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好吃的蚊香片
-
2 # 遼海醉仙
1,這個原則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就提出了。當時以賀敬之等詩人面對簡化漢字和應用推廣英文字母拼音,又結合中國詩詞優秀傳統,提出這個原則。守住韻就是守住韻律在詩詞中的使用,中國數千年的詩詞流傳一個顯著特徵就是押韻,不押韻不稱之為詩詞。現在有人受西方文化和翻譯外國詩文影響,放棄使用漢語韻律,這是錯誤的,你若從事中國詩詞寫作,就應該保持並使用韻律,傳承優秀民族文化。
2,追求意境是詩詞創作的必然。詩無意境就是順口溜,不稱之為詩。意境的深淺需要追求,意境越深越好。但不能因追求高深意境讓人看不懂。古時流傳長遠的詩詞在意境都很簡單的。意境是以物擬人還是以人化物狀,由詩作者自己考慮表達。
當意境與韻律發生衝突時,要在保證意境前提下調整韻律,但不能放棄韻律。
3,放棄平仄是由兩個因素促成。一是五四後白話文推廣,還有加之歷史變化等原因,一些字的讀音也變化了。比如“斜”,在唐宋時期讀為"xia",明清後讀為“xie”。二是西洋音樂引進中國,對詩詞衝擊的結果。中國歷史上流行的是戲曲,清末西方音樂在中國流行起來。而平仄是古時候對朗誦詩詞的不可缺少的。平仄有五個音節,當朗讀出詩的平仄後,如同歌一般,不同於戲曲。因此詩被稱之為“詩歌”,寫詞要有詞牌,詞牌也是對該詞平仄的規範。當西方音樂進入中國後,西方音節為七個(增加兩個半音),唱起來比平仄好聽的多,迫使中國詩詞放棄平仄。現在有人還在詩上標明平仄,我請你按平仄音節讀一下,會難聽的。
-
3 # 能量資訊傳遞者
詩言志舒情,詩貴無邪,講意境。
格律已發生重大變化,只可參考,唐人讀唐詩會笑掉格律詩人的大牙。
-
4 # 喜歡詩
寫詩詞應該事物的突出點。上句和下一句互相連線。還要跟據出對之人的意思去接對。當然各人想法有所不同。對出來的對連和詩句就不同了。所以不要求過於嚴格。主要大家參以了。應該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就會出獻好的對連和好的詩句。寫得在好各人的分析是有所不同的。因為出於文化高低。理解裡面意思就不一樣了。就向富貴人家喝酒吃肉。貧窮的吃青藍百菜同樣美味可口。好了就說這些。說得不對朋友們多加包容。謝謝。
-
5 # 祁門小謝
我自己也寫詩詞,在詩詞創作中經常會遇到這個問題。
就拿我昨天下午填的一首詞來闡述吧。
一剪梅·感懷
昨夜瀟瀟風叩門,燈也昏昏,我也昏昏。
夢中微雨怨清魂,何事傷神,衾枕才溫。
紙上難分鵬與鯤,不是啼痕,又像啼痕。
醒時應有酒盈樽,遺笑經年,宣室承恩。
這首詞一開始我只有了一句:燈也昏昏,我也昏昏。
那是前天晚上十二點準備睡覺的時候,外面忽然下起雨來,我想寫點詩,但又實在困得不行,堅持了一會,就關掉了床頭的夜燈。
昨天早上起來,坐在公交車上就馬上有了那一句:燈也昏昏,我也昏昏。
接著我就鬱悶死了,該死的十三元。
我為什麼選擇十三元呢?
