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大愛中國書畫

    三國演義裡,為給關羽張飛報仇,劉備剛愎自用、獨斷專行、不納忠言、強行伐吳。結果在夷陵被陸遜火燒連營八百里,七十萬大軍灰飛煙滅,漢室復興的希望也隨之破滅。逃回白帝城後,劉備一病不起,鬱郁而死。

    劉備前半生經歷坎坷,更危險的局面都經歷過,他的意志萬分堅定,不可能因關羽敗亡、荊州丟失就驚慌失策。當時劉備取漢中、敗曹操、正值鼎盛,復奪荊州並非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因此倉皇失措。關羽獨掌荊州軍政大權多年,劉備提拔的文官全部被他架空,兩人之間的關係非常微妙。

    劉備之所以堅持伐吳,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為關張報仇只是藉口。

    根據《三國演義》的描述和大多數人的印象裡,劉備傾蜀漢全國之力攻打東吳,是為了給死於東吳之手的義弟關羽報仇。我卻認為,劉備之所以出兵攻吳,並不單純是為了給雲長報仇,他還有更深層次的意義。

    為什麼說劉備伐吳不是為關羽報仇呢?

    首先,我們看,關羽敗走麥城,被東吳所害是公元219年冬,而劉備大舉伐吳則是在時隔近兩年之後,曹操病逝,曹丕稱帝,劉備也稱帝后的221年。如果說劉備珍惜桃園結義之情,誓為義弟報仇的話,為什麼關羽遇害當時不發兵,卻會在兩年後才發兵呢?這對於誓同生死的結義兄弟來說是不合情理的。

    其次、劉備與關羽的關係並不足以使劉備起全國之力為弟報仇。劉備和關羽的友誼在早年間的確是非同尋常的,但在劉備入川后卻發生了變化,兩人關係越走越遠。為什麼這麼說呢?有以下三點作證:

    第一,劉備重用馬超(雖然只是表面上的重用)。關羽給孔明寄信,問馬超,實際上,就是不滿的表示。諸葛亮深知關羽的性格和來信的用意,回信中大誇關羽,平息了這場風波。而後,劉備把黃忠提高到和關羽平級,這引起了關羽的更大的不滿。對於這種後果,孔明是早有見地的,對劉備說,“關遙聞之,恐必不悅,得無不可乎”。而劉備說,“吾自當解之”(見黃忠傳)。可是,劉備所謂的自解之,不過是派費詩去罷了。結果,關羽大怒,說,“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費詩好說歹說,才安撫了關羽(見費詩傳)。由此二事可見,劉備和關羽的關係已大不如前。

    第二,劉備令關羽手握重兵、統領荊州,但實際上並不放心。荊州除襄陽外,還有兩處要地,其重要程度,絕不亞於前者,那就是江陵和公安。劉備派糜芳守江陵,派士仁守公安,一個是妻舅、一個是老鄉,而且全是庸才,其目的決非幫助關羽守荊州,顯然,是為了監視關羽。二人與關羽也有不合,在關羽和曹仁作戰期間,他們的後勤工作做得就很爛。

    第三,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說:“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大業可成,漢室可興矣。”也就是說,從荊州和漢中兩路出兵夾攻魏國,以圖中原。然而到了劉備進位漢中王時,命令關羽起荊州之兵攻魏,而益州自始至終未發一兵一足。僅靠關羽的一個地方軍團怎麼能和魏國的一國之力抗衡呢?即使沒有呂蒙“白衣渡江”,關羽的攻勢也會強弩之末。有人說這是諸葛亮的用兵失誤,實際上,劉備又怎會不知呢?劉備之所以不發兵,也許就是認為關羽有功高蓋主之嫌。

    從以上三點可以看出,劉備進位漢中王時,和關羽的關係已不如桃園結義時那般親密,關羽的死,也不足以令劉備冒亡國的風險攻打東吳。

    那麼,劉備冒如此大風險,不顧群臣反對,傾全國之力攻打吳國又為了什麼呢?我想,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劉備急欲在有生之年恢復漢室。公元221年,劉備稱帝時,已經61歲。一代梟雄,戎馬一生,為的就是漢室中興,而今雖在古稀之年稱帝,但畢竟是偏安蠻夷,其最終目的還是要振興漢室、匡扶中原。而以當時之國力,打敗強大的魏國困難太大,而東吳沒有了周瑜和魯肅實力已大不如前。如果起全國之兵力全力攻打吳國,一旦取勝則可以與魏國二分天下,那時再圖中原倒有幾分勝算。

