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片雲一陣風一場雨
-
2 # 御賤飛行
張良,蕭何與韓信,被譽為“漢初三傑”。這三個都是非常牛逼的人物,一個“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一個“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一個“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劉邦稱帝,少了這三人中的任何一個都是不可能的。但是,這三人的最終命運,唯有韓信是最慘的。那麼韓信被殺的時候,張良為何不出手相救呢?且聽我慢慢道來!
張良和韓信關係並不是很好,沒理由冒著生命危險去救韓信韓信在投靠劉邦之前,為項羽效力過。只可惜一直得不到重用,隨後轉而投靠了劉邦。而張良呢,他一直跟隨在劉邦的身邊,為其出謀劃策,盡心盡力。很明顯,張良和劉邦、蕭何他們的關係更近。
而且,要殺韓信是呂后和蕭何的主意,張良總不能為了韓信和這兩個人鬧翻吧。精明的張良沒有必要引火燒身。張良雖然欣賞韓信的才能,但是兩人的關係並不是多麼的親密啊。其實張良沒有參與呂后誅殺韓信的計劃已經不錯了,看看蕭何,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張良這人還是比蕭何地道的。
韓信雖然牛逼,但是不懂收斂,張良就算出手相救也沒什麼用韓信這個人,軍事才能非常的高。所謂“韓信點兵,多多益善”,便是其軍事才能的最好體現了。但是,這種能力是他極大的優點,同時也是他被殺的主要因素。試想一下,在天下平定之後,皇帝的身邊有這麼厲害的一位臣子的話,怎麼可能會安心呢!而且,韓信曾經做過的一些事情確實令劉邦內心非常的不爽。
比如,有一次劉邦和項羽進行大戰,劉邦快要敗了,於是讓韓信來支援自己。可是韓信呢,他確實支援了劉邦,但是他竟然趁機讓劉邦封自己為楚王。劉邦確實封了韓信為楚王,但是他的內心已經對韓信非常的不爽。劉邦之所以留著韓信,就是看中了他的軍事才能。項羽多次敗於韓信,便是韓信能力的最好證明。
在幫劉邦擊敗項羽之後,劉邦其實就一直擔憂韓信,把他從楚王降為了淮陰侯。可是韓信呢,偏偏就是不懂得“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一直在嘚瑟,甚至於最後還想要謀反。韓信生動地演繹了“什麼叫作死”!
韓信沒有張良以及蕭何的識時務。看看這兩人的結局,還是不錯的。其次張良就算出手的話,也是沒有什麼用的。劉邦他們必殺韓信,這一點毫無置疑。
結束語張良能夠自保,其實已經不錯了。哪還有能力去救韓信啊!你們覺得呢?
-
3 # 略懂的小屁孩兒
第一個原因就是張良他是誓死追隨劉邦的,所以不論發生什麼事,他都會和劉邦站在一起。張良在很早以前就跟隨劉邦了,而韓信是在張良後面才加入劉邦的,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張良和韓信之間並沒有過多的交情,更深一點的來說是劉邦夫婦想要殺了韓信,他們對韓信已經沒有了信任,在這個時候如果張良出手相助的話,無疑是把自己置於危險之中,而且張良也清楚,蕭何作為韓信平日裡的好朋友,殺掉韓信的計謀還是他出的,連蕭何都沒有想著要為韓信說情,那麼自己就更沒有理由了。
