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黑白文史mcn

    每個朝代的日常生活水平也不一樣,首先你得看怎麼比了,要是跟現在比那古代的一般老百姓過的簡直就不是人過的日子,《資治通鑑》記載,從公元前205年至公元949年的1154年中平均每26年就會有因天災或是人禍引起的吃人事件。不過要是古代的各個盛世相互對比下還有點看頭。秦以前咱就不說了,秦以後就百科上而言列出來的盛世共有52個,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咱就每個朝代略挑幾個出來就單純的以物價方面說下吧(要是全面的話這篇回答絕對是不夠的):

    漢朝公認的盛世分別為:文景之治、漢武盛世、昭宣中興、光武中興、明章之治、永元之隆。

    上面是黃今言先生統計的資料,那會一個普通的自給小農家庭一年的盈餘是814錢。

    文景之時:《太平御覽》卷三五引桓譚《新論》載當時“谷至石數十錢,上下饒羨。”,根據《漢書·律曆志》載當時一石差不多60公斤,現在的大米差不多2元1斤左右,那1石就是240元,按一石100錢算,那麼當時一錢差不多相當於2.4元。好了,那麼當時一個家庭辛辛苦苦幹一年刨除各種必須的支出之後就剩下2.4×814=1953.6元(這是一年啊不是一月)。這個生活水平,額,大家自己看吧(而且這只是理論上的,這麼算肯定還有問題,不過也差不多可以說明問題了)。

    唐朝公認的盛世有:貞觀之治、永徽之治、武周之治、開元盛世、元和中興、會昌中興、大中之治

    上圖摘自張安福先生的《唐代農民家庭經濟研究》,按上面看一個農民家庭一年的盈餘是粟14.9石,絹0.5匹,錢230文。

    首先唐代的一石約為59公斤,根據1斤大米2元左右來看(要注意當時的糧價會隨地區及是否災年發生很大波動,不像現在),1石=236元

    貞觀年間鬥米5文,10鬥為1石,那麼1石=10×5=50文=236元,則1文=4.72元,那麼貞觀年間一個普通家庭一年的盈餘為230×4.72=1085.6元。開元年間因通貨膨脹米價漲到10文一斗,那麼1石=10×10=100文=236元,則1文=2.36元,那麼開元年間一個普通家庭一年的盈餘為230×2.36=542.8元。

    這可是史上最為稱道的盛世時候了吧,而這盈餘是一個多麼恐怖的資料,當然對比其他朝代確實算是盛世了,同時期的西方更慘。客觀講,按南韓磐先生在《唐天寶時農民生活之一瞥——敦煌吐魯番資料閱讀札記之一》所說大概就這樣:所謂的大唐盛世開、天之際,農民的生活仍然很艱難,除了維持日常生計外,農民家庭沒有剩餘,甚至還要借貸度日以至於破產流亡。

    宋代的盛世:建隆之治、鹹平之治、仁宗盛治、乾淳之治

    終於到了宋代,看完上面的同學可能會覺得宋代肯定不會有這麼差,確實宋代確實比以前的朝代要好點,但也強的有限。基本上就是富的特別富,窮的特別窮。

    程民生先生在《宋人生活水平及幣值考察》裡所寫,宋代的下層民戶日收入數十文到100文不等,維持一個人一天最低生活的費用約需20文。普通居民全年所有花銷,每人每天平均100文左右。也就說當時的下層民眾如果不生病、不遇天災人禍、只維持基本的生活的話能做到自給自足。當然1文錢的購買力根據時期和地方各有不同。不過中等人戶的家產大概在1000貫以上,可以說是能過的很滋潤了。後來王安石搞了個變法後,老百姓就徹底玩完了。

    唔,元朝的話就不說了,四等人制下,你大概可以想下普通老百姓過的是啥生活。

    盛世: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成化新風、弘治中興、嘉靖中興、萬曆中興

    明朝又比宋朝要好一點,起碼來說沒有歲幣什麼的,對遊牧民族沒宋那麼軟弱。《明史·食貨二》載:“於是戶部定:鈔一錠,折米一石;金一兩,十石;銀一兩,二石。”

