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花開奇蹟

    王陽明不配稱“聖人”,它只是一個封建統治階級的走狗而已,是一頭滿手沾滿人民獻血的劊子手,還是一個卑鄙無恥,虛偽兇殘,無德不要臉的封建衛道者。不過可悲可笑的是,就這樣一條封建走狗還被其不惜大規模屠殺人民來維護的主子還不認同它。

    嘉靖皇帝對其定罪冒濫軍功、縱兵殺掠、私藏府庫金銀等指責。當兩廣報捷疏送到北京後,嘉靖帝就在給楊一清的手詔裡,提到當年江西功次(平定寧王叛亂實為伍文定功勞第一,伍文定才是平定寧王叛亂的真正功臣,但王陽明把功勞全部攬到自己身上,包括其徒子徒孫都極力包裝美化其所謂的軍功),說陽明素來喜歡誇詐,並由此及於他的人品,又由人品說到他的學問,幾乎給出了全面的否定性評價。早在嘉靖元年,嘉靖帝就在聖旨中下令,“自今教人取士,一依程朱之言,不許妄為叛道不經之書,私自傳刻,以誤正學”,稱陽明之學“叛道不經”。陽明去世後,未議其功,先論其罪,廷議的結論是,陽明“學術不端、聚眾惑亂”。

    所謂心學只是理學加上佛學雜糅而成的東西。心學明著反對理學,但深入看之後,你會發現它也是搞的“存天理滅人慾”那一套,什麼是“天理”?封建禮教的所謂“天理”就是“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然後又加上佛家的思想,根本目的仍然是奴化人民,用封建禮教那一套虛偽的仁義道德約束老百姓。儒家的“仁義禮智信”和“中庸之道”的最終目的仍然是為了維護和固化“天理”,愚民奴化老百姓。

    大肆鼓吹王陽明的人,無非就是拿“致良知,知行合一”說事。但王陽明的致良知和我們現代人理解的完全不同,有些心學組織故意曲解致良知的原意,以達到用篡改的含義給人洗腦的目的。王陽明原本的“良”就是所謂原本的內心擁有的“理”,原本內心的“理”是什麼?就是“天理”,“天理”就是“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王陽明認為“天理”是天然存在的,是人一出生就已經註定的,所以“知”就是認識“天理”,而所謂“知行合一”就是要按照“天理”行事,不能違背“天理”,所謂的消除人的“八顆心”就是“滅人慾”,讓人不能有任何慾望,有慾望和爭取合法權益就是有“惡念”,要求人“無慾無求”,安於現狀。“心學”的一切目的最終都是為了麻木人民,讓人變成封建禮教的奴隸,“心學”本身就是當時朝廷腐敗,全國爆發農民起義,王陽明殘酷鎮壓屠殺人民起義軍,發現單純依靠自己大規模屠殺難以完全消除人民的抗爭,還需要從思想上奴役控制人民,王陽明進而結合佛教和儒教思想提出所謂“心學”思想,妄想用思想控制瓦解人民對美好生活和個人生存權的合理訴求,讓人民變成統治階級的工具。這種思想嚴重違背當前自由民主法治的主流價值觀,違背了最基本的人性,是泯滅人性的思想行為。也是反社會進步,反社會主義價值觀的異端邪說。

    王陽明所謂的軍事才能更是胡說八道。寧王叛亂王陽明是有參與,但實際上是伍文定平定的叛亂,在最後論功封賞之時,伍文定因忠義和勇猛論功第一,提拔為江西按察使,不久遷廣東右布政使。而王陽明在廣西等地的所謂軍功更是無稽之談,當時朝廷腐敗,百姓奮起反抗,全國範圍掀起農民起義,廣西各地也掀起了轟轟烈烈農民起義,王陽明作為封建勢力的忠實走狗,鎮壓屠殺農民起義軍。還使用殘酷的連坐制,推行殘暴不仁的十家牌法,使用嚴刑酷法殘酷鎮壓迫害貧苦農民。而後又推行洗腦學說,企圖用邪惡的心學奴化老百姓,達到皇權永固,維護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其軍事上那點事全是窩裡鬥,基本都是鎮壓屠殺自己的國民,這如果也算偉大,那這種人的價值觀扭曲的也太可怕了,已經喪失了起碼的是非分辨能力,已經沒有了最根本的人性。

