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森嶼君
-
2 # 塗山玄喬
首先“城隍廟”是用於祭祀城隍神的廟宇這一點毋庸置疑。
至於城隍廟的說道,那就要先說說城隍神的由來了。城隍是中國原始信仰祭祀的自然神之一,最早的記載出現在《周禮》之中,為“蜡祭八神”中的水庸神。水,指的就是隍;庸同墉,指的則是城。而後《陔餘從考》卷十五分析“水則隍,庸則城”以此證實了“水庸神”就是最早的城隍神。
作為古代神話中城池的守護神,城隍老爺可以說很是忙碌了:旱時降雨、澇時放晴、要保證一城百姓谷豐民足,除此之外有時還得管管家長理短。但其實城隍老爺並不是陽間的神,他是正正經經的陰間地方官。並且擔任城隍老爺的大多是生前就在當地十分有聲望的“名人”,比如上海的城隍是“秦裕伯”;蘇州的城隍是“春申君”;而杭州的城隍是“文天祥”。各地的城隍大多由當地的老百姓自行選出,選擇的標準大概就是“正直聰明”的當地歷史人物。
《聊齋志異》中有《考城隍》一文,也是十分生動有趣,也描寫出了陰間頭頭閻王老爺對於城隍一職選拔十分的重視。
-
3 # 驍爻侯
城隍廟是用來祭祀城隍神的地方,城隍,有的地方又稱城隍爺,是中國古代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於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中國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他是冥界的地方官,職權相當於陽界的市長。因此城隍就跟城市相關並隨城市的發展而發展。城隍產生於古代祭祀而經道教演衍的地方守護神。城隍本指護城河,班固《兩都賦序》:“京師修宮室,浚城隍。”祭祀城隍神的例規形成於南北朝時。唐宋時城隍神信仰滋盛。宋代列為國家祀典。元代封之為佑聖王。明初,大封天下城隍神爵位,分為王、公、侯、伯四等,歲時祭祀,分別由國王及府州縣守令主之。明太祖此舉之意,“以鑑察民之善惡而禍福之,俾幽明舉不得幸免”。
城隍神是由自然神逐漸過渡到人格神的,在傳統社會中,人們希望英雄人物死後英靈還在,作為地方神來保護自己。在城隍由自然神演變為人神的過程中,漢代的紀信最早,長安不僅是城隍信仰的原發地和傳播地,也產生了最早的城隍人神——紀信。據《長安縣誌·王曲城隍廟會》記載:“相傳楚漢滎陽之戰中,漢將紀信假扮成漢王,解救劉邦出圍,致被項羽燒死。劉邦得天下後,封紀信為十三省總城隍,在長安王曲建廟立祠,每年農曆二月初八祭祀,後遂成廟會。”漢代紀信救劉邦的故事在《史記·項羽本紀》和《漢書·高帝紀第一上》及地方相關資料上均有敘述。劉邦稱帝后,厚賞、追封紀信,並賜黃袍加身,擇上林苑(今王曲鎮)修建大型廟堂並祭祀,每年農曆二月初八祭祀,後遂成廟會。據傳文景二帝時期,為了順應民心、強化統治,遂將供奉的紀信封為城隍神,成為長安城的保護神。由史料記載來看,王曲城隍祭祀紀信據今已有兩千餘年的歷史,比三國東吳蕪湖城隍爺周瑜和城隍廟要早四百年。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城隍信仰不斷增強,王曲城隍祭祀活動亦不斷興盛。進入唐代,城隍祭祀在各地已經蔚然成風,地方官每年定期或在地方遭遇旱澇天災時,代表一方民眾祭祀城隍。王曲城隍緊鄰唐長安城,更成為官府及民眾祭祀的物件,我們可以想象當時祭祀活動的盛況。宋代城隍神被正式列入祀典,並明確規定,新官到任三日內,必須拜謁城隍廟,這是借用神明的威力來管制官吏。王曲城隍紀信也被封為“忠祐安漢公”,元代時追封為“輔德顯忠康濟王”。明太祖朱元璋大封天下城隍,並完善了祭祀城隍的制度。城隍神與現世行政機構相對應,但其職能高於現世行政長官,由此來達到對地方官吏和百姓的精神統治。王曲城隍被明王朝封為“忠烈侯”,享正三品,祭祀活動更顯重要和隆重。