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享受慢時光

    孩子過早的成熟也不是好事,感覺還是多關愛孩子,對孩子的心靈成長有意。

    太容易得到了就不珍惜吧,凡事有個度,愛孩子不溺愛,不包辦。

    多支援鼓勵吧

  • 2 # 劉易飛

    這個問題被很多例子佐證過了。是的,越是被父母溺愛的孩子,大多的越是不懂事。

    世上本沒有熊孩子,孩子之所以熊,往往是熊家長慣出來的。每個熊孩子背後都有一個熊家長,無底線的放縱,放縱出無法無天的熊孩子。

    慣子如殺子,這道理做父母的都明白,但就是做不到。愛孩子就像放糖,總覺得不夠甜,所以總是往裡加糖,最後一不小心放多了,就甜的發齁了。

    慣孩子,慣不出一個好孩子,只能慣出一身的壞毛病。

    前幾年,“李天一案”鬧的紛紛揚揚,一度霸佔熱搜好長時間。李天一的父親是國家一級演員。因為是老來得子,所以對他是十分溺愛。那個時候的李天一才15歲,就已經是有名的小霸王了。他駕駛百萬豪車無證駕駛,撞到人不僅不道歉賠償,還將對方爆頭。那個時候的李天一生性頑劣,被送進收容所一年,。但是放出來之後,他父母並沒有對他嚴加管束,還是縱容其為所欲為。後來震驚全國的輪姦案發生。據說,他的母親還倒打一耙,說受害者是組織賣淫。最後,李天一被判刑十年。造成這樣後果的不是別人,正是其不作為、不教育和不負責的父母。只要他們能盡一些父母的責任,也許不會有後來的慘劇。

    孩子要愛著,但不要慣著;要尊重,但不要縱容。

  • 3 # DAWA育兒

    在現在的家庭環境下,孩子基本處於嬌慣狀態,每個孩子都處於家庭的首要位置,在孩子眼裡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他準備的,所有的一切都應該為他服務。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很難去理解別人的感受,關心別人,有可能連自己的父母都不關心。

    這樣的孩子其實是很值得父母擔心的。他們不懂得合作,不懂得分享。導致在所有行為上顯得比較自私,無法理解和寬容別人,長大後很難跟別人建立良好的社會關係。

    孩子不懂得與別人合作的話,就很難跟別人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相反那些從小在家中沒有受到特殊關照的孩子。特別是在那些重男輕女的家庭中,女孩往往表現的會比男孩更加獨立自信,更懂得與人分享合作。一般在有兩三個孩子家庭中,如果最小的那個是男孩,上面有兩個姐姐的話,那麼那個男孩肯定受到更多的特殊照顧和溺愛。兩個姐姐則更獨立自主,包容並理解他人。

    還有那些留守兒童,從小就跟父母分離,跟著爺爺奶奶長大的孩子,他們具有更強的生活技能,更懂得理解他人,有更強獨立意識。但是他們往往缺少良好的管教方式和父母的愛,從而缺乏歸屬感。

  • 4 # 我的青橙時光

    是的,有時候確實是這樣,但是,是過分的疼愛,達到的溺愛的程度。

    如果父母太溺愛孩子,覺得孩子做什麼都是對的,對孩子錯誤的行為也不去疏導,指正,那麼孩子就會越發的有恃無恐,無法無天。我們家孩子幼兒園有個同學,雖然他在班裡是最小的,但是確是最能打架的,班裡的孩子幾乎都被他打過,老師都管不了,經常會引起被打孩子家長的投訴,這個孩子典型的就是被家長慣壞了,家長沒有很好的教育孩子打人是不對的,是錯誤的行為,應該改正,每次都在家長群裡說孩子是班級裡最小的,還不懂事,錯了,小不是打人的藉口,家長沒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反而用孩子小來敷衍,這充分體現了家長過分溺愛孩子導致了孩子的錯誤行為,最為嚴重的是,錯了,還不知道改,確實應了那句話,上樑不正下樑歪啊!