    最近幾年為什麼王陽明心學被一些所謂的企業精英大力推崇呢?這其實是一種既得利益集團的需要,它們是為了固化自己的利益,用奴化來給員工灌輸奴性思想,以達到用最少的成本獲取最大的剩餘價值,它們不願意用現代企業的激勵機制來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而且企圖用思想控制來達到讓員工像機器人一樣無慾無求,拼命工作,他們把員工正常的合法訴求和合理願望汙衊為“惡念”,員工只要思考提高福利待遇就是“壞的念頭”。這個社會民主和法治的進步本身就是在它們所謂的“惡念”中不斷進步發展的,沒有它們的汙衊的那些“惡念”就不可能有新中國,就不可能推翻壓在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毛主席那代人正是有了它們所謂的“惡念”,才會帶領人民走上革命之路,最終實現了中華民族的解放。打著弘揚“國學聖賢”的旗號進行思想控制,思想奴役,企圖復辟中山先生、毛主席那代人奮鬥一生批判打倒的“吃人”的封建“仁義道德”。更是外部勢力對中國文化思想控制,用思想瓦解控制中國的一種策略。心學流行了,佛學也就不會再受打擊和排斥。。。。於是乎,會重現大明王朝的過程,強盛到利益階層固化,不思進取,內部紛爭,直到衰落。

    說透了很簡單,就是人家希望你多喝慢性毒藥,最好成為大家追捧趨之若鶩的潮流時尚飲品!最後,你開心的接受,但慢慢的死了,還覺得確實是自己有病,病入膏肓,正常的病亡!

    文化控制,思想戰爭,潛謀於無形,滅國於不爭不費,真正做到了大道無痕,豈是一般附庸風雅,賣弄風騷,肉眼凡胎者能看透的。

    王陽明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偽君子,殘暴不仁,嗜殺成性,用異端邪說奴化人民。

    所謂的心學只是封建禮教的另一種表現形式罷了,說到底都是“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離不開吃人的本質。

    《傳習錄》裡還有王陽明一封信,說當時他在朝廷為官時,有很多老百姓背後罵他,但王陽明說他根本就不在乎,心裡想的依然是天下百姓疾苦,天天為百姓操勞,表面上看這人修養真的很高,定力不錯呀;但我們如果用逆向思維思考這問題,他的話經不住推敲,他在信裡並沒有說為什麼很多老百姓會罵他,這問題他沒有說清,並且即然你天天為人民服務了,為何老百姓依舊罵你?一個政府官員天天被老百姓罵,這裡就有問題呀,這裡有矛盾呀。那我們只能翻開歷史看他當時在幹什麼,史書上記載的是他當時忙的是正在鎮壓農民起義,所以他當時說的忙著為百姓操勞,其實忙的是殺人,這也無怪當時很多老百姓罵他了。他信中說他對很多老百姓罵他的事,他一點也不在乎,如果一個人不在乎別人罵他,就代表這個人成聖人了,就代表這人修煉得道了,那如果一個人做到極其不要臉,也一樣可以達到這種境界。

    有時候,一個人做到極其不要臉,與一個人修心得道的境界,兩者幾乎都沒什麼區別 ,都是油鹽不進。但如何區別兩者差距了?那就看他的言是否跟上他的行,王陽明的心學講的也是“言行合一”,但王陽明做到“言行合一”沒?他沒有,他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當時明朝政府與百姓的對立的社會矛盾,他只是站在官方的立場,揮馬揚鞭,對百姓實施血腥鎮壓,僅一年之內他就殺了一萬一千多人起義軍,這反而更加劇了明朝後來的滅亡。其實王陽明的一生,他只是做到了“大偽若真”,一個人偽到極處與真君子沒有什麼區別,區別就是他的目的一個為公,一個為私。

    當今社會,我們應該發展和提倡的應該是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的現代社會主義價值觀。封建禮教的大部分思想都是愚民奴化老百姓的,應該旗幟鮮明的進行反對。封建禮教壓制思想自由人格獨立的理念,導致人民愚昧、麻木,失去做人的尊嚴,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對事情的是非對錯失去判斷力,任由統治者剝削壓迫。在這樣的傳統文化氛圍當中,作為個體人的天賦權利得不到應有的保障,這樣的思想文化政策導致的必然結果是作為人的尊嚴,甚至是基本生存權利遭受任意的剝奪。

