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生命旅行之箭

    德國為什麼會在莫斯科戰役失敗主要有這幾個原因!

    一 德國的補給線過於漫長,因為到了莫斯科附近離德國已經有將近兩千公里的距離。而且蘇聯的寬鐵軌和歐洲的窄鐵軌規格不同,不能通用,需要臨時生產安裝,更換,短期不能用鐵路運輸。蘇聯的公路路況糟糕,沒有像歐洲那樣多的柏油路,水泥路。特別是到了秋天,秋天的雨水導致大部分道路成了一片坑坑窪窪的沼澤,讓運送補寄的卡車、士兵、坦克寸步難行。大大延緩了德軍的攻勢。還有在德軍後方有很多游擊隊在打游擊,襲擊破壞補給線,讓德軍本就緊缺的物資雪上加霜。不得不在前線抽調兵力來剿滅游擊隊。

    二 蘇聯的可怕的冬季

    這是最重要的原因;因為德國希特勒過於狂妄,以為能在冬季來臨之前打敗蘇聯。沒有為冬季戰爭準備必要的物資。德國士兵穿著單薄的夏季衣服,武器裝備也沒有做好嚴寒的準備,導致搶拉不開栓,坦克汽油凍著。使許多武器裝備使用效率大大降低。導致德華人士氣低落,身體更是備受煎熬,凍死凍傷一大片,讓德國攻勢大大削弱!

    三 蘇聯人的戰鬥意志,在戰爭前期損失那麼巨大的情況,還能硬撐著堅持下來。還有因為佐爾格送來重要情報得知日本不進攻蘇聯,把防守西伯利亞的幾十個師調回防守莫斯科,使天平導向了蘇聯這邊,因為西伯利亞師不怕寒冷,特別是帶來的冬季裝備讓蘇軍在冰天雪地裡發揮了巨大優勢。

    四 盟軍援助 在莫斯科戰役的時候盟軍援助了1000輛坦克等其他物資,雖然物資不是很多,但補充了此時蘇聯嚴重缺乏的武器裝備等物資,使蘇聯攻勢更為龐大。

    這些才是我個人認為德國在莫斯科戰役失敗的原因!

  • 2 # 尼克名字叫尼克

    二戰的時候在一開始的時候蘇聯沒有做好準備,所以對於德國的閃電戰一點抵抗都沒有,都會造成那麼大的損失。但這只是一隻的,德國與蘇聯最大的不同就是蘇聯是一個地廣人多的國家。

    二戰時期蘇聯一個國家動員的參戰人數就達到了2700萬,這是個什麼概念?在沒有核武器的狀態之下,德國軍隊是沒有辦法想像得了如何動搖得了蘇聯這麼大的一個國家的,雖說前期損失過慘,可由於人員眾多,對於一個大國來講,很容易就恢復過來。

    而從資源來講,蘇聯地廣,在它的土地之下的資源是非常豐富的,而決定戰爭用的石油就是根本。在德國進攻歐洲的時候,其國內的石油資源很大部分就是從蘇聯進口的。而後期之所以跟蘇聯打進來,在動機上來講,也是因為看中了蘇聯的石油而已。戰爭的理由很簡單。

    你可以想像一下,像日本這樣的國家,那時的科技那麼發達,為什麼打我們國家用了十年時間也不能打下來?而我們在後來很快就恢復過來,相反日本那時被美國掉了兩個原子彈就馬上趴下了呢?就是這樣個原因。

