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清風拂耳
-
2 # 人皆可為舜禹
我們都知道在我們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千古一帝秦始皇”,他的一生創造過兩大奇蹟那就是秦始皇兵馬俑和萬里長城。相信大家對於長城都是極為了解的,而作為世界的第八大奇蹟的兵馬俑呢?
兵馬俑
根據我們後來的瞭解大家都是認為這個雄偉壯闊的兵馬俑軍隊是丞相李斯設計給秦始皇陪葬所用,這就是秦始皇在地下的守護者。可是這些並沒有在《史記》中有過任何的記載,而司馬遷對於秦始皇的陵墓中的構造一清二楚,為何這麼大的工程卻沒有記載呢?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兵馬俑真正的主人並不是秦始皇而是另有其人。
宣太后1984年,建築學者陳景元的推斷兵馬俑真正的主人並不是秦始皇,而是宣太后。宣太后乃是秦始皇的高祖母,秦昭王時期,宣太后執政四十多年。而宣太后才是兵馬俑的主人,為什麼這麼說呢?
根據《史記·樗裡子列傳》記載:"秦昭王,王母宣太后,楚女也。"羋氏是秦昭王的生母,而且還是"楚人"。而兵馬俑的服侍也並不是秦朝時期的服侍,他們的衣服更有些偏向少數民族。其次就是兵馬俑的髮髻是歪的,而在秦始皇時期的髮髻卻是正的,這也不符合秦始皇時期的髮髻,而恰好宣太后時期的髮髻也是歪的,所以更加的判定兵馬俑的主人屬於宣太后。
但是後來在兵馬俑中發現了他們的兵器上有刻有些一些的銘文,上面寫到“相邦呂不韋造”,意思就是丞相呂不韋督造,既然兵器乃是呂不韋督造,而呂不韋又是秦始皇時期的人物,所以關於兵馬俑主人得問題已經成為了一個謎團。 -
3 # 水煮汗青
關於秦始皇兵馬俑,我們都已經非常的熟悉,這個舉世聞名的偉大文物屬於秦始皇的陪葬品,但曾經有學者提出,兵馬俑或許並不是為秦始皇製造的,它們的主人有可能是一位女子,這是為什麼呢?下面就給大家說一說這個事。
兵馬俑的真正主人之謎關於兵馬俑的主人,曾經有學者認為它們不屬於秦始皇,而是屬於秦始皇的高祖母——秦宣太后羋氏。
理由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把計量單位、貨幣、文字、法令都統一了,更厲害的是他統一了“車軌”。
在春秋戰國時期,每個國家的車軌是不一樣的。車軌不同,鋪出來的道路寬度就不一樣,比如齊國的馬車去到趙國就有可能不好走,因為趙國的道路要小一點。秦國統一後,天下統一了車軌,也就統一了道路的寬度標準,不過從俑坑裡出土的各種戰車卻有著不同的車軌。有些是1.8米寬,有些是1.9米,有些甚至達到了2.04米。
於是,這些馬車的出現就讓人懷疑,兵馬俑或許是在秦始皇之前製作的,因為那時候的車軌還沒有統一。那這跟羋太后又有什麼關係呢?
在出土的多數兵馬俑中,他們頭頂都盤著一種特殊的髮型,而這種髮型最早是由苗人傳給楚人,並且在楚國流行起來。羋太后就是楚人,從她的身份地位來看,這些兵馬俑就很有可能是為她製作的。
我的觀點關於兵馬俑的主人,我認為是秦始皇無疑,下面說一說我的看法:
俑坑出土的馬車雖然車軌各異,但並不能說明它們不是為秦始皇製作的。因為秦始皇13歲登基,從他登基那天開始就已經在建造自己的皇陵了。直到他39歲那年才統一六國,這時候秦始皇陵已經建了有26年時間!