    中國現在需要的決不是封建禮教和王陽明心學這種異端邪說,也不需要那種沒有原則、調和折中、四面奉承、八面玲瓏的“中庸之道”,一個國家或一個企業裡到處都是中庸之人,誰也不願意多說話,誰也不願意得罪人,誰也不願意堅持原則,那這個國家或企業必然是一潭死水,不可能有活力和創造力。

  • 2 # 梧桐樹邊羽

    首先,我們敲定一點認識。王守仁(號陽明子)是大儒。

    為什麼會有人搞不清楚他是儒釋道中的哪一家呢?這是有原因的。

    儒學的發展進入宋朝,漢儒的經學,讖緯學已經完全沒落,儒學要繼續在上層發展,必須進行改造發展。當時能夠用來改造儒學的是什麼?一部分引入了佛學思想,但是更重的是老莊的道學思想。“三教合流”中,哲學思潮互相融合非常明顯。

    儒學形成了三大流派,主要是二程(程顥、程頤)一朱(朱熹)的程朱理學,他們引入道家思維,重新構建了儒學。在大宋儒家巔峰中佔了一個很強的一派--理學。又因為以道為無極,所以也稱他們為“道學家”。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他們這一派屬於客觀唯心主義。

    另外就是南宋對抗朱熹的陸九淵的主觀唯心主義。這一派的傳人就是王陽明。

    還有一個流派叫作事功學。代表人物是葉適,不但要修身修心,還要建立功業。這其中前兩派講究修身,要做聖人,就是“內聖”。而事功學講究的是建功立業,是“外王”。

    而王陽明的成就,就是在黨禁森嚴的明朝將儒學三派合流,成為明王朝最強大的儒家武將。

    這個人非常特殊,完全不同於其他學者。他是個思想家,但他同時也是一個文官,更重要的一點,他還是一個軍官。“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就是他說的。這是個文武雙全的人,理論上有高度,學術上有研究,實踐中有戰果,這簡直就是一個21世紀的全新複合型人才。在明朝的政治高壓下面,他還可以開辦書院。那是非常了不起的。

    王陽明的學說,算是兼融了廣義理學的所有流派。他的學說以孔孟的學說為主旨,又帶有明顯的道家佛家色彩,繼承了二程理學,又發揚了陸九淵的心學,也光大了朱熹的“心即是理”,另外由於他本人的戰功很高,以實際行動踐行了葉適的事功學,王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其實就是理學心學事功學結合的產物。

    但總的來說的王陽明的學說,以側重心學為主。“天地萬物,與人原是一體,其發竅之最精處,是人心一點靈明”這句話說得多好。雖然是對二程一陸,心學的繼承和發展,但又有明顯的區別,一般稱為王學或者是陽明學。

    至於他的軍功,在他的學問面前,是錦上添花。

  • 3 # 心性與思維

    王陽明是儒學大家,是聖人。

    王陽明是浙江餘姚人,其家是顯赫的文化世家,其祖上代有才人,門廳榮耀。其曾祖王傑,不僅年紀輕輕就盡通四書五經及宋諸大儒,還曾有關於易經,春秋周禮的著述;其祖父王倫,性愛竹被學者稱竹軒先生,於書無所不讀尤好觀禮儀,左氏傳,史;其父王華,更是在王陽明11歲那年高中狀元。在重視宗法的古代社會,這樣榮耀的家族背景不會對其思想行為沒有影響。可以說王陽明從小就深受儒家文化的薰陶。

    王陽明12歲就有做聖賢的志向,如何做到呢?把理想寄託在儒家經典裡。 16歲那年,發生一事。朱熹講格物致知,事事物物皆有其理,格物致知是做聖人的第一步,於是他就去實踐:格竹子,他和小夥伴一連格了好多天,不僅沒有格出理來反而兩人都病了 格竹子遇疾這件事讓他感覺這樣學不通,對聖賢之學產生懷疑。

    暫時放下聖賢之學後,興趣轉向道家,歷史記載一趣事,18歲那年因與道士談道家養生耽誤了婚禮。 其後的十幾年裡遊走於儒釋道,尋求解決自身煩惱的方法。

    王陽明自小體弱,對道教養生之術身體力行並且達到相當精湛的造詣。但正是道教煉養術的成就,再次使他陷入深沉思想矛盾之中。他曾有出世的念頭,後因思念家人又使他“因循未決”後來他又“漸悟仙、釋二氏之非”,終於完成了棄仙,釋之學而“復思用世”的思想轉變。