  • 3 # 老罈子44874384

    這就看出了“戰略縱深”對於一個大國是多麼重要。正因為有了足夠的戰略縱深,再加上人多,有足夠的兵源,就有了打持久戰的底氣。

    對戰略縱深的利用,大致上是兩階段。

    第一階段是”先以空間換取時間”,就是一邊暫時後撤,一邊迫使進攻的一方隨著佔領的地方越來越多,而不得不將原來的集中部署拆散。

    而進攻的來犯之敵一旦分兵,勢必因為戰線過長,後勤保障,及兵源等各個方面出現問題,而喪失進攻能力。

    這時,就可以開始走第二階段,即”以時間奪回空間”,充分利用可以發動全民戰爭的優勢,分步的轉入反擊,對已佔領它國國土的分散之敵,進行逐個拔釘子。

    蘇聯,還有一個比較特殊的情況,就是它是橫跨歐亞大陸,有一東一西兩個戰略方向。

    德國對蘇聯進攻後,莫斯科先是非常擔心,日本也會從東部發起攻擊。後來判斷不會,這才敢把在遠東,準備防範日本進攻的主力部隊,調往莫斯科參加防禦作戰。與此同時,把大量的工廠遷往東部地區。

    為什麼,與德國是同盟關係的軸心國的日本,不攻擊蘇聯?

    主要是因為,在德國進攻蘇聯之前,在屬於託管地的外蒙,朱可夫指揮的哈勒欣河戰役,讓日本關東軍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二戰前,日本陸軍的政治地位一直是很高的,日本佔領中國東北策劃成立滿洲國以後,日本高層有一個是”應當北上還是南下”的爭論,陸軍佔了上風,因而決定要先探蘇軍的底。就開始攻擊駐蒙古的蘇軍。

    一旦蘇軍不經打,日本就打算要進入歐亞大陸腹地的中亞,以獲取日本最需要的石油。但在哈勒欣河戰役以後,日本皇室在最終裁決陸軍與海軍之爭時,做出了兩個決定,一是不再北上與蘇聯交戰,二是主要進攻方向定在南下,全力獲取東南亞石油。日本偷襲珍珠港,即由此發端。

    不僅蘇德戰爭如此,中國抗日戰爭基本也是這個路子。

    為進一步說明這個問題,不妨再放大一點看。在盟軍實施諾曼底登陸前後,蘇德戰場,太平洋戰場,及中國戰場,都是連在一起的。

    可以說,日本如不是海戰失利,美軍完全切斷了石油運輸線,日本已無力再戰不得不投降,侵華日軍也不會發下武器的。

    至於,美國對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還有蘇軍對大興安嶺關東軍的進攻,不過是日本大勢已去的最後兩腳,主要為了避免佔領日本本土的傷亡。

    也就是,抗日戰爭的程序,並不是依靠中國軍隊自己的力量,轉入到了《論持久戰》預判的戰略反攻階段。以致於無論重慶還是延安,在得知日本宣佈投降時都有點感到突然,喜出望外。

    也可以說,在中國戰場並沒有出現”戰略反攻階段”,而是從戰略相持直接就宣告抗戰結束,國共開始各自接受日軍繳械。

    迄今,日本仍有相當一部分人對中國是不服氣的。認為只是敗給了美華人,沒有敗給中國,而且拒不道歉,還拜祭戰犯。這是隻認輸贏,不講是非的日本文化的特質決定的。

    從反面講,同樣是遭遇到了大規模的入侵。由於缺乏足夠的戰略縱深,如波蘭,北韓這樣的小國,就極難有反擊的可能。

    當然,即使一個大國的戰略縱深大,過去誘敵深入的作戰方針,今天亦未必適用。這是涉及到,現代工業條件下大國在“戰爭初期”的另一層面的問題。

  • 4 # 龍盛飛

    1、頑強的鬥志,蘇聯人民上下勠力同心,鬥志高昂。

    2、強大的工業基礎,可以源源不斷的生產出武器裝備運往前線,

    3、遼闊的幅員,廣袤的國土把德國有限的軍事力量拉的戰線過長

    4、不斷補充的兵員,德國的兵力在戰場捉襟見肘,而蘇聯的兵員則相反

    5、如魚得水的氣候,極寒天氣對於蘇聯人司空見慣,德華人和裝備則寸步難行

  • 5 # 額虧了475

    1人多

    2資源多

    3工業發達

    4英美的支援

    5德國的不給力

    6地大物博天氣冷

    7有個服眾的領導者

  • 6 # 生活問道

    德軍在蘇聯的失敗,原因多種,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在迷失中尋找最實際的真相,才是最大的樂趣吧!

