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追花精靈
-
2 # 勞改農場那些事
清明節,江浙一帶是“暮春三月,草長鶯飛”的好時節,恰逢清明,所以有郊外踏青和上山掃墓的戶外活動習俗。江浙人掃墓不指定清明節這一天,可提前,有的甚至可以拖後幾天。主要看天氣晴和,心情舒暢,即可提前上山到陵園、墓廬、祖墳鋤草插花,擺上祭品,點起香燭,放起鞭炮,祭祀一番。有的還送上花圈,那山間白色的花圈點綴著青草綠樹,天地間好像蒙上一層淡淡的哀思。
江浙人清明節期間有一種特殊的食物,叫“青團”。是用新鮮的艾葉,蕨菜等野菜搾汁,把墨綠的鮮汁和上糯米粉,再蒸熟後即可食用,十分美味。
-
3 # 山野遁士
清明,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又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至今已流傳了兩千多年。遠在春秋時代,中國勞動人民就運用圭表測量日影的方法,定出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四個節氣,到了秦漢時代,又確立了二十四節氣,其中便有了清明節。清明節在每年陽曆四月五日前後,正值春意盎然,萬物競發,春耕春播的大好時節。古人曾用“和風吹綠柳,細雨點紅花”的詩句讚美清明節前後的景象。清明節,又稱“思親節”。這天,中國廣大地區有踏青掃墓、追念先人的習俗。人們為了紀念已故的親人,清明節前後要修整墳墓,或載植長青樹,或插上死者生前喜愛的花木,以表哀思。唐代詩人杜牧曾寫下膾炙人口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節歷來又是民間遊春踏青的好時節。宋代詩人吳帷信: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揚柳屬流鶯。繪聲繪色地反映了古人踏青遊春的歡樂情景。我們這裡清明掃墓,祭奠,染彩蛋,插柳枝。
-
4 # 築造夢想家
清明節節慶食物多著呢,今天就為大家盤點幾個,控制好自己的口水哈
1、青團: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風俗習慣。青糰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糰子。糰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糰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
2、艾粄:客家人有句老話,叫“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清明節客家人必備的傳統小食。首先是將採摘回來的鮮嫩艾草洗淨,放鍋中煮熟後撈起,瀝乾水份,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備用。然後將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細越爛越好。艾草泥剁好後,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齊和拌成團。然後把準備好的芝麻、眉豆、花生等餡料包進麵糰裡,再封口捏成圓形、長形等形狀,放入鍋中隔水蒸15-20分鐘後即可出爐。
3、烏稔飯:烏稔飯是清明食俗,而清明食俗也不能不提到畲家的“烏稔飯”,因為閩東是畲族聚居地。烏稔飯又名烏米飯,每年三月初三,畲族人家家戶戶煮“烏稔飯”,並饋贈漢族的親戚朋友,久而久之,當地的漢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時食“烏稔飯”的習俗。特別是柘榮縣民間,每年都須用“烏稔飯”祭祀,可見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民族和睦相處的大家庭。