清代繼續沿用明代制度。據宋代趙與時的《賓退錄》記載,至宋為止,各地共有供奉紀信的城隍廟數十處,城隍“神之姓名具者,鎮江、慶元、寧國、太平、襄陽、興元、復州、南安諸郡,華亭、蕪湖兩邑,皆謂紀信”。現如今,粗略統計,全國仍有奉紀信為城隍的城隍廟三十多處。最著名的有:古都西安,陝西陽曲、興元、戶縣,安徽蕪湖、寧國,甘肅蘭州、天水、西固,河南鄭州、方城、固始、滎陽、密縣,江蘇鎮江,浙江臨安、慶元,湖北襄陽,福建南安,上海,河北瓦房店復州,四川南充,廣西太平,等等。其中,甘肅天水、四川南充、陝西戶縣都把紀信視為本地人,以桑梓故土的身份,建城隍廟以供奉。河南因是紀信行軍戰鬥的主要戰場所在地和最終詐降現身的地方,紛紛立廟拜紀信為城隍。宋代以後,城隍信仰已是民間非常普遍的信仰了,隨著城隍信仰在中國民間的發展,各地人民信奉的城隍神愈加人格化、本土化、多樣化,大多以當地人民普遍認同的、已去世的英雄或名臣奉為城隍神,如古都西安以及全國眾多城市均仍祭祀漢高祖大將軍紀信,蘇州祀戰國時春申君黃歇,北京祀文天祥、楊椒山,杭州祀周新,會稽祀龐王,南寧、桂林祀蘇緘等。
-
4 # 易林堂
城隍廟是管轄一個地區的神廟。類似人間的省市縣政府機關。不分過去和現在。你看不見不代表不在。祭拜時一般都禱告城隍爺和土地爺。比如太行山城隍廟為天下第一城隍廟,城隍爺就是愚公移山中的愚公被封為城隍爺神位。
對於佛道鬼神等,科學不能夠解釋,但是不一定就不存在。神靈永遠都在。屬於冥冥之中的存在。科學不能夠證明的不見得就不對或者不存在。科學並不代表真理。
-
5 # 一杯古道茶
城隍又稱城隍爺,是古代中國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於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中國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
-
6 # 九小天
有人說,一個民族的神話,是在集體無意識狀態下產生的。從古希臘的十二主神,到舊約中的耶和華神,再到中國道教中的玉皇大帝。無不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很多事物得不到合理解釋,人們憑空想象出來的一種擁有超自然力、而且主宰他們禍福生死的偶像。這些偶像經由哪個地區的人想出來,它們就和哪個地區的人長相酷似。於是偶像理所當然地成了人們心目中的神靈,人們為了得到神靈的護佑,不得不對它頂禮膜拜。為了表示虔誠,人們花費心思,隆重地建起了各式各樣的祭拜場地,並大費周章地塑起了偶像金身。
另外有一類神,它們生前是人。他們或忠義正直,樂善好施;或不畏強暴,甘於犧牲;或有功於社稷,或有益於百姓。在他們死後,受到了百姓的懷念,君王的封贈。於是,有了各地大大小小的城隍廟,有了城隍顯佑伯。
說到城隍廟,這兒要解釋一下,城,指城池;隍,指隍壕,也就是護城河。城隍廟就是供奉城隍神的廟宇。城隍神,也稱城隍爺或城隍,據說它是護佑城的神靈。中國古代,城是一個地區的行政中心,更是一方百姓的安居之地。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城的庇護神城隍顯得尤為重要。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不敢怠慢。於是各地的城隍廟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不管是通都大邑,還是山僻小縣,都可見到城隍廟的身影。而在縣城,受封建禮制“人神共治,神必居上”的規定,城隍廟“當仁不讓”地建在縣衙署的上首,根據昭穆制度,左為上,也就是建在左邊。山西平遙的城隍廟就是按照這種規制修建的。
-
7 # 擎雷山水
