為悅耳怡情,山水也似乎為之綠得更可愛了。作者透過這樣的奇趣,寫出了一個清寥得有幾分神秘的境界,隱隱傳達出他那孤高又不免孤寂的心境,所以又不是為奇趣而奇趣。
2、對事理的體察。這裡對哲理的感悟並不是抽象地說出,而多用形象化的手法加以表現。
首先是藉助景物來表現。如王之渙氣吞寰宇的《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詩的前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寫得景象壯觀,氣勢雄闊。這裡詩人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高度形象而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的十個字中。首句寫落日西沉,這是天空景、遠方景、西方景;次句寫黃河流歸大海,這是由地面望見天邊,由近望到遠,由西望到東。兩句詩合起來,就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全都容納進詩筆,使畫面顯得特別寬廣,特別遼遠。就次句而言,詩人身在黃鶴樓,不可能望見黃河入海,句中寫的是詩人目送黃河遠去天邊而產生的意中景,是把當前景和意中景融合為一的寫法。這樣寫,更增加了畫面的廣度和深度。
三、四兩句詩,詩人還想進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過程,而含意深遠,耐人尋味。這裡有詩人的向上進取精神,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遠的哲理。
其次是透過生活中的細節加以表現。典型的例子是蘇軾的題畫詩《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蘇軾在這裡抓住了早春中幾個典型的細節,不加修飾地寫了出來,構成了一幅形象生動、意境濃醇的春江畫圖。“春江水暖鴨先知”句再現了春江中嬉水的群鴨,點出了“鴨戲圖”的主景。然而不僅如此,尤其巧妙的是透過“水暖鴨先知”之語揭示了畫面中無法表達的群鴨的“內心世界”,寫出了群鴨敏銳地感覺出春水由寒轉暖的知覺,更寫出了群鴨暢於春水、戲於春水、戀於春水的神態,簡直把畫中的群鴨寫活了,寫神了!面畫由此而陡然生氣勃勃,洋溢著春回大地的醉人氣息。
1.、對生活對自然的頓悟。
有“詩佛”之稱的王維可謂是這方面的典範。他在《終南別業(別業即別墅)》中寫道: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前人對其中的“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一句頗有讚譽,認為其有化機之妙。“行到水窮處”是說隨意而行,走到哪裡算哪裡的意思,然而不知不覺,竟來到流水的盡頭,看似無路可走了,於是就坐了下來。“坐看雲起時”是心情悠閒到極點的表示。雲本來給人以悠閒的感覺,也給人們以無心的印象,因此陶潛才有“雲無心以出岫”的話。透過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寫,詩人王維此時心境的閒適也就明白揭出了。宋人蘇庠雲:“此詩造境之妙,至與造物相表裡,豈直詩中有畫哉?觀其詩知其蟬蛻塵埃之中,浮游萬物之表者也。”(《苕溪漁隱叢話》)
古文運動的巨匠柳宗元在這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詣。他的《漁翁》就有奇趣,有畫意。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唉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雲相逐。
詩作首句就題從夜寫起,還很平常;第二句寫到拂曉時分就奇了。本來,早起打水生火,亦常事,但“汲清湘”而“燃楚竹”,造語新奇,為讀者所未聞。事實不過是汲湘江之水,以枯竹為薪而已。不說汲水燃薪,而用“清湘”“楚竹”借代,詩的意蘊就不一樣,這裡有超凡脫俗的感覺,象徵著詩人的孤高品格。這裡造語反常表現了一種特殊的情趣。
三、四兩句寫煙銷日出,綠水青山現原貌之際,忽聞櫓槳“唉乃一聲”原來人已不見,只在山水之中。這裡的造語亦甚奇,“煙銷日出”與“山水綠”互為因果,與“不見人”無關,而“山水綠”與“唉乃一聲”更不相干。詩句偏作“煙銷日出不見人,唉乃一聲山水綠”,大為反常。但熟味二句方能領悟其傳達出一種驚異感;而於青山綠水中忽聞櫓槳之聲尤為悅耳怡情,山水也似乎為之綠得更可愛了。作者透過這樣的奇趣,寫出了一個清寥得有幾分神秘的境界,隱隱傳達出他那孤高又不免孤寂的心境,所以又不是為奇趣而奇趣。
2、對事理的體察。這裡對哲理的感悟並不是抽象地說出,而多用形象化的手法加以表現。
首先是藉助景物來表現。如王之渙氣吞寰宇的《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詩的前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寫得景象壯觀,氣勢雄闊。這裡詩人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高度形象而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的十個字中。首句寫落日西沉,這是天空景、遠方景、西方景;次句寫黃河流歸大海,這是由地面望見天邊,由近望到遠,由西望到東。兩句詩合起來,就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全都容納進詩筆,使畫面顯得特別寬廣,特別遼遠。就次句而言,詩人身在黃鶴樓,不可能望見黃河入海,句中寫的是詩人目送黃河遠去天邊而產生的意中景,是把當前景和意中景融合為一的寫法。這樣寫,更增加了畫面的廣度和深度。
三、四兩句詩,詩人還想進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過程,而含意深遠,耐人尋味。這裡有詩人的向上進取精神,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遠的哲理。
其次是透過生活中的細節加以表現。典型的例子是蘇軾的題畫詩《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蘇軾在這裡抓住了早春中幾個典型的細節,不加修飾地寫了出來,構成了一幅形象生動、意境濃醇的春江畫圖。“春江水暖鴨先知”句再現了春江中嬉水的群鴨,點出了“鴨戲圖”的主景。然而不僅如此,尤其巧妙的是透過“水暖鴨先知”之語揭示了畫面中無法表達的群鴨的“內心世界”,寫出了群鴨敏銳地感覺出春水由寒轉暖的知覺,更寫出了群鴨暢於春水、戲於春水、戀於春水的神態,簡直把畫中的群鴨寫活了,寫神了!面畫由此而陡然生氣勃勃,洋溢著春回大地的醉人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