這第二個原因就是張良有意阻止,但是他也阻止不了的,那麼對於自己根本就阻止不了的事情,何必還要多此一舉呢,因為想殺韓信的人是劉邦夫婦,如果自己出手阻止了那麼就等於引火燒身。劉邦夫婦坐上寶座以後,很少有人,夠完全信任的人,對於樊噲都不能信任,更何況與別人呢,張良自己本身就是為了反對秦朝的暴政才跟隨劉邦的,現在他的目的也達到了,也就沒有必要去參與其他的事情了,而且張良作為劉邦的謀士,他本身就深謀遠慮,對問題思考的比較周全,對於這件事情的利害關係,他自然早就考慮的一清二楚,在他的心裡,自然是不會去招惹劉邦夫婦,給自己帶來災難的。
-
4 # 單于603
一、不能救。漢初異姓諸侯王,大多是劉邦不得已而封之。滅項羽之後,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由楚漢矛盾轉變為漢朝中央與異姓諸侯王的矛盾。張良深諳天下大勢,知道翦除異姓王不可避免,不能逆天下大勢而為之。
二、不敢救。劉邦猜忌心很重,連自己最信任的蕭何都要關進監獄。張良熟讀歷史,自然知道“兔死狗烹”的道理。隨劉邦入關後,“即道引不食谷,杜門不出歲餘。”以此,張良才能成為“漢初三傑”中唯一避禍的一個。否則,一傑為另一傑脫罪,結果只能是一起獲罪。
三、不想救。劉邦集團的核心層是豐、沛集團(蕭何、樊噲、周勃、灌嬰等),張良、韓信屬於外圍。張良沒有個人勢力,一直依附於核心層,而韓信與核心層較為疏遠,跟劉邦關係一般(間接害死酈食其、假齊王、決戰時刻向劉邦要封地,等等),跟同僚關係更差(聽說韓信造反,諸將不經核實皆曰“亟發兵坑豎子耳”),跟張良有關係也好不到哪裡去,張良沒有救韓信的慾望。
四、不願救。韓信是軍事天才,但人品確實不咋的。鍾離眜窮途末路來投靠韓信,韓信卻為了討好劉邦、消除劉邦對自己的疑心而獻上鍾離眜的人頭。“君非長者。”張良沒必要為這種人說話。
-
5 # Crazy灬歷史
韓信(?-前196),西漢初年異姓諸侯王,戰國時期韓襄王姬倉庶孫,為避免與同名的大軍事家、淮陰侯韓信相混,史書多稱其為韓王信。南韓被滅後一直在南韓故地生活,後隨張良入關任將軍之職,不久又任南韓太尉,領兵攻取南韓故地。南韓平定之後受封韓王。並隨劉邦擊敗項羽平定天下。
韓信作為漢期著名將領,可以說漢朝的半壁江山都是他幫助劉邦打下的。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居功至偉的戰將,最終卻死在了呂后和蕭何的算計當中。那麼韓信死時張良為何不出手相救呢?
首先,張良是站在劉邦這邊的。他跟隨劉邦較早,而韓信屬於後來加入的,他們二人之間沒有過多的瓜葛。要殺韓信的是劉邦夫婦,而出計謀的是蕭何,要知道韓信和蕭何的關係是最好的,這樣看來作為只是普通朋友的張良,沒必要冒著生命危險去救韓信,更深一點的來說是劉邦夫婦想要殺了韓信,他們對韓信已經沒有了信任,在這個時候如果張良出手相助的話,無疑是把自己置於危險之中。
其次,張良阻止不了,那麼對於自己根本就阻止不了的事情,何必還要多此一舉呢,劉邦夫婦其實對誰都不放心,一個登上皇帝寶座的人,看到哪個臣子都有篡位的嫌疑,劉邦甚至不放心自己的連襟樊噲,何況他人?張良是個聰明的人,自己本身是南韓貴族的後裔,幫助劉邦的目的是為了推翻暴秦,目的實現了,自然再也不去招惹是是非非。“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張良本身就是劉邦的重要謀士,而且張良作為劉邦的謀士,他本身就深謀遠慮,對問題思考的比較周全,對於這件事情的利害關係,他自然早就考慮的一清二楚,在他的心裡,自然是不會去招惹劉邦夫婦,給自己帶來災難的。綜上所述,當曾經月下追韓信的蕭何都選擇了給呂后出謀劃策,韓信成了任人宰割的魚肉。而唯一有可能救他的張良,無論是於公還是於私,都沒有必要去救韓信,張良懂得”疏不間親“,懂得功成身退,劉邦給“王”都拒絕,呂后要殺韓信,其實是劉邦借刀殺人罷了,畢竟這是劉邦的天下,什麼事基本上是他說了算。張良不制止劉邦夫婦殺韓信,也是為了自保,更多的是阻止不了。