    因有“復思用世”的思想,曾用儒家“愛親本性”之說“喝醒”禪僧的一件事。

    有一天,他在寺廟裡看見一打坐僧人,說是坐關三年,不語不視。陽明對僧人打量了一番,然後斷然喝道:“這和尚終日口巴巴說甚麼!終日眼睜睜看甚麼!” 僧人大吃一驚,禁不住睜開眼睛說話。陽明問他家裡還有人嗎?僧人回答:“有母親在。”陽明再問:“想念嗎?”僧人說:“不能不想。”於是陽明跟他談了母子親情的道理,勸他先盡人道後修佛性,僧人聽後感激涕零。陽明第二天去寺廟,發現那僧人已經走了。

    陽明能發現打坐僧人思慮不斷,然後給予喝止,使僧人幡然醒悟,這種當頭棒喝是典型的禪宗方法。可見陽明對佛家的東西不但瞭解,而且運用到位。 此時的王陽明已經已經迴歸到儒家為世所用,經略四方的立場。後又歷經挫折透過龍場悟道體悟到儒家思想核心,開始傳播心學。

    王陽明心學就是儒學。他恐怕是孔孟之後歷史記載的第一個清晰瞭解儒家精髓的人。由於古聖先賢所說的話,看上去很好懂,但是往往隱藏著多層道理,不容易真正體悟。留下來的王陽明和弟子之間的較為白話的對話也成為我們後世瞭解儒學的一條路徑。

    王陽明是儒家,有過哪些貢獻,當了一個好縣令,剿了幾次匪亂,平了寧王叛亂,心學育人。對後人的影響,更大的貢獻恐怕還在後邊......

  • 4 # NiYiJie

    王陽明屬於儒道釋中的哪一家?其實這算得上是一個有趣的問題,因為從古到今,把王陽明歸為這幾家的人都有。

    首先就是道家。王陽明早期就是一個喜愛養生的人,他還因此修煉過道家的養生功法。除此以外,他創立的學說中,很多地方採用和融合了道教的思想和術語,王陽明主要用它們來向學生講解自己的學說。

    《傳習錄》中就有多處記載,一日,一學生問王陽明如何才能立志,王陽明回答:“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則自然心中凝聚,猶道家所謂結聖胎也。”而在這個回答中,“結聖胎”本是道家的說法,被王陽明用來解釋立志。在向弟子陸澄解釋良知的發用流行時,王陽明就用道教 “精、氣、神”的思想來類比:“真陰之精,即真陽之氣之母;真陽之氣,即真陰之精之父;陰根陽,陽根陰,亦非有二也。” 不僅如此,王陽明在閒暇時,也會與學生們討論道教的某些思想。所以,也就難怪有人將他列為道家了。

    其次就是佛家。王陽明年輕時,因為諸多原因痴迷佛教,一心想要遁入空門,不過最終還是放棄了這種想法,迴歸了儒學。不過,部分人將他歸為佛家,並不是因為這個經歷,依舊是因為他的學說。有人就認為,陽明心學強調心的主導地位,這點與佛家的主張十分接近,所以就武斷地將王陽明歸入佛家了。

    最後一個便是儒家,這也是當今支持者較多的一個。王陽明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很大,他的思想以儒學作為根基,是在儒學的基礎上創新出了心學,後世一般將心學視為儒學的一個分支。看過《傳習錄》的人一定知道,如果弄不清楚儒家的一些典籍,思想,將很難理解王陽明的思想。

    由於王陽明的思想中融合了道家,佛家,儒家的思想和主張,所以他本人被後世尊稱為儒道釋集大成者,與孔子並列為“立言、立德、立功”三不朽的聖人。而這“立言、立德、立功”也其實正好總結了他對社會的貢獻。

    由於篇幅有限,這三個貢獻我之前也已經回答過,所以在這裡就不具體講了。大家如果想具體瞭解或對陽明心學感興趣的,可以去看《傳習錄》或者去xi ma la ya FM上搜相關音訊來聽,之前在上面聽過“王陽明儒學:修身齊家立業治國”的音訊,講解十分新穎仔細,大家可以去搜來聽聽。

  • 5 # 東哲書院

    眾所周知,王陽明心學是人類歷史上少有的簡易明快的哲學之一。無論是它的思想,還是表達思想的語句都讓人一目瞭然。王陽明心學又是一門實用的哲學,它告訴了我們極易被我們忽略的真理,同時也為我們每個人規劃出了一張完美的、直觀的人生路線圖。王陽明心學對我們有什麼用,答案已不言自明。

    它首先告訴我們的是這樣一個極易被我們忽略的真理“人人平等”。

    有一天,那個個性極強的王艮出遊歸來,王陽明問他“都見到了什麼?”