同韻的字都很生僻,要寫簡直費勁極了。
但我又很捨不得燈也昏昏我也昏昏。
所以只能硬著頭皮去填了。
實話說,上闕我很滿意,下闋不那麼滿意。
因為上闕填的時候很自然,我前天晚上確實睡不著,一開始外面風很大,讓人心裡很不平靜,後來又開始下雨,我快睡著的時候還能聽見雨水打在遮陽棚上的聲音。
但下闋廢了我一整天的功夫,我從早上坐在公交上開始琢磨,一直琢磨到我晚上回到家。
有那麼一會我幾乎想放棄這首詞,我覺得上闕意境到了,已把我當時的情況描述出來了。
至於沒有下闋就沒有吧,我不能為了格律把上闕給破壞了。
可這種感覺就好像是有句話堵在心裡,不吐不快,但又不能一吐為快。
我當時就想,我為什麼不能用十三元的韻把這首詞填完呢?
雖然其他字生僻,但總還有那麼幾個字可用啊。
那些字能不能訴說我心裡想訴說的呢?
事實證明,基本可以。
我為什麼睡不著,因為我心裡不舒服。我不開心,我不高興,我想哭。
我目前的處境很糾結,舉個容易理解的例子。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賈誼的悲哀就是,他分明跟皇帝聊了半夜,但聊得都是鬼神之說。
在不知賈誼心事的人看來,賈誼多麼牛逼啊,他和皇上聊了大半夜唉!還是坐的很近聊了半夜唉!
但賈誼很痛苦,他並不是想聊鬼神的。
我目前也差不離這個狀況,外人看著光鮮,看著已經一腳踏進那圈子裡了,可我什麼都不是。
這種情況被大家稱為矯情。
換句話說,就是懷才不遇,壯志難酬,失意潦倒。
於是十三元的韻也就有些意向可用了。
莊周的鯤,李白的金樽清酒,王實甫的新啼痕間舊啼痕,皎然的宣室恩。
鯤化為鵬需要的是時間,可是眼下卻什麼都看不出來,我很難過,很難過。
我雖然也有樽也有酒,但沒人知道我四顧心茫然。
說起來已經在宣室承恩了,可是,真可笑,不是嗎?
於是下闋就這樣湊了出來。
但我對下闋不滿意,因為下闋雖然符合格律,可那是我在有限的韻部裡搜腸刮肚想來的意向,是強行將這些往我心裡想的地方寫。
所以這首詞讀著就不好,下闋總是不舒服。
這就是要格律而害了意境。
我還有兩首詞,我覺得寫得很好的,但為了意境,背棄了格律,但總體上我覺得很舒服。
永遇樂·次韻稼軒登京口北固亭懷古
三千世界,但憑一葦、何人能渡。便老蓮臺,長繩挽斷、青春留不住。乘風歸去,山嶽茫茫,不知身在高處。想當年,狂歌縱酒,醉擁一座江湖。
浮生了了,過河之卒,天地不仁如故。二十三年,夢中仍是,潦倒長安路。不堪回首,長門舊恨,今宵又排鄭舞。何必問:阿嬌未死,中宮誰主?
永遇樂是四仄韻,醉擁一座江湖就出律了。有人建議我改掉,但我不想改,也沒法改。因為那個境界到了,那是我想表達的。
所以我不改。
另一首是完全不合《聲聲慢》的格律,所以我連聲聲慢都不敢標註:
悼金庸先生
射鵰狂客,屠龍聖手,今夕只有空樓。展眼天涯盡處,逝水東流。人生誰能不死,恐正值、暗夜深秋。三更後,怕武林舊夢,拚棄神州。
一旦騎鶴西去,滄海笑,地下文章徒留。風滅殘燈,借酒如何消愁。昨日江湖已老,塵封了、恩怨情仇。華山事,待誰人、故地重遊?