    有的孩子從小就沒有父母,他肯定受過旁人沒有受過的委屈,吃過旁人沒有吃過的苦,他內心深處肯定是渴望父母之愛,所以,有時候,他得到溫暖,得到愛得時候就會更加珍惜,因為他知道這來之不易啊!

  • 5 # 王小鎮育兒生活日記

    其實我認為那句老話說的好,“棍棒下面出孝子”不知道你們認為怎麼樣。我自己就是一個例子,我們家因為是兄弟幾個,農村的娃兒,家裡也比較窮嗎,小時候都比較淘,我記得那時候,我是幾乎隔三差五捱揍一回,你像有的孩子父母一打,孩子就跑,我那時候捱打不會跑,因為我跑了,我媽更生氣,打的更狠,不跑的話,打一頓氣消了,就沒事了。再說我也跑不了,因為我媽都是把我捆綁在柱子上打,哈哈哈,小時候嗎是吧,也怨恨過,也生氣嗎,盼望著長大,長大後自然而然就明白了,每個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現在我也是一個父親,我個人認為,孩子還是不溺愛他比較好,《孩子不學—長大後悔—成人父母—-希望寄託於孩子—-孩子不學》,都是恨鐵不成鋼,我的教育方式可能也會棍棒底下出孝子,你不教育他,別人會說這孩子沒教養,孩子大了,踏出社會沒人慣他,所以從小培養你的孩子,不要溺愛他。

  • 6 # 鬧米媽媽

    俗話說的好,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其實古人都是通過歷史經驗總結的,都有一定的道理。曾國潘的家族卻是百年不衰,一百年沒有出過一個不孝子,這就是為什麼最近一直推崇《曾國潘家書》的原因。

    不管有沒有父母都要看孩子的領路人是誰

    我們好像經常會看到有些沒有父母的孩子或者鄰居家撿來的小女孩,幾乎沒有人管,小時候很懂事,長大後很有出息。

    就說我們村裡有一對兄妹,很典型的案例,哥哥是父母親生的,女兒是撿來的。哥哥從小父母都很溺愛他,好吃懶做,女兒卻吃苦耐勞。兒子是太多的愛,女兒是真的缺少愛,兩種極端。

    長大後這兩個人性格差異很大,女兒很懂事聽話,膽子也很小,不太自信,很多東西都會否認自我。而兒子卻膽大妄為,什麼事都敢做,因為他覺得有父母兜底。近幾年哥哥什麼也沒去做,在家裡肯老,聽說迷上打遊戲後,由於長年熬夜,身體也不是很好。

    女兒還算努力讀書,上大學回來完全變了一個人,熱情開朗,感覺小時候不是很聰明的她,好像突然也變聰明瞭,我一直都不知道是為什麼?

    近幾年我和她聊天才知道是書籍改變了她,她很愛看書,大學幾年幾乎都泡在圖書館裡,我覺得書籍就是她的領路人。

    對於大部分孩子來說,父母就是孩子的領路人。

    我們父母能做的事有:

    父母應該以身做責做好這幾點,並且要求孩子要做到。

    勤儉節約,吃苦耐勞,勤奮好學,極積向上:我本人的例子吧,其實我父母做得非常好這一點上,我從小勤儉節約,吃苦耐勞,可以說我從小學書起都是賺到了自己的生活費和學費的,7歲開始給家裡養豬放牛,洗衣做飯打掃衛生,什麼都會做。直到我進了某知名公司後,由於手頭有些錢,工作也忙等原因,越變越懶。結婚生孩子以後除了照顧孩子,家務事都是請人幫忙做,一整天除了育兒,就是大手大腳的花錢。沒有努力學力,與時具進。幾年後家庭發生經濟危機後,我毫無還手之力。這時我懂得無論你現在是什麼條件,你都要不斷的提升自己,保持自己的學習力。