    王艮以一副異常驚訝的聲調說:“我看到滿街都是聖人”。

    我們應該注意,王艮這句話別有深意。王艮來拜王陽明為師前就是狂傲不羈的人,拜王陽明為師後,也未改變“傲”的氣質,王陽明多次說:“人人都可以成為聖人。” 王艮不相信。他始終認為聖人是遙不可及的,所以他說的:“我看到滿街都是聖人。”這句話,是在譏笑王陽明的言論。你瞧:“那些在大街上的凡夫俗子都是聖人,我怎麼就不相信,天下會有這樣多聖人啊。”

    至聖先師-----孔子像

    王陽明大概是猜透了王艮的心意,於是就借力打力:“你看到滿大街都是聖人,滿大街的人看你也是聖人。”

    王艮尷尬地一笑:“都是聖人。”

    王陽明點頭說:“對!人人都是聖人,誰也不比任何人差。”

    他的另外一名弟子叫董蘿石的也出遊歸來,同樣興奮地對王陽明說:“今日見一怪事。”

    王陽明問:“什麼事?”

    董蘿石興奮地說:“見滿大街都是聖人。”董蘿石和王艮不同,他是真的悟透了王陽明“人皆可成聖”的思想,所以王陽明只是淡淡地回道:“這算什麼怪事,常事罷了。”

    無論是對不懷好意的王艮,還是發自肺腑的董蘿石,王陽明的訓導只有一條:人人確實都是聖人。

    那麼王陽明憑什麼“人人都是聖人”呢?

    在他的文章《書魏師孟卷 乙酉》中,他給出了答案。魏師孟是王陽明弟子魏良輔的弟弟魏良貴,他的幾個哥哥都拜到王陽明門下,學習心學,對於王陽明"人人都是聖人"的論點,他覺得不可思議。1525年,他來請教王陽明:您說人人都可以成為堯舜那樣的人,可堯舜是如此偉大,凡夫俗子怎麼可能成為他們那樣的聖人呢?

    王陽明解釋說每個人心中都有個良知,良知能知是非善惡,“是非”屬於智慧,“善惡”屬於道德,聖人也不過是既有智慧又有無懈可擊道德的凡人,而你一出生就具備這兩種素質,所以你就是個潛在的聖人。只要你按良知的指引去思考做事(致良知),那就是聖人了。自然而然致良知的,是聖人;勉強自己而致良知的,是賢人;不肯去致良知的說明他的良知被遮蔽了,那就是愚人。雖然愚人的良知被遮蔽了,但他的良知卻仍然存在。如果能致良知,那和聖賢就沒有區別。也就是說,聖愚的良知是一樣的,只要肯“致”,那就是“人人皆可為堯舜”。

    在《傳習錄》中,王陽明重點指出,良知在人,永遠不可能消失,即使是盜賊,你喊他賊,他也不愛聽,這就是良知永遠存在的體現。那些不肯致良知的人,只是良知被物慾所遮蔽,並不是說他沒有良知了。正如烏雲遮蔽了太陽,體能說太陽消失了嗎?

    民國版傳習錄

    關於“盜賊也有良知”這個論點,王陽明並非信口開河,而是有事實依據的。據說他在廬陵擔任縣令時,抓到了一個罪惡滔天的大盜。這個大盜冥頑不靈,面對各種訊問強烈頑抗。王陽明親自審問他,他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架勢說:“要殺要剮隨便,就別廢話了!”王陽明於是說:“那好,今天就不審了。不過,天氣太熱,你還是把外衣脫了,我們隨便聊聊。”大盜說:“脫就脫!”過了一會兒,王陽明又說:“天氣實在是熱,不如把內衣也脫了吧!”大盜仍然是不以為然的樣子:“光著膀子也是經常的事,沒什麼大不了的。”又過了一會兒,王陽明又說:“膀子都光了,不如把內褲也脫了,一絲不掛豈不更自在?”大盜這回一點都不“豪爽”了,慌忙擺手說:“不方便,不方便!”王陽明說:“有何不方便?你死部不怕,還在乎一條內褲嗎?看來你還是有廉恥之心的,是有良知的,你並非一無是處呀!”

