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晨薇有陽光
-
2 # 一顆老乾媽981
與其說是一種心理疾病,不如說是一種不太合群或者不適應環境的狀態或者有自己關注的點。
第一種,道不同不與廢話。
你七大姑八大姨主動式問你生活學習的時候,我不相信你可以拋下手機侃侃而談。手機的誘惑比你這些只有在過年過節的對你刨根式騷擾好太多了。
第二種,社交短板,腦回路跟不上,情緒不夠活躍。
我見過太多,在ktv裡,默默聽其他人唱到天明的人。這些人她會想合群,但是她不適合遊刃有餘的跟所有人處好關係。她只能略顯笨拙的參加所有聚會,勉強插上一兩句。我想說這個心理疾病麼,這頂多算社交短板,它並不會太影響生活工作,頂多影響你的生活節奏和一定範圍的朋友圈。
第三種,沉迷事情無法自拔。
這種事情,比如學習,,,自己。
學習這個,作為學渣我是沒有做到過。但不妨礙我見識大神,真的有不苟言笑,正襟危坐在自習室一整天的數學大神。
再者,自己。說到這個,不免感嘆身邊人才輩出。有次聚會,有個挺帥氣的男生坐我旁邊,吃飯中途一直沒有怎麼動筷子,更別談說話了。我看他一直眼眸低垂,透著淡淡憂傷。旁邊跟他一起的男生,時不時跟他講話,他也不怎麼理。我想可能這個男生比較高冷或心情不好吧。結果,聚完會,到門口的時候,他捋捋頭髮,又蹲下來繫鞋帶。邊系邊說,“**,把我手機給我,我要好好照照,剛剛那個吃飯的旋轉的玻璃,照的我賊帥。” 然後,那個**就把他的手機給他了。有時候別人話不多,大概可能別人有更加關注的事吧
-
3 # 暖心理
不願與任何人過多交談可能確實是心理層面上出了一定程度的障礙。因為程度可能比較深。相比較而言,一般人是不願與關係疏遠的人不進行過多的交談的,畢竟和一個路人甲,說很多的心裡話,努力表明自己是個怎樣的人。結果從此就再也見不到了。那耗費那麼多的能力進行傾訴和呈現又所謂何故呢?而如果是關係相對較近的人,比如朋友,親人,愛人。那麼花時間進行交流可能就是很有必要的了。畢竟是要經常碰面的,甚至要朝夕相處的,更為真實,全面地向對方呈現自己就顯得很有必要。只有讓對方更為全面深刻地瞭解自己,在接下來的相處中,別人做出讓自己不舒適的可能性才會降得更低。同樣,更多交流也是為了全面深刻地瞭解對方,這樣才能很好地與他人相處。更好地照顧彼此的感受。而不願與任何人交流,哪怕是最親密的人,這可能反應了一種內在的恐懼和憤怒。彷彿在人際關係中會使自己受傷,彷彿別人是對自己有敵意的?可能在過去的成長經歷中,有過令自己受傷的人際互動經驗,而且這樣的經驗還頻繁出現。久而久之,就可能對人際互動產生牴觸,甚至恐懼,越來越退縮回自己的世界,彷彿只有縮在自己的世界裡,才能得到一些安寧與安全感。這種情況建議是尋求專業心理諮詢師的幫助,在諮詢情景中重新體驗人際關係沒自己心中所想的那麼恐懼。漸漸走出陰霾。
-
4 # 心立方
如果不想和別人交談是偶爾的發生的,並且只持續幾天的時間,那麼其實並不能說明你心理上有什麼問題,也許是因為心情不好造成的,等心情變好了一切又能恢復如前了,但如果這樣的狀態持續幾個月甚至數年,那麼毫無疑問你的心理一定出了問題。
社會交往水平直接反映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水平,這話雖然不是絕對的,但確實是一個客觀的事實,我們常常看到很多人的心理和精神出了問題,最常見的做法就是迴避人群,杜絕交往,把自己封閉起來,這其實充分說明了一個人的內心出現了嚴重的衝突和矛盾,因為他就會吧注意力放在自身,而無暇顧及和他人交往。
相反一個人能夠享受和他人交往的過程,至少說明他的內心沒有很嚴重的矛盾和衝突,處在一個比較正常的狀態,人是社會性動物,需要透過與他人交往讓身心處於一種和諧的狀態之中,一旦過於封閉,不和他人交往,長期持續下去必然會出現與社會嚴重的隔離,很容易就會出現焦慮,抑鬱負面心理狀態。
所以從維繫心理健康的角度來說,還是要儘可能的學會與他人交往,積極主動的融入社會,而不是因為自身的喜好就選擇自我封閉,長期封閉不利於個人的自我發展,當然很多人不和別人說話還是有一定的心結存在,所以找到心結所在,透過一些方法消除心結,學會和他人交流,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
5 # 有書快看
有書君覺得現在好像越來越多的人都陷入這種“怪圈”,舉個例子來說——當手機來電的時候總會害怕,甚至覺得“有什麼事兒不能用微信說,非要打電話!”說起來好像是個段子,但就連有書君有時候也會有這樣的情緒,特別是當領導來電,總是忐忑萬分,生怕被拉回去加班......