    第二,劉備伐吳,也是被局勢所逼。失去荊州,蜀漢僅佔益州,雖然成都平原也是“天府之國”,但和中原廣大地區相比,其經濟實力是無法相比的。而荊州是用兵之必爭之地,況且如上文所述,諸葛亮在《隆中對》就講要以益州和荊州互為救援。現荊州已失,以益州之地僅可固守保國而已,攻克中原難度太大,而諸葛亮向來以“聯吳抗曹”為方針,是不會與東吳開戰奪取荊州的。劉備自知年事已高,他死後必不會有人再提起奪取荊州,因此,他必須在固守保國和冒險出兵之間選擇其一。劉備選擇出兵,也是為了給蜀漢一個開啟局面的機會,只是他沒有料到張飛因暴躁的脾氣而被奸人所害,又因為自己輕視陸遜而陪上了全國之兵,自己只能壯志未酬,鬱鬱而終。

    第三,為了關羽,但不是為其報仇,是為了維護自己的仁義之名。劉備素來以仁義而名滿天下,今其義弟遇害,若他絲毫沒有表示,則大大有損於其仁義的名聲,甚至會揹負“不義”之名。雖然以諸葛亮為首的朝中眾臣反對伐吳,但劉備如果果真不發兵攻吳,也必定會給後人留下口舌,況且三弟張飛當時就不會答應。而且,有上述兩點原因,劉備自然是堅定伐吳的決心,只是以“為弟報仇”為出兵之名罷了。

    正因為如此,劉備才會傾全國之力攻打東吳,但卻因為自己的驕傲和不聽勸告,斷送了蜀漢的江山,若非是劉備的一時疏忽,沒準歷史真的會被改寫也不一定。

  • 2 # 倫文敘

    劉備伐吳當然不僅僅是為了給關張報仇。作為劉備這樣有長遠目光的領導是不會因為一己私仇去毀掉整個國家的前途的。我們要知道的是在三國伊始,劉備就是一個人明君形象,關羽雖然劉備和關於感情很深,但劉備不可能為了自己的一個小小私慾而去大加派兵攻打東吳的,因此劉備之所以要去打東吳,名義上雖然是為了關羽報仇,但實際上卻是為了奪回荊州的控制權力。

    關羽在死前已經把整個荊州丟給了東吳,而東吳自然是不可能輕易把荊州還給劉備的。因此幫關羽報仇這就成為了劉備伐吳的一個理由,順帶著劉備還可以把荊州奪回來。不過除此以外,劉備也是想給東吳一個警告,因為東吳和蜀漢原本是屬於同盟關係的,但是孫權卻因為偷襲荊州將這份同盟關係打破了。因此,劉備自然要去給予東吳一個有力的震懾,告訴東吳他們是盟友,他們的彼此實力是相似的。

    但是可惜的是此次劉備伐吳還是失敗了。這就使蜀漢才建國不久便是國力大損。但是我認為這場戰爭還是需要的。畢竟天下皆知劉關張兄弟三人情同手足,此番關羽慘死,劉備如果不做一些動作來,那麼對於他的形象肯定是大有損失的。

    因此此番劉備是準備一箭雙鵰的,當然可惜他這一箭並沒有射中目標。但所幸劉備臨死之前仍是囑咐諸葛亮去重新修好吳國與蜀漢之間的同盟關係。

  • 3 # 生活無眠的夜

    首先說劉備發兵東吳,他的真實想法無法知曉。但為關張報仇肯定是真心的(其實應該是為關羽報仇,張飛不是東吳弄死的),但是也不排除他想吞併東吳(雖然感覺他是做夢)。一方面,由於失荊州,諸葛亮之前為他謀劃的“隆中對”就會無法實現,而且曹軍勢大,如果能吞併東吳,就可以和曹操形成南北對抗的局面。另一方面,從劉備起兵開始就一直追隨他,並且立下汗馬功勞的好兄弟關羽的死確實刺激到了他,同時也給了他出兵東吳的名義(古代比較注重名義,所以“挾天子以令諸侯”很好使)。再說諸葛亮,“架空”這個詞就用的不對,下對上奪權才叫架空,而且身為蜀漢丞相的諸葛亮在白帝城被劉備託孤,這就能看出來,他沒有限制諸葛亮的權力。

  • 4 # 2968186160

    劉備若明知攻吳必敗會破釜沉舟替關羽報仇嗎?不會的!桃園三結義同生死只是互相利用各取所需權宜之計罷了!劉皇叔一代梟雄本事不大卻工於心計言稱恢復漢室乃騙取民心之口號也,他實是想自己當皇上享享帝王生活的滋味而已。比如猜劉備在世滅魏吞吳統一中原政權穩因之日,對那些功狗包括孔明五虎將在內也會效乃祖邦殺韓信等功臣的幹活!為了自家天下免受威脅千秋萬代永在,"狡兔盡走狗烹″幾乎是歷代開國藝祖慣技。

    故劉備討伐孫吳,表面是為關羽報仇實則為己!只是錯估形勢又不會用兵彝陵一戰敗得焦頭爛額,天乎命乎?

