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9
回覆列表
  • 1 # 仁己及人

    文明最顯著的特徵就是道德。有道德的地方就開始有了文明。沒有道德的一切文明其存在不具備可持續性。所以一個文明被稱之為文明。典型特徵是一定要具備道德。

    文明社會所需要賴以生存的幾個方面,農業社會依賴的是孝禮文化。這樣才能有源源不斷的組織性和生產力。而商業社會依賴的是信義文化。作為任何的人類社會,都需要依賴的是仁文化。在這種文化中,農商業才能不斷推陳出新,不斷升級。才會有穩定的內生性來源,這樣才能不斷髮展。

    兩個典型的實驗,是美國和瑪雅帝國。美華人剛去新地盤的時候什麼也沒有。但在美國內部,仍然有公約道義,美國依賴這種組織的能量爆發出了極大的能量,尤其是恪盡職守,忠勇仁慈的清教徒,而瑪雅帝國龐大,卻仍然有者活人祭祀等東西。一成一敗,結果很清楚

  • 2 # 野駱駝9777

    文明,特徵:

    一個民族的文明跟普通文明和高階文明還有區域性文明和世界文明之分。

    普通文明;

    社會基本穩定,人民文化程度整體不高。富裕指數增長緩慢,整體上也會有微弱的進步。但也算加入了文明社會範籌。

    高階文明

    社會達到極大富有。生活秩序井然有序,文化水平程度很高,人民的幸福指數明顯提升,物質基礎雄厚。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雙雙進入普通百姓生活裡。社會公德和社會意識被廣大人民所接受。沒有爾虞我詐坑蒙拐騙達到天下大治,成為真正理想的文明社會

    區域性文明和世界文明;

    在以前200多年到19世紀末,資本主義在世界上成為了文明的象徵。一段時期歐洲少數資本主義國家,成為了人們崇拜的文明世界。經濟強盛,社會達到極大富裕,可就是他們好景不長,靠掠奪侵佔剝削壓榨等等邪惡手段最終導致兩次世界大戰的發生。極大地削弱了資本主義勢力。共產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應勢而生同時,也給動盪的世界帶來了光明人人追求平等地位社會人因此達到了一定和諧程度同時帶來了科技創新發展生產力迅速提高半個多世紀的和平社會秩序明顯得到了顯著改善國無大小,一律平等!世界大同,命運共同體,世界千年計劃等等一系列全世界共同文明發展的大議題,相繼得到世界廣大愛好和平國家的認同。

    現在世界大文明格局已經確定,成為現實,一定不會遠!

    ❤️❤️❤️❤️❤️

  • 3 # 123勇敢向前

    文明”是人類社會的進步狀態和理性社會體系。文明內涵具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文明”涵義是文化發展積極成果的總和,是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風尚,表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達到較高的水平。狹義的文明是指與野蠻相對的理性的社會體系。人類整體守護著的文明是指廣義的文明。

    文明是具有內在結構的有機整體。從內容上看,人類文明發展的內在動力是主客體矛盾。主體在解決和自然客體、社會客體及人類客體的矛盾過程中,產生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在處理人與自然、社會的關係中創造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從空間上看,分佈在不同區域的人類群體,文化內容和生活方式不同,從而產生不同文明型別。從發展過程看,人類走出矇昧和野蠻狀態的“自在期”後,進入以農耕文明和工業文明為標誌的“自為期”,隨著資訊文明的發展尤其是階級社會的終結必將步入“自由期”。

    其中的物質文明是人類改造自然界的物質成果,它表現為人類物質生產的進步和物質生活的改善。政治文明是指人類社會政治生活的進步狀態,是人類在政治實踐活動中形成的文明成果,包括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傳統、政治結構、政治活動和政治制度等方面的有益成果。政治文明的核心內容是民主發展的積極成果。精神文明是指人類在改造自然和社會過程中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的總和,體現了人類精神生產和精神生活的發展水平

  • 4 # 王松林

    你提的“文明主要特徵是什麼?”這個題目範圍太大。文明特徵太多了。有人類文明,史前文明,語言文明等,五花八門,一時,無法作出太多的回答。/現在,我們把話題縮小一點,就談談個人文明有哪些特徵。好嗎?因為這是關係到每一個人:

    一、文明禮儀:文明禮儀不僅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也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更是城市的素養、更是國家的臉面。所以,我們作為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就更應該用文明的行為舉止,合理的禮儀來待人接客。這也是弘揚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徑。

