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IsMillion

    《烏棲曲》原文是這樣的:姑蘇臺上烏棲時,吳王宮裡醉西施。吳歌楚舞歡未畢,青山欲銜半邊日。銀箭金壺漏水多,起看秋月墜江波。東方漸高奈樂何!這首詩從文字上來看,由於其並未用什麼生僻古奧的詞句和典故,使得全文較容易理解。詩裡主要寫的就是用詩意的筆法寫吳王和西施的通宵歡飲,雖然沒有一句貶斥的字詞,但是我們可以看到文本里暗隱的立意,那就是諷刺統治者荒淫誤國。而正是因為這樣的諷喻,使得有人在評價《烏棲曲》的時候說它“深得《國風》之體”。下面我們來分句體會一下詩人寫作的才情和深韻……首句“姑蘇臺上烏棲時,吳王宮裡醉西施。”既應和了其樂府詩題《烏棲曲》,也從交代了地點、時間、人物和狀態。地點很明確就是“姑蘇臺”上的“吳王宮”,時間的交代卻非常有趣,作者沒有直接說時間,而是說“烏棲時”來代指黃昏,特別是一個“棲”用的很妙,寫出了昏黃應有的靜謐與歸意,又與後半句裡的“醉”的歡宴與嘈雜相呼應,形成了一種動靜對照的藝術張力。而這樣的張力,將在後文多次出現,形成動靜結合的藝術美。人物當然是西施。狀態是“醉”,而且還是“宮裡醉”,同時我們也看出“醉”的不只是西施,而是整個吳王宮裡的人。次句“吳歌楚舞歡未畢,青山欲銜半邊日。”這一句在前一句“醉”的基礎上,將“歡”的氛圍與時間的長短寫了出來。看詩句我們可知,“歡未畢”的時候已經是“青山欲銜半邊日”的日落時分。而一個動詞“銜”卻將夕陽緩緩的墜落山後的景象生動的表現了出來,既形象化了太陽一半已經隱於山後的景象,又生動化了夕陽和和群山的交織。不過還需要注意的是“吳歌楚舞”,因為關於這四個字筆者看到了兩種解釋:其一是認為“吳楚”在唐詩裡多次出現,大體就是代指東南地區,如“吳楚東南坼”一句,如此“吳歌楚舞”可以解釋為“東南地區的歌舞”;其二就是認為是實指“吳地的歌和楚地的舞”,當然這主要是根據“吳地女子軟語善於唱歌,而楚地女子細腰善於跳舞”的說法,而且李白自己的詩《書情贈蔡舍人雄》裡就有“楚舞醉碧雲,吳歌斷清猿”的說法,不過由於《書情贈蔡舍人雄》寫作與天寶初年,晚於《烏棲曲》的創作時間,因此很難以其之後作品的意識反推之前。不過,即便是“吳歌楚舞”不能夠完滿的解釋,但我們簡單的理解為歌舞,是不影響我們對詩文的整體把握的。第三句“銀箭金壺漏水多,起看秋月墜江波。”這是透過物的表現變現了時間了流逝。這裡“銀箭金壺”是指古代的及時器具的滴漏,滴漏下方有接水的銅壺,銅壺裡有一支箭,用來是觀察著方便觀察水位用以報時。由此可以“漏水多”所表達的就是時間過去了很多的意思。而“起看秋月墜江波”更是因為深長。首先根據詩的文字可以理解為是在吳宮裡歡飲的人,起身看到了隱沒在了滾滾的江波之中。其次,也可以感受到一種淡淡的愁緒,形成了一種歡樂與憂愁的對比。為本詩立意提供了情緒的基調。第四句“東方漸高奈樂何”。此處“東方漸高”在字面上可以解釋為東方的太陽跳出地平線越來越高,又因為“高”通“皜(皓)”,因此也可以解釋為東方因為太陽的升起而亮(白)了起來。不管什麼解釋,都是說“天亮了”。天亮了快樂的歡飲就要結束了,因此才會有最後“奈樂何”的遺憾與感慨。通讀此詩,好似是在寫歡飲達旦之後對快樂結束之後遺憾,實際上是在淡淡憂傷的表達裡感慨著在酒色歡飲中的王國(王朝)命運將盡的哀傷,就好像烏鳥的棲息、就好像秋月的隱沒,就好像歡飲的必然結束。如同“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那樣,衰亡往往之後把它放在一片歌舞昇平的背景下,才會顯得那樣的可嘆。在簡單介紹完了《烏棲曲》的文字和立意後,我們來看看此詩的寫作目的,而要了解寫作目的就得了解寫作時間。而目前可以看到的《烏棲曲》的寫作時間有兩個,一種認為是在開元十四年,還有一種認為是開元十九年。不過筆者在查閱相關材料發現,大多數有關李白作品的年譜裡都認為《烏棲曲》的寫作年代是開元十四年。而且根據李白年譜考慮,開元十四年時李白“自金陵至廣陵,又東南遊蘇州、杭州、越州、台州,東涉溟海,然後回舟北上,復至揚州……”而開元十九年的李白大約是活動在長安、洛陽周邊,因此透過李白的地裡活動範圍來看,也應該是寫作於開元十四年。那麼寫作背景又是什麼了?也就是在此時寫作的前一年開元十三年,唐玄宗封禪泰山,由此大唐進入最為鼎盛的時期,此時期最為明顯的就是人口達到唐朝的峰值而糧價極為便宜,更重要的是當時是有著“燕許大手筆”之稱的張說為宰相,可以說當時雖然唐玄宗已有怠惰和驕傲的傾向,但整個國家和統治還是非常穩定、健康的。由此可以否定關於《烏棲曲》寫作目的是透過說吳王和西施的故事,諷刺唐玄宗荒淫無道的說法。那關於《烏棲曲》的寫作目的到底是什麼了?筆者在查閱李白在開元十四年前後的詩作時,發現了其在開元十二年的時,準備出川離開了學習時候多年的匡山,寫下了“已將書劍許明時”的雄心壯志,可見李白對當時的國家和生活的認可,因此才會認為在這樣偉大的時代裡(……明時),可以將自己的技藝和實力為之貢獻(已將書劍許……)。可見李白如果是諷刺統治者的歡淫與社會的黑暗應該不大可能是那個時期詩人對社會的認知,當然也不大可能會“指桑罵槐”般的用吳王和西施的故事去諷刺。但在同時期,李白漫遊揚州、杭州還創作了《蘇臺覽古》、《越中覽古》,從這兩篇的內容來看皆是懷古感傷之作。我們在聯絡古代文人不管在什麼樣的時代都愛發思古之幽情的特點,大概可以推論到李白《烏棲曲》的創作目的應該就是懷古之作——透過對吳王和西施的歡飲達旦,指刺君王酒色誤國,用以抒發詩人懷古之情。如果非要和統治者有什麼關係的話,筆者以為最多就是提醒統治者不要“酒色誤國”,不過這也是文人們常用的“提醒”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很不明白一件事,美國選總統,花費鉅額財富當了總統後,財富也不會暴漲,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