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我是杜佩玉

    什麼樣的教育才是好教育,這個問題看起來很空洞,但實際上回答起來答案更是千奇百怪。真正的教育是愛的教育,愛尼爾好像有過這麼一個說法。大約是這三個字可能不太對。

    如果換成現代的社會狀態來講,幾乎教育沒有好教育,孩子生活在不愉快的狀態下,老師生活在壓力巨大的狀態下,學校成長在平行單位互相評比的壓力之下,初中階段就開始全縣排名次,高中階段就為了衝刺一類本科而努力,整個教育,看起來給我們的就是一直在努力,天天在淘汰這樣一個狀態。

    雖然是這樣,但是在痛苦和悔恨之中,我們還是有一些溫情可以找到的,那就是許多老師和學生之間的教育故事仍然是充滿著感情的,畢竟人是一個能動的主觀的,我們不能把所有的教育中的老師和學生都變成機械的,雙方都為了成績都為了看似太遙遠的升學。

    多少年過後我們回過頭來,無論是家庭還是學校,我們都會發現只有感情好才是最重要的,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最值得我們回憶的並不是每次成績考了多少,每次獎金得了多少,而是那些不經意的會心一笑,不經意的調皮,給我們帶來的人生經歷。

    千山萬水總會過去,隨著時光的流逝,當我們到最後能夠拿出回憶的東西,就是我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那些有溫度有愛的事情。

    總之一句話,好的教育就是愛的教育就是互相理解的一種教育,哪怕吃苦,只要互相理解,也是一種好的教育。

    願天下學子都有一個快樂的學習經歷。

  • 2 # 老楊老師2

    當全體公民,都沒有後顧之憂,不再為生計而發愁。不需要為將來有工作,有住房,生病後的醫療,老了以後的養老等等而憂心忡忡的時候。每個人都能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喜歡的學科,喜歡的探究方向,經費和老師指導,由自己每個人自由選擇配置。這個時候,才會有好的教育。

  • 3 # A鄧學理律師A

    合適的才是最好的!非此即彼,動不動就想顛覆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教育,這種極端化的思想,無論如何都和“最好”搭不上邊兒。

  • 4 # 木森老師

    讓學生離開原點即是成功,直木造梁,彎木造梨,選找學生的合適點,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極大釋放學生的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

    合格+特色,規範+特長,把握合適點,給我一個支點,在本領域,我就可以撬動整個地球。

  • 5 # 寶周兄弟

    首先得知道教育的目的,學習知識的目的是什麼,那就是教育的根本就是為了生存能力高。古代有一個叫鬼谷子的人!他收了很多徒弟,各個都是頂級的人物。可惜我不知道他是怎麼教徒弟的!不然我就告訴你們,都讓你們成為頂級大咖。

    現代的教育分工都很明細,教育的課本知識也都還ok,我認為主要的還是體系,尤其小,中,高,這裡面有太多需要改善的,很多都大大的限制了孩子的創造力與想象力,當然這跟我們的文化傳統有關,不只是出在學校,也出在孩子家長們身上。

  • 6 # 小古育兒

    這個問題太大了,如果單從養育孩子來看,還是正面管教中提倡的:和善與堅定並行的養育方式是最好的,既不懲罰也不嬌縱孩子。

  • 7 # 大學生活社群

    孩子,不管多大都是孩子,你平時要多提點他,原來他在家裡的時候,生活習慣沒有那麼差。現在每天很晚睡覺,睡前洗頭,頭髮不幹就睡覺,這些不好的習慣,到最後都是你要來承擔的。” 昨天,同學的一段話,讓我感觸很深。

    怎樣的教育算是成功的教育呢?因為孩子還小,我沒辦法總結出經驗給他,讓他完全接受這是非常不現實的!但是失敗的教育一定是不顧及孩子的天性,一味地應試教育!

    每個人的成長,除了父母給予的一定的平臺外,其他的就要仰仗父母的放手,和自己的努力了。一個被永遠當做孩子的成人,可能一輩子都不知道“責任”兩個字的意義。但是努力和責任都來自他的樂趣和天性!

    放開手,讓孩子自己去面對世界看的遠才能走的更遠。別用自己的思想禁錮孩子的想象,別用自己的認知控制孩子的世界,別用自己的想法去束縛孩子,

    適當的放手,偶爾會心地提醒!讓他們都能看的更遠,走的更遠。

  • 8 # 小蟲咬我了

    太籠統!成才的前提為成人,適應社會,有立足社會之本,良好的心態,良好的人際,有健全的人格,有對生活有美好的嚮往!心中有愛

  • 9 # 逆流家長

    怎麼樣的教育才是好教育

    我從宏觀方面闡述一下我的教育理念,學生範圍為幼兒園和小學孩子

    一、陪伴成長

    1、孩子最大的依賴來自於自己的父母,這種情感誰都無法替代!

    2、成長過程中,父母將是孩子最信任的夥伴,也是孩子最容易敞開心扉的那扇門。

    3、父母也是孩子最好的玩伴。

    4、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能夠很清晰的瞭解自己孩子到哪一步,可以隨時做出調整。

    5、可以引導孩子做出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等。

    6、能給孩子鼓勵和信心。

    二、方式方法

    1、以身作則,用自己工作認真,充滿激情的態度感染孩子。

    2、用自己的信心帶動孩子的信心。

    3、多鼓勵,多誇獎,適當獎勵,說到做到。

    4、多溝通,多互動,有技巧性的相互出題,互考等模式激發孩子學習的樂趣。

    5、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6、鼓勵孩子交友,並參加各種學校組織的活動,來鍛鍊提高綜合能力。

    7、犯了錯及時糾正,不要大吼大叫,要引證,事實說話,表面自己的態度,不可妥協。給孩子充分的時間去反思。

    8、跟老師及時溝通。瞭解孩子各方面的狀況,隨時可以撥亂反正,當然要注意方式方法。

    9、適當帶領孩子去旅遊去社會活動,增加各種見識,豐富自己的視野

    10、提供大量的閱讀書籍,不侷限於書本知識,各種雜誌,樂趣,文學等都可以,書要多,內容要雜,會為以後打下基礎的。

    11、一個好的學習環境,家庭環境!