  • 5 # 自信的petter

    劉備首先是一位政治家,如果說為了報仇就動用全國的力量,他怎麼可能會能得到三分天下的霸業?

    我們看地圖就知道荊州對劉備有多重要,蜀道難,難進去,也難出來!荊州的失去對劉備集團打擊不亞於關上了出去的大門。

    東吳對劉備的重要性,劉備應該比誰都清楚,劉備寧願放棄和東吳的同盟關係也要執意開戰,帶出來的兵力可以說是全國的力量,如此不計後果,單單說就是報仇,也太小看他了。

    關羽在荊州的失敗他自身也確實有問題,如果他能保持和東吳的關係,如果他能做到在水淹七軍後及時止步,如果他能等劉備安排好後援再圖進取等等,歷史無法重來。

    至於張飛,那是他部將殺的,部將把殺張飛當做投名狀投奔東吳,你說怪東吳也可以,你說張飛的死是東吳的錯,好像有點過了。

    劉備在關羽兵敗身亡後,說一點沒有報仇的意思,也是過激了,畢竟他起家就是桃園三結義,兄弟三人的情誼還是在的,但是僅僅是報仇肯定是幼稚了。奪回荊州才是更大的目標,為兄弟報仇讓他師出有名,一下子站到了道德的制高點,可惜壯志未酬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巾!

  • 6 # 諸事不順的羊

    呵呵,不要讓小說矇住自己的雙眼,一個上位者,只是關心自己的利益,第一點,蜀國損失了兩員大將。第二點是損失了領土荊州等等。前者憤怒,但不會主動發起戰爭,後者是丟失了一大片土地,損失了自己的利益,如果再透過戰爭能把土地多回來就行了。打仗都是需要理由的沒有理由打怎麼打,所以我相信後者,這只是本人的個人觀點!!!

  • 7 # 歷史歷來有趣

    這只是其中一個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劉備認為曹魏強,孫吳弱。

    劉備伐吳的動機我認為有三個,第一,魏強吳弱,第二,關羽、張飛兄弟二人都死於東吳之手,第三,報荊州之仇。

    劉備在蜀稱帝后,信心爆棚,劉備剛剛在漢中打敗了曹操,拿下漢中各郡,成為天下第一大諸侯,認為自己奪取整個天下只是時間問題。正在劉備信心爆棚之時,關羽突然被殺,荊州被東吳奪走,而張飛又被部下殺害,帶著張飛的頭顱投靠了東吳。東吳正好撞上了槍口,自信心爆棚的劉備當然要給自己的兄弟報仇了。

    歷來以意氣和仁義著稱的劉備,做了最堅定的迴應,舉全國之力揮師伐吳。劉備當時絲毫就沒有把孫權放在眼中,因為當時劉備確實強,東吳確實弱,劉備揮師七十五萬,在當時只有劉備可以帶出這麼多軍隊,所以劉備才會打著給兄弟報仇的口號去攻打東吳。替兄弟報仇只是表面,實質是劉備的帝王之志,劉備攻下東吳的每一片土地,都讓人記錄人口和土地,把這些人納入蜀國的統治之中。

  • 8 # 戲君看史

    劉備為什麼要伐吳,我查了一些資料,供大家參考一下。

    荊州對蜀漢的戰略形勢

    《隆中對》諸葛亮對劉備說佔據荊州、益州,安撫和交好各個少數民族,再革新政治,聯合孫權,等到天下大變之時,派大軍從荊州和益州直指中原,就可以成就霸業,復興大漢。所以奪取荊州是蜀漢的國策,這才有了劉備借荊州,劉備清楚的認識到他想爭霸天下,就必須佔據荊州,荊州一是土地肥沃,資源豐富,二是東吳的上游門戶,可以派兵只取東吳,有很重要的戰略意義。所以劉備派最信任的兄弟關羽鎮守。失去荊州後,蜀國就被堵死在川地,無法參與爭霸天下,劉備有天下之志,所以必須伐吳,才能圖天下。

