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461021162376

    鮧魚

    【出處】《別錄》

    【拼音名】 Yí Yú

    【別名】鰋(《詩經》),額白魚(《爾雅》郭璞注),鰩(崔禹錫《食經》),鯷魚(《食經》),石鰋、潭蝨(《醫林纂要》),鯰(《動物學大辭典》),粘魚(《吉林中草藥》)。

    【原形態】鯰魚(崔禹錫《食經》)

    體長,前部平扁,後部側扁,體長約40釐米,大者可達90釐米以上。頭寬;口闊,口裂向上傾斜,下領突出,上下頜及鋤骨上有許多絨狀細齒。須2對,上頜須較長,可達胸鰭之後,下頜須短小。眼小,側上位,位於頭的前半部;上有透明薄膜,眼間距極寬。體光滑無鱗,面板富粘液腺,側線上有粘液孔一行。背鰭4~6,萎縮,呈叢狀,位於腹鰭之前。胸鰭圓,有一硬棘,雄體在棘前後緣有鋸齒,雌體則僅限於前緣,而後緣光滑。臀鰭77~83,很長,後端與尾鰭相連。尾鰭小,呈圓形。體灰色或褐色,具有黑色斑塊,有時全身為黑色;腹部白色;各鰭呈灰黑色。

    生活於江河、湖泊和水庫中,白天多棲於水草叢生的底層,喜夜出覓食,食物大都為小型魚類。

    本動物的眼睛(鮧魚目)、尾(鮧魚尾)、面板分泌的粘液(鮧魚涎)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生境分佈】秋後居於深水或汙泥中越冬。分佈黑龍江、長江及珠江流域。

    【性味】甘,溫。

    ①《別錄》:"味甘,無毒。"

    ②崔禹錫《食經》:"溫。"

    【功能主治】滋陰開胃,催乳利尿。治虛損不足,乳汁不多,水氣浮腫,小便不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遊褒禪山記中認為志,力,物三者應該是怎樣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