    12、知書達理,尊老愛幼,用自己行為感染孩子。

  • 10 # 教育探微

    這其實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但我們只能從小視角回答,並且更多的談是我們自身的體驗和感悟。說實話,我教育幹了20多年,學校的崗位幾乎都站過,我也越來越困惑,今天的教育到底怎麼了?到底什麼才是好教育?

    我特別贊同李鎮西:“教育需要遵從最起碼的常識”這個觀點。

    他列舉了很多教育常識。比如:“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班級的魅力就是班主任的魅力。”“學生的成長不能僅僅分數,少年的生活應該豐富多彩。”“教育科研是做出來的,而不是寫出來的。”“名師名校無法速成。”……

    讀李鎮西的文章有兩點感觸:大實話,接地氣;當前不少教育現象是盲目追風,捨本逐末,丟了常識。

    他談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說:“教育沒有‘萬能鑰匙’。任何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世界,任何班級都是一個與眾不同充滿個性的集體,任何學校也都有屬於自己的地域文化、社群環境、辦學傳統、生源特點,因而成為一個具有鮮明獨特性的‘精神共同體’。所以,無論一個人,還是一個班,或是一個學校,都不可能用什麼‘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技巧、方法、模式去‘搞定’。教育當然有著普遍的原則,但所有的‘絕招’都具有‘針對性’、‘現場性’、‘臨時性’甚至‘一次性’。”

    他談到 “名師名校無法速成。”說:“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我們漸漸習慣了這樣的說法:‘三年打造名校!’‘五年培養名師!’……我不知道這‘三年’‘五年’的期限有什麼科學依據,我知道名師名校無法速成,這是常識。很簡單,名校也好名師也好,都是學校發展和教師成長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結果,揠苗助長就違背了規律,而違背規律卻偏要去做,而且還做得聲勢浩大,這就成了笑話。和這個笑話相關的還有一個笑話,就是名校和名師都可以由教育行政部門來任命!其實,名校名師之‘名’就是‘影響’,而‘影響’或大或小都是一種客觀的社會現象,而不應該由教育局教育廳來‘認定’。”

    李老師講得很樸素,講的是實情,談的是事實,僅此而已。但這些給我們教育者什麼樣的思考?

    當下的教育的確需要改革,需要完善,需要最佳化,毋庸置疑。但改什麼?怎麼改?哪些要改?哪些不能改?從哪兒改?是不是得先想清楚?

    天下沒有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也絕不會有包打天下的教育模式。能做的,適合的,有效的,才是最好的。

    必須得承認,當下許多學校所做的改革,一定程度上都是盲目跟風的瞎折騰。最終非但沒有折騰出來名堂,反倒丟棄本來已有的好經驗,好做法。

    方向不正確的前進就一味著倒退。

    事物的存在與發展都有其內在的客觀規律。這個規律往往不能輕易被破壞。一旦破壞,事物的性質就會發生改變。教育也一樣。任何一種形式的教育都必須遵從人的認知和發展規律,都必須遵從教育本身的發展規律。任何一種脫離了規律的教育形式都是不切實際的海市蜃樓。一夜膨脹的,一時興起的,瞬間速成的,短時火爆的,都是脫離了客觀規律的泡沫發酵,必然不會長久,也沒有持續發展的理由和根據。

    全國所謂的課改名校風暴刮過後,留給我們什麼樣的思考?

    這些所謂名校的模式有沒有普遍適用性?能不能經久不衰?是不是符合了人的成長規律和教育本身的規律?為什麼一些所謂名校狂熱之後,剩下的更多是理性和迴歸?

    不能一味的推行和信奉學生“自學”,倡導“不講”。學生自學的能力各有差異,純粹不講而學生又完全不懂,自學無處著手更別說學會,這是不是太過分了?講是相對的,講要針對學的情況而定。該講的必須得講,有些知識必須透過教師的講才能更好地完成。

    不否認也不迴避傳統教育中的弊端,但傳統教育中很多做法不能簡單的定性為精華或糟粕。應遵循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既立足於科學標準,又著眼歷史條件,實事求是地對傳統教育進行考察分析。就考試而言,積極的和消極是同時存在的。事物是複雜的,是即是、非即非的思維方式在很多情況下將陷入窘境。

    不要把課改單純的理解為某種簡單的因果關係,任何一種成功都是一系列複雜的生態效應。

    必須得承認,在新課改試驗中,我們積累了好多寶貴的經驗和成功的做法,也為進一步深入推進課改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比如:更加凸顯了“學本位”教育思想,教育過程中更加註重落實“以人為本”的理念,更加重視了學生綜合素能的全面提升,更加註重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培育和實踐能力培養,教育教學的形式、方式更加靈活多樣等等。這些都是成功的做法,也是值得肯定和推廣的寶貴經驗。

    中國教育不論怎樣的變革,不論變成什麼樣的形式,最終都不能顛覆和放棄學生勤奮吃苦,教師敬業奉獻的品質。這也是中國基礎教育的優勢所在。

    遵循教育規律,遵循學生成長髮展規律,遵守教育的基本常識,簡單樸素的教育就是好教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歌詞(走過從前那一條街感覺如此強烈)是什麼歌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