也許是現代都市生活節奏太快,平常遊走在各色人中讓人感到疲憊,所以越來越喜歡獨處;也許是天性使然,性格偏內向,不願與人交談。關於這個問題,有書君認為可以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果現在的狀態讓你感到輕鬆、自在,且不影響你的工作和生活,那你就可以選擇這樣的生活方式。如果現在的狀態讓你感到痛苦焦慮,或者說嚴重影響到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那麼你可以到專業的心理諮詢機構疏導下。
有書君建議你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好好考慮下自己現在的狀態,有沒有必要做出改變。以下幾個小方法也許能幫到你。
1.運動健身運動不僅可以強健體魄,更可以調節緊張情緒,緩解生活壓力,長期保持運動的習慣能夠改變一個人的氣質。我們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好身體才是好生活的開端,即使你不願與人交流,有書君也希望你不要完全把自己封閉在一個小空間裡,一定要記得多活動活動。
2.壓力過大時給自己一個休假如果你的工作是銷售、話務這類格外需要與人交流的職業,當你的壓力過大時可以給自己一個休假,放空自己。比如週末待在家裡看書追劇叫外賣,給自己一個緩解壓力的機會。
3.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如果你不喜歡與人交流,可以透過職業規劃避開不適合的職業,比如可以選擇當一個作家、程式設計師。只不過這樣的機會比較少,而且需要很專業的素養。
當然,你也可以選擇——談個戀愛,這是緩解社交壓力的最好辦法了。
-
6 # 每日談心
不願與人交談可能是性格內向,或是社交有壓力。
如果是內向性格,是可以和別人交談的,但是不喜歡人多廣闊的交流場合,比如酒會,慈善晚宴等需要多方應對的場合,會感覺應付不來。內向者在社交時,可以利用自己的優勢,喜歡深入集中的思考和交流,來選擇適合自己的社交環境。內向者也有交流和自己心儀的朋友,並且友誼更深入持久。
內向性格也是有優勢的,過度外向的人往往坐不住,也看不進去書。你若能看進去,還能沉醉其中,有很大的優勢。也不是說朋友和社交多就一定好,多鑽研你的領域,也可以有自己的一技之長,懂得發現自己的價值在哪裡。
如果是社交壓力,也可以多創造交流的機會,鍛鍊下自己的交往能力。
聊天的時候,如果沒有過多的話題,可以注意傾聽,並且找到雙方都有價值的問題,用傾聽和提問推動聊天。
創造聊天和社交的機會,比如養只小狗,每天都需要出去遛狗,遛狗的過程中你會發現很多人會對你的狗狗感興趣,然後搭訕你,是非常不錯的聊天機會。小時候帶狗狗出去玩,小狗徑直進入了路邊的一家人家裡,雖然很尷尬,還是把狗抓出來,和那家主人聊天,才知道她們家之前也有狗狗,後來一直成為很好的朋友。你也可以加入專門的愛好群,這樣會有很多和你一樣興趣的人,容易交流。
和人交往有很多的方式,可以是招呼之交,可以是很深入的朋友,多交往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抗挫折水平,所以不要當成一件很難的事情而畏懼。
給自己創造點交流的機會吧,你會發現更大的世界。
-
7 # 陳諾
很多人會說,我不願和別人交談,不想說太多自己的事情。他們把這個理解成內向,理解成不愛交際。實際上,你有沒有想過,你是不願,還是不能?你是不想說,還是不懂得怎樣和別人說?
