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隹谷

    孔子的“智者上善若水,海納百川;仁者高山仰止,厚德載物”,以及他的《論語》中很多觀點都同老子的《道德經》如出一轍。說明孔子的思想在成形之初的確受老子觀點的影響。

    一,老子和孔子是同時代的思想家

    老子和孔子都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文化背景、社會背景是一致的,在當時同樣的社會制度和社會環境下,他們思想的根遠是一脈相通的。

    二,老子和孔子有師生之誼

    老子年齡遠大於孔子,而且在他二人相交的時間段,老子是國家檔案館的館員,掌管著國家的文書檔案和典籍,而孔子當時只是諸侯國的地方小吏,無論知識還是閱歷都無法同老子相比。有一年他還專門到洛陽拜訪老子,就理論問題請教老子,回來後三日不語,感慨萬千。一定程度上說,老子是孔子之師。孔子的思想一定收到老子的影響很大。

    三,儒學和道家思想息息相通

    中國三大思想學派儒釋道本是一脈相承,息息相通的,尤其是儒家思想和道教觀點有很多如出一轍,題中的這兩句話就是很好的例證。

  • 2 # 映像義烏

    其實在古代,人們並沒有對儒道區分的。孔子老子從大自然悟出的道理是相通的。

    這句話聰明人的最高境界是像水一樣,如同海能容納各處流來的水。

    仁者的最高境界就是做到像高山一樣讓人仰望,能用自己的德行來承載世間萬物。

    《論語》是孔子弟子們根據孔子的言論整理的一部儒家學說著作,《論語》與《道德經》和《周易》被譽為中國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著作。它也是四書之一,在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之時,《論語》是重要的教科書之一。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是中國最偉大的思想家,在古代被尊為“天縱之聖”“至聖先師”,他所倡導的仁、義、禮、智、信奠定了我們中華文明的根本。

    其實在古代,人們並沒有對儒道區分的。孔子老子從大自然悟出的道理是相通的。

    語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 (wù),故幾於道。”在道家學說裡,水為至善至柔;水性綿綿密密,微則無聲,巨則洶湧;與人無爭卻又容納萬物。水有滋養萬物的德行,它使萬物得到它的利 益,而不與萬物發生矛盾、衝突,人生之道,莫過於此。

  • 3 # 惡趣味的九僵01

    孔子本來就曾向老子問道,他的思想中蘊含道家觀點並不足為奇;且在春秋戰國百家爭鳴之時,各家學派的主張雖然不同,但無疑另外的都在尋求一個‘道’,可以說不論道墨儒兵法等各家的思想都承接在當時的社會背景和一個‘道’之下,沒有任何派別的學說飛出‘伏羲’之外。

  • 4 # 相遇是緣58617

    雖然不是,但有異曲同工之妙,有什麼樣的心胸就有什麼樣的成就,有納百川之胸,才有海,有海一樣的德,才有容下世間萬物。

  • 5 # 雙千童叟對不起條友們

    古代為什麼有哪麼多的思想家,這是古人的時代標籤,每位思想家都會對自然界的事與物,人的語言行事,對他們產生很多啟發,孔子藉助老子的語言或思維也不為奇,而孔子又將其完善也有可能或發揮。

  • 6 # 華習文教中心

    恕一五直言,您這一問,問的老子很尷尬,孔子也很尷尬,而這個問題的根源也不是您的問題。

    這句話與原文雖然看似意思有相近處,實則已經面目全非,原文出自《論語 雍也篇第六》: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知同智)

    您提問的這一句中只有“上善若水”這一句還是出自老子《道德經 若水章第八》的原文,非孔子所言。

    “厚德載物”出自《易經 坤卦文言》,一般認為出自儒家後人之手。“高山仰止”出自《詩經 小雅》。

    所以答案一句話:這裡 確定孔子沒有引用老子的觀點。

    孔子問禮於老子,猶龍之嘆等典故概出自《莊子》、《史記》等書的表達,莊子站在道家的角度怎麼說儒家孔子,真實性難考;司馬遷又站在莊子故事的角度來看,更容易有相當的偏差。後人相關故事讀多了,便有了一種“孔子師從老子”傳播學上的錯覺感。

    最後一點建議給您:可以往老子與孔子,以至於諸子百家的“分流處”,群經之首、萬法之源的《易經》那裡,找您需要的辨別事物真偽的“智慧眼”。您提的那句話都可以在《易經》的經傳原文中找到思想的活水源頭。

  • 7 # 參叔1

    這問題有何意義?你想說什麼呢?兩千多年前的事兒誰去考證?那個時代的人們在很多基本概念上都有共識,有什麼必要分辨?

