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84728588746

    洪洞大槐樹,又稱古大槐樹,山西大槐樹,位於中國山西省洪洞縣城西北二公里的賈村西側的大槐樹公園內,是明代的一處移民基地。

    元朝末年,自然災害頻有發生,黃河地區水患尤其嚴重。同時統治者的高壓統治,導致紅巾軍起義,戰亂紛爭,民不聊生,人口大量減少。明初洪武年間開始從山西移民墾荒,使農業有所恢復。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又發生了“靖難之變”戰亂四年,又一次造成河北、山東、河南、皖北、淮北等地的荒涼局面,嚴重破壞了社會經濟。

    明代時,當時將山西境內的許多移民集中到此地,再分批遷往其他省份。根據《明史》、《明實錄》等史書記載,自洪武六年(1373年)到永樂十五年(1417年)近50年內,先後共計從山西移民移民18次,其中洪武年間10次,永樂年間8次。這些移民遷往北京、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湖北、陝西、甘肅等十餘省,500多個縣市。

    在中國北方地區,大量的民間家譜、碑文資料有詳細記載,在地方誌如《溫縣誌》、《寶豐縣志》、《寧陽縣誌》、《丹風縣誌》、《商南縣誌》、《山陽縣誌》等都明確記載了在山西洪洞大槐樹下集中移民。至今在河北、河南、山東、東北等地區仍流傳著一句民謠:“問我老家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

    現在古大槐樹為中國國家4A級旅遊景區,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每年有20餘萬人前往景區祭祖。古大槐樹,又稱洪洞大槐樹,位於洪洞縣城北二公里的賈村西側的大槐樹尋根祭祖園內,這裡雖然沒有什麼宏偉的建築,但是不論嚴寒的冬天,還是酷熱的炎夏,遊客絡繹不絕,有的賦詩題詞,抒發“飲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盤桓眷戀,久久不肯離去。

    元朝末年,元政府連年對外用兵,對內實行民族壓迫,加之黃淮流域水災不斷,饑荒頻仍,終於激起連綿十餘年的紅巾軍起義。元政府予以殘暴的鎮壓,爭域奪地的殊死之戰時有發生,兩淮、山東、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戰亂的創傷未及醫治,明初“靖難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魯、豫、皖諸地深受其害,幾成無人之地。在元末戰亂時,蒙古地主武裝察罕貼木兒父子統治的“表裡山河”——山西,卻是另外一種景象,相對顯得安定,風調雨順,連年豐收,較之於相鄰諸省,山西經濟繁榮,人丁興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難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區。明朝滅亡元朝後為了鞏固新政權和發展經濟,從洪武初年至永樂十五年,五十餘年間組織了八次大規模的移民活動。

    晉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處,而洪洞又是當時晉南最大,人口最多的縣。據記載,明朝時在洪洞城北二華里的賈村西側有一座廣濟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眾很多,香客不絕。寺旁有一棵“樹身數圍,蔭遮數畝’”的漢槐,車馬大道從樹蔭下透過。汾河灘上的老鷂在樹上構窩築巢,星羅棋佈,甚為壯觀。明朝政府在廣濟寺設局駐員集中辦理移民,大槐樹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晚秋時節,槐葉凋落,老鴉窩顯得十分醒目。移民們臨行之時,凝眸高大的古槐,棲息在樹杈間的老鷂不斷地發出聲聲哀鳴,令別離故土的移民潸然淚下,頻頻回首,不忍離去,最後只能看見大槐樹上的老鶴窩。為此,大槐樹和老鶴窩就成為移民惜別家鄉的標誌。“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里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鴰窩。”這首民謠數百年來在中國許多地區廣為流傳。(據我老家的村民說,我們村就是那個時候從大槐樹遷移出來,以充實北部邊防的,村裡的家譜也正是從那個時候記起的。)

    明初從山西洪洞等地遷出的移民主要分佈在河南、河北、山東、北京、安徽、江蘇、湖北等地,少部分遷往陝西、甘肅、寧夏地區。從山西遷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後又轉遷到雲南、四川、貴州、新疆及東北諸省。如此長時間大範圍有組織的大規模遷徙,在中國歷史上是罕見的,而將一方之民散移各地,僅此一例而已。明政府推行移民墾荒振興農業的政策,雖然其目的是鞏固封建王朝的統治,但客觀上緩和了社會矛盾,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農業生產逐步得到恢復,邊防鞏固,社會安定。