綜上所述,當曾經月下追韓信的蕭何都選擇了給呂后出謀劃策,韓信成了任人宰割的魚肉。而唯一有可能救他的張良,無論是於公還是於私,都沒有必要去救韓信,張良懂得”疏不間親“,懂得功成身退,劉邦給“王”都拒絕,呂后要殺韓信,其實是劉邦借刀殺人罷了,畢竟這是劉邦的天下,什麼事基本上是他說了算。張良不制止劉邦夫婦殺韓信,也是為了自保,更多的是阻止不了。
-
6 # 歲月抹平了誰
劉邦在和項羽奪取天下的過程中,為了拉攏韓信、彭越、英布等人,都冊封他們為諸侯王。諸侯王可以有自己的軍隊,可以獨享稅收,不用上交。在本國內,諸侯王就是一個皇帝。說白了,諸侯王就是小一號的皇帝,而劉邦就是大一號的諸侯王。
在奪取天下後,劉邦再也不想讓諸侯王佔據劉氏江山,本就是利益拉攏來的人,不可靠,說不定啥時候就叛亂了。所以,劉邦必須要剷除異姓王,然後把封地分封給自己的兒子,在這一點上,劉邦和呂雉的想法是一致的,配合是默契的。
諸侯王是榮耀,也是催命符。劉邦發明了一招驗誠法,就是看著誰想造反,立馬遣使召到長安,具體詢問。只要敢來,就說明沒有造反的想法,如果不敢來,造反就石錘了。
建國以後,韓信因為害怕劉邦忌憚他的才能,一直稱病不上朝,可是這樣一來,劉邦對他的怨言更深。
劉邦封劉恆為代王,劉恆年幼,由陳豨前往代郡管理,臨行之前,向韓信辭別,韓信和陳豨密謀造反,結果被駐守燕國的周昌發覺,上書劉邦說陳豨帶兵在外,近來又大養門客,要防止他造反。
劉邦派人去查陳豨的履歷,發現他大部分都有犯罪的記錄。就這樣,造反還沒有開始,劉邦早就知道了。
陳豨知道周昌告密,就率領軍隊攻打劉如意和周昌駐守的趙國,要讓周昌付出代價。
劉邦大怒,想要派太子劉盈去平叛。商山四皓知道後,竭力反對,他們對呂澤說:“太子帶兵出征,對皇位的繼承沒有多大益處,如果失敗,此戰將留下話柄,妨礙繼承皇位。況且讓年幼的劉盈去統領那些劉邦的弟兄們,難以服眾啊,調遣不了兵將,此戰必輸!”
劉邦想借此機會,找個碴子把劉盈廢了,讓位給劉如意。可是經過商山四皓這麼一說,呂雉心如刀絞,死纏爛打,為了我們母子,你就去吧,劉邦御駕親征。沒辦法啊,打天下的是我,守天下的還是我,好不鬱悶啊!
陳豨兵敗,急忙跑去向匈奴求救。燕王盧綰也想表表忠心,派近臣張勝出使匈奴,勸說匈奴交出陳希。結果張勝遇到了臧荼的兒子臧衍,被臧衍成功策反,回來勸說盧綰造反。
話說劉邦剛走,韓信就派人和陳豨聯絡,並且打算假傳聖旨,放出囚徒,攻打太子和呂雉,奪取長安。
韓信久等陳豨的訊息,毫無音信。結果等來了一個叛徒,韓信門下舍人欒說得罪韓信,被關起來,打算處死,欒說的弟弟為了救哥哥,把韓信的密謀偷偷告訴了呂雉。
呂雉召開蕭何,出了一計。宮中大傳,劉邦得勝歸來,陳豨已死,群臣過來朝賀。蕭何親自來請韓信,韓信不知真假,就到宮中探聽虛實,結果,一去不返,被宮女用竹籤捅死。
韓信死後,劉邦對那些稱病不來朝拜的人打起疑心,接下來是彭越,然後是英布,最後是親信盧綰。劉邦一步一步完成了他誅殺異性王的目標。
所以說,在誅殺韓信時,張良根本就不敢出來救韓信。再說,張良最大的仇恨——滅國之恨已報,早就不再留戀權貴,準備急流勇退了,他不想再摻和到政治漩渦中來。
-
7 # 躍來風雨
一、兩人關係一般
舉薦韓信的是蕭何,最初張良也不知道天下有韓信這個人。之後韓信成為劉邦的統兵大將後,張良是劉邦的謀臣,他不會不知道君王很忌憚自己的謀臣和大將私交很好。以張良的聰明,沒事不會給自己找麻煩。可以知道的是他們兩人之間就是同僚關係,最多就是君子之交罷了。
二、韓信必須死
首先,韓信的個人原因。
1、功高蓋主,劉邦的江山幾乎是他打下來了(開闢北方戰場,最後決戰殲滅項羽)。
2、大漢最為優秀的軍事統帥,古往今來能與他相比的都鳳毛菱角。論打仗,沒有人比得上他。自古江山都是靠武力奪取的,韓信有奪取江山的能力。