我個人認為,很多人,其實是不懂得怎麼跟別人說,而不是不願說,只要掌握了方法,每個人都可以變得很健談。因為人都有和別人溝通交流的慾望,這個慾望是天生寫在人的基因裡,改變不了的。耶魯大學做過一個研究,研究人的長壽究竟和什麼因素有關,最後總結出來的結論是,和周圍人保持良好關係的人,最長壽。由此可見,良好的人際關係,對每一個人都很重要,無論你是內向還是外向,你都需要和人交往。所謂的“不願和人交談”,不過是一種掩飾自己交際能力差的手段。
那麼如何提升自己的交際能力,讓自己從“不願”走向“願意”呢?
1、梳理自己內心不願交流的原因。有的人是害怕言多必失,有的人是害羞不敢說話,有的人是沒有遇上對的人不想說話,這裡面原因很多、找到自己不願開口的原因,試著去開解自己。
2、尋找合適的交往物件。在生活中肯定不是人人都適合你去交往,你要細心篩選,觀察他人,挑選那些品行端正,心地善良,熱情溫暖的人們去交往,久而久之,在他們身邊,你會潛移默化獲得不少與人交往的技能。
3、將心比心,設身處地。和人交談,最怕把天聊死,把關係聊僵。當你和一個人還不熟的時候,不妨先多聽多看,少亂說話,開口之前,要先設身處地,替別人想想聽到這句話的感覺如何,如果有冒犯別人的可能那麼就不要說,減少誤會。
-
8 # 鵜鶘心理
根據題主所提問題的描述,暫時還無法判斷當事人是否因為不願與任何人過多交談就說明其有心理疾病,畢竟判斷一個人是否有心理疾病也是需要從多個方面鑑別判斷的,這些都需要專業的心理醫生做出診斷。但是,一個人不願與任何人過多交談也可能是由於TA不懂人際交往的技巧,或者是其人格方面的特質。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心理學將人格看作是構成一個人思想、情感和行為的獨特模式,也因為這個獨特模式的存在才會形成形形色色不同的人。人格是一個十分複雜的系統,它包括氣質、性格和自我調控系統。氣質是表示心理活動速度、強度、靈活性、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種穩定的心理特徵,它是先天形成的,無好壞之分,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脾氣、秉性,主要有膽汁質(張飛)、多血質、粘液質和抑鬱質(林黛玉)。性格是個體在後天環境中逐漸培養起來的一種與社會關係十分密切的人格特徵,它主要體現了一個人對自己、對他人、對事物的態度或言行,也因此性格有好壞之分。影響人格形成因素主要包括:生物遺傳、社會文化、家庭環境、早期童年經驗、學校教育、自然物理和自我調控因素。可能TA的氣質就是偏向黏液質、抑鬱症或者TA的人格是內傾型為主的。
-
9 #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我們在生活中常會看到一些人,兩點一線的生活,除了家庭,便是單位。自己的生活圈子小而單調。他們甚少與人接觸,更不願意和人深聊做朋友,習慣於我行我素,獨來獨往。
這些人不願與人接觸,溝通,交流,內心有嚴重的牴觸心理,他們不願意把自己的事情說與對方聽。內心對於社交之事有著某種恐懼的心理,而在心理學上便把這類人稱為具有社交恐懼症的人。
社交恐懼症的形成,往往跟生理,心理,家庭,社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性格的形成往往也是造成其社交恐懼的一個重要因素。這些人絕大多數屬於社交疏離型人格,或是恐懼型人格。他們都是喜歡迴避,逃避問題。而恐懼型人格的人焦慮程度要高於社交疏離型人格的人很多。這些人,往往是在孩提時期從父母那裡所獲得的關愛,依戀及各種反抗,讓他們形成了逃避表達自己的習慣,以致性格較為孤僻,內向。不願意敞開心扉對他人表達自己,也不願意接納他人,更不會考慮要與對方想親近的動機和各種理由。所以,始終與對方保持距離。把自己活成了他人眼中的不合群,另類人。