所以那些馬車、兵俑,不一定是在他39歲以後才製作的,有可能是在統一六國之前就做好了。而製作這些陪葬品的時候,都是用實物進行1:1的仿製,在沒有統一車軌之前,用來仿製的馬車自然是輪距不一了。
至於羋太后的說法,我認為可能性很低。從整個秦始皇陵的佔地、佈局、陪葬品數量等等來看,羋太后都不具備享受這種規格墓葬,甚至在整個歷史上能達到這種規模墓葬的皇帝都非常稀少。而且兵馬俑的挖掘工作已經進行了幾十年,並沒有出現女性特有的陪葬品,比如侍女俑、女性生活用品等等。
因此,羋太后並不是兵馬俑的真正主人,真正的主人就是千古一帝——秦始皇。
-
4 # 憤怒的尼采
1974年2月,一群農民在秦始皇陵東側1.5公里處打井時偶然發現了與高模擬人真馬的兵馬俑。一個埋藏了兩千多年的地下墓室被挖掘出來。
對兵馬俑的主人是秦始皇這一觀點提出質疑的是南京建築學家陳景元,1961年他曾參與秦始皇陵的保護規劃,1984年他就曾發表文章質疑兵馬俑的真正主人是否秦始皇,他覺得司馬遷在秦始皇本紀裡面中寫著:九月,葬始皇酈山。始皇初即位,穿治驪山……”,他覺得這句話可能包含兩種意思:一是說秦始皇死後埋在了驪山,二是說他剛一即位就在驪山建造皇陵。
陳景元覺得:秦始皇是猝死的,當時還在東巡,又是夏天,當時在河北境內。趙高李斯的陰謀既要不能讓屍體發臭,又要保密。顯然不可能帶著屍體回到西安,以當時的環境不可能有那麼好的防腐水平,即使有,你覺得趙高和李斯還有這個心思麼,趕緊回西安做大事去了。
但是大多數學者還是認為歷史是正確的,兵馬俑身上秦代工匠所刻的文字和與秦始皇陵磚瓦上文字的相似性,也證明了兩者之間的聯絡。史書上記載秦始皇6月崩於沙丘,9月歸葬咸陽,屍體腐爛是肯定的,所以歷史上也有關於在歸途的車隊裡放上鮑魚“以亂其臭”的說法。
誠然陳景元的看法並不是空口說白話,也說明當前的秦始皇陵和兵馬俑的研究還不夠深入。但考據學上強調“孤證不立”,就是單獨的一個例子是不能證明一個事物的真實性的。至少憑藉挖掘出來的證據來斷定“兵馬俑的主人是宣太后而非秦始皇”為時尚早。
秦兵馬俑作為世界奇蹟之一,其真實面紗還沒公佈於眾,因為僅憑國內現有的科技和知識水平,還不是時機,過早挖掘既無能力解決,又會讓文物過早暴露在空氣中影響其完整性。還不如等我們具備這個水平了再把它們挖掘出來。所以關於這個質疑,我們再沒有充分的證據下,只能少數服從多數,姑且認為秦始皇是墓主人。
-
5 # 歷史吐槽機
確實有個人提出兵馬俑不是始皇帝的陪葬坑,這個人叫陳景元,他的身份我不太好界定,算是個民間科學家吧。幾十年來一直孜孜不倦的研究兵馬俑,也一直堅持認為所有的考古學家都錯了。
最初他只是在細節方面質疑考古結論,但我們都知道光反駁不提出觀點的行為通常叫抬槓,時間長了自然沒人跟他辯論了。大抵上忙著考古的學者也沒那麼多精力幹這個,陳景元主要質疑的問題如下:
兵馬俑裡秦皇墓距離偏遠,驪山一代又古墓眾多,更可能是比較接近的。
兵馬俑一、二號坑有大量戰車,春秋時期戰車的弱點不是已經暴露了嗎?終結戰國的嬴政為啥還在用?
兵馬俑使用大量青銅武器,戰國時期比較先進的不是鐵器嗎?秦始皇為啥不用更先進的?
秦軍能統一天下,裝備一定是頂級的,為啥他們多數沒有頭盔?這麼簡陋的裝備咋能打勝仗?
當時的考古學者其實沒現在這麼高冷,當年的考古隊長袁仲一也好、修復專家吳永琪也罷,都對這些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解答。甚至陳景元最初能觀摩兵馬俑都是袁仲一親自帶他過去的。關於他的問題這些考古學者大致的解釋如下:
秦始皇陵的規模極大,這是有古籍記載的,除了地宮還環繞著內城和外城,其北側發現的動物俑坑離皇陵也很遠。兵馬俑出土的陶俑和器物在形制、材料、工藝上與其他秦始皇陵陪葬坑完全一致,基本可以認定是同期。
至今沒有記載秦始皇取締了戰車,在沒有馬鞍的時代,戰車的衝擊力還是不可輕忽的。
鐵兵器取代青銅兵器是個漫長的過程,目前考古發現秦朝確實大量使用青銅兵器,鐵兵器不是沒有,但很少。
秦軍的勝利來自尚武和勇猛,《史記》記載戰場上的秦軍坦胸赤膊,經常連鎧甲都脫掉,他們的勝利不完全來自裝備,更多來自戰鬥意志。
到這裡陳景元的質疑基本就算都有了解答,但他依然不是特別滿意,繼續鑽研兵馬俑。到了1975年終於有了新的突破,那年在一個新出土的兵馬俑身上發現了奇怪的文字。
考古學者對這個字的解讀是脾臟的“脾”字,但陳景元不這麼認為,他找了一堆金文資料,又到處請教古文字專家。最後得出他的結論,左半邊確實是“月”字,但右半邊應該是變異的“羋”字!
