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猜猜我有多愛你i

    《易經》帶給我的啟發

    在這個暑假,我認真拜讀了《易經》的兩本書籍,覺得受益良多。易經真是博大精深,我很多東西都看不懂,但結合我的教學實際,還是得到了一些啟發。

    《易經》中有三原則,變易,簡易,不易。

    變易告訴我們,世上所有的事和物隨時都在變化,每一刻都變得與之前不同。回想到我們的教學,我們的教學和班級管理也是如此,社會天天在進步,孩子們接觸的資訊一天比一天廣,家長對我們的要求越來越高,那我們就不能固步自封,要以變易的思想去充實自己的大腦,才能在變易的世界中越來越強。

    簡易告訴我們,世界上再難的事情,講到其原理都是簡單的,大道至簡,很多事情我們看起來很複雜,這是因為我們的經驗和智慧不夠,找不出它的原理而已。這也讓我想起袁燕勤老師說的一句話,我課後從來不佈置作業的。但他們班的成績還是那麼好。我向來都佈置作業,及時批改,但成績也不見得很好。我想,研究出教學和班級管理中那個“大道至簡”的道理,讓自己各方面都“高效,輕鬆,更上一層樓。”

    不易,萬事萬物雖然隨時都在變化,但卻有一項永遠不變的東西在那裡。對於我的教學和班級管理工作來說,那就是持之以恆的虛心,向大家多學習。堅持不懈地勤奮,讓勤奮彌補自己的愚魯。一顆火熱赤誠的心,時時裝著孩子們,時時有一顆愛敬的教育心,嚴謹心,我想,這是我要不易的。

    易經還有三個內涵:理、象、數。

    理:宇宙間的萬事萬物,人生也好,情緒也好,事物也好,都有它的原則和道理。結合到我們的教學,我們的層級課堂,每一個環節的設計都是出自於“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鍛鍊學生的自主合作,交流”等等的新課標精神,層級課堂的理,就是新課標的精神。

    那,我們真的領悟了層級課堂的精神了嗎?我們把層級課堂的理實踐到了課堂上嗎?仔細地回顧了一下自己的課堂,我覺得自己還要在層級課堂的“理”上參悟得更多,更好地領會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細節所滲透的新課標精神,這樣才能真正地把課上好。

    結合我們的班級管理,我們管理的“理”是以一顆愛崗敬業的心,一顆關愛孩子的心,一顆用正能量來鼓舞孩子的心,一顆勇於進取從不懈怠的心,一顆能夠慢慢等待孩子成長的心。

    這些“理”,這些“心”,都是我從易經結合我們的班級管理中得到的領悟,我們要把這個“理”落實到我們的行動中,體現在我們的每一個行為中。

    象:易經說到,世間每一個道理,都有它相對應的象。

    談到班級管理,談到“象”,我腦海中不由浮現出這麼兩個場景:一個是師生盡歡,學風濃厚,班風淳樸,學生積極上進,老師的教育讓人如沐春風;還有一個是學風淡薄,班風不淳樸,學生懶惰不上進,老師要在課堂上聲色俱厲才能上好一節課….

    我在想,第一個讓大家都開心的場景,必定是由班主任,科任老師,生活老師等通力合作,用一顆虔誠的愛心,用那愛生如子的父母心,那通達事理的智慧心,那等待孩子們慢慢成長的平常心,落實在平時教育教學中的每一個細節,讓學生真正達到“親其師則信其道”的境界,才能構建出如此和諧的班級。

    第二個讓大家都不開心的場景,很可能是班主任,科任老師,生活老師等無心教學和管理,平時不嚴格要求自己,也不用心教育學生,用簡單粗暴的方法來對待學生,造成了學生“不親其師,不信其道”的“象”。

    想到這裡,結合易經和我們學校領導對我們的諄諄教誨,我更加領悟到,教師的每一個心理,都會在學生身上產生相對應的象。你用什麼心對待你的班級,對待你的學生,你的班級和學生就會產生什麼象。為人師表的我們,更要善於觀察學生身上的“象”,及時調整我們的管理和教學策略。