城隍者,城隍神,是城市的保護神,“城”,就是城池;“隍”是乾涸的護城河,“城”和“隍”都是保護城市安全的軍事設施。
至少從唐代開始,民間已普遍祀奉城隍神。至宋代,城隍神已經被列入國家祭祀神靈的範圍之內。而城隍也從護佑城池安全的的神仙漸化成公正無私的陰司之神,管理城內的一切事務。
據說人生從土地來,死從土地去,而土地的直接上司則是城隍,所以城隍主管一城之生死福祿,民甚敬之。而任城隍要職者,也都是忠臣良將,正直清廉者,大公無私者,慈悲心善者。也許這些人當城隍,即使百姓對他們的緬懷,更是百姓面對殘酷的現實生活中期盼無私為民者治世的一種精神寄託吧。
-
8 # 天師八卦鏡
城隍廟現在一般都是賣小吃的地方,因為原來城隍廟的廟會都會有很多小商販聚集,久而久之就成了小吃聚集地,各地的特色小吃一般在當地的城隍廟買到。
城隍廟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不過那會不叫城隍廟,那個時候還不叫城隍,由於當時人們常年受到水患的威脅,所以人們開始祭祀“水墉神”,認為“水墉神”可使水土歸位,杜絕水患。
隋唐時期隨著佛道兩教盛行,佛家有各類佛、觀音或者菩薩可以拜祭,而道教也開始尊立自己的神仙體系,“城隍”也就有了更多的職能,除了水神的職責外也多了懲惡揚善,治理陰界的職權。
五代時由於戰亂,各國開始為為“城隍”封號,以穩定本華人民的民心。
宋明時期“城隍”開始加入國家的祭祀體系,“城隍”也有了明確的職位及勢力範圍,凡縣級以上城池均設立了城隍廟,府尹縣令等朝廷官員管理陽間之事,而城隍爺則由德高望重或為國盡忠職守的鬼神擔任,負責管理陰界之事。
元代朝廷為了維護君權地位,拉攏漢人,所以冊封城隍為護國保寧王,冊封城隍夫人為護國保寧王妃。
到了明代由朱元璋開始大肆推崇道教,所以城隍信仰體系也達到了最頂端。
宋明兩代江南,長三角一代最為富庶,因此這一帶地區的城隍廟也是現在保留最多的,而沿海地區則多拜媽祖。
城隍爺的冊封少部分為民間自發行為,供奉的一般為已故的為當地建功立業的名人或為功績突出的地方官員。而朝廷也會選取當地已故正人直臣,或生前為本地百姓做了很多善事的善人。這些人做歷史上也都確有其人,如文天祥、灌嬰、蕭何、范增等。
-
9 # 熔笙先生
在中國,可以看到許多城隍廟,裡面供著城隍老爺。每年,人們還會在特定的幾個時間內去祭拜城隍爺,趕廟會。城隍爺究竟是什麼人呢?它是怎樣逐漸發展而來的呢?
古代傳說守護城池的神稱為城隍 ,它是神鬼世界中的一城之主,它的職權範圍相當於人世間的縣官老爺。道教把城隍當做“剪惡除兇,護國保邦”之神,說它能應人所請,旱時降雨,澇時放睛,保谷豐民足。
據史料文獻記載,早在三國時,即公元239年就有了城隍廟,其它地方並沒 有。後來,城隍廟才逐漸遍佈全國各地。
城隍雖屬道教之神,但歷代帝王卻多重視它的作用,屢次給以加封。後唐末帝李從珂封之為王;元文宗又封及其夫人。
城隍本沒有姓名的,自宋代後多以殉國而死的忠烈封為本城城隍。《宋史·蘇緘 傳》記載:“緘殉節於邕州,交州人呼為蘇城隍”。上海城隍廟中供奉的城隍老爺是元末明初計程車大夫幫裕伯 。據說他是秦少游的七世孫,元末進士,他在上海一帶很有威望 ,明太祖多次請他為官 ,但他以一臣不事二主為由加以拒絕 。他死後,明太祖下招說:秦裕伯生前雖不為我臣 ,可死後要為我主城郭、守疆土,便封秦裕伯為上海城隍。還有,蘇州的城隍是春申君 ,杭州的城隍是文天祥,等等。無論是哪裡的城隍,還是何人為城隍,它都是這一城市的保護神。
-
10 # 西府趙王爺
土地公公、灶王爺、城隍老爺這三位神仙是玉皇大帝派往人間的“基層幹部”。
如果說土地公公是鄉郊農民們崇拜、供奉的神仙,那麼城隍老爺就是城鎮百姓們所信仰的神明,因此土地廟大多建在農村,而城隍廟則存在於城鎮之中。
城隍廟中供奉的並不是身份顯赫、法力無邊的大羅金仙,而是民間傳說裡“臘祭八神“中的“溝渠之神”,換言之就是管理“水溝”的神仙。
what?水溝裡也有神仙?