    我們先看看二戰前期歐洲態勢圖:

    我們可以看到,先刨除蘇聯部分看,德國幾乎已經佔領了全部歐洲範圍,除了英國,這就讓德軍給自己挖了一個大坑。

    “沒有人能同時打贏兩場戰爭”這句至理名言用在這裡最能說明問題。之前德國和蘇聯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依靠這一紙宣告,德國可以放心大膽的進攻蘇聯。

    蘇聯從來就不是守承諾的君子,他為什麼會守著這一紙條約?那是因為蘇聯比德國更需要這樣一個約定。蘇聯由於前期國內政策的失誤,國力孱弱,百廢待興,軍隊戰力低下,武器裝備落後,如果真的開戰,後果不堪設想!咱們換個角度來說,假設德國先不進攻歐洲,而是進攻蘇聯的話,結果會怎麼樣?

    歷史沒有假設。我們還是回到歐洲戰場,所有史學家都公認一點,敦刻爾克的失誤是二戰的一個轉折點,德國在可以結束歐戰的節點上犯了兩個錯誤,:放走英法聯軍,放過英國本土。而這也成為了德軍在蘇聯失敗的根本原因。

    回過頭來在看蘇聯戰場:

    德軍兵力:

    賬面兵力:900萬,實際兵力:730萬,

    德軍:500萬,芬蘭,拉脫維亞,保加利亞陸續出動了部隊。

    其中:一線作戰部隊:190個師(19個坦克師,14個摩托化師)

    坦克:5600多輛(效能遠超蘇聯,戰損比高達1:9)

    火炮:4.72萬門(蘇聯3.75萬門,威力,口徑,射速都佔優勢)

    飛機:4980多架,也遠超蘇聯

    只有艦艇落後蘇聯,這無所謂,艦艇上不了岸。

    進攻前期,蘇聯不是沒有得到情報預警,但是對和平還抱有幻想的蘇聯錯誤估計了形勢,放棄了寶貴的二十四小時,德軍一路長驅直入,並且創造了軍事史上少有的生擒俘虜60萬的記錄。從這一點來說,可以看到蘇軍的戰鬥力低下到何種程度?當然,還有個說法是,蘇軍為了儲存實力,讓地方武裝換上主力軍番號進行抵抗,主力部隊大幅後撤積蓄力量,並且一路進行焦土政策,讓德軍陷入了補給黑洞。

    領土大的好處在這就體現出來了。隨著戰爭的深入,德軍後勤補給越來越難以為繼,要說德軍沒有過冬的準備,那是冤枉了德軍總參部,真正的原因是德軍錯誤的估計了蘇軍的抵抗能力。(我發現凡是侵略一方總是喜歡給自己圈個時間,還總是按照這個時間來準備。)

    還有更主要的,遠在亞洲的日本,因為地方小,,所以思維也小。腦抽的去進攻了美國,這下終於給了美國參戰的藉口。

    再看看歐洲法國貝當政府已經宣佈了德國的合法統治,但戴高樂在英國成立了抵抗政府,並且領導法國地下武裝,英國也是二戰獨立存在的主權國家,國力並沒有從本質上遭到打擊。這兩個因素,給了美國可以合法對德軍宣戰並參戰的因素,因為美國的參戰,使得二戰局勢急轉直下。所以我在前面說道歐戰是德軍給自己挖了一個大坑。

    蘇聯在德國進攻蘇聯時就明白靠自己是沒有辦法堅持到最後的,那怎麼辦?只能尋求外界外援,可是這個世界上的人都現實,沒好處沒人幫你,而且那時候可以幫蘇聯的,除了美國沒有第二選擇。所以,蘇聯即使在被逼的遷都了,也沒有放棄斯大林格勒,一旦放棄了,蘇聯最後的民族自信也就跨了。