4、暖菇包:是一道美味可口的名點,屬於閩菜系。福建泰寧縣民間每年在傳統的“春社”這一天,農村家家戶戶大做暖菇包,以敬土地神,祈求五穀豐登。這天遠近的親朋好友都相互往來品嚐,這種習俗流傳至今。
5、饊子:中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中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現在流行於漢族地區的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饊子大方灑脫,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緻,多以米麵為主料。
6、雞蛋: 民間習俗認為,清明節吃個雞蛋,一整年都有好身體。清明節吃雞蛋其源起是先秦時代某些地區有禁火習俗,多日的禁火寒食,煮熟的雞蛋是度過這一時期的最好的食品儲備。清明節這天雞蛋除了吃,還可以玩,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畫蛋”,另一種則是“雕蛋”。畫的五顏六色雞蛋可以吃;而“雕蛋”則僅供玩賞。
7、子推饃:稱老饃饃,是山西省清明節傳統美食。類似古代武將的頭盔,重約250—500克。裡面包雞蛋或紅棗,上面有頂子。頂子四周貼面花。面花是麵塑的小饃,形狀有燕、蟲、蛇、兔或文房四寶。圓形的“子推饃”是專給男人們享用的。已婚婦女吃條形的“梭子饃”,未婚姑娘則吃“抓髻饃”。孩子們有燕、蛇、兔、虎等面花。“大老虎”專給男孩子吃,也最受他們喜歡。 父母用杜梨樹枝或細麻線將各種小面花串起來,吊在窯洞頂上或掛到窗框旁邊,讓孩子們慢慢享用。風乾的面花,能儲存到第二年的清明節。
8、薄餅:每逢清明節的早上上山祭祖,祭完祖回家之後, 人們都會用薄餅作為午餐,現在物質生活多樣化,人們受香港祭祖風俗影響,備有“燒金豬”、“燒鴨”、“燒鵝”、“蛋糕”之類的祭品。
9、樸籽粿:製作樸籽粿,首先將樸籽樹葉和果實(核)搗爛,與大米舂成粉末,然後發酵再配糖,最後再用陶模型蒸或梅花模型蒸熟而成。一般樸籽粿有梅花型和桃型兩種,也有叫碗酵桃的。蒸熟的樸籽為草綠色,個個咧開嘴大笑,總是給人春天很美好的感覺。粿品呈淺綠色,味甚甘甜,據說吃了還可解積熱,除疾病。
10、子福:山西、陝西等省漢族食品。麵粉包上棗、豆、核桃等,外層放一雞蛋,周圍盤上面蛇,用蒸籠蒸熟即可。原用於清明節上墳祭祖,祈求子孫有福。祭墳時用一個大子福,祭完後全家分吃。孃家每年都要給出嫁的女兒送一個子福。女兒初嫁的第一個清明節,孃家要特製一對子福送給女兒女婿,女兒便抱著子福到婆家祭祖、認祖宗。現已成節日食品。
11、芥菜飯: 清明時節,閩東各地無論城鄉,大多有吃芥菜的食俗。據說每年二月二吃了用芥菜和大米混煮的“芥菜飯”可以終年不長疥瘡。也有在三月三,煮泥鰍面祭祖送人習俗。
12、蒿子粑粑:主要食材有白蒿(「釋名」蔞蒿)、米粉(安徽一帶做蒿子粑粑幾乎不加糯米粉)、臘肉、蒿葉。其不僅是舒城桐城一帶膾炙人口的特色美食,更是承載著鮮為人知的千年文化資訊。用清明前後才有的一種艾草的汁拌進按比例配好的糯米/粘米/麵粉裡,手工揉勻,再根據各人喜好包裹進不同的餡料蒸制而成。
-
5 # 咕咚健康
華人的飲食文化,其實有其最基本的原因.先不說三月三吃蛋吧,端午吃粽子,鴨蛋,喝雄黃酒,中秋吃月餅,春節吃年飯,元宵節吃元宵,這裡注意兩點,一是這些節日基本是分佈均勻的,過一段時間一個.第二都離不開吃點什麼.這是因為,在幾千年的中國歷史上,多數年份物質是比較匱乏的,一般都不可能有什麼好吃的,也就是營養通常是不足的.長期的營養不足就會影響生存,於是需要一個充分的理由來吃些平時捨不得吃的東西.加之農曆三月三這一時期正是雞生蛋的高峰期,蛋多了,要買的話也價錢不高,所以要"擴大內需",自己吃掉一些,一舉兩得.