    數:每個現象,到了一定的數,就一定會變,為什麼變,就是有它的道理。

    談到數,我第一想起來的是分數,但是分數並不能全面地去衡量一個學生各個方面的綜合素養。我們可以換一個思路,這些學生一個星期發言了多少次,動了多少次筆,進行了多少次小組討論,進行了多少次小組幫扶,做了多少好事,寫了多少張的書法,進行了多少次的演講等等等等,這些資料就能夠反映出一個學生的綜合素養,反映出近期班級班風的建設如何。

    談完我從“理、象、數”中得到的啟發,我還想說說我從《易經雜說》的“孔老夫子的因果關”中得到的啟發:“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人生的很多事情,都建立在因果的關係上,中國文化的一切都是建立在因果報應上。我們每說一句話,每做一件事,都是種下了一個因,如果是善因,那一定會接善果,甚至還可能因此蔭及子孫。如果是惡因,那一定會有惡果,甚至還可能因此禍及子孫。

    由此我聯想到,我們身為教育工作者,每一句話都要考慮雅言慎行,因為班上的幾十個學生,都會聽到你說的話,都會因此對心理產生一些影響。如果當老師的處理事情簡單粗暴,對學生惡語相向,不去考慮事情的來龍去脈,那麼就會嚴重地損害了學生的上進心,自尊心,給他的心靈上留下難以磨滅的傷害。等他長大了,可能會有一個扭曲的心,甚至會報復社會,報復老師的家人,這就是為教師的最大的悲哀。

    反過來,如果我們老師雅言慎行,用正能量的語言去鼓勵孩子們,用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孩子的過錯,永遠相信孩子們是善良的,可以教育的,相信孩子們,鼓勵孩子們,讓他們有這個時間和空間去改正自己的錯誤,那麼我想,這樣充滿愛心,充滿正能量的教育,一定能夠培育出一顆充滿愛心,充滿愛敬天下的心,培養出祖國真正的棟樑。

    我的課堂教學不當行為與糾正

    在暑假的時候,認真學習了《課堂教學教師不當行為與糾正》這本書,也從中得到了很多的啟發,對比自己的課堂,感覺到了很慚愧,有很多錯誤是我不知不覺中犯下的,往後還要在教育教學中多多注意,及時更正。

    第一我容易犯的錯誤是:批評、誇獎的方式、方法單一。

    現代的新課標理念要求用正能量來教育孩子,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所以我在平時的班級管理中,平時的教育教學中,都是以誇獎的方式比較多。但是有時候總覺得表揚孩子太多了,孩子們都對於誇獎都顯得有些麻木。大量的“你真棒!你太聰明瞭!你的回答真好”充斥在課堂中,孩子們好像都對錶揚視而不見,顯得表揚他們很理所當然。

    結合《課堂教學教師不當行為與糾正》中得到的感悟,我覺得在以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誇獎也要講藝術,免得孩子對於誇獎形成一種麻木的心態,要少用“你真棒!你真聰明!”,多用“你的這個方法很獨特,你的思維很寬廣,你的發言很大方,響亮”等具體而到位的評價,讓孩子們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獨特的表揚,我相信,長此以往,這種鼓勵性的教育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第二個我犯的錯誤是不懂得問題設計。

    但是,在看完這部《課堂教學教師不當行為與糾正》後,反思自己的教學,我覺得自己的問題設計得太粗淺了,沒有精心地去設計。設計的問題太過於困難或者太過於簡單,有時候要麼全班都沉默寡言,要麼全班都轟然響應,沒有讓問題起到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效果。

    所以,我決定以後這樣處理我的教學,在課前要精心準備問題,難以適度,能啟發學生思考,不能太難,但也不能太過於簡單,要激發學生的好勝心,好奇心,也要讓學生透過努力思考,得出自己的見解,而不是順口就能回答。

    第三個我犯的錯誤是作業佈置僅限於課本作業,無自己設計的探究性作業。

    在平時的作業佈置中,我一般都特別注重作業的質量和數量,儘量地精簡自己的作業,並及時地批改,但是學生做得並不開心,每天都要花十幾分鍾來做作業,他們做作業談不上開心,談不上興趣,只是為了完成老師吩咐的任務,為了能學習得更好,在學習完這本書後,我才猛然發現自己的錯誤:孩子們做作業做得開心嗎?新課標一直強調要數學生活化,那我自己設計的探究性作業呢?

