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孔乙巳

    這個問題問得比較籠統,那就按自己的理解說幾句。對於詩詞格律的認知,應該是詩詞創作者們根本繞不過去的問題。不知詩詞格律為何物的基本上選擇直接無視,創作的時候就難免隨心所欲率性而為。也許會產生像唐代詩人崔顥《黃鶴樓》那樣不拘泥於形式而以意境取勝的佳作,但大多數這種詩詞註定只會被掃進詩詞的垃圾堆,難以被大多數人認可和接受。

    時至今日,詩詞創作還要不要嚴格地遵守古詩詞對於格律的要求,能不能與時俱進另求創新和發展,這個問題該如何回答,還是應該從詩詞的發展脈絡檢視一番,理順思路,也許會有一個相對理性的看法。

    詩歌的源頭是《詩經》,裡面的大部分詩歌都是採集自民間的歌謠,多是四言體,有著非常廣泛的群眾創作基礎。接下來,作為雜言體的楚辭和漢樂府,對於五言七言體古詩的發展起著重要的過渡作用。到了南朝齊武帝永明年間形成的以講究聲韻偶對為特徵的永明體,就是唐代近體詩的雛形。經過隋唐的進一步完善發展,最終形成了嚴格意義上的格律詩。至於詞的發展,其實就是詩的變體,相對於詩以固定的五言七言為主,詞的句式參差不齊,所以長短句也是詞的別稱。

    總結一下,格律詩出現以前的詩歌統稱古體詩,格律詩出現以後的律詩和絕句稱為近體詩。這裡的近體詩是以當時唐代的時間點劃分而言,並非以我們現在所處的時間點而言。由此看來,詩詞的格律是詩詞不斷髮展和完善的結果,有其進步的意義,也符合音律方面的科學性,是詩詞藝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

    詩詞的巔峰在唐宋時期,元明清以後直到現在,詩詞的發展早已式幑,現在還在糾結是否要遵循古代的格律創作詩詞,多少顯得矯情。現代的白話文體系相較於文言文體系,前者語言詞彙冗長繁瑣,後者簡潔凝練。不同的語言環境,已經註定現代人的語言表達習慣偏重於大白話,反映在詩詞創作上同樣如此。不管你怎麼讀,很多詩都沒有那種詩的韻味,就好像喝白開水,平淡而無味。還有就是古今文字的發音差異,同樣讓現代人在詩詞創作時忍不住抓狂。這個具體表現在有些漢字韻母發音的變異和聲調平仄上的不同。

    對於優秀的傳統文化必須繼承發展,經過時間檢驗過的東西已經能夠證明其藝術的生命力。格律是詩詞的形,內容是詩詞的魂,有形無魂謂之行屍走肉,無形有魂謂之大家閨秀,有形有魂謂之國色天香。創作詩詞固然不必過於拘泥於格律,但是這都是有前提的,是不得已而為之,還須進行適當的補救。不管如何,創作時追求形神兼備是必須要堅守的信念,這個不管什麼時候都是適用的吧。

  • 2 # 孤雁長鳴512

    悟空老師,您問得比較含糊。你說的詩詞是一個十分寬範的概念,它既包括古代詩詞,也囊括了現代詩。難道現代的流行於全世界的自由詩就不是詩嗎?看來,你之所以這樣問,你是把現代詩排除在詩詞之外了,或者說,所謂格律韻轍早已在你腦子先入為主了。你們要提倡格律詩,讓人們的思想仍然束縛在舊時的格律韻轍之中在下並不反對,但反對干涉自由詩白話對中的思維和表現形式的自由。話又說回來,你如果說詞要不要格律韻轍,學生的回答當然是與大家一致的,一定得要!因為詞是按詞譜填寫的,當然且必須遵從詞譜平仄和押韻的要求,而詩,在中國古代也經歷了幾次變革才發展到現在,若要寫格律詩,你就得遵守格律詩的章法,你就得專研你的格律,寫得怎樣讓內行評說,若人家要用古詩比較整齊的格式來表達新詞意的內容,有的地方為了表達精確而不講尾字的平仄和韻腳,而他自己又一再申明不是寫的格律詩,那些大家還要拿該詩每句字數一樣,排列整齊為由去責備人家違背了格律詩的規定,不是強人所難,太求全責備得毫無根據了嗎?老實說,學生不想舉以下的例句,怕炸了鍋,但又忍不了連篇累牘的旁敲側擊,例子如下,上聯,橫眉冷對千夫指,下聯,俯首甘為孺子牛,其平仄排列是,上聯,仄仄仄仄平平仄,下聯,仄仄平仄仄仄仄。請問大師們,他這對聯平仄對的工整嗎?不是說上下聯的最後一個字不能同平或同仄嗎?這可是魯迅先生的名聯呀!學生講的重慶土音,不辯平仄,這是從商務印書館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出版的新華詞典上查得的,或許是自己看花了眼吧?這正是,千錘百煉挨不夠,千真萬確一對中!筆名杜鵬黃即孤雁長鳴