寒食、清明節裡鬥雞子(卵)之戲,真正的源起,應該還是歸於先秦時代某些地區的禁火習俗,多日的禁火寒食,煮熟的雞蛋無疑是度過這一時期的最好的食品儲備。再者清明日的郊遊踏青,熟雞蛋也是便攜的食品。事前的撞擊剝皮,難免引起孩童兩兩相撞的興趣。
倘若要探究清明節裡吃雞蛋、撞雞蛋的象徵意蘊,其中應該還寄寓著人們對於對於生命、生育的敬畏與崇信之情。雞蛋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是生育與生命的象徵。傳說,開天闢地的盤古在雞蛋中化孕“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藝文類聚》),商的始祖契為“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史記》)而生,秦始祖大業也是“玄鳥孕卵,女吞之”受孕(《史記》)。民間習俗,婦女生孩子後,給四鄰八舍報喜訊,送的不也是雞蛋嗎?清明的祭祖掃墓,其中不也有慎終追遠的生命意識嗎?春季裡萬物化育,是生命的季節,諸多民俗事象都在深層的生命意蘊上暗合。
據說吃了這時煮的雞蛋,就一年不會頭痛。這個風俗是怎麼傳下來的呢?傳說古代孝感一帶屬雲夢澤之一部分,是一片水鄉澤國,人們都以打魚為生。因為人們天天在湖裡吹湖風,得了頭痛病。一天,嘗百草的神農路過雲夢澤,看到一些人因頭痛在湖灘上打滾。神農很可憐他們,就到處找草藥,為這些人治頭痛病。可是什麼藥吃了也無效。三月初三這一天,神農從山上撿來幾個野雞蛋,又挖了一大把地菜,拿到船上煮給人們充飢。人們吃了用地米菜煮的雞蛋後,忽然感到頭不痛了。後來,三月初三吃地菜煮
雞蛋就成了習俗,一直沿續至今。
清明吃雞蛋,如同端午節吃粽子一樣重要。節蛋,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畫蛋」,另一種則是「雕蛋」。前者可吃,後者則僅供玩賞而已。然而,也有種說法,在掃墓時,將白煮蛋在墓碑上打碎,蛋殼丟在墳上,象徵「脫殼」,已示生命更新,希望子孫皆出人頭地
參考資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756716.html
-
6 # 依林1L9Z
清明時節踏青,吃烙餅加生菜,炒雞蛋也行,再就是炸醬麵,拌黃瓜絲,蒜泥,最具春天的味道。
-
7 # 79年的雙魚
節氣性飲食除了雞蛋沒有其他特殊的,我記得小時候是有個風俗是在門口插柳條,不知記錯沒
-
8 # 雁南飛156497567
門口插柳條兒、吃雞蛋、中午要吃冷盤,用豆芽、菠菜拌的冷盤
-
9 # 漢堡漢不漢
東北這邊,一般還會吃小蔥,白露蔥,取清白之意,還有炸饊子,麻花,煎餅這一類的
-
10 # 使用者8684342303947
我的老家是湖北,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就準備好薺菜(當地人叫地米菜,菜市場有賣,那天很多賣菜人都在賣,一塊錢一把,足夠煮蛋用了。薺菜是野菜,野地有。),第二天一早用薺菜來煮雞蛋,說是吃了後孩子大人眼睛明亮。還有的人家煮彩蛋,把煮好的彩蛋放在網子裡掛在小朋友的胸前,餓了的時候吃。清明節的早上很多小朋友的胸前都掛著紅紅的彩蛋去上學,也是一道美麗的風景。
-
11 # 使用者50551729847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吃的傳統食物各地不同,,我們家鄉吃艾飯,掛艾草,灑艾水,聽老人講吃艾飯灑艾水可去災免病,身體健康。其他的就記不得了,中國現在很多傳統的東西估計不常住農村都快要被忘完了
-
12 # 珍83279771
我們這邊清明會做一種甜的年糕,也會做艾糕
-
13 # 八卦就要一起看
這個南北方的差距應該不小吧,作為一個北方人,清明節有吃雞蛋的習俗還有就是青團,還會去山上拔幾顆艾草,放在門口或者是掛在門上。其實清明節主要還是掃墓祭祀先人的,吃的方面應該沒有其他的節日隆重。
-
14 # 八大串
一個大家族坐一起吃很豐盛的飯菜
回覆列表
古時,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相傳起於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飢的事情。後來晉文公為了逼介子推出山,放火燒山,可介子推不圖為報,拒不下山,如母親一起燒死在山上。這一天正好是清明節。後人為了悼念介子推就有了清明祭祖的習俗,把寒食節合二為一,有了現在的清明節。
所以,清明節也是有很多傳統習俗的,各地也有不同的節慶食物。我們這兒最普遍的就是煮雞蛋吃,以前還有做青團,炸饊子的習俗。
青團是把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糰子。糰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放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糰子的表面,就大功告成了。
青團可以用來祭祖,當然主要還是人來食用。青團柔滑如碧玉,清香軟糯,十分好吃。
炸饊子是麵粉為主要原料,還要加入雞蛋,反覆醒發揉搓。最後搓成細條盤繞在棍上,入油鍋炸成金黃的饊子。味道焦香酥脆,十分好吃。這也是小時候孩子們最喜愛的零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