  • 8 # 反岐視

    道家主張上善若水利萬物而不爭,孔儒學優則仕為不爭?鬼才信。

    儒粉都是魯迅筆下的孔乙己為竊,竊取道家裝門面。

  • 9 # 安然論道

    一脈相承。易經是源頭,後世所有的學問都在闡述易經,先有老子,後有孔子,孔子曾問道於老子,自然會受老子的影響。

  • 10 # 嘎爾江南書院

    不存在引用不引用,共識就是智慧的統一。

    智者智慧的修行標準是上善若水,既達到無貪嗔痴而心量廣闊;

    仁者品德的修行標準是高山仰止,既達到無分別心的和順接納。

  • 11 # 貴州周登超

    儒家內在核心是三綱,仁義禮智信是三綱的包裝品,二十四孝是三綱實施的範例,。上善若水是借道家經典來給儒家貼金,名人一看就知道是偷學知識。怎麼貼金都改變不了儒家的三綱,天命論,人生七十古來稀的低階修為。

  • 12 # 拄杖聽江聲

    從二者對水的解讀為例:

    孔子與老子曾有一場關於水的對話。據記載,當時老子手指浩浩黃河,對孔子說:“汝何不學水之大德歟?”

    孔子問:“水有何德?”

    老子答:“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

    孔子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頓開茅塞也: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此所以為上善也。”

    老子點頭說:“汝可教也!汝可切記:與世無爭,則天下無人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善守信也;洗滌群穢,平準高下,善治物也;以載則浮,以鑑則清,以攻則堅強莫能敵,善用能也;不捨晝夜,盈科後進,善待時也。故聖者隨時而行,賢者應事而變;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

    老子給了水三種“德”:謙德,柔德和自然之德。老子的水就是自然之水,上善之水,社會中的人要像水那樣,具有上善之德。

    孔子的水比老子的水更進了一步,也就是說更積極了一些。老子只是“說水”,不需要智者;孔子則“樂水”,認為“智者樂水”。

    朱熹在《四書集註》中註釋孔子的“智者樂水”時說:“智者達於事理而周流無滯,有似於水,故樂水”。就是說,水具有川流不息的“動”的特點,而使“智者不惑”。

    孔子說水:“夫水者,啟子比德焉。遍予而無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義;淺者流行,深者不測,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綿弱而微達,似察;受惡不讓,似包;蒙不清以入,鮮潔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萬折必東,似意。是以君子見大水必觀焉爾也。”

    《論語·子罕》記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孔子以流動的水比喻時間的流逝,這裡既有對光陰匆匆,自己功業未成的深沉感喟,又有對時間、空間、變化等抽象問題的哲學思考。

    老子說,上善若水。偏重於水的靜態美,靜態的優秀品質,強調的是自然而然,無為不爭,奠定了以後道家消極於社會的思想。

    孔子說,智者樂水。則注重了水的動態美,流動的水含有的能量。以“水德”演繹出君子之德,君子之德要主動地去具有和實行。這是儒家積極地參與社會,改造社會,積極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理念的思想基礎。

  • 13 # APPLECHEERYVICTORY

    大道理誰都懂,你換位思考一下,你的身體健康一直被人影響,小人一直在背地裡陷害你,你還是要這樣善良普度眾生?難道好人就註定了被人整,任人宰割?天網恢恢 疏而不漏

  • 14 # 趙日金141

    不是。孔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與老子“上善若水”,不是一回事兒。

    《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水居下流,處眾人之所惡,但老子卻認為,上善若水,甘居下流。