根據《周易》記載,溝渠之神又稱之為“水庸之神”。
由於古人在建造好城池之後,會在城池的周圍挖一條“護城河”,所謂的“城池”便是指有河水圍繞的城市。
在古人的眼中,“護城河”對於一座城池來說十分重要,它掌管著城鎮當中的風水,是運勢和太平的象徵,而溝渠之神便是護城河的管理者。
但並不是所有的城鎮外圍都有一圈護城河,碰上旱災的時候,不要說河了,老百姓們連口水都喝不上。
於是,聰明的古人便將“溝渠之神”供奉在寺廟中。 在古代,人們將無水的城鎮稱之為“隍”,所以供奉“溝渠之神”的廟宇又被人們稱為“城隍廟”。
隨著時間的推移,管理護城河的“溝渠之神”,便成為了掌管城鎮的“城隍老爺”。 天災和瘟疫會造成大量的死亡,而死亡會產生無數的“孤魂野鬼”…在封建迷信之說盛行的古代,鬼魂是普通百姓們最懼怕的事物,於是人們便賦予了城隍老爺“驅鬼除災”的責任。 根據史書記載,城隍廟在一千七百面前的三國時期便已經存在了。
南北朝時,天下大亂,百姓們的信仰也隨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人們崇拜紮根在“基層”的神明,城隍老爺的影響逐漸擴大。
到了唐代,城隍老爺不僅成為了“群眾基礎”最為紮實的神仙,更是被人們賦予了更多的神通。保衛水土、雨旱豐歉、鎮妖解祟,甚至連治療不孕不育都成為了城隍老爺負責的業務,儼然成了玉皇帝大派往人間的代言人。
到了道教興盛的宋代,全國各省市縣幾乎都有城隍廟的存在,宋仁宗更是將城隍老爺列入“官方祭祀”的名單之中。
由於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在城隍廟中出生,民間百姓紛紛認為朱元璋是“城隍老爺”降世,全國各省的官員為了巴結朱元璋,紛紛大修城隍廟,並且命令百姓在城隍廟中為朱元璋歌功頌德。
被矇在鼓裡的朱元璋還以為是城隍老爺顯靈,幫助自己教化百姓,於是下令大修城隍廟,如此一來城隍廟便成了全國上下最為普及的神袛。
以上便是城隍廟的“前世今生”,有空不妨拉著朋友到城隍廟拜上一拜,萬一真的心想事成了呢?
回覆列表
城隍廟是用來祭祀城隍神的廟宇,在民間和道教神話體系中,城隍廟是祈求城池和平的,所以城隍是守護城池之神。在佛教神話體系中城隍是冥界駐紮在陽界的官員。所以城隍者類似於陽世的基層檢察院或者法院,陽人在陽世的惡善都做記錄,人離世有一道手續就是去城隍處檢視自己一輩子功過。
從資料記載看,城隍神最早見於周代《禮記》天子八蜡中的水墉神。《禮記·郊特牲第十一》有:“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為蠟。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大蜡八”是指什麼?鄭玄注云:所祭有八神也。許慎《說文》雲蠟“從蟲昔聲……曰年終祭名者矣”。所以大蜡八即年終祭祀的八位神,他們分別是:司嗇、百種神、農神、郵表、禽獸神、坊、水墉、昆蟲。其中水墉居其七。水墉是農田中的溝渠,水墉神也就是溝渠神。後來古代的城市亦要修築城牆,城牆之外還要有一圈護城壕。有水的城塹稱為“池”,無水的城塹則稱為“隍”。古代在“萬物皆有靈的思想下便把水墉神升格為城隍神,被視為城市的守護神。
後來經過發展,城隍信仰越發壯大起來。在中國“天人合一”的思想下,很多人希望英雄人物死後英靈還在,作為地方神來保護自己。所以城隍便實現了從自然神向人格神的轉變。
城隍完成人格化的轉變後,歷史上第一個成為城隍神的人是漢將紀信。據《長安縣誌·王曲城隍廟會》記載:“相傳楚漢滎陽之戰中,漢將紀信假扮成漢王,解救劉邦出圍,致被項羽燒死。劉邦得天下後,封紀信為十三省總城隍,在長安王曲建廟立祠,每年農曆二月初八祭祀,後遂成廟會。”漢代紀信救劉邦的故事在《史記·項羽本紀》和《漢書·高帝紀第一上》及地方相關資料上均有敘述。
不過各地的城隍大多都不相同,這其實也與中國文化具有很大的包容性相關,一般某個地方出現大人物,地方人員為了紀念他,便會將他神化,比如周瑜在某些地方也是城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