    二、公共禮儀。比如在影劇院裡,觀眾應儘早入座。如果自己的座位在中間應當有禮貌的向已就座者示意,請他(她)讓自己透過;透過讓座者時要與之正面相對,切勿讓自己的臀部正對著人家的臉,這是很失禮的。應注意衣著整潔,即使天氣炎熱,也不要袒胸露腹,在影劇院千萬不可大呼小叫,大聲喧譁,應把手機調成震動或關機,也別把影院當成小吃店大吃大喝;演出結束後觀眾應有秩序地離開,不要推搡。

    三,圖書館閱覽室,①要注意整潔,遵守規則。不能穿汗衫和拖鞋入內。就座時,不要為別人預佔位置,查閱目錄卡片時,不可把卡片翻亂或撕壞,或用筆在卡片上塗抹劃線。②要保持安靜和衛生。走動時腳步要輕,不要高聲談話,不要吃有聲或帶有果殼的食物,這些都是有悖於文明禮貌的。

    四,乘車禮儀:1)、騎腳踏車:要嚴格遵守交通規則。不闖紅燈,騎車時不撐雨傘,不互相追逐或曲折競駛,不騎車帶人。遇到老弱病殘者動作遲緩,要給予諒解,主動禮讓。2)、乘火車、輪船:在候車室、候船室裡,要保持安靜,不要大聲喊叫。上車、登船時要依次排隊,不要亂擠亂撞。在車廂、輪船裡,不要隨地吐痰,不要亂丟紙屑果皮,也不要讓小孩隨地大小便。3)、乘公共汽車:車到站時應依次排隊,對婦女、兒童、老年人及病殘者要照顧謙讓。上車後不要搶佔座位,更不要把物品放到座位上替別人佔座。遇到老弱病殘孕及懷抱嬰兒的乘客應主動讓座。

    五,旅遊觀光禮儀1)遊覽觀光:凡旅遊觀光者應愛護旅遊觀光地區的公共財物。對公共建築、設施和文物古蹟,甚至花草樹木,都不能隨意破壞;不能在柱、牆、碑等建築物上亂寫、亂畫、亂刻;不要隨地吐痰、隨地大小便、汙染環境;不要亂扔果皮紙屑、雜物。

    六,賓館住宿:旅客在任何賓館居住都不要在房間裡大聲喧譁,以免影響其他客人。對服務員要以禮相待,對他們所提供的服務表示感謝。

    七,飯店進餐:尊重服務員的勞動,對服務員應謙和有禮,當服務員忙不過來時,應耐心等待,不可敲擊桌碗或喊叫。對於服務員工作上的失誤,要善意提出,不可冷言冷語,加以諷刺。

    八,見面禮儀:1)握手禮。握手是一種溝通思想、交流感情、增進友誼的重要方式。與他人握手時,目光注視對方,微笑致意,不可心不在焉、左顧右盼,不可戴帽子和手套與人握手。在正常情況下,握手的時間不宜超過3秒,必須站立握手,以示對他人的尊重、禮貌。握手也講究一定的順序:一般講究“尊者決定”,即待女士、長輩、已婚者、職位高者伸出手來之後,男士、晚輩、未婚者、職位低者方可伸出手去呼應。若一個人要與許多人握手,那麼有禮貌的順序是:先上級後下級,先長輩後晚輩,先主人,後客人。

    九,鞠躬禮。鞠躬,意即彎身行禮,是對他人敬佩的一種禮節方式。鞠躬時必須立正、脫帽、行禮,或是邊鞠躬邊說好聽的話。鞠躬前視對方,以表尊重的誠意。

    十,致意。致意是一種不出聲的問候禮節,常用於相識的人從各種場合打招呼。在社交場合裡,人們往往採用招手致意、欠身致意、脫帽致意等形式來表達友善之意。

    十一,儀容儀表禮儀:儀表是指人的容貌,是一個人精神面貌的外觀體現。一個人的衛生和修養習慣。服飾、形象與保持端莊、大方的儀表有著密切的關係。

    十二,個人衛生:衛生是儀容美的關鍵,是禮儀的基本要求。不管長相多麼標緻,服飾多麼華貴,若蓬頭垢面,滿身異味,那必然破壞一個人的外在形象。因此,每個人都應該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做到入睡起床洗臉、腳,早、晚飯後勤刷牙,經常洗頭又洗澡,講究梳理和勤更衣勤洗手等個人的衛生。不要在人面前打掃個人衛生。

    比如剔牙齒、掏鼻孔、挖耳屎、修指甲、搓泥垢等,這些行為都應該避開他人進行,否則,不僅不雅觀,也不尊重他人。與人談話時應保持一定距離,聲音最好不要太大,對人口沫四濺。