  • 3 # 鐵騎無聲

    格律是創作近體詩(律詩、絕句)和詞的規則。沒有規則,不成體統。恰如體育競賽,每個專案都有相應的規則。參賽人員也都會嚴格遵守。文學創作亦然如此,每種文體,都有規則,這是盡人皆知的淺顯道理。

    如果創作格律詩或填詞,就要按規矩嚴守格律。如果規矩和質量不能兼顧,就不寫格律詩。改寫古體詩和現代詩。又要寫格律詩,又不想守格律,那是強辭奪理!有人再三強調:格律是枷鎖、束縛作者的靈感.....。其實不值一駁,古往今來,嚴守格律的優秀作品燦若星河。我們不能兼顧,是自己功力不夠!

    當然,為了合乎格律,勉強拼湊一些乾癟無物、不知所云的東西,而沾沾自喜,更不可取!看過有些今人的“格律詩”。只能說勉強合律而已。儘管能“不論”的地方都不論了,還是不能恭維。

    順帶說一下:是否嚴守格律,和用什麼韻,沒有任何關係。有人以為:只有用平水韻才能嚴守格律,而使用新韻,就不能嚴守格律、甚不用守格律了。這是由於不懂詩詞格律而產生的錯誤認識。使用【中華新韻】創作近體詩和詞,一樣要按韻部押韻、一樣要按新韻的讀音確定平仄,一樣要按格律要求的平仄規矩佈局,一樣要遵守粘、對,和對仗…只不過就是新韻契合時音、科學、合理,使創作更加方便、省力,得心應手罷了。

  • 4 # 層城鵷雛

    格律是舊體詩詩人必修的一項基本功,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現代詩則沒有這種要求。許多人都錯誤地認為,格律限制了詩詞才情的發揮,詩詞當以意境為上,至於符不符合平仄並不重要。

    我是這麼認為的,格律裡的“格”指的是格式,也就是寫作詩詞時的公式和模板,“律”指的是聲律,包括聲調和音韻,畢竟詩詞都是吟唱出來的,要好聽才對得起大家的耳朵。如此看來,格律包括了四聲:平上去入;平仄:陰平和陽平屬於平,上去入屬於仄。押韻:詩歌偶數句末字押韻。對仗:律詩的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一些詞牌裡的句子也需要對仗。

    格律詩正是由於限制太多了,再加上新韻、舊韻之爭,一些人一時半會搞不明白,也懶得學習,但是又熱愛古風,就開始隨心所欲地寫了,他們的詩詞不過是古體詩而已。他們總是認為自己的詩詞文辭優美,意境高妙,為此沾沾自喜。我卻對此不以為然,詩詞有詩詞的要求,出律是詩詞的大忌。

    格律詩是長久以來發展而來的,最初並沒有格律一說,只有押韻,像我們所熟知的《詩經》,《楚辭》和魏晉詩,都不講究格律,到了唐朝,才形成了完美的格律詩,一直延續至今。崔顥的《黃鶴樓》乃是七律的雛形,杜甫善於七律,將七律給發揚光大了,到了李商隱時期,就形成了對仗精工,形式完美的格律詩了。這裡要說明一下,杜甫律詩裡的對仗多屬於寬對,並不精工。這也正是李商隱被稱為“七律聖手”的原因所在。

    格律詩繞不開的一個話題就是意境,當詩詞格律與意境發生了矛盾的時候,究竟是平仄更重要,還是意境更重要,“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我覺得格律是基礎,格律更加重要。

    詩詞是一種文字遊戲,格律是一種人為的規定,當你覺得格律妨礙你才華發揮的時候,你可以寫古體詩,比如古樂府和歌行體,只要你有才華,你有語言天賦,你依舊可以寫出優美的詩詞來。