而還有重要的一點原因便是,在社交恐懼症人群中,自卑往往是恐懼的主要核心問題。他們內心脆弱,不自信,總覺得自己沒有好的家庭背景,沒有出眾的外表,怕人家瞧不起,這樣儘量不和大家接觸,便不會感受到他人蔑視,瞧不起自己的眼光。還能把自己藏掖得有點神秘感。
其實人與人交往,往往是思想,心靈的交往。是需要自己伸出手臂,與對方握在一起,繼而彼此真誠,坦誠地聊一些雙方都感興趣的話題,從而加深彼此的認識,最終成為朋友,摯友。若是沒有溝通, 無論在工作,生活中,都會造成許多誤會。使得矛盾,問題無法解決。所以,若你是這樣的人,無需焦慮,針對於自己的問題給出四點建議:
第一,透過學習,讓思想成熟,心智得以提高,繼而完全接受自己,自強自信心。
第二,要讓自己明白,即使是一朵路旁的小花,也有它生命的意義所在。所以,你不用覺得自己諸事不如他人,你自是這天底下獨一無二之人。走你自己的路,過你自己的生活。
第三,培養自己的各種愛好,多去接觸更多與你有共同愛好之人,繼而創造機會與他人多接觸,多交流。
第四,要知道自己不接觸他人的根源所在。所謂拒絕,不與他人深聊不過是自己長期形成的一種思維,行為模式,而不是自己內心本意。所以,時刻要求自己,主動去靠近他人,興許,你會碰到能讓你發自內心微笑之人,從而與對方形成良好的朋友關係。
這樣,慢慢的,透過你的努力,你的朋友會越來越多,自然而然,社交恐懼症的體現也會越來越弱,直到它徹底消失。
☆宋紅,畢業於中國農業大學,在婦專委編輯與宣傳工作崗位志願服務多年。於服務期間,接受了職業心理培訓師的初級培訓,系統學習了心理學相關基礎知識,並踐行於各種實踐活動。多次被評為協會年度優秀志願者。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能幫助到更多的人。
回覆列表
不願與任何人過多交談,不能斷定就是一種心理疾病。
但可能存在一起溝通問題,可以具體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1】不喜歡到什麼程度?
如果正常生活中必須溝通的事情都不能進行,是一定要去看心理醫生了。比如一項工作交給他,他為了避免和同事溝通,按照自以為的方式進行處理,久而久之就會對工作生活造成影響,這個時候還是應該做一些心理引導。
【2】只是不喜歡,但不影響正常生活溝通
這個可能是因為性格造成的。得看看這個人是否是內向性格,內向的性格就是慢熱,不容易或不願意和別人說太多,或認為自己不擅長做這個事情,而不願意溝通很多,但並不影響正常生活,和必要的溝通交流,那麼可以說是正常的。
【3】自卑心理
有時候身邊的人過於強大,自己卻差距很多的時候,也會不願意和別人過多溝通,這是因為自卑心理,覺得自己說什麼做什麼都趕不上別人,自卑心裡多數人都會有,但如果已經影響了生活品質就需要干預。
而對於這種差距上自卑的心裡,正常積極的做法有很多,有一句話叫做“活到老學到老”放這裡很適用。之前看過一本書,一個人超越其他人的時間不在課堂上不在工作時間,而下私下的時間裡你是如何利用的。你是打遊戲了,追劇了,還是學習了,時間久了,學習的和荒廢了時光的人,絕對會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狀態。
一個會越來越自信,生活品質越來越好。另一類人話自然越來越少,因為越來越追不上別人的節湊。
任何事情只要你想改變,就為時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