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竹林堂堂主

    唉!兒童問題!“一切都相對的”!相對於忠孝節義!國家、天下百姓,沒有錯!俗話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是對他最高的讚美!

  • 2 # 小小曉書童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得先知道孔子是什麼人?

    因為,中國有一句古語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出處是:《左傳·宣公二年》:“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意思是一般人不是聖人和賢人誰能不犯錯?錯了能夠改正,沒有比這更好的了。

    如果,照這句話推理,是聖人就不會犯錯。你都稱孔子是聖人了,怎麼還問孔子做錯什麼事情呢?聖人是不犯錯的嘛!

    所以,要想知道孔子做錯什麼,就要先知道他是什麼人? 孔子是什麼人?拿這問題問華人,十有八九會說是“聖人”。孔聖人嘛,人盡皆知呀!孟子就說得更明確,孔子是“聖之時者”(《孟子·萬章下》)。 但是,如果孔子地下有知,孟子把“聖人”這個頭銜安在他的頭上。我相信,孔子十有八九是不會認同的。孔子自己說得很清楚,“若聖與仁,則吾豈敢”(《論語·述而》)!只不過去世以後,管不著了,只能由著別人說。但倘若知道孟子稱他“聖之時者”,則多半會懷疑是不是諷刺。

    孔子不是聖人,那是什麼人呢?照他老人家自己的說法,是普通人。《論語》一書中,孔子兩次說到“吾猶人也”,一次在《述而》,一次在《顏淵》。就是說,我和別人差不多。或者說,我也是個人,與別人沒什麼兩樣。

    我覺得,木心先生對孔子其人,講得最透徹。他說:“孔子,既不足以稱哲學家,又不足以稱聖人。他是一個庸俗的高階知識分子,奇在內心複雜固執,智商很高,精通文學、音樂,講究吃穿。他慾望強盛,種種苛求,世界滿足不了他,他一定要把不可告人的東西統統告人。

    所以虛偽,十分精緻地虛偽——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割不正不食,君子死不免冠,君子遠庖廚,秋穿什麼皮衣,冬穿什麼麂皮,三月不做官,惶惶如也。父親做壞事,兒子要隱瞞,罵人,賭咒,等等——如果仔細分析他的心理,再廣泛地印證華人的性格結構,將是一篇極有意思的宏文。“五四”打倒孔家店,表不及裡。孔子沒死,他的幽靈就是無數中國的偽君子。”

    既然,孔子是一個普通人,是一個高階知識分子,我們就來談談他做錯什麼事情。

    第一件錯事,孔丘殺少正卯,是一樁冤案。他曾說,“子為政,焉用殺”(政治幹得好,用不著殺人)。但是,他擔任魯國司寇的時候,上臺不到七天,就處死少正卯。少正卯是個學者,也收徒講學。思想新、口才好,把孔丘的門徒吸引不少過去。

    孔丘就給他扣了三大罪狀 :

    一、聚眾結社。

    二、鼓吹邪說。

    三、淆亂是非。

    孔丘對少正卯的判斷:“心達而險,行闢而堅,言偽而辯,記醜而博,順非而澤。”從判詞來看,純粹是思想作風問題,明眼人都知道,這是孔丘硬加的罪名。本來的少正卯,很可能是:“心達、行堅、言辯、記博、順澤。”

    孔丘很像“文革”理論家,給少正卯安上了“險”、“闢”、“偽”、“醜”、“非”五個惡毒的字眼,結果概念全變了。即使如此,少正卯也是罪不至死呀。可是孔丘鐵腕,把少正卯給滅了。

    後來儒家掩蓋這件醜事。朱熹就否認,說《論語》不載,子思、孟子不言,沒這回事,造謠。但荀況揭露出來。這件事很重要,迫害知識分子,是孔丘理論的破產。

    第二件錯事,就是他傳播的思想體系。木心先生說:“孔丘的言行體系,我幾乎都反對——一言以蔽之:他想塑造人,卻把人扭曲得不是人。所以,儒家一直為帝王利用——但我重視孔丘的文學修養。”

    西方著名的學者馬克斯·韋伯,曾經研究過一個重大的課題:中國文化在世界有著一流的前工業文明文化,有著一流的技術,但是中國文化為什麼只有改朝換代卻沒有根本更新?專制體制幾千年來沒有改變,為什麼只有革命沒有革新?根據馬克斯·韋伯的研究,一個文明要產生突破,需要內在的張力。而我們中國的文明,在儒家的思想影響下,消除了內在張力。因為我們的真理是自己說了算,識時務者為俊傑,所謂的超越境界全是我的心說了算。因此,我們沒有更新的精神,只有著中庸和經世致用的實用,以致我們沒有那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改革精神,只有著識時務為俊傑的中庸乃至圓滑精神。

    孟子所說的話印證了這一點,孟子說:孔子是“聖之時者”(《孟子·萬章下》)。這話什麼意思?孟子的原意,是“聖人當中最識時務的”。孟子說,聖人,有四種。伯夷,是“聖之清者”,也就是“聖人中最清高的”。伊尹,是“聖之任者”,也就是“聖人中最負責的”。柳下惠,是“聖之和者”,也就是“聖人中最隨和的”。孔子,是“聖之時者”,也就是“聖人中最識時務的”。