    明一石大概相當於現在的94.4公斤,按現在的大米2元左右一石算(要注意當時的糧價會隨地區及是否災年發生很大波動,不像現在)。1兩白銀=2石=755.2元。而明朝街頭挑擔賣油的小販:一年收入約20兩=15104元農民的話“人給地十五畝,蔬地二畝。” “新耕地免租三年。”,根據吳慧先生在《中國曆代糧食畝產研究》中所估計明朝土地畝產大概343.424市斤左右。南方一年二季,北方一年一季,若是豐年再加勤懇的話,北方農民年均毛收入差不多有10302元,南方則是20605元。除掉農具、肥料、水利開支、畝稅(明朝每畝收稅一斗,約20斤大米),老百姓可以說是生活的很不錯了。當然這是明前期,中期往後土地兼併嚴重老百姓又成了苦哈哈。

    盛世:康乾盛世、同光中興

    清朝的康乾盛世被稱為是史上最盛之盛世,那麼究竟如何呢?其實到清朝到不用擺資料講道理了,引用馬戛爾尼在訪華後所寫回憶錄中的一段大家就差不多明白當時的老百姓到底活的怎麼樣了:

    1793年8月5日(清乾隆五十八年六月廿三),英國使團乘坐一艘60門炮艦“獅子”號和兩艘英國東印度公司提供的隨行船隻抵達天津白河口,之後換小船入大沽,受到直隸總督的歡迎,送上大量禮物食品。英國使團副使斯當東的記述甚為詳細,由於禮物太多,船上空間狹小,只能收下一部分,而“以後不須提出請求,大批免費供應的物資源源不斷送去”(《英使謁見乾隆紀實》)。這個排場的見面禮,讓英華人大感意外,因為按照他們的外交慣例,除特邀外,一般使團的出訪費用都是自理的。讓英華人意想不到的怪事接踵而至,運送禮物、食品的船隻載著兩名中國官員剛剛離開,由於“有些豬和家禽已經在路上碰撞而死”,所以英華人把一些死豬、死雞從“獅子號”上扔下了大海。岸上看熱鬧的華人一見,爭先恐後跳下水,“馬上把它們撈起來,洗乾淨後醃在鹽裡”。

    由此可見,古代日常消費水平也不高。

    更多精彩回答與文章,請關注鑑史以明志

  • 2 # 口水雜談

    這個歷史話題,可以挑中國古代幾個典型王朝說說。

    一:兩漢時代

    漢朝盛世年間,普通自耕農家常吃麥子做的幹餅“糗”,另外還有“湯餅”麵食。因為當時沒有發酵技術,所以這類主食都是口感堅硬。還有大米或小米做的乾飯。稍有點錢的人家,能吃上加甜棗的米飯。日常蔬菜主要是冬葵和蔓菁,大豆從西域傳入後,也是火熱受歡迎。大豆的鮮葉乾枝,當時全是西漢農民的菜。而《鹽鐵論》以及各類西漢壁畫證明,雞肉以及豬肝等畜類下水,西漢平民逢年過節時,也能吃得上。

    漢朝人的出行,比起先秦戰國也更方便,北地的邊郡養馬業發達,大城市裡常見高車大馬。但放在平民百姓家,最好的也就是軺車。這種兩馬拉的敞篷馬車,經常連座位都沒有,基本是走一路站一路。就這種簡易馬車,也只有中等人家才用得起。普通百姓都是用“鹿車”,即單人推的獨輪小車。好些兩漢名臣早年貧寒時,都曾推著“鹿車”討生活,嚐盡民間寒苦。

    所以說,在漢朝做老百姓,能就著冬葵啃幹餅,推著鹿車出去奔波,年節有口雞肉吃,就是幸福生活。

    二:盛唐時代

    盛唐的農業生產,發達到“稻米流脂粟米白”,天寶年間唐朝官倉儲糧高達九千六百萬石。唐朝百姓的食品種類,自然也更豐富:主食有“煎餅”“胡餅”“蒸餅”“稻米飯”各類,“蒸餅”更是唐朝各階層大愛。漢朝時還非常珍貴的芹菜韭菜,唐代時已經遍及大江南北。瓜果的種類也更多,櫻桃梨杏都能吃到。比起漢朝百姓年節常吃雞肉來,唐朝百姓過節卻能吃上豬肉,《北戶錄》等史料裡唐朝百姓過節吃豬肉的橋段,寫得十分熱鬧。