    學習完這本書後,我決定,為了更好地幫助孩子們學習數學,讓他們更喜歡數學,也為了關注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我要在本來的數學作業基礎上劃分層次,分優等生,中等生和學困生,分別給予不同的任務和要求,讓優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飽,學困生有所收穫,這樣的作業佈置更合理,孩子們也會更喜歡這樣的作業。

    除此之外,我也要根據數學課本和新課標的要求,設計一些多樣的,有趣味的探究性作業。探究性作業引人入勝,可以挖掘課本知識的潛在功能,引導學生觀察,操作,學習,全面培養學生的能力。

    我設想了一下:

    在學到平行與垂直時,我可以讓孩子們去尋找一下生活中的平行與垂直,並親自去測量,那樣可以充分鍛鍊他們的動手能力,對平行與垂直也會有更深刻的理解。

    在學到位置與方向的時候,我可以讓孩子們走出教室,在校園中漫步,畫出學校各個建築的方點陣圖,還可以讓他們大膽地設想,以後的校園該怎麼樣去建設,提出自己的寶貴意見,發展他們的綜合能力。

    在學到三角形中,我可以讓孩子們自己動手,用各種工具去製作一個三角形,親自去測量三角形的各條邊的長度,親自測量三角形的內角和,親自在三角形上畫垂線,這樣的活動又有益身心有能促進教學。

    第四個我犯的錯誤是合作探究缺乏學生的整體參與。

    在新課標的精神以及我校層級課堂的模式中,都強調了小組合作的重要性,小組合作能讓學生學會在社會中如何與他人合作,如何與他人辯論得到真知,如何在集體中發揮自己的智慧,也能讓思想透過辯論,碰撞,得出真知,是一個非常好的教學環節。

    但是,在我的數學課上,有些時候會出現在這樣的場面:成績好的,口才好的同學滔滔不絕,說完還能說,說完還想說;成績不好,口才欠佳的同學爭論不過,偶爾說幾句,甚至有些同學只是做了一個傾聽者,都沒有發表自己的見解,以致於沒有培養到小組合作的精神。

    在學習完這本書後,我決定對一個小組進行更細緻的輔導和分工,教師也要充分體現一個組織者,合作者,幫助者的作用,讓那些不敢發言的,發言小聲的同學多說話,多向那些口才好的,非常優秀的同學多學習,達到更進一步的效果。

    為了更好地體現小組的作用,以後在展示的時候,除了請小組代表外,我還會多請這些表達比較一般的同學多上臺去說話,多表現,然後教師對其閃光點多鼓勵,多表揚,讓自信心深深地紮根在他的心理,長此以往,我相信他們能夠在小組合作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 2 # 情月

    易經主旨是以人為本,而不是搞迷信的。學習易經能弄懂:人為什麼來這個世界?來這個世界幹什麼?怎樣才能不虛度一生。

    易經能教會你是形而上學對,還是唯物正確。教你學會什麼是哲學等等,總而言之學習易經讓你人生不再迷茫,準確人生位置,輕鬆生活。

    《易經》是群經之首,三十年前就學習了它,思考感悟它,給我的啟發引導作用真不少。哲學大師,學《易》名家馮友蘭就稱《易》是宇宙代數學。不僅僅是公式,而是什麼都可套進去,是個什麼都可裝下的袋子。《易》講的理、象、數、佔,無論從形式上還是從方法上都給人無窮的想象力和技巧智慧。《易》哲學思想,更是中國古代哲學的源頭,追尋起來,無不不與《易》有關。