我要寫他最出名最經典的作品,下筆就已定了型,我不能為了格律去改動我想表述的意思。
這就是我個人創作詩詞的過程,有時候為了格律會很糾結,但迎合格律作詩填詞,勢必會束手束腳,很多想表達的東西無法表達出來。
所以我更喜歡寫詩,特別是歌行體,有時候字數也不用限制。
當時明月最多情,慣向春風拂羅裙。
京畿三千紈絝子,高歌東門美如雲。
所見美人年十八,楚腰一簇誰不誇。
紅粉骷髏杯中影,嬉笑怒罵負芳華。
美人非我願,美酒非我情。
萍水相逢皆是恨,難訴平生與君聽。
縱橫捭闔無閒暇,不來虛此人間行。
豪門大族如糞土,山野村夫可留名。
是昔河陽金谷園,亦是鄴下銅雀臺。
可比睢園三百里,詩酒風流真玉山。
也有騷客傷禾黍,也有方士說鬼神。
少年提劍爭義氣,老叟闔眸卜星辰。
四月禍從天上來,大廈傾頹滿啼痕。
不想人去樓空後,長街寥落鎖灰塵。
悲夫!
一夕流落俗世上,才道應憐六華人。
我認為,作詩填詞最重要的是境界,如果能力可及,就應該在保持境界的時候滿足格律,但有時候真的無法兼得,這時候就需要捨棄格律。
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
格律是錦上添花的東西,不是初心。
寫詩是為了什麼呢?單純為了好看好聽嗎?
不,寫詩是為了表達自己,為了一吐為快。
只有表達了你想表達的,詩才算是好詩,否則不過是雕琢得好看的玩意,僅僅好看而已,沒有靈魂。
----------丸-----------
-
6 # 詩詞醉清風
詩詞創作中,如果是寫古風,那就按意境來。 如果是寫近體詩詞,不管是絕句、律詩或者宋詞,都要按平仄格式去寫。
至於說意境,我們只能找更接近意境的字句去填入。 可能樓主會說,很多唐詩就不符合平仄格式。為什麼可以。
那我們就要先去了解當時的環境,以及後人總結出的規律。 在唐初,大部分寫的是古風古絕,包括在盛唐時期,還有很多作品都是符合格式的。
只是當時還沒有這些拘束,再加上當時的環境所造成。
如大詩人孟浩然的代表作《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平平仄仄仄,仄仄中平仄;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仄平平仄平,平仄中平仄”
以及 詩仙李白《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仄平中平仄,平平中仄平。
所以如果我們寫近體詩呢,就要按平仄格式去寫。如果古風就隨意。
下面分享幾首自己平時的詩詞。
西江月.驟雨打翻春色
驟雨打翻春色,狂風吹亂閒愁。
飛紅殘落奈何留,多少銷魂人瘦。
世路如今未了,浮生自古難休。
一灣碧水泛蘭舟,醉看青山岸柳。
五律.秋歸
落葉知秋至,千山盡染霜。
楓林紅似火,蘆雪白成牆。
水映半江赤,船開兩岸香。
孤舟有歸客,早晚到家鄉。
-
7 # YQZ子平
我們能“復古”嗎?
顯而易見不能
一輩子好似一支蠟
你燃了幾分之幾
一輩子只有一堆糧
你消耗了百分之幾
一輩子恍如一條路
你走了幾里
還剩幾里
冬去春來你在哪裡
花開花落我在等你
哭了笑了誰在惹你
累了閒了我在想你
我們不能相遇在生活裡
我們可以相思在時空裡
說說你想說的
就把我當作知己
當作你夢中的他
當作我夢中的你
當燈火闌珊時
請不要一個人
憑欄獨依
來時路已空空蕩蕩
前方
我們是歸途的倦侶
相伴歸去
日落
雲底
……
-
8 # 碧水青松隨筆
格律是體裁形式,意境是思想內容,二者不可偏廢。
替對粘韻是格律詩基本規則要求,是律絕和律詩與古體詩的分水嶺和試金石,是格律詩與古體詩的體裁分類客觀標準,不受“三觀”左右。
意境是各種詩歌體裁都追求的,是主觀標準,受“三觀”左右。
今人詩作意境比較李杜時,顧不了替對粘韻律絕和律詩基本規則,可標示為“古風”,名副其實,沒有必要列舉一大堆古體詩為藉口,為今人失替、失對、失粘、出韻的詩作爭奪格律詩頭銜或標籤!因為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古體詩不勝列舉!