  • 5 # 綠葉小杏

    中國的這些古董沒絕跡當然是好事,可以看做古詩詞的標本吧。本來古詩詞都不是主流,受眾有限,你再戴個鐐銬,為了音律拼湊詞藻,弄得語言晦澀難懂,連意思都整不明白,還談什麼音律。所謂平仄好像成了古詩詞的商標,不管你再優美,沒這個商標,也難入大雅之堂。其實,帶上這些商標的東西,除了自欺欺人和互相吹捧,浪費資源外,沒有任何意義。它偏離了唯物主義路線,不以美為目的,完全功利化。和有些現代新詩一樣,成了皇帝的新裝。其結果,也就是廢紙簍裡多了幾張廢紙而已。有人說音律重要性大於意境,十分可笑,那不是驢子叫喚嗎?當然,詩作者儘可能的把音韻弄得上口一些是應該的,但也不是為了某個死律整夜的戴著花鏡扒拉康熙字典。現代社會了,太固執就必然會被掃入垃圾箱。說這麼多,肯定有人會罵我,說我是自己不懂上不了檯面。其實咱也懂,就是覺得沒啥意義。我算過了,就算隨便寫,咱也有一大半沒出律。就出律一小半,有啥要緊?寫詩不就圖個樂和嗎?

  • 6 # 又看雲起時

    格律詩發展到今天,已成為小眾文化。既是小眾文化,就無須讓人人參與。只需要有詩才且嚴守格律的人去玩,對那些不屑規矩又天馬行空的人去玩現代詩、梨花體、蕩婦體等即可。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格律詩如跳芭蕾,必須用腳尖。你不想用腳尖去跳,那你可以離開,去跳現代舞民族舞或其他廣場舞等等,沒必要去改變芭蕾舞的跳法。

  • 7 # 幸福至上9251

    主席當年提到過疑慮,指出青年人因視野,積澱侷限不適合涉獵格律,生搬硬套不免流於空洞乾癟,而中年隨著工作,需要,學習,鑑賞能力得到提高,行萬里路讀萬卷書,言之有物,在意境和格律上,水到渠成輕鬆駕馭,所以與時俱進,走進生活,繼往開來。

  • 8 # 老街味道

    問題:大家對詩詞格律怎麼看?

    ..............

    前言

    格律詩誕生於南北朝齊梁時期,成熟於初唐時期。格律不是在唐朝一下子出現的,如同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一樣,也是經過漫長的演變而形成的一套規則。

    關於格律詩的演變過程,可以看我的這篇文章:

    《老街詩詞閒話132-十分鐘說明白學習詩詞不可不知的格律詩進化過程》

    一、詩詞格律 不是衡量作者創作水平的唯一工具

    詩有古體近體之分

    詩有古體詩,不講究格律,南北朝永明體出現以前的詩都是古體詩,這時候的古體詩是自然產生的。

    永明體詩人的作品中,格律詩佔比多於唐朝詩人的格律詩佔比。因為在唐朝,很多詩人有意作古體詩,例如杜甫的三吏三別,李白的蜀道難、將進酒,白居易的長恨歌、琵笆行、賈島的尋隱者不遇等等,

    所以說,古體詩與近體詩都有無數優秀的作品傳世,一首詩是否符合格律不是衡量詩歌水平的唯一工具。

    二、創新 不是不學和不懂格律的理由

    相聲講究四門功課,說學逗唱,格律詩講究四門要素:平仄、押韻、對仗、黏連。這四項往往會讓初學詩的顧此失彼。

    另外,詩詞的創作已經被摒棄在教學之外,所以學習格律詩完全是愛好和自覺。

    因此會有不少人淺嘗則止、半途而廢,甚至有不少根本不懂格律的人鼓吹創新,老街自己以為,無論什麼創新,一定要在繼承的基礎上,根本不懂的人去創新是“偽創新”;如同相聲界的公式相聲一樣,懂和不懂是兩個世界。

    阿爾法狗戰勝了李世石以後,大家都知道了ai的厲害,但是ai依舊是在圍棋的規則中下棋,而且阿法狗是深度學習了圍棋的定式、招法,並存貯了幾乎所有在世的棋譜。在和柯傑、李世石的對弈中,阿法狗下出了不少令人不可思議的招數,這才是創新。

    三、詞 是必須符合格律的

    沒有不符合格律的詞,把填詞當作填空是初學者的誤會,不會作格律詩的人當然不懂作詞。

    不符合格律的“詞”可以勉強看作是古體詩,但是古體詩也是有要求的《老街詩詞閒話08-古體詩可以不講平仄只押韻嗎?》,如果不符合古體詩的押韻規則,那麼這種“詞”連古體詩也算不上,只好當作現代詩了。