    儒家正相反,惡居下流。《論語》有“君子惡居下流”。

    《道德經》有“報德以怨”。《論語》則是,“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厚德載物,是託名孔子《易傳》解《周易》之《象》辭,乾為天,而坤為地,順天之德。這與老子“上善若水”,風馬牛不相及。

  • 15 # 逆襲的子醜

    首先這句話並不是出自《論語》。是不是孔子所說的話就不得而知了。

    《論語.雍也篇》中記載的孔子曾經說過:“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音zhì,同“智”;樂,古音yào(發耀音),喜愛的意思。“知者樂”的樂則是快樂的樂。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孔子說:“智者喜歡象水那樣,而仁者樂於像山那樣,智者趨於靈動,仁者安於寧靜,聰明人常樂,有仁德者長壽。”

    朱熹認為智者對於世間事理能融會貫通,就象水一樣周流無滯,故樂水。仁者能安心於仁,德行厚重,心境不會輕易起波瀾,有似於山,故樂山。動、靜分別是智者與仁者的表象,也就是體,而快樂與長壽則分別是達到的效果。對於事理的貫通就像流水一樣沒有障礙,故爾不會有什麼想不通、不快樂的。內心的平靜才是達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狀態,故而才能夠長壽。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的《道德經》,原文是“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老子在這裡以水德近於道來說明善人應學習水的特性,利萬物而不爭,與孔子所說的“智者樂水”從本質上來說是不上樣的。所以不存在孔子引用老子觀點的情況。也可以從另外一個側面說明樓主所提的這句話就不應該出自孔子之口。

    “厚德載物”出自《易經》坤卦,其《大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增厚美德,容載萬物。與孔子所說的”仁者樂山“所表達的安心於仁的心境也不略有不同的。

  • 16 # 飛飛貓說話

    孔子說過,"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仁者靜,智者動","仁者愛人"等。

    "上善若水"是老子的專利。

    “厚德載物"是《易經》的語言。

    但是中國歷史悠久,先秦諸子百家思想,被後來的皇帝和學者,打碎重組過多少次,所以,分不清了誰是誰了,特別是宋明理學,把儒釋道搞成一個大火鍋,燉成一鍋,把好聽的話,混在一起,反正就是那麼個意思,形容“高大尚"。也可以說是"假大空"。

    《論語》中,“子曰,×××"。這個"子",有時候是老子,有時候是孔子,反正都是“子曰",還有可能是黑子,韓非子。

  • 17 # 馬振廷1

    老子曰,以智治國國之賊,上善若水幾於道。孔子根本不理解老子的意境。只不過是借來裝修門面而已。

    老子也不仰望高尚,不尚賢使民不爭。只為柔弱低下低調作人,視仁禮為亂的首。老子,孔子不是一個擋次。一個高深之生道,一個民俗之果論。不可並論。

  • 18 # 師太73362816

    你真的是豬八戒,自己沒腦子還恬不知恥的亂拱,非常令人厭惡。真是名如其人,什麼樣的人取什麼樣的名,相名就如同相你的命,亥!

  • 19 # 丙丁82152336

    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師。這是孔子為學的態度,也是興辦教育者,對教育所用素材的必要的歸納。擇善而用,擇善而從,是對百家學術客觀研討,合理的借用。而善之所指,對己則是不斷修為自己的人生行為;對外來言,則是一種對社會世常的服務性的付出。善的慨念是綜合性的,有精神和物質這兩大因素組成。切記,聖人之稱,源於後世對之的崇拜,而他們決不會自封為聖人。而人們對偶像的崇拜,總是出自我意識認可中的完美。而現實中的聖人,他們也是有層次和境界性,也決不是俱備絕對完美的人格,和完美的思想的人。但他們知善,會用善,會事善。他們以善做為一種追求的標準,行為規程。更重要的是,他們俱備一個明辯是非的心。所以,他們嘉匯天下一切美好,以養心修德,以成經用千古之學朮。故而,孔子借用老子之經語,也未常不可。

  • 20 # 流芒流

    應該不是簡單引用,是繼承總結髮展:高山昂止,海納百川,厚德載物是提煉。老子是老師,學生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在教育方面是這樣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莫待花開空折枝》前面一句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