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話說辛丑一逢間
-
2 # 蘇西皮
有一定的道理。因為詩是感性的,蘊含著豐富細膩的情緒。詩人的思維是天馬行空般的,是跳躍性的。太過理性的人處事便會刻板,內心比較冷靜,邏輯性較強。此類人大多搞理科,若弄文字,最好就去寫推理小說。太多理性寫不了好詩。
-
3 # 天谷尋蘭
詩是濃縮感情的靈魂,逐字推敲,不象別的文章揚揚灑灑千言萬語。但要想寫好很難,鄙人也在摸索之中。再謝垂青!.
-
4 # 高粱179816305
基本正確。
詩歌是藝術作品,其主要的語言思維跨躍度相當廣大和自由,如天馬行空,獨往獨來,不受時間限制。
上下五千年,縱橫八萬裡,天地之間任往來,故它的靈魂是最自由而奔放的!
當然,它並不是無的放矢或毫無來由地反映生活,抒發詩人的情緒或感懷,它必定是從生活中湧出的思想浪花,是生命的體驗,靈魂的昇華結晶,否則就是嬌柔造作,無病呻吟,是蒼白而無營養的文字垃圾,與真正的詩歌無緣!
當然,如果寫敘事詩,就得按事件的發展主線來寫,但,你仍然要靈動地安排結構,雲來雲去,充滿了無限的張力,給人以無窮的想象才行。
詩的表現力和形式,從來都不是固定和一成不變的,但無論你怎樣變化,最終,都要為內容而服務的。
如果,你要寫好詩的話,切記住這一點!
-
5 # 難得糊塗詩文原創
所謂詩詞,一定要朗朗上口,符合韻律。不管五言七絕,或者是五律七律,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一定要有韻味,讓人讀了感覺意猶未盡,彷彿徜徉在詩歌之中,給人一種回味無窮的美好,給讀者留有無限的瑕想空間。
我也是一名愛好者,平時多注意觀察事物,用詩的方式來表達。詩人稱不上,自娛自樂而已,不苛求每一首詩都成精品,但求盡心盡力寫好每一首詩。寫詩也要承上啟下,前呼後應,根據事情發展,應當有連貫性。
又到年關大雪悽,
路上行人車馬稀。
遙望故土穿棉絮,
漂泊他鄉掛單衣。
-
6 # 歲月如梭水如歌
靈感思維本質是靈動與飄逸的,這是詩的啟蒙的朦朧。到定向表達思維,應該會有深度的自主安排。
也許,這就是詩歌的自由度,想像力,自在自然,自然與自在。
-
7 # 阿福順天
剛說老爹又講媽,
狗咬洞賓濺血花。
詩詞概念模糊多,
語句精煉生動化。
-
8 # 習慣歲月的憂傷
這種說法絕對不正確。詩歌樣式多元化,是一貫的。敘事詩也是詩,它基本上遵循了發生發展的線性寫作方式。史詩.故事詩與詩體小說等是敘事詩,如古希臘的荷馬史詩,中國詩人李季的作品《王貴與李香香》,詩體小說如英國詩人拜倫的《唐璜》以及俄國詩人普希金的《葉甫蓋尼奧涅金》等。
判斷詩歌的標準不在於什麼形式,而在於語句是否有詩韻詩意,與處理手段處理方法無關。它的特徵很廣泛,但也是詩,只是內容不像現代短詩那樣斷斷續續的隻言片語。唐詩宋詞那麼短,也有大量敘事詩,記敘文發生發展的要素條件也隱喻其中。
-
9 # 憶餘母興化紅膏大閘蟹
其實寫詩方式方法很多,如果拘泥於一格一式,把詩束縛起來,詩就失去詩的意義了。就像花朵,你非要說玫瑰才是花,其它都不算花,那又有什麼辦法呢!
如果按照事情的發展進行線性寫詩算不算詩呢?我們先不忙給結論,看一看詩仙李白的《贈汪倫》一詩吧。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這是一首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詩,嚴格的說這首詩不能算七律,因為此詩韻律達不到要求,但奇怪的是它就流傳下來了,還進了語文課本。
此詩是李白去安徽皖南地區涇縣桃花潭遊玩,後準備乘船離開,好友汪倫一路趕來送行,李白很感動寫下了此詩。此詩基本上是按事情的發展過程來寫的,只不過在弟三句用桃花潭巧妙地做了個形象的比喻,使整個詩一下形象生動起來。
一件事情發生發展瞭然後按事情線性寫作,可能算不了詩,充其量是一篇記敘文。因為詩是講究意境的,現在有一種詩叫“口水詩”,就是像口水一樣清淡寡味,然而,想要寫好它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人曾說這是詩歌的最高境界(口水對人來說可是個寶)。
詩歌的寫作方式方法雖然多,但我們不能將記敘文來當做詩,否則詩就失去詩的意義了。
-
10 # 待曉兒
證明一個事情正確也許很難,但證明一個說法錯誤卻很簡單,只消找到一個對事情發展順序做線性描寫的詩歌名作就能駁斥這種觀點。既然是敘事,我們排除抒情成分。舉幾個以敘事為主還要有很大名氣的詩歌來反駁。
最能說明問題的莫過於《孔雀東南飛》。我相信很多人都讀過這首詩,再不濟也聽說過。“樂府雙璧”的名頭還是蠻響亮的。這首詩歌講的故事就是從劉蘭芝被焦母逼迫歸家的前夕寫起,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寫辭行、歸家、受逼改嫁、相約赴死的故事,就是對事情做線性描述的。有興趣的朋友去讀一讀,線性敘事也可以寫得很精彩。
如果說這一首具有特殊性,那再舉個例子。三國時期有一位女作家叫做蔡琰,是蔡邕的女兒,後世也叫作蔡文姬。被擄匈奴生二子,後來曹操派人接她回來的時候,作《悲憤詩》也是按照董卓亂朝、外族擄掠、人民亂離、母子分別等時間順序作線性敘事,特別是回國時與子分別的場景尤為感人淚下。“兒前抱我頸,問母欲何之?人言母當去,豈復有還時?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顧思?見此崩五內,恍惚生狂痴……”。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讀一讀,價值極高。
事不過三,一首兩首具有特殊性,我們再舉一首更重量級作家的名作,杜甫《贈衛八處士》,也是時隔多年與好友相聚的描述,從相見寫起,交談憶舊、唏噓子女、賓主歡宴到明日分離,也是按照線性順序來描寫的。
所以啊,寫詩是不是按照線性敘事,只是一種手法,而內裡所包含所表達的感情才是真正能決定一首詩是否成功的標識。不精不誠,不能動人。
回覆列表
本人對詩的認識淺薄,說不好。總感覺過於直白的語言描述不是詩的味道。但也有例外,例如,有一首據說是張打油做的詩‘’江上一籠統,井口大窟窿。黑狗成白狗,白狗身上腫。:語言夠直白無雕飾了,大致押韻上口,也不怎麼合乎格律。但我覺得算是詩。描述中有影像啊,大雪茫茫的,讀了就浮現在眼前。現在有不少詩,你讀了也不懂,還不如這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