那個俑上不是一個字,是兩個字!羋月!他翻了翻先秦歷史,得出結論,羋月應該就是宣太后,秦始皇的高祖母!隨後他又在兵馬俑上找出不少證據支撐自己的觀點:
很多兵馬俑髮髻偏右,這是楚人的習慣,宣太后出身楚國。
很多兵馬俑穿紅色和紫色袍服,這和秦國尚黑的傳統不符,也是楚人習慣。
兵馬俑裡的戰車不是同軌的,不符合秦始皇的人物設定,和宣太后時期相符。
這時候的考古學者們估計已經被折騰瘋了,沒有任何文獻記載宣太后叫羋月,只知道她是個姓羋的八子。而且兵馬俑身上刻字很常見,發現了好幾百個名字,那些可都跟宣太后沒關係!至於你找到的證據:
古人歷來尚右,髮髻在右邊的不一定就是楚人。
秦國確實尚黑,但那是重大場合穿黑色,不是讓全國百姓全穿黑,秦軍是自備服裝的,肯定五花八門。
始皇確實規定車同軌,但是也分大車、小車和輦車,是同類型的車同軌,不是所有車都必須同軌。
實在受不了糾纏的考古學者最後扔出了殺手鐧,在兵馬俑出土的青銅戈上很多刻著“五年相邦呂不韋造”,呂不韋比宣太后晚太長時間。很多兵器上還有紀年文字,從始皇三年一直到十九年都有,這話題還是終結了吧!
陳景元顯然不同意話題終結,武器是隨時可以移動的文物,誰知道會不會是後人又放進去的?比如秦末那些起義軍!好吧,這完全就是抬槓了,考古學者們從此再沒有系統性的答覆他的質疑,陳景元自己倒是玩的挺嗨,出了好幾本書,據說銷量還不錯。
事情的大概經過也就是這個樣子了,吐槽機覺得這事兒還是相信考古學者吧,我個人不反對陳景元的懷疑精神,但考古這種事情需要大量實際證據支撐的,兵馬俑屬於宣太后這個說法暫時只能歸類為腦洞.......
-
6 # 夜不閉戶深耕半夜
建築學者與考古專家的學術觀點分歧
1974年11月初,江蘇省國土局的建築學者陳景元,到南京博物館辦事,博物館的同志把發現兵馬俑的訊息告訴了他。陳景元聽到這訊息後,特意跑到西安。在西安兵馬俑的發掘現場,陳景元見到了兵馬俑考古隊隊長、秦始皇兵馬俑前任館長袁仲一教授。
建築學者陳景元提出的七大質疑一、兵馬俑坑離秦始皇陵太遠,不可能是秦始皇的。秦始皇的陵園總面積達56.25平方公里,兵馬俑所在地西楊村,被涵蓋其中。更有學者指出,這不過是有關部門按照中國《文物保護條例》,劃定了一個建設用地區域,目的是限制這裡以後工業用地,用以保護未挖掘的兵馬俑。 “驪山,在雍州新豐縣南16裡; 秦始皇陵:在雍州新豐縣西南10裡; 秦宣太后陵,在雍州新豐縣南14裡”。這是《史記·正義》及《陝西通志》上的記載。
二、秦始皇為什麼要選用銅兵器陪葬,而不選先進的鐵兵器;
三、兵馬俑1、2號坑發現戰車,這支部隊不會是秦始皇的;
四、戰鬥力極強的秦始皇部隊,士兵為什麼不戴頭盔;
五、兵俑的衣服為何五顏六色;
六、陪葬的戈為什麼出現在年代更早的淤泥層;
七、兵俑身上的字作何種解釋
考古專家的解釋一、袁仲一認為,秦陵範圍廣闊,地宮之外,還有內城與外城。兵馬俑雖在外城之外,但從面積看,它們的距離是合乎比例的。
二、秦代出土的兵器基本上是銅兵器,鐵兵器極少, 整個秦陵也只出土了兩三件,以此認為鐵兵器代替銅兵器與實際情況不符。
三、不能因為俑坑中出現戰車就否定它屬於秦始皇。 目前,還沒有明確的文字記載說秦國取締了戰車。
四、《史記》對秦軍的這一行為也有描述,戰場上的秦軍竟然袒胸赤膊, 索性連僅有的鎧甲也脫掉。
五、袁仲一認為, 秦代尚黑只能說明秦人以黑為貴, 要求在重大場合中著黑衣, 並不是要求全華人民不能穿其他顏色的衣服。
六、袁仲一認為,1號坑出土了很多秦代兵器, 其中在一種被稱做“戈” 的兵器表面, 明確刻有“五年相邦呂不韋戈” 的銘文。
七、兵俑身上的字是“脾”而非“羋”。
個人認為,學者陳景元的說法更為合理質疑一、袁仲一的說法並無太多的依據,只是以皇陵有內外城,則兵馬俑必被涵蓋其中。而對於皇陵原有的實際面積是多大。史書上宣太后陵墓的記載又如何解釋?