    陰陽,五行,一分為二,對立統一,唯物唯心,辨證法,方法論,生剋制化,肯定否定,量變質變無不與它有關,都揭示宇宙事物發展變化及其自然規律。理與象,數與佔無不息息相關,陰陽變化消長無不反映了事物特徵,天人合一觀念,種種變化規律,無不給人智慧和啟迪,否去泰來,未濟既濟,能不教育人,喚醒人?除非你是石頭不知變化,但水滴也能穿石。《易》之最大特點就是“三易”,其中一易就是變,變有規律之變,有序之變,有必然性,也有無規無序之變,有偶然性,有動態靜態,有主有次,有先有後,從這些點點滳滴中不能給人聯想啟示和智慧嗎?凡事會變,不變只是暫時的,要靈活,莫固守教條機械化。

    善易者不卜心自明,不善易有卜而不透。善易可氣通天地,心通鬼神。多少人學《易》,是隻得其形,不領其神,還是被迷得昏昏然不知所以。讀死書不開竅的真不少,學了不但無益,更是有害無窮。

    學《易》思想應明確,是得智慧,起趨吉避凶作用的,要站得高看得遠,不可只顧著是升官發財的工具,那是學不好,反之是有害的。

    《易》首先是哲學的,可以指導任一學科,任一人事,然後才是方法論,可以具體到某事某物某人,可以細化。在天道道出自然規律,在地道道出萬物變化發展之理,在人道道出人類演變準則,天地人間,無不關聯合一,又對立矛盾。幾十年來,給我的啟示,讀一次深一次,感悟又更多一些,作用更大一些。真的給人啟迪作用無窮無限。

  • 3 # 龍吟花少

    易經是一本奇書它所蘊含的力量非同凡響,他可以概括未來過往當下三個時空之門。所包含的玄機甚廣,不論是因果關係還是天理命數等。而相對於人間的發展命運來講論述的更為鮮明,只有參透其奧妙玄機方可占卜人生兇吉禍福姻緣幾何。可看透凡塵俗世生老病死及自然規律,一般只有有緣人能領悟其真諦和要領,一般人只能瞭解一二成就斑點。若是人人都看過此書人人都領悟其真諦豈不天下大亂也,什麼東西對人的成就深那要看這個人的造化和福源。福源的深淺決定著自身的福報及命運,對事物的感知亦有所不同。易經是先天道家所創其包涵宇宙永珍人生百味,不同的人領悟其真諦亦截然不同。你看現在好多道觀的道士屋內都有一本易經,他們從其中領悟了多少力量不得而知是什麼方面得到開發和通曉,這就要去給他算一卦就知道他們的本事了。易經就好比天書一般不是任何人都能看得懂的,即便看懂了也未必領其真諦和要領。總之有緣才能通神無緣只能望而卻步了!

  • 4 # 暢麟命理起名策劃448

    《易經》

    “群經之首,大道之源”。這是從古流傳下來對此書的一個評價,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其在歷史中的地位。它是中國一部最古老而且深邃的經典鉅著,它包羅永珍,其中亦有對未來事態的發展的預測,最早的風水便是從這本書裡演變而來。《易經》首先能把複雜的事簡單化,把道理說清楚,讓人通俗易懂。評價再多,解釋再多,都掩蓋不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占卜從此經書中衍生的。

  • 5 # 有話少說

    《易經》能學到什麼智慧?

    《易經》即《周易》,儒家經典。孔子作《易傳》,《易經》與《易傳》合為一書,誤導後世,都當作《易經》念。

    說及“陰陽”、“太極”、“太極圖”、“五行”,人們都以為出自《易經》。其實,《易經》只有六十四卦卦符,卦辭,爻辭。根本沒有“陰陽,太極,太極圖,五行”。

    是《易傳》用“陰陽”之說解《易經》,《易傳》有“陰陽,太極”,但沒“太極圖”,也沒“五行”。

    《易經》也無“乾為天,坤為地”。乾為天、坤為地,是《易傳》之辭。

    不僅如此,另一本《易經》即馬王堆帛書周易,乾、坤,這兩個字都沒有,而是,鍵、川。

    帛書《易傳》也沒“太極”,而是,“大

    恆”。

    《史記》有“《易》曰:失之毫釐,差以千里”。

    如今,任何一本《易經》即使《易傳》都找不出這句家喻戶曉的成語。

    失之毫釐差以千里的《易經》,能學到什麼智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求解夢夢見自己偷了兩個包被一群人抓到了很丟人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