    民國二年,宦遊山東的洪洞賈村人景大啟告老還鄉後,集資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碑亭建在原來的古大槐樹處,亭雖不大,但雕樑畫棟,飛簷斗拱,精巧玲瓏。亭中豎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樹處”五個隸體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簡述移民事略。亭前靠西一側,建有茶室三間,以備尋根遊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題字為“飲水思源”。碑南二十餘米處建有牌坊一座,橫額雕刻著“譽延嘉樹”,另一面刻有“蔭庇群生”。八十年代初,洪洞縣政府重修並擴建了大槐樹公園。

    在這裡還流傳著一些有關遷徙的故事。辛亥革命後,袁世凱命山西巡撫張錫鑾率盧永祥第三鎮兵進攻山西革命軍,所到之處肆意搶掠。到洪洞後,士兵來到古大槐樹處,紛紛下馬羅拜,互相傳言:“回到大槐樹老家了。”不但沒搶掠,而且將財物供施於大槐樹下。大槐樹“御災抗患”之功為人們所稱道。

    傳說當年移民時,官兵用刀在每人小趾甲上切一刀為記。至今凡大槐樹移民後裔的小趾甲都是復形(兩瓣)。“誰是古槐遷來人,脫履小趾驗甲形。”你若有興趣,不妨自我檢視。

    當時,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們反綁,然後用一根長繩聯結起來,押解著移民上路。人們一步一回頭,大人們看著大槐樹告訴小孩:“這裡就是我們的老家,這就是我們的故鄉。”至今移民後裔不論家住在何方何地,都說古大槐樹處是自己的故鄉。由於移民的手臂長時間捆著,胳膊逐漸麻木,不久也就習慣了,以後遷民們大多喜歡揹著手走路,其後裔也沿襲了這種習慣。

    在押解過程中,由於長途跋涉,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報告:“老爺,請解手,我要小便。”次數多了,這種口頭的請求也趨於簡單化,只要說聲“老爺,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後“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詞。

    遷民到了新的居住地點,一片荒野,只好用自己辛勤的雙手建屋造房,開荒種地,不論幹什麼,都會聯想起故鄉的山山水水。為了寄託對故鄉的思念,大多在自己新居的院子裡,大門口栽種槐樹,以表對故鄉的留戀和懷念之情。有些移民到遷徙地後,以原籍命名村名,如北京郊區有趙城營、紅銅(洪洞)營、蒲州營、長子營等,表明這些居民是當年從趙城、洪洞等地遷去的。

    祭祖堂裡供奉著所有從大槐樹下遷出去的姓氏牌位,總共1230個,這大大超過了百家姓。他們都是六百年前移民到全國各地的,經過蒐集整理,公諸於眾,以便尋根查詢。近年來,大陸民眾競修家譜,海外同胞尋根祭祖,紛紛查詢自己同大槐樹的血緣關係。

    悠悠六百年多年過去了,漢代古槐已不復存在,消失在歷史的風塵之中,而同根孳生其旁的第三代槐樹,則枝葉繁茂,充滿活力。槐鄉的後裔已遍佈全國十八個省,五百縣,有的還遠在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

    遙想當年祖輩們扶老攜幼,離鄉背井,在頻頻回首遙望大槐樹和老鴿窩時,灑下了多少傷心淚,願大槐樹與海內外同胞永遠根連根,心連心。

    大槐樹楹聯

    香挹行襟留快飲;

    蔭清古道倚斜陽。

    茶可解飲,碧乳澄香通世味;

    亭堪樓跡,綠槐夾道識鄉情。

    柳往槐來,到此應生離國感;

    水源木本,於今猶動故鄉恩。

    譽延嘉樹;蔭庇群生。

    [編輯本段]洪洞大槐樹景區景點

    主要有根雕大門、根字影壁、槐香橋、鸛鳴橋、蓮馨橋、同源渠、過廳、遷民壁畫、牌坊、茶室、一代大槐樹遺址、二三代大槐樹、石經幢、千年槐根、新塑大槐樹、思源潭、獻殿、祭祀廣場、祭祖堂、洪崖古洞等景點。