    更能反映盛唐生活水平的民俗,當屬喝酒。中國古代糧食充足時,喝酒風氣才會火熱。放在盛唐年間,這事更是大熱。《開元天寶遺事》記載,當時長安自昭應縣的官道,兩邊全是各類酒店,各類美酒一路排開,客人們先喝後買,甚至按照飲酒感覺隨便給錢。有時更是甩甩手就白送。《嶺表錄異》裡的盛唐廣州,集市的各類店鋪裡都有酒,客人們可以邊逛邊喝,每天散集後常見喝躺下二三十人。真心喝高興。

    三:兩宋年間

    宋朝常被調侃為“弱宋”,但經濟生產絕不弱。宋真宗年間時,宋朝的歲入就已甩開盛唐三倍多。外加商品經濟更發達,大宋百姓的日常生活,變化也是極大。

    最直接的就是“吃”,現代人熟悉的煎炒烹炸手藝,宋代時也終於成型,老百姓的家常菜餚,種類也是更多。一線城市的肉類消費也激增。《東京夢華錄》統計,每天深夜在汴京南燻門接受檢驗的豬肉販子,人數就多達上萬。汴京城裡面向普通市民的小吃店林立,包子肉餅鵝鴨乳酪全都有,總數多達上萬家。不少小吃店都成了百年字號。“舌尖上的大宋”,味道就是這麼豐富。

    同樣變化大的更有“穿”,雖說宋代如漢唐一樣,開國就對衣服禮制做了嚴格規定,卻架不住商品經濟高速衝擊。到了北宋中期時,一些宋初時只有達官顯貴才可穿戴的服裝,平民百姓就已公然穿戴。曾經只有皇家才可佩帶的金銀首飾,更變成汴京市井街頭風靡。腦筋守舊的北宋高官司馬光,瞧見北宋街上身穿絲織品的平民百姓,就曾當場悲憤大呼:“世風日下,販夫走卒皆穿絲襪”。

    這聲悲憤,卻恰道出了宋代最大亮色:發達的兩宋經濟生產,讓漢唐年間許多權貴專享的生活,終於可以服務於平民了。

    四:明朝年間

    十六世紀明朝“隆萬中興”時,正趕上火熱的大航海時代,於是明朝百姓的日常生活,也被來華的歐洲傳教士看了個滿眼。

    在那些好奇的歐洲人筆下,當時的明朝人,著實是“吃得好住得好穿的好”。西班牙人拉達看到,每個集市上魚肉蔬菜都非常充足,種類比歐洲多得多,價格卻比歐洲更便宜。葡萄牙人克魯士也感嘆,廣州的明朝老百姓的住房質量極好,磚瓦十分優質,內部條件更是“整潔舒適”。哪怕是普通明朝農夫,家裡也備有華貴的衣服,在參加盛大活動時穿出來。如此明朝,以傳教士利瑪竇的說法,真是“遠比歐洲富裕得多”。

    這記載只是走馬觀花?明末清初學者陳舜的《亂裡見聞錄》裡,也清楚還原了萬曆年間的廣東生活:六七文錢可以買一斤肉,一二錢能買一斤魚,三文錢更可以買到一斗鹽。堪稱“百般平易”。

    也同樣是這“百般平易”的生活下,明朝中後期奢靡風氣大起,但以飲食來說,《五雜俎》裡記載,那時南方的水產,常年充斥北方市場,江南特產的銀魚蝦蟹,明初還在北方屬“稀品”,明中期後全能輕鬆買到。普通家庭擺宴請客,都常用金銀器皿,擺幾十種山珍海味。以至於一頓宴席花費,就是家裡數月生活費。《皇明疏鈔》裡也統計:十六世紀中後期,淮安一府每年釀酒,就要消耗小麥百萬石,相當於上萬邊軍的軍費!