    早睡早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人的自然規律,如果不是特殊職業,家長和孩子都應該遵循這個自己規律。《曾國潘家書》裡曾國潘要求他的後代要早睡早起,早上要起來幫家裡掃地幹家務農活。

    父母不要什麼事都給孩子代勞。不管孩子多大,父母都不要太過於操心了,有些家長孩子3歲4歲還在餵飯,你以為你很勤勞,孩子會感情你。其實孩子連吃飯的樂趣都被你剝奪了,他不知道什麼叫吃飽穿暖、什麼叫飢寒交迫。我們不是正因為有喜怒哀樂,酸甜苦辣,而讓我們的生活更精彩嗎?

    儘早放手培養獨立。我見過很多孩子七歲八歲了,父母還在幫他們穿衣服,冬天怕會凍感冒。其實根本不是這樣,孩子本來就有中樞調節能力,一短時間裡他自己的身體會隨著環境變化而調節,你保護的太好反而這項能力得不到鍛鍊,有時候出點汗吹一下風反而更容易感冒。上學給孩子背書包,說什麼書包太重怕孩子會駝背。其實只要有正確的方法,在合理的重量根本不會造成駝背。我自己就是個例子,我8歲經常給媽媽跳水種菜,一擔小桶的水大概也有40斤以上吧。兒時也以常幫家裡背米背花生豆子穀子,現在腰桿挺得直直的。

    多給他一些獨立思考的空間。有些父母什麼東西都要按照他們的意思去做,比如上什麼興趣班,不問問孩子要不要上,目前的成績要不要上,是什麼原因沒學好。反正沒考好就是報班。他成績不好多讓他自己去思考為什麼會不好,是什麼原因。

    大部分有成就的人,父母對他們都不會有太多的約束,給的更多的自由和獨立的空間,這就是為什麼看起沒有父母愛的孩子反而更珍惜。其實他們的父母或者領路人是用另一種更高階的愛在愛著他們。

    我們的國家就是每個小家庭組成,如果每個家庭都可以合理的管理好自己的家庭,那這個民族就是欣欣向榮的民族。

  • 7 # 隨荷葉搖曳

    心理學家蘭格和羅丁的實驗對我們的啟示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應該有界限。中國家庭最大的問題是沒有界限感。孩子感受不到自己的責任和被需求感,找不到自己的價值。君不見讀小學的孩子還要家長餵飯、穿衣;上大學了還要父母陪讀,生活無法自理;工作了還要靠父母買房子,帶孩子那更是天經地義的,正常嗎?

    人們固然需要愛,但是,當這種愛變為一種安樂的饋贈,一種包辦一切的呵護時,它就不再是愛,而成了一種能置人死地的溫柔的刀子。

    其實,這個世界上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別人的事、老天的事,這三件事己經清楚了我們自己的界限。

    自己的事一一隻能自己做,不要依附他人。

    別人的事一一隻可以尊重和接受,不要強加干涉。

    老天的事一一隻能好好配合,天要下雨就打傘,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就得學會簡樸的生活。

    因此,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是分離,分離的越早,就會讓孩子體驗到更多的責任和價值。

    如果你曾被這樣的愛綁架,不要再把這種束縛傳遞下去。從我們這一代人開始,拋棄"無界限"的教育,牢記一句話“你要摧毀一個人就去精心的照顧他"。

  • 8 # 天會亮心會暖70141241

    也不能完全這樣子說,不一定說是父母越是疼愛的孩子越是造作,沒有父母愛的孩子反而越覺得珍惜,父母對於孩子的愛只是孩子成長的一部分,如果父母給予過多的溫暖孩子反而造作,那父母就要在自身考慮一下問題了,是否過於溺愛,對於孩子的請求,不論好壞,是無條件答應,只是不想讓他過上原來我們的生活,作為父母給孩子足夠的關懷是應該的,可是我們不能沒有限制,沒有理性的去給,我們要讓他們懂得給予和付出是正比的,給予他的時候要讓他付出,他們才知道東西來之不易,才會珍惜,也會懂得父母對自己的付出是偉大的,更會懂得去理解父母,去關懷父母。