    根雕大門

    “根雕大門”是尋根祭祖園的正門,為槐根造型,東西跨度20米,高13米,其造型古老滄桑、偉岸厚重、支根入土、虯勁有力,寓意大槐樹後裔同門、同根、同祖、同心。象徵大槐樹兒女舍小家,取大義,紮根神州大地,為國家繁榮、民族昌盛孜孜不倦地艱辛勞作和奮鬥拼搏。詮釋的是移民後裔共同的根,共同的老家,是大槐樹兒女的魂。

    根字影壁

    影壁是景區的標誌性景觀,這個大大的隸體“根”字是由中國原工藝美術學院院長、著名書畫家張仃老先生題寫。字型蒼勁有力,穩健端莊,隱含象形,寓意深邃。飽含著濃濃的桑梓之情,悠悠的思鄉之意。道盡了凝結于歸鄉遊子胸懷間那種複雜的故園家國之感。

    槐香橋

    大槐樹是移民史實的見證者,也是移民心目中的老家,滄桑鉅變無奈老槐逝然,但悠悠槐香盪漾於中原、華夏,縈繞於故土新居,縈迴在千萬移民後裔的心肺之際,這是思鄉之情,這是戀祖之情,這是難割難捨的同根同源之情。“槐香”又曰“懷鄉”、“槐鄉”,正是“望鄉更覺香,回鄉香愈濃,香飄千萬裡,懷鄉情更切”。

    鸛鳴橋

    “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老鸛窩是一個情結,世世代代為移民後裔魂牽夢繞,它是老家的標誌,是祖地的圖騰。六百年來,汾水之彎,槐蔭之下,鸛鳥群棲,戲水覓草,追逐鳴囀,聲猶在耳。遊子思鄉之情,因鸛鳴而愈濃,移民戀祖之懷,緣鸛鳴而愈切,今回故鄉踏故土,償先輩之願,敘宗族之情,連源流之誼,續世代之好,果如鸛鳴之韻,繞樑回野,久久不絕。

    蓮馨橋

    洪洞自古就有蓮花城的美譽,盛產蓮藕,盛夏而後,到處蓮花盛開,花香沁人,整座洪洞城都被蓮花包圍。道光進士、洪洞玉峰院講席,祁宿藻《故鄉吟》中有“一經蓮橋花滿城,問津疑是桃源渡。”的詩句。蓮花是聖潔之花,君子之花,“蓮馨”諧“連心”,寓意老家人與移民後裔永遠心連心。

    同源渠

    同源渠,顧名思義,移民後裔有著共同的源頭。移民後裔遍佈祖國大江南北,融匯於整個華夏民族,但他們的源頭只有一個,就是洪洞大槐樹。只要是大槐樹的後裔就能在這裡找到移民先祖的蹤跡,都能找到同根同源的一家人。

    過廳

    這座過廳為五間三開一啟的過廳。門廈琉璃蓋頂,吻獸齊全,正中簷下書寫七絕二首。第一首意為:所有移民後裔都是楊侯華人—洪洞人,這並不是沒有根據,眾多的私家碑記、譜牒都有記載。第二首意為:北京、河南、山東以及安徽滁和一帶的移民後裔都是同根、同源,請不要擔心互相誤認,關於小腳趾為兩瓣的古老傳說就是我們相認的憑據。

    遷民壁畫

    這幅遷民圖是根據明代遷民的歷史記載與民間傳說由盧保桐先生繪製而成。反映了當時遷民的悲壯情景。據正史記載明初規模較大的移民有十八次,整個移民過程歷經洪武到永樂先後近50年時間。移民在廣濟寺外大槐樹下集中報名登記,領取外遷用的憑照和盤纏後遷往各州府。

    牌坊

    這座牌坊建於民國三年(1914年)它的正額與背額分別鐫刻著“譽延嘉樹”、“蔭庇群生”。“譽延嘉樹”說的是隨著大槐樹後裔的輾轉遷移,大槐樹在海內外也享有盛譽;“蔭庇群生”說的是大槐樹的神靈世世代代庇護著移民後裔,庇護著大槐樹下的芸芸眾生,辛亥革命時期槐鄉大地就因大槐樹而免去了一場大的浩劫。

    茶室

    茶室,建於民國三年,專供遊客歇腳休息、品茶聊天的場所。面寬10.45米,進深4.77米,面積不大,脊高一般,形貌與民居無異,意義卻不一般,它是為接待遠方歸來的遊子而特意興建,匾額與楹聯所表述的也正是這種老家與歸客之間的親情。