    隆慶年間軍事家楊博也感嘆過,寧夏邊地軍戶家的女子,出門也要戴名貴首飾。《客座贅語》裡記載,隆慶年間時,明朝百姓的服飾風尚,還是十年一變,萬曆年間時,竟是三年一變。各種奇裝異服年年重新整理眼球。蘇松地區的集市,到了各類寶貨人流“如山如林”的地步。北京城的每年描繪,也是“人煙湊集”。消費風氣空前火熱。

    所謂“明朝資本主義萌芽”,這類火熱場景,就可濃縮說明

  • 3 # 歷史探索與發現

    安米價推算吧,米價越高則消費水平越低,米價趨於平穩則消費水平越高。

    秦始皇31年(前216年) 米(斛)1600錢

    西漢2年(前205年) 米(斛)5000錢。關中價10000錢,人相食。

    漢文帝5年(前175年) 米(斛)10000錢。(因莢錢,即五分錢,太輕,故貴)

    漢宣帝元康4年(前62年) 谷(斛)5錢(五銖錢)

    新莽地皇2年(21) 米(斛)2000錢(洛陽以東情況)

    東漢明帝永平十二年(69) 粟(斛)30錢

    東漢安帝永初二年(108) 粟(斛)10000錢(關中諸縣因戰爭而糧貴)

    東漢獻帝初平元年(190) 谷(斛)數萬錢(董卓鑄小錢,谷貴,當系關中、洛陽等地情況) 谷(斛)30錢(幽州價格,時劉漢為幽州牧)

    東漢獻帝興平元年(194) 谷(斛)500000錢(長安大旱,人相食)

    晉惠帝元康七年(297) 米(斛)10000錢(雍、秦大旱飢疫時的情況)

    晉愍帝建興二年(314) 谷(斤)銀半斤。襄國(今河北)大飢時情況,又肉一斤值一銀兩

    晉愍帝建興四年(316) 米(鬥)金二兩(長安無糧時情況)

    晉成帝鹹康元年(335) 米(鬥)500錢(會稽大旱,人相食)

    晉成帝鹹康二年(336) 粟(斤)金一斤(後趙大旱而百役俱興時情況)

    晉穆帝永和十年(354) 米(升)布一疋(前秦大飢,一疋一般為四丈)

    晉武帝太元十二年(387) 米(鬥)500錢(涼州情形,人相食)

    晉安帝元興元年(402) 米(鬥)5000錢(涼州姑臧被圍時情形。按是年東晉三吳大飢,富人懷玉而餓食,但無物價資料)

    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 米(升)數百錢(江南東部各郡情形,建康每升百餘錢)

    梁武帝天監元年(502) 米(鬥)5000錢(江東大旱,民多餓死)

    梁武帝天監四年(505) 米(斛)30錢(是年大熟)

    東魏孝靜帝興和三年(541) 谷(斛)9錢

    梁武帝太清二年(548) 米(升)70000-80000錢(侯景軍食盡倉粟,掠奪民食後的情況)

    唐高祖武德二年(618) 米(斛)80000-90000錢(王世充統治的東都情況)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 米(鬥)絹一疋(關中、山東情況)

    唐太宗貞觀四年(630) 米(鬥)3-4錢(此錢為開元通寶)

    唐高宗永徽五年(654) 粟(鬥)2.5錢

    唐高宗永淳元年(682) 米(鬥)400錢(關中水、旱、蝗、疫、兩京間死人相枕於路)

    唐中宗景龍三年(709) 米(鬥)100錢(關中飢)

    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 米(鬥)15錢(關中價);米(鬥)5錢(青齊錢)

    唐玄宗開元二十八年(740) 米(斛)不滿200錢(絹每疋價與斛米價相同,此為唐中葉兩京一帶正常物價)

    唐肅宗上元元年(760) 米(鬥)7000錢(關中價) 米(鬥)1500錢(江南價,此時史思兵尚在作亂)

    唐代宗廣德二年(764) 米(鬥)1000錢(關中缺糧)

    唐德宗興元元年(784) 米(鬥)1000錢(關中旱蝗的情況,江東豐收無此高價)

    唐德宗貞元三年(787) 米(鬥)150錢;粟(鬥)80錢)(關中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度過2021年春節,你最深的體會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