  • 9 # 沈小陸

    之前總會有人說,哪個孩子壞是被寵出來的,什麼被偏愛的就有恃無恐……

    其實我個人覺得中間沒有必然的聯絡,可能是因為很多新聞,講述了官二代富二代不成器,各種不上進給父母添麻煩,讓很多人就覺得這是一個大部分家庭都有的現象。但其實不然,比如作為一個教育從業者,我們接觸到的大多數都是高知家庭或者是家境優越的父母,和他們溝通加上和孩子的相處,會讓我覺得,這句話應該改成:父母在該疼愛的地方嚴厲,在該嚴格的地方放縱,這樣的孩子真的是很能造作的。而且不僅僅會造作,還會有其他更多的潛在問題,比如叛逆,自閉,甚至厭世或者人格分裂。

    其實可以看很多殺人事件,都可以發現原生家庭的重要性,基本文字會給他們的家庭形容成不健康不正常的,那怎麼定義不健康,不正常,其實很多時候都是父母的思想和行為被強制性加在孩子身上,又和孩子缺乏溝通,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像被灌毒藥一樣,或短時間發作或長時間積累最終爆發。就像北大殺母案,儘管原因不明,但很多猜測都是關於這個高材生的原生家庭和他與母親的關係,你說作為一個教師,和孩子相依為命,她會不愛兒子嗎?外人看起來他們母子關係極好,只是確實作為教師,最兒子的要求很嚴格,但這二十幾年裡面,她有沒有聽過兒子想要的是什麼,她只是以她的方式來愛兒子罷了……還有我們看的小歡喜裡面,誰能說裡面的父母不愛孩子呢,但孩子們就總會產生各種負面情緒,矛盾甚至和外人的衝突,癥結就是在於父母在該疼愛的地方嚴厲,在該嚴格的地方放縱,這樣就會導致孩子的成長不順利不健康。

  • 10 # 善學

    為什麼感覺父母越疼的孩子越能造作,沒有父母愛的孩子反而越知道珍惜?

    看到這個話題,讓我想起了前段時間的熱播劇《都挺好》,劇中的大兒子蘇明哲孝順但愚蠢;二兒子最會哄媽媽開心,實則是典型的媽寶男啃老族;小女兒蘇明玉讓人最心疼,不但沒有因為自己是家中最小的孩子被寵愛,反而是永遠被忽視的孩子,可長大成人後卻是最孝順父母的孩子。

    蘇家媽媽為了兩個兒子的學業和婚姻可以賣房,但卻不同意成績優異的明玉報考清華,甚至連輔導費都不肯出;吃飯上也是不同待遇,兩個哥哥早上喝牛奶,明玉只能喝白開水。在蘇家父母的心理,養兒可以防老,可等蘇母去世後,蘇父的養老問題卻由明玉負責,真是打臉,赤裸裸的諷刺。

    劇中多個情節都反射出了一些社會現象,越是被父母疼愛的孩子越能作,越是沒有得到父母太多愛的孩子越知道珍惜感恩,越是孝順。這些都是因為父母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區別對待造成的後果。

    父母溺愛的孩子會恃寵而驕,容易性格缺陷,也習慣了不勞而獲,所以不懂得感恩和付出;

    父母長期忽視的孩子,會養成堅韌寬容的性格,就是《都挺好》劇中的蘇明玉,外表冷漠內心卻一直默默關心著家裡的每個人。她幫大哥找工作;幫二哥解決難為他的人;她託人買下了蘇家老宅;自己拿出6萬元,卻說是追回父親被騙的6萬元。

    綜述,每個孩子都應該是父母的心頭肉,做為父母,要一碗水端平,不要厚此薄彼,不要重男輕女,也不要總忽視那個被你認為懂事的孩子,其實每個孩子都需要父母的陪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windows 2008 r2怎麼安裝i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