質疑二、秦始皇為什麼選用落後的銅兵器陪葬?這個疑問,袁仲一同樣沒有給出合理解釋。而作為帝陵,陪葬的物品必是其生前喜愛之物或是世間的奇珍異寶,斷不會將落後過時的物品放入其中。
質疑三、陳景元指出,秦始皇當政以後,連年的戰爭迫使他對軍隊結構進行了最佳化調整, 大量採用騎兵和步兵相配合,使之更加輕便, 易於作戰。因此,兵馬俑坑中的那支仍使用戰車的部隊,應該不是秦始皇的軍隊,它的年代肯定要更早一些。個人認為,這個觀點應該更貼近事實。
質疑四、除了兵俑不戴頭盔外,不少的秦俑髮式,梳有苗裔楚人特有的偏於一側的歪髻。這一現象又該如何解釋?
質疑五、秦始皇時期,把“尚黑”作為一項法令頒佈。 既然重大場合必須著黑衣,難道皇陵不重要?須知修建皇陵在當時既是一項工程,也是一項政治任務。製作兵馬俑的工匠們怎敢公然違抗法令?
質疑六、呂不韋為相只有十年,為何“戈”不是在俑坑的地磚上出土,而是在離地磚有一定距離的淤泥層上被發現的,最大的可能是並非同一年代。而專家給出的解釋是,銅戈本來是懸空的,俑坑可能地面滲水,銅戈失去載體掉到淤泥層。
質疑七、考古隊的專家把兵俑上的字解讀為“脾”,而陳景元認為是“羋”字的結論,出自大名鼎鼎的容庚所編著的《金文篇》。
結論 :就現階段而言,學者陳景元對兵馬俑的疑問套用在秦宣太后上,彷彿比袁仲一教授等專家們的解釋更為合理。
-
7 # 清閒的書籤GM
宣太后是秦昭王贏稷的母親,兩人對秦國的政治影響力幾乎是同一個時代,此時的秦國四面出擊,處在統一爭霸的膠著狀態,秦國的國力財政很難想像會用於宣太后的葬禮;古代王權禮制基本是“前有車後有轍”,沒有重大的歷史變革和天翻地覆的轉向,不可能憑空出現和改變,宣太后的葬禮規模,至少得符合秦國公元前265的秦國禮制,秦國和秦朝不是一個概念!
回覆列表
正兒八經的扯淡,那個時代能比老贏家牛逼的有嗎?
敢造這麼多兵馬俑守陵的人,除了老贏家,試問還有誰?
我倒是覺得另一種說法比較對,話說那年外星人來到地球看中老贏家一塊地,花高價買了下來,又請了老贏吃飯,讓其幫忙蓋個科研基地。老贏為了科學事業,一拍大腿就同意了,同時為了掩人耳目,把自家兵俑造了出來,給外星兄弟們撐場子。外星老鐵瞅著老贏仗義,偷偷告訴老贏,xxbb星球人在海上有個島,老贏叫上弟兄們殺過去亦或者摸過去,裡面有長生不老之方。老贏聽罷,回頭就問有沒有扛把的兄弟敢去一試,小徐聞此,藉機忽悠老贏帶著一堆童男童女出海逍遙快活去了,可憐老贏苦等不來,認為外星弟兄不仗義,一怒之下把自個兒棺材抬進了外星人科研基地,外星老鐵見事已至此無可奈何,老贏已逝無法解釋,羞憤之下憤然離去,只當虧本做了買賣。
嗯,大致就是這樣,我這扯淡可舒服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