    可以說,除了遠東的百萬大軍外,蘇聯所有可以上戰場的男人女人都被動員起來了,這是一場民族生存滅亡的戰爭。有道是天道酬勤,你努力了,練上天都幫著,這一年的冬天比往年提前兩個月到來,讓已經強弩之末的蘇軍迎來了轉機,徹底迎來了勝利的希望!也許蘇聯人從來沒有想到過可以勝利!

    上面提到的日本,關鍵時刻又捅了德軍一刀,和蘇聯的《日蘇互不侵犯條約》讓蘇聯有了可用之兵。這就是“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只怕豬一樣的隊友”的完美寫照!

    由於蘇聯軍隊的不懈抵抗,讓歐洲戰場得到了難得的喘息之機,美國的參戰,徹底的打破了戰爭的均衡的態勢,三巨頭的協商,拉開了諾曼底登陸,也拉開了二戰最後序幕的三年!

  • 7 # 紅色手電筒

    這個就涉及到一個比較冷門的名詞叫做戰爭動員。戰爭動員是國家在戰爭時期實行的非常性措施,按照蘇聯人的說法是,將軍隊轉入戰時狀態和改組國家經濟和體制以適應戰爭需要所採取的整套措施。

    在二戰中,蘇聯進行的戰爭動員可以說是歷史上最徹底的戰爭動員,可以說從蘇聯自成立開始就已經是為戰爭做準備。這裡邊主要是當時蘇聯由於意識形態的問題,可以說是各主要國家的眼中釘,英法總是想要把蘇聯推翻的。

    蘇聯在20年休戰中,首先採取發展重工業的措施,首先為自己打造了一副鋼筋鐵骨,在當時蘇聯的重工業是世界第二大,這只是規模而言,但是體量已經在那裡了,技術水平還是和英法德有一定的差距。

    有了重工業做基礎,對於軍事工業也就有了發展的底氣,畢竟蘇聯在二戰中生產了10萬架飛機,近10萬輛坦克,18萬門火炮,將近35萬門迫擊炮,58340萬發炮彈,在蘇軍在衛國戰爭中消耗的4000萬噸物資中大部分還是自己生產的。迫擊炮是蘇聯武器的標誌性武器,結構簡單,生產數量巨大,而且效能優良。蘇聯的一些工廠分佈情況。

    而蘇聯在二戰初期的斷然措施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尤其是把1523個工廠連同1000萬職工從原來的西部大搬家到東部烏拉爾地區,和原來那裡的工廠結合,最終成為了蘇軍源源不斷的動力源泉。

    二戰中蘇軍有80萬女兵參戰,可不只是救傷員,包括飛行員狙擊手都有。在使用機床的蘇聯女工。

    而在戰前做好的人力動員計劃也是派上了大用場,戰前蘇軍曾經制定了一個動員總數達到3000萬人的龐大計劃,而戰爭最終蘇聯動員了2700萬人加入蘇軍,同時在後方是擴大勞動力的來源,大量勞動婦女代替男子充實到了生產一線,在1942年,當時蘇聯職工總數的80%是婦女,14歲以上的少年或者50歲以上的老人。

    充分的戰爭動員使得蘇聯在遭到突然襲擊後,雖然初期被打的丟盔卸甲,但是憑藉著充分的動員,以及廣袤的國土,蘇聯最終撐過了戰爭初期的艱難時刻,當蘇聯完成國家體制從平時到戰時的轉換以後,蘇聯也就開始對於德國的反攻,並且一直從伏爾加河打到了柏林,並最終贏得了戰爭的勝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朱婷在採訪中表示希望收到黃曉明祝福,同時還做出捂臉動作和讚揚郎平唱歌水平,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