3、韓信很有脾氣,自主意識強,領導的命令都敢拒絕,完全就是不可控制狀態。
第二,劉邦自己的原因。
劉邦是個小人,流氓出身,一切以利益為原則,根本就沒有把信義放在眼裡。出爾反爾是劉邦的常態、為達到目的會不惜一切手段和代價。(如和項羽簽訂盟約後,為了利益果斷背棄盟約,直接反殺項羽;答應將齊國之地封給韓信,後來直接把他貶到楚地去了。聽說樊噲要造反,沒查明真相就派人去殺他。為逃跑,可以連自己親生兒子都不要。)
直接一點來說,他就是個兩面派的人。用你的時候會對你和顏悅色;用不到的話,要是你對他有威脅,他會毫不猶豫的除掉,這是他的本性。
除了在用人和採納別人的意見方面,劉邦自身能力並不是很出色。再加上劉邦已經年老,熬不了多少年了。在個人的能力和精力上面,劉邦都處於弱勢,相比於那些處於盛年的諸侯們,內心沒有自卑和焦慮是不可能的。
在有限的時間內,他必須掃除一切障礙,把江山留給她的子孫。在和項羽作戰的時候,他會扔下兒子自己逃跑。但在坐江山的時候,他兒子的命比他更珍貴,因為那不僅僅是他的兒子,更是他的江山啊。劉邦完全就是個守財奴的狀態。
三、殺韓信,張良和劉邦意見一致
別看張良是貴族出生,但在大事大非面前,一些道義之類也是不顧的。建議劉邦背棄盟約,反殺項羽就有張良的意見。他能知道項羽必須要殺,而那時候的韓信霸道張狂,劉邦已經命令不了他了,需要封賞領地才指揮得動。以韓信的脾氣和軍事能力,不會是下一個楚霸王嗎?張良會不清楚將來的韓信也會被殺嗎?答案是肯定知道的:上一個項羽要殺,下一個項羽也得殺。
四、張良明哲保身
張良很瞭解劉邦的為人,他也早就察覺到“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所以在天下已定之後就開始隱退。劉邦對他封賞,他怕劉邦疑心太重,拒絕了劉邦給自己自擇齊地三萬戶食邑的賞賜,而是請求封他與劉邦最初相遇的的地方——留地。張良一生給劉邦出謀劃策,都沒有犯任何錯誤的情況下,他還是小心翼翼,在打感情牌,就怕劉邦惦記自己。而韓信呢,跟隨劉邦又晚,掌握大權又多次得罪劉邦,能活才怪。
五、韓信具體什麼時候死,張良也不清楚
張良猜到建國後天下還會不平靜。但他也不會料到每個人被殺的具體時間。在決定隱退的時候,他肯定不會再去打聽宮裡的資訊。要不然劉邦還以為自己要圖謀不軌。張良知道訊息的時候基本是訊息傳到留地,大家都知道的時候。就算他想救韓信也來不及。
綜上來說,韓信死是歷史的必然,不是一般人能夠阻止的。即便出生高貴、禮賢下士,是天下聖君的唐太宗,對李靖也是一生警惕不已。在晚年打高句麗的時候,也要拉著70多歲的李靖一起去。更別說是小人行徑的劉邦了……
回覆列表
高祖劉邦在統一過程中對兩個人非常倚重,對張良是敬重,因為張良出身本來就是貴族,加上自己的智慧,讓劉邦特別敬重他,張良本來的理想是要復興南韓,而韓王成則被項羽害死,本身幫劉邦已經實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劉邦在封賞的時候給張良極大的待遇,讓他自擇齊地三萬戶,張良在封賞後經常罷病退隱!
因為他明白兔死狗烹的道理,范蠡的故事他應該比誰都清楚,所以退隱是很好的選擇,急流勇退,朝廷當中的各種政治鬥爭對他來講沒有什麼興趣了,天下已經統一,只要老百姓不流血修養生息就行了,高層的流血也是屬於正常現在,犯不上自己也去趟這個渾水!
其次,蕭何同樣不希望韓信死,但是也沒有辦法,因為這個時候君是君臣是臣,蕭何在所有人包括劉邦心中的威望夠高了,以蕭何的能力都救不了韓信,張良這個外來戶更無能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