    結語

    另外,不是懂了格律就是會作詩了,格律只不過是簡單的九九乘法表,離方程式還遠著呢。

  • 9 # 無聊到巔峰

    這個問題已經是談爛了的問題了。

    正常來說,在一定層次之內,格律等問題是完全不需要談的。而真的要去談格律的人,如果不客氣的講,淨是些一無所知的人。

    舉個例子,數學有自己的語言,那是公式、定理;詩詞也有自己的語言,那就是聲律、文言。然則之於數學,鮮有人提“關於這個公式怎麼看?”、“公式如何創新?”、“不要被公式、定理約束思維?”,而到了文學、詩詞,就全是些“格律只是束縛”、“詩詞是遵循真感情的”之類的問題?這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首先得說明白的事是:詩詞文章在古代就不是什麼普世的東西。因為“文化人”在古代是稀有物種,除了那麼一小撮人,剩下的都是不識字的-----連字都不認識還敢談詩詞、談格律?所以古代對於詩詞都是由文人中水平高的人來品定;但現在不同,現在是個人都敢談詩詞,為何?大家都識字了,覺得自己聰明瞭:憑啥就你們能談詩詞?“詩詞歌賦,寧有種乎”?

    之後問題便來了:寫詩詞、談詩詞的人中,外行遠遠多過內行。所以相互流傳的只能是“詩詞有茶香”、“美景賦詩篇”等等大部分人接受的東西.....至於看不懂的東西,就統統不好了吧--反正大家都是這樣,你肯承認你不懂嗎?

    其次再來談格律,然而也沒什麼好談的。就好像數學沒必要去談公式、音樂沒必要去談音調一樣-----詩詞不學格式、聲律你憑什麼就說你寫的是詩詞?憑的是無知者無畏麼....對著這部分人講這些東西是毫無意義的。

    最後再談談格律,這裡是對著能聽懂的人講的。

    1.格律與詩詞是一體的。古體詩只講押韻;近體詩則又分了平仄;詞又分了上去入陰陽濁輔,這種過程是不斷髮展、完善的過程。

    2.歷代聲韻體系都有變化,但大家都約定俗成的使用了同樣的“語言”來創作詩歌----那就是“雅言”和“官話”。

    3.詩用平水韻、詞用詞林正韻並不是泥古,而是文化斷層。

  • 10 # 海天雲燕HY

    出聯雖多好的少,

    對聯更是多為草。

    平仄對仗都不講,

    意境全無何處找?

  • 11 # 大中華AAA

    老問題了,不想多敘說。本人寫近體詩,每首必遵格律規範來寫,感受是,恨劉朗才盡不能句句滿意,首首味濃,精品更難求得一二,更未敢想突破格律之事。何況,想突破的話就直接寫自由體詩了,隨心所欲,放任表達主題,也曾憑自由體詩在省市級獲獎。因此,我的觀點是,要寫近體詩詞,就按格律規範來認真寫,並努力用平水韻寫。否則,要想自由發揮,就乾脆寫自由體詩,詩詞兼顧,長短自取!故又何必因“掛羊頭賣狗肉”而去爭什麼破格律之理呢?當然,也不排除自己那天突然能寫出個《黃鶴樓》式的千古佳品來,哈哈,但願如願吧!但到時再談破格律之事也不遲,反正現在是不敢的!

  • 12 # 司浩中13579

    村夫不隱瞞愛好喜歡格律詩。可能是觀念陳舊吧,特別偏愛唐宋至今(近年網路新規概不在內,事實上村夫並不認可這些所謂的新規)的一些寫作規則。遠古時代的唐宋八大家等及近代的魯迅、章仕釗、(章含之的父親)王季範等文學巨匠的作品村夫愛讀……魯迅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此聯平仄沒有問題,象魯迅這樣的文學大家敲定的句子有平仄問題?空穴來風吧?“指”讀三聲是仄聲,而“牛”讀二聲為平聲,這不是很合則嗎?至於我的看法當然是傾向古今文學巨匠的規則。人家那一套實際實用嘛!

  • 13 # lxpdq

    弱弱地問一句:格律詩為什麼不太認可新韻(往往要求標註)?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語言勢必也隨之變化。古詩也分古體詩、近體詩。我想,之所以稱之近體詩,是因為語音變化了,故,韻也適而應之。中華通韻好像反而成了雞肋。

  • 14 # 一翁16

    老詩詞牌名名目繁雜,讓現代人力不從心,為表達快捷順暢,多用二十八字,四個標點。只求語句押新韻,其他就大山放牧。讓牠自由。僅此而已!

  • 15 # 一野村夫閒江月

    文化是為大眾服務的,只要大家開心喜歡就行就是好東西,何必那麼多枷鎖?畢竟時代不同了,人們的認知在進步社會在進步不要拿舊的東西來束縛人們的思想。百花齊放才是春,一枝獨秀易夭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人性最惡一面:見不得別人好”你認同這句話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