    十三,穿著服飾:服飾反映了一個人文化素質之高低,審美情趣之雅俗。具體說來,它既要自然得體,協調大方,又要遵守某種約定俗成的規範或原則。服裝不但要與自己的具體條件相適應,還必須時刻注意客觀環境、場合對人的著裝要求,即著裝打扮要優先考慮時間、地點和目的三大要素,並努力在穿著打扮的各方面。

    十四,言談。言談作為一門藝術,也是個人禮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禮貌:態度要誠懇、親切;聲音大小要適宜,語調要平和沉穩;尊重他人。2)用語:敬語,表示尊敬和禮貌的詞語。如日常使用的“請”、“謝謝”、“對不起”等,第二人稱中的“您”字等。初次見面為“久仰”;很久不見為“久違”;請人批評為“指教”;麻煩別人稱“打擾”;求給方便為“借光”;託人辦事為“拜託”等等。要努力養成使用敬語的習慣。如今,中國提倡的禮貌用語是十個字:“您好”、“請”、“謝謝”、“對不起”、“再見”。這十個字型現了說話文明的基本的語言形式。

    十五,儀態舉止。1)談話姿勢:談話的姿勢往往反映出一個人的性格、修養和文明素質。所以,交談時,首先雙方要互相正視、互相傾聽、不能東張西望、看書看報、面帶倦容、哈欠連天,否則,會給人心不在焉、傲慢無理等不禮貌的印象。2)站姿:站立是人最基本的姿勢,是一種靜態的美。站立時,身體應與地面垂直,重心放在兩個前腳掌上,挺胸、收腹、收頜、抬頭、雙肩放鬆。雙臂自然下垂或在體前交叉,眼睛平視,面帶笑容。站立時不要歪脖、斜腰、曲腿等,在一些正式場合不宜將手插在褲袋裡或交叉在胸前,更不要下意識地做些小動作,那樣不但顯得拘謹,給人缺乏自信之感,而且也有失儀態的莊重。3)坐姿:坐,也是一種靜態造型。端莊優美的坐,會給人以文雅、穩重、自然大方的美感。正確的坐姿應該:腰背挺直,肩放鬆。女性應兩膝併攏或兩膝合併傾斜;男性膝部可分開一些,但不要過大,一般不超過肩寬。雙手自然放在膝蓋上或椅子扶手上。在正式場合,入座時要輕柔和緩,起座要端莊穩重,不可猛起猛坐,弄得桌椅亂響,造成尷尬氣氛。不論何種坐姿,上身都要保持端正,如古人所言的“坐如鐘”。

  • 5 # 吃貨賣嘟嘟

    人類文明史應該從文字出現開始算起。以上兩點中,都可以採納~~至於中國的文明史也應該從文字出現的年代開始記數,但國內學術界目前尚未有明確的論斷說明中國文字出現的具體時間,而且這似乎是很難去解決的歷史難題。。。

    個人認為,夏朝的建立只是標誌著中國的奴隸社會進入了一個在大統一的環境下發展的時期,而在夏之前早已有了奴隸制度的部族。其不同點在於兩者發展速度的不同,我們都知道,在和平統一的環境下,科技(特別是有關民生的)的發展速度將是飛快的,就好比中國的唐代。

    顧而,文字的出現與使用才該是文明的起點。只有文字才能起到最基本的傳承早期文明發展成果的功用並被後輩發揚,形成多樣化的文明。

    從史前考古的內容上講~我認為,第二個觀點也有其合理性~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學者對文明形成的標誌的認識,多集中於文字、青銅器、城址等,並將其稱作“文明的要素”。對文明起源研究,往往成為對這些“文明要素”的追溯。但是,縱觀世界各古老文明,可以看出,上述要素在各文明中都非缺一不可,倒是好幾個文明都缺乏其中的某一項。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到底文明形成有沒有統一的標誌?如果有,那麼標誌是什麼?中國學者中,很多人根據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提出的“國家是文明社會的概括”的著名論斷,提出以國家的出現作為文明形成的標誌。但是,如何在沒有文字明確記載的情況下,透過考古資料來判斷是否出現了國家,是一個尚未形成共識的問題。這個問題既是一個理論問題,也是一個實踐問題。我認為,文明可以分為文化的和社會的兩個方面。文化的方面又可以分為物質的和精神的兩部分。決定文明性質的,是文明的社會層面,也可稱為“制度文明”或“政治文明”。也就是社會的結構、官僚機構的出現、強制性權力的形成、維護統治秩序的一系列制度的建立,也就是國家的出現。而判斷國家是否出現,根據中國的資料,應當是看是否出現了反映專制權力形成的那些遺蹟和遺物,如面積達數百萬平方米的大型城邑的興建所表現出的對大量人力的組織和協調,規模巨大的宮殿或宗廟的興建所反映的對王權的強化,規模大且隨葬品豐富的顯貴墓葬所表明的社會貴賤貧富的懸殊差別,製作精美的各種“禮器”所體現的等級制度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這些都應當是國家出現的最為直接的物化表徵。至於青銅器製作、文字的使用等,則是中華文明在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的表現。任何文明儘管其文化發展的表現會各有不同,但無一例外都是以權力的強化及其結果———國家的出現作為基本特徵的。因此,權力的強化和國家的出現應當是世界上各個古代文明的共同特點。對文明起源的研究,應當以對權力形成發展過程的考察為重點。判斷一個社會是否進入了文明社會,也應當以此為基本標準。