    一代大槐樹遺址

    一代大槐樹距今已有1800年的歷史,在清順治八年(1652年)汾河發大水時被洪水沖毀。這是民國三年在一代大槐樹的原址上修建的遺址,其修建者景大啟、劉子林等人都曾在山東、河南等地為官,所到之處無不為當地移民後裔的殷切之情所感動,為使遊子有歸鄉祭奠之所,他們廣募商紳義士幾經波折終於建成了這一遺址,其始末都記載於石碑之後。

    二、三代大槐樹

    這就是由第一代古大槐樹滋生的第二代大槐樹,距今已有近400年的歷史。由二代大槐樹同根滋生的第三代大槐樹也有近百年的歷史,當年移民告別故土時,無不把大槐樹當作家鄉的象徵,遷入新地後,紛紛在庭院種植槐樹,並懸掛一個吉祥物以祈求故土的保佑,寄託對故土的思戀。

    石經幢

    經幢是古代佛教石刻的一種,創始於唐,由多塊石刻堆建成柱狀,柱上有盤蓋,刻有垂幔、飄帶等,柱身刻陀羅尼經文及佛像。這座石經幢是廣濟寺的唯一遺物,也是典型的經幢作品,距今有800多年的歷史,是明代遷民的唯一見證。它由青石砌成,平面呈八角形,四層十五級,高9.4米,雕刻古樸深厚,書法剛勁流暢,浮雕栩栩如生,是金代雕刻藝術珍品。

    千年槐根

    據考古人員鑑定,此根大約生長在宋元時期,距今約1000年左右,遠在明初移民之前。槐根高度6.2米,其中外露部分4.2米。槐根盤枝錯節,形象奇特,能讓人產生豐富的聯想,是一棵罕見的大型古槐真根。

    新塑大槐樹

    新塑大槐樹根據古大槐樹的記載所建,重現了當年大槐樹的風采。據記載當時的大槐樹身圍“七庹零一媳婦”,也就是說,要七個男人和一個女人手連手才能合抱,男一庹五尺,女一庹四點五尺,故這棵新塑大槐樹身圍近40尺,直徑13尺。

    思源潭

    水流千里總有源頭,人處四海難忘故土。移民先祖當年從這裡開拔外遷,開疆拓土,但從沒有一刻忘記過對故土的思念。幾百年後,移民後裔也絕不會因時間的遙遠而淡忘對自己源頭的眷戀。在這裡,您可以默唸祖恩,撣塵淨手,以虔誠的心情去祭奠您的先祖。

    獻殿

    “獻殿”是祭祀時用來擺放供品的地方,也是主祭人員的主要活動場所,位於祭祖活動區中軸線位置上,建築面積1250平方米,面闊五間,進深五間,單層重簷,廊圍四邊,是仿明代全木結構建築,十字歇山屋頂與仿明戲臺連為一體,其高度,跨度乃三晉之首,其華麗壯觀為全國罕見。

    祭祀廣場

    “祭祀廣場”位於“一堂兩閣”正前方,東西寬99米,南北長93米,建設面積為9207平方米,總投資150餘萬元。採用混凝土墊基,青石板鋪面,肅穆莊嚴,可容納萬人祭典,稱為萬人廣場,遊人在這裡既可體驗殿堂的莊嚴,又可體驗廣場的壯闊。

    祭祖堂

    祭祖堂是由山西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設計與施工,建築風格為仿明代建築,為整個祭祖園的核心。祭祖堂坐北朝南,面闊112米,進深55米,總佔地面積6160平方米。堂前置露天銅鼎香爐,堂內設1230個移民先祖姓氏牌位,不僅體現傳統文化,而且突出“祭祖”主題, 是全國最大的百家姓祠堂,是天下民祭第一堂。

    洪崖古洞

    “洪崖斬壁”、“古洞連雲”是洪洞八景之二,洪洞縣名的來歷是取城南“洪崖”,城北“古洞”而得名,為演繹洪洞這一勝景,修建了此“洪崖古洞”。“洪崖古洞”佔地面積800平方米,南北長40米,東西寬20米,崖高16米,洞高4米,寬2.5米,洞內蜿蜒曲折,可供遊客參觀遊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秦王嬴政是怎麼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