    荊州集團的要求

    荊州對於劉備集團意義很重要,“豫州入蜀,荊楚人貴”,這是當時劉備入川后大量任命荊州人士的情況,古人的鄉土觀念很重,荊州集團計程車人們要求奪回荊州,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劉備坐視荊州易主,用武二郎的話說,就是“冷了兄弟們的心”,所以即便只是一種姿態,這一仗也必須要打,這也是劉備伐吳,只有趙雲反對,而荊州眾臣紛紛表示支援,諸葛亮不置一詞,只在兵敗後說了自己奇謀為短,若孝直在,陸伯言何足道哉之類的廢話。

    劉備認為能奪取荊州

    劉備伐吳並不是一時激憤,從荊州丟失到劉備伐吳間隔了一年多的時間,當時劉備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而且當時劉備並不覺得自己會失敗,首先,蜀漢兵強馬壯,帶甲之士十餘萬,實力不在東吳之下;其次,東吳呂蒙已死,陸遜還沒出名,劉備認為東吳無人,他可以輕取荊州;再次,吳蜀聯盟已經破裂,中原曹操剛死,曹丕繼位,正在鞏固政權,騰不出手來,這時候不打,後面再打變數太大。所以劉備決心很大,打著為關羽報仇的旗號,堅決伐吳。

    伐吳既要為關羽報仇,也是政治需要

    魏國謀士劉曄分析道:“蜀雖狹弱,而備之謀欲以威武自強,勢必用眾以示其有餘。且關羽於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羽死不能為之興兵報敵,於始終之分不足。”從這句話來看,劉備要“威武自強”,又要“用眾以示其有餘”,這是很有效的政治策略,意思是要打,還要大打,這樣就能在談判的時候拿到更多的籌碼。談判之前先亮肌肉,這在現代社會也是很有效的策略,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劉備失敗了還打了一年多,曹丕還嘲笑說“備不曉兵”,無他,希望談判桌上獲得更大的收穫罷了。

    最後,再說劉備其人,他對下屬一直赤誠相待,這也是劉備能得人效死力的原因,關羽作為蜀國難得的將才,又是劉備的兄弟,“義為君臣,恩猶父子”,劉備肯定會為關羽打這一仗,不管歷史怎麼評價他,我認為劉備一生都在執行自己的這種“道”,“始終之分”,不只是對關羽,更重要的是對劉備自己,劉備需要這場仗來證明自己,維護自己的“道”,使得天下士人歸心,為他所用。

  • 9 # 金甲戰象

    自從夷陵大敗之後,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荊州對於劉備蜀漢集團的重要性。

    荊州主要覆蓋湖北湖南兩省大部,拒有荊州可以向北伐曹魏,威震中華;向東逼孫權,進入東吳腹地。而且背靠雲貴和廣東,得天獨厚。劉備想一統華夏、匡扶漢室,有蜀地、漢中的天險,有荊州這把利劍,可謂進可攻、退可守。

    而關羽丟失荊州後,既失去戰略進攻的銳氣,又把益州暴露在曹孫兩家的面前,被迫扼險守國,基本上就退出了大統天下的資格。這是劉備最不願看到的。

    再看一下關張對於劉備集團的重要性。

    自桃園結義以後,關羽和張飛就是劉備集團的核心人物,他們是劉備起兵、四處奔波和後來赤壁大戰、得荊州、蜀地、漢中的主要帶兵將領,也是集團能夠壓制住四川當地豪強的主要力量,更是不可再生的人才。無論從作用還是朝夕相處的感情,都是劉備最倚仗的。

    最後再分析下重奪荊州這步是否合理妥當、具有可行性。

    荊州在四川盆地以東、長江下游,孫權剛得此地經營並不穩固,對於西面來攻的話並無多少優勢。蜀漢可派陸上大軍頂住東吳主力,再潛水師順流而下直插其內部,短時期荊州可大部回收。然而錯就錯在蜀漢當時並無優秀的軍事人才巧妙安排,適當掌握。既收復失地,又不使雙方損失過大,讓曹魏得力。

    結果不用說了,劉備一頓急切的“神操作”,不但未能奪回荊州還把自己和大部分家底也搭進去了。

    對於劉備集團來說,荊州不能丟,失去就是將來的苟且偏安,大敗可能會更痛快些。所以諸葛亮沒有勸成功,或者說根本沒有勸,而是幫劉備策劃安排。所以無論是大計還是私情,這個仇能不報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會有人相信輪迴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