  • 6 # 雅語

    很顯然,文明最主要的特徵就是道德。也就是說,一個地方只要有了道德,它就開始有了文明。似乎,沒有道德的一切文明存在,它都不具備可持續性。所以,一個文明被稱之為文明,其典型的特徵,就是一定要具備道德。

    文明社會所需要賴以生存的幾個方面,農業社會依賴的是孝禮文化,只有這樣才能有源源不斷的組織性和生產力。而商業社會所依賴的則是信義文化。但,作為任何的人類社會,大家需要依賴的則是仁文化。

    當然,任何社會都是經濟、政治和文化的三維結構,當一定形式的文化實體內在於社會的三維結構之中時,便構成三維的社會整體文明。從文化的“實體性”看,三維文明必然是實體性的——即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若從文化的“過程性”來看,三維的社會整體文明必然呈現出動態過程性——即古代文明、近代文明、現代文明的相繼出現。

    隨著文化從傳統到現代的歷史變遷,文明也從古代沿革到現代。雖然是兩種形式的轉化,卻發生在同一歷史過程中。我們似乎從中找到了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關係,但這種關係只是理論上的前後邏輯聯絡,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處理好這一關係,將傳統文化要素歷史地轉化為現代文明實體文明,是有史以來沉澱下來的,有益增強人類對客觀世界的適應和認知、符合人類精神追求、能被絕大多數人認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發明創造以及公序良俗的總和。

    文明,是使人類脫離野蠻狀態的所有社會行為和自然行為構成的集合,這些集合至少包括了以下要素:家族觀念、工具、語言、文字、信仰、宗教觀念、法律、城邦和國家等等。

  • 7 # 公益趙盟

    文明最主要的特徵是各種文化相生相溶,既有共性基礎,又有個性特點,相互促進,結伴而行,最終達到天下大同,美美與共!

  • 8 # 布古影視

    一脈相承,階段明顯。中華文明是一脈相承、連續發展的,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某一階段的能量耗盡了就會起變化,變化了血脈就暢通,再接著生長、發展,如此螺旋式上升,使中華文明生命力不絕、延續至今,正所謂“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中華文明的發展雖有階段性,但沒有間斷和轉移。我們今天還能讀懂數千年前的文獻資料,古代經書上的格言警句還活躍在我們的日常用語中。在歷史演化中,中華文明的中心有過多次遷移,但整個歷史都上演在歐亞大陸東部這塊廣袤的大地上。我們居住的村舍下面,也許就是某個王朝宮殿的遺址;我們無論走到哪裡,都有一種揮不去、抹不掉的深沉歷史感。今天貧窮落後的地方,歷史上也許一度鼎盛。一塊石碑、一棵古樹、一座山峰、一條河流,往往是歷史的見證,仍有故事在民間流傳,彰顯著深厚的文化積澱。生於斯、長於斯的中華兒女,世世代代生息繁衍,在生活實踐中自覺或不自覺地傳承著中華文明,並不斷賦予其新鮮氣息。

    逐漸累積,遺產豐富。中華文明不曾間斷,主要靠文明不斷累積。這種累積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由文字記載而形成的大量書面文獻資料;二是眾多的實物,包括器物、遺蹟、遺址等。前者如歷史文獻,數千年文明連續不斷地記錄在史籍中,僅正史就有25部之多,還有《通典》《文獻通考》《通志》等大量的“政書”以及野史、筆記等。中華文明就在這浩如煙海的歷史典籍中儲存著,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本身就是一種高度發達的文明現象。後者如考古資料,20世紀以來的大量考古發現,使中華文明尤其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有了越來越清晰和確切的實物證明,這是十分了不起的。除此之外,還有口口相傳的文化傳統、各地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等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孔子的形容故友重逢的快樂的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