-
9 # 薩小刀
不知題主要創作何種體裁的詩詞?我注意到提問中提到了“格律”二字,那麼我就自認為是近體詩了,或者詞牌?
如果是詞牌,無需多言,那是按照詞牌的平仄格式填出來的,不是誰想改為哪個調就能改成哪個調的。如果問的是詞牌,那麼這是唯一的答案。
下面說說近體詩,也就是格律詩。首先,格律是形式上的,意境是內容上的。這裡還有個概念,不符合格律的不叫格律詩,總之叫什麼詩都行,恰恰不能叫做格律詩。而格律詩的形式規則有很多,比如平仄、聯、粘,韻部、拗救等很多的一系列明暗規定,有些是硬性的,有些是約定俗成的。如果深入瞭解,是需要一定積累的。
然後說意境。很多人都在說古人,尤其是唐朝的詩人並非首首都合律,而意境又那麼好,這怎麼解釋?其實這些人都被人云亦云的東西騙了,當然這裡面也包括那些對律無可奈何,就開始胡說八道自己騙自己的人。
唐初,是古體詩向近體詩轉變的時期,哪來的格律?此其一。然後格律是逐漸流行於宋,而固定於明清(尤其是一些後續規則的新增和使用),那時哪來的今人口中的格律?最後,需分清哪些詩是用來應試的,哪些是用來真情流露的,哪些詩是用來拍馬屁的。比如:科舉考試時,你有再大的才情敢不用格律作詩試試?那麼好,問題又來了,我們現在的意境發揮適不適合用中古漢語,還是合不合適用普通話,這首先是個思維模式或者表達習慣上的問題。
如果,形式和內容都沒有過不去的檻,是不存在取捨誰的問題的。如果覺得確實意境更重要(其實我也是這麼感覺的),那麼就無論用哪種形式先把意境寫出來並寫好吧,而不要去糾結,形式和意境何輕何重的問題。這才是正途。
另外說點題外話,不針對誰。
現如今就算最簡單的形式(格律),絕大部分人都很少去鑽研,總是把人云亦云當做金科玉律。我從來對那些張口閉口“誰誰就是這麼說的”尬聊式討論敬而遠之,因為這些人都不知道個“為什麼”。更有的人多是“你跟他談格律他便說情懷”,“當說情懷時他又跟你談格律”,古人左右都被消費了個遍。不爽了就把古人牽出來溜,想怎麼溜就怎麼溜,寬己者爾。對於這種人我以前還是有空閒搭理的,現在嘛,時間就是生命,對不起,跟不可理喻或者強詞奪理的人進行討論其實是一種慢性自殺的表現。放心,我不會對自己實施犯罪的。
回覆列表
詩詞的格律是由形式和內容相結合。
詩詞的意境是指詩詞中描繪的生活景色與內心的情感相融合。
好的詩詞則是兩者兼併,既讀起來朗朗上口,對仗押韻,又能讓人深入到作者的意境之中,體會作者做出作品時的意境之美,或唯美,或壯志,或淒涼,或華美,或恬靜,或激昂等等。
這裡列舉幾個句子: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執手相望淚眼,竟無語凝噎。
古典詩詞之美都近乎於此,讓讀者一看之間,由情景到感情,都塑造的特別深刻,容易讓人引起共鳴而傳唱不衰。
然而好的作品並不是每天每次都能做出來,一味地追求格律和意境兩者兼顧反而落了下乘,古人有云:妙手偶得之。又有云:為賦新詞強說愁。
那麼當出現兩者不相容的情況下該怎麼辦呢?個人以為,要先求格律,因為格律是基礎,無格律不成詩詞,然後追求意境,因為意境是一種昇華。當然也可以在詩詞上面苦下功夫,做出來的作品可以做出修改,能不能改出意境,就看真功夫了,但是一味追求修改追求意境,就失去了根本,還需謹慎。
望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