    這就是良知中的羞恥心,連無惡不作的大盜都有,何況普通人!

    為什麼王陽明要不厭其煩和矢志不移地倡導“人人都是聖人”的觀點,他到底想告訴我們一個什麼樣的真理呢?

    這個真理其實就是人人平等。王陽明是想告訴我們,良知可致聖賢,無所不能。所以人人都是平等的,任何人都沒有資格充當別人的上帝,任何人也就不可能有資格控制別人。在這個世界上,只有一個人才有權力控制和支配你,那就是你自己;只有一個人能主導你的人生,那也只能是你自己。

    “人人平等”思想的背後其實就是主張人的“自尊”。王陽明心學在某種意義上而言,有“驕傲”的成分,既然我有能知是非善惡的良知,既然我是聖人,那我就是自信的,我就是獨尊的。

    有弟子問王陽明:“老師您說過,人心與物同體,我不太明白。固然、我的身體裡血氣暢通,所以能稱同體。可我和別人,那就是異體了,至於您說的與禽獸草木同體,簡直就是兒戲啊。”

    王陽明回答:“豈止禽獸草木,就是天地也是與我同體的,豈止是天地,如果世界上有鬼神,那鬼神也是與我同體的。”

    這名弟子大惑不解。

    王陽明問他:“你看看在天地之間,什麼東西是天地的心?”

    弟子回答:“聖人說,人是天地的心。”

    王陽明又問:“人又把什麼東西稱為心?”

    弟子回答:“恐怕是那個良知吧。”

    王陽明見已把弟子帶進了門裡,就滿意地笑了笑,解釋說:“你就很明白了,充盈天地之間的,唯有這個良知。人只是具有形體,從而把自己與其他一切都隔離開了。我的良知就是天地鬼神的主宰。”

    他的弟子急忙打斷他:“等等,老師,您說人能主宰天地鬼神?”

    王陽明很吃驚的反問:“難道不是嗎?”

    弟子也吃驚:“怎麼可能啊。”

    王陽明說:“那我問你,天高不高?”

    “高!”

    “地厚不厚?”

    “厚!”

    “你是怎麼知道天高地厚的?”

    弟子回答:“天高是我看到的,地厚是我感覺到的。”

    王陽明追問:“你是用什麼感覺到的?”

    “當然是用良知啊。”

    王陽明書法

    王陽明更為滿意了“好。天如果沒有我的良知,誰去看它的高?地如果沒有我的良知,誰去感覺它的厚?天高地厚,只是因為你用良知去看它感覺它了。我們可以繼續發揮,鬼神如果沒有我的良知,誰去分辨它的吉凶福禍?即使是石頭,如果沒有我的良知,誰去感覺它的堅硬?如果這一切離開了我的良知,你認為它們還存在嗎?”

    弟子正在琢磨,他總感覺哪裡不對勁。王陽明已接著說了下去:“但是我的良知如果離開了天地鬼神萬物,也就是說,我的良知不工作了,那麼,良知也就不存在了?”

    弟子琢磨出了哪裡不對勁,他以高尚的唯物主義的身份質問:“天地鬼神萬物是客觀存在的,為何認為沒有我的良知它們就不存在了?”

    王陽明:“你去問問那些死人,他們的天地鬼神萬物何在?”

    實際上這段話和唯心唯物思想沒有一毛錢關係,它是王陽明強烈主張人“自尊”的終極演繹。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成為天地鬼神萬物的主宰,而不應該成為他們的奴隸,這種情況是終我們一生的。

    如果世界上真有上帝,那上帝就在我們心中,就是我們自己。我們不必求神拜佛,因為我們本身就是神佛。

    所以,在我們的人生中,我們不要做任何人和事物的奴隸,只俯首於自己那顆擁有良知的心,就可以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除卻外在因素,創業失敗最大原因是因為太貪婪還是因為太膽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