    為什麼這樣說?因為孔子善於處世。孟子說,孔夫子的處世之道,是“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處而處,可以仕而仕”(《孟子·萬章下》)。什麼意思呢?就是該離開就離開,走得快快的;該待著就待著,待得長長的;該隱居就隱居,絕不貪圖名利;該做官就做官,也不自命清高。總而言之,該怎麼著就怎麼著,很知道因時制宜,所以是“聖之時者”。

    所以,孔子的思想造成了一種向外適應式的思維模式,而不是由內而外的突破更新模式。

    因此,魯迅在對中國文化反省的時候說,中國文化的總特點就是“不攖人心”,不攪動人的靈魂,讓你不斷像吸食鴉片一樣不行動,老覺得老子從前闊多了。於是,他最後總結出中國文化傳統的特點就是阿Q“精神勝利法”,就是不思革新,不思改變,永遠認為自己的儒家思想天下最好,也不需要去學人家。我們之所以學別人,也只是“師夷長技以制夷”,這哪是學生的態度?還沒怎麼跟老師學,就想著怎麼把老師搞倒。

    最後,以當代作家木心的話作為結束:“文學的偉大,在於某種思想過時了,某種觀點荒謬錯誤,如果文學性強,就不會消失。”因此,我們不要信而好古,而是要明辨是非,不要被錯誤的思想所荼毒。

  • 3 # 大樂聖

    聖人的低階錯誤就是恆順眾生,你不想成佛,他拿你沒辦法,只好恆順。普賢菩薩不只恆順人,胎軟溼化,恆順九法界一切眾生。

  • 4 # 紫薇傳道

     一、孔子被後世尊稱為“至聖”,但是就如同他自己講的一樣“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他也是有錯誤的。當然這是以我們現代人的眼光來衡量的。  二、具體表現:  1、孔子相信鬼神,這是其思想的限制性的表現:  在天道觀上,孔子不否認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對其持懷疑態度,主張"敬鬼神而遠之"。  2、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看:  無論談孔子的歷史地位也好,無論談孔子的具體貢獻也好,我們一定要避免個人崇拜。這不只因為個人崇拜是不應該的,是會產生毛病的,而且因為誇大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首先是不合乎事實的,是不科學的。查閱史籍,孔子確實犯過錯。韓非子在《五蠹》中記載了一件事:“魯人從君戰,三戰三北。仲尼問其故,對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養也。”仲尼以為孝,舉而上之。”魯國有個人跟隨君主去打仗,屢戰屢逃;孔子向他詢問原因,他說:“我家中有年老的父親,我死後就沒人養活他了。”孔子認為這是孝子,便推舉他做了官。試想,如果逃兵都受到獎賞,還因此而當官,那魯國的軍隊還怎麼打仗?魯國的安全哪裡還有指望呢?孔子這樣做,大概是相信自己的“仁義”主張,會感動敵方退兵,這也太可笑了。

  • 5 # 肖鄅

    知新回答過的一題:你支援所謂的“孔子是中國五千年最大的聖人,也是最大的罪人”這種說法嗎?

    在這題裡知新舉例說過,孔子犯下的錯。

    1.孔子根據自己的政治觀念來篡改歷史,掩蓋歷史真相,把一部魯國《春秋》和古史《尚書》進行大肆刪改,改成宣傳自己政治主張和理想的工具,雖有其可取之處,但是對於中國文化的矇蔽不亞於秦始皇焚書坑儒。

    2.孔子是中國歷史作假的始作俑者,此後,他的徒子徒孫們在撰寫正史的時候,也多是為尊者諱,掩蓋一些歷史真相,讓後人在研究歷史時,很難對於當時歷史真相特別是關於統治者,所謂的帝王先賢的缺點醜事有一個正確完整的瞭解,很多歷史的謎案,都是自此開始的。

    3.孔子在學術上也是一個獨裁式的權威,大概在公元前501年,孔子51歲時任當時魯國的中都宰,因為學術上與少正卯不相上下,甚至遜色於對方,於是就找個理由殺了少正卯,這是一種流氓行徑,為人所不齒的。孔子大談中庸,是因為自己那時強勢,是一種學術策略,絕非一種學術等。

    當然,這並不是知新的想法。這種是非題無絕對。

    知新認為誰都會犯錯,不論高階低階。犯錯不可怕,聖人也是人。

    個人想法,不喜勿噴。

  • 6 # 健康長壽之本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這句話告訴我們:只要你開悟了,成就聖賢之道,你的一言一行與道自然相合,能夠天人合一。哪裡還有錯誤呢?況且連正確都沒有,知行合一,又何必妄加論斷?當然了我要強調一下,孔子沒開悟之前錯誤是難勉的。

  • 7 # 權謀才智

    當然可能,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這句話也適應孔子。雖然孔子被後世成為聖賢典範!

    孔子在回答陳司敗(陳姓司寇)關於魯昭公是否知禮之人的提問時,孔子回答說“知禮”。結果,陳司敗以魯昭公娶實際上同姓的吳國女子為妻——為了避嫌將其改名為吳孟子——不合禮制,而認為孔子是因為徇私情才那麼說的。弟子巫馬期把陳司敗的話轉告孔子,孔子聽後,坦誠地說:“孔丘很幸運,犯了錯誤時,有人能知道並給予指正。”可見,孔子承認自己說錯,接受了陳司敗的批評。

    孔子也是普通人,人都會生老病死。隨著年齡增長,人的記憶,反應都會下降很多。孔子也不例外,所以也會犯低階錯誤,這是很正常的!

  • 8 # 詩詞茶屋

    錯誤與正確是具有時代性、侷限性,而並非絕對性的。所以我們用今天的眼光來衡量孔子是否犯有低階錯誤,也是僅限於在當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體系性進行分析評價。透過查閱相關資料、與行業朋友交流,找到幾個似乎佐證他也犯有低階錯誤事情(僅限正史中查詢得到的,野史資料不在分析舉證範圍之內)。

    查閱《史記》及《論語》等相關資料後,發現在《仲尼弟子列傳》中,孔聖人自己就承認犯了比較低階的識人錯誤,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事情的起因經過是這樣的:【1】宰予,字子我,亦稱宰我,春秋末魯華人,孔子著名弟子,“孔門十哲”之一,被孔子許為其“言語”科的高才生,排名在子貢前面。他向孔子提出了一個兩難的問題:如果告訴一個仁德者,另一個仁德者掉進井裡了,他是應該跳下去救還是不應該跳下去救?因為如跳下去則也是死,如不跳下去就是見死不救。孔子認為宰予提出的問題不好,從而說“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可欺也,不可罔也。”(《論語·雍也》)等到宰予睡覺了後,孔子就罵他作“朽木”和“糞土之牆”。後來,宰予良好的操守及才能表現,使孔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說道“以言取人,失之宰予”。經過這件事情後,孔子改變了自己以往的不足,遂道“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論語·公冶長》)【2】澹臺滅明,字子羽,魯華人。孔子弟子,教育家,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在拜孔子為師時,孔子見他長相醜陋,認為他資質低下,不會成才。後來澹臺滅明往南遊學到吳地,他有一套教學管理制度,影響甚大,跟從他學習的有三百多人,他的品德及才能傳遍了各諸侯國。孔子聽說這些事情後非常感慨“我僅憑言辭來判斷一個人品德及才能,對宰予就判斷錯了;僅憑外形相貌判斷,又對子羽判斷錯了。”

    其實摘錄這兩個故事,僅僅是想表達,即便向孔子這樣的“至聖”,也會犯一些看似低階的問題,但是我們更重要的是要看到孔聖人在看到認識自己的錯誤後的態度。首先擁有“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的大度與寬容,主動承認錯誤,主動寬容別人;其次要有“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的坦然與灑脫;最後我們也要清楚的看到所有的犯錯都不可怕,恰恰說明連孔聖人這樣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在通往聖賢的道路上,都在一點一滴地完善自己,那麼我們也必將要正視犯錯,勇於承擔和改進,用飽滿的熱情和充足的信心去不斷提升自己。

  • 9 # 卡通遊蝦

    即然一旦三省,那肯定是是因為會犯錯。三人行必有師,從善如流可以少犯錯及時改錯。歧路可亡羊,亡羊補牢也不晚。

  • 10 # 發現你的身邊美食

    常言道,眼見為實。但很多時候,我們的肉眼也會欺騙我們。偉大睿智如孔子,就曾經犯過這個錯誤。

    話說當年孔子帶著學生們周遊列國,由於受到小人的陷害,孔子被困在去陳國和蔡國的半路上。

    這地方荒蕪偏僻,沒有人煙,孔子師徒連野菜湯也喝不上,七天未進一粒米,餓得實在沒辦法,只好暫住在一間沒人住的破屋子裡。

    顏回是孔子的大弟子,他走了好遠,才討了一點米回來煮飯給孔子吃。等到飯剛要煮熟的時候,孔子翻身,恰好看見顏回從鍋裡抓起一把飯來吃。孔子假裝睡著了沒有看見,過了一會兒,顏回端著飯送給孔子吃,孔子有些不悅,說:“今天我夢見我的祖先了,飯要是乾淨的話,我想用來祭奠他。”

    老實的顏回不知孔子的話裡有話,便照直說:“不行,剛才有草灰掉進鍋裡,粘在米上,我覺得扔掉可惜,就把它連飯一起抓來吃了,這飯不乾淨。”

    孔子聽了,沉思良久。他感嘆地說:“我所信任的是眼睛呀,可是眼睛也不是完全可以信賴的;我所依靠的是心呀,可是心也還不足以完全依賴。弟子們要記住:認識瞭解一個人真是不容易啊!”

    眼見的不一定為實。肉眼所看到的東西,不一定是本質。很多時候人們看到了某個事情或者景象的時候,就會被第一印象先入為主,以至於無法作出客觀、理性、準確的判斷,最終誤入了歧途。這個結果是令人遺憾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輩子只有一個男人的女人會是什麼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