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娪婠翀偲
-
2 # 孫大小妞
看到這個問題我想大部分家庭都會遇到到吧,除非不跟長輩住一起還好點,住在一起爺爺奶奶有時候喜歡護著,有些做晚輩的也不想跟長輩計較,任由他們護著,我想這種做法覺得是錯的,不要為了照顧長輩面子就不管,我覺得一代人管好一代人就好了,做長輩的最好不要干涉太多,一個家庭裡教育方面統一思想,絕不能出現兩種聲音,這樣對孩子的成長沒有好處,作為長輩你這不是愛你的孫子孫女,你這是錯誤的愛的方式,你這是害了他們,我們做晚輩的一定要把這觀念跟他們說不清
我會跟長輩他們說,我自己的孩子就交給我自己教育就好了,你們愛孫子孫女我可以理解,但絕不要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跟我唱反調,孩子如果教育失敗了你們會承擔嗎?你們承擔起的嗎?到最後還不是由我們做父母來承擔
從老人的角度看問題,他們干涉也是他們愛護孩子的一種方式。只是他們沒有認識到這樣的教育方式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會害了孩子。平時多和老人溝通交流,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多達成共識,減少矛盾。只有相互支援理解,才能教育好孩子。
個人建議,第一:摒除偏見,保持客觀的態度來看待老人的教育觀點。老一輩的確有時候會比較寵溺孩子,但不能說他們所有的教育理念都是有問題的,靜下心來與之交流,她說的對的我們採納,說的不對的心平氣和的跟她交流你的觀點。
第二,表明態度,包含對老人的理解以及教育的主要責任人是孩子的父母。老人是愛孩子的這點毋庸置疑,世界上多一個人愛護你的孩子難道不是好事?對老人表達你知道她對孩子的愛以及感謝她對你們家庭的付出(要真心的哦)。同時強調你的教育理念,可以共同協商當有教育理念衝突的時候該怎麼辦(小技巧,引導老人自己說,最後選擇你們兩個人都能接受的方法),比如即便有觀念衝突,但當你教育孩子的時候,婆婆老人暫時迴避,後面再單獨討論彼此想法。
-
3 # 迎向太陽的向日葵
每次孩子做錯事在教育孩子時,孩子的奶奶總是護著他該怎麼辦?我曾經也遭遇這樣的事情。我告訴母親。孩子小,分不清對錯,但大人得告訴她,否則,將來吃虧的是孩子。我是孩子的媽媽。我不可能不心疼她。該教育的時候還是得教育。過分地寵爰會害了她的一生。後來,母親便不會護孩子,反過來,問孩子,你錯在哪裡?趕快給媽媽說清楚,知錯就改是乖孩子。
我家婆婆沒文化,只是掃了幾天盲,但是很明事理,但大多時候,我們都會因為管理孩子方面有分歧,不過,經過雙方溝通,很快達成一致。一次,女兒因為喜歡人家的布娃娃,便偷偷的拿回了家,我回家發現了,便問母親,母親說是孩子喜歡,她悄悄拿的,趕明兒買一個還給人家。我說,你這樣做,不是教你孫女學會偷東西嗎?趕緊的,立馬給人家還去,不能讓孩子喜歡就拿,別人的東西再喜歡也不能拿回家,之後,母親便領著孩子去物歸原主。
許多奶奶都是心疼孫輩的,並且無條件溺爰著。這跟父母教育孩子帶來許多煩惱。最好的辦法是自己帶小孩。,白天上班可以交有爺爺奶奶帶。晚上自己帶。父母的潛移默化會帶給孩子許多東西。我們這裡有一家子便是這樣,白天爺爺奶奶帶,晚上週末便是父母帶,許多規矩定好,孩子十分可愛,懂禮貌……
其實,本著都爰孩子,相互多溝通,特別是孩子睡了之後,多交流,因為兩代人的育兒模式有差距,肯定得多磨合,為了孩子的將來,在教育孩子這條路上,應該統一路線,才能達成共識,培養出德才兼備的孩子。
-
4 # 賢思媽媽
每次孩子做錯事在教育孩子,孩子奶奶老是護著他該怎麼辦?累!
在一個三世同堂的家庭裡,對孩子的教養難免會出現分歧。
我們這代人和父母那一代,在孩子的教育上側重點是很不一樣的。我們極力想讓孩子成材,但父母想的是讓孫子孫女開心就好。
所以,很多時候,即使孩子犯了錯,我們想要教育孩子,也會被父母制止。他們甚至一味地護著孩子,導致孩子完全不聽自己的教導。
這種情況,不禁讓很多人都感覺很窩心、很惱火。所以,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總會和父母發生矛盾和衝突。
這不,一大清早,我就被隔壁家的吵鬧聲吵醒了。鄰居家的吳奶奶在我們小區是出了名的寵溺孫子,她家小寶貝不管想做什麼,或者是想要什麼,她都一定會答應。哪怕是天上的月亮,她也想辦法給孩子摘下來。因此,她和兒媳婦便經常爭吵不休。
今天是週五,一大早她們就為了送不送孩子去幼兒園這事爭吵上了。我聽著,事情的起因似乎是因為昨天晚上孩子看電視看得太晚,今天起不來,鬧著不去幼兒園。然後,吳奶奶就慣著孩子,說是不想去幼兒園就不去了。結果,她兒媳婦就大發雷霆,說道,“媽,您不能這麼慣孩子,他今天不想去幼兒園就不去,以後遇上其它事情,他也要是這樣任性,那還得了?本來他昨天晚上看電視看那麼晚,就是不對的,可您還由著他胡鬧。”聽到這,吳奶奶也很生氣了,覺得兒媳婦責備她,於是便大吵了一架。
在很多家庭中,類似於這樣的事情經常會發生。歸根結底,就是我們不認可父母的這種“隔代教育”,覺得這種“隔代親”會害了孩子。而且,我們認為,在不同的教育方式下,給孩子設立了雙重標準,也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就像吳奶奶這樣過分的寵溺孩子,自然也就很容易和她兒媳婦發生矛盾。但是,她兒媳婦的做法也是不對的。我們必須明確一點,父母是沒有惡意的,他們對孩子的袒護,其實是一種愛的表現。他們已經勞累了大半輩子,現在自己老了,孩子又還小,才想著多給孩子一點寵愛,讓孩子生活得更好。
所以,當孩子犯了錯,我們在教育他的時候,如果父母總是護著孩子,我們不妨換一些方式,不要和父母“硬碰硬”,這樣也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
與父母多溝通,但不要“挑刺”在隔代教育的問題上,最好的方式就是溝通。我們和父母在思想上存在隔閡,所以才會經常因此發生衝突。
但要注意一點,那就是溝通不等於“挑刺”。
我們要心平氣和的和父母溝通,跟他們說清楚自己在教育孩子時的一些想法,要先讓他們有所理解。然後,再以提建議的方式和他們說自己的一些育兒方式,並明確表達出自己希望在教育孩子時能和他們達成共識的意願。
我們不能像吳奶奶的兒媳婦一樣,以“挑刺”的方式和吳奶奶溝通。她一味指責著吳奶奶教育孩子的錯誤和缺點,老人家聽著自然無法接受。
所以,在這個溝通的過程中,切記不要有太大的“針對性”,過分“挑刺”,雙方都很容易陷入矛盾當中,也就無法很好的溝通交流了。
不要當著老人家的面教育孩子我們不可否認,有些老人家有些固執。所以,即使我們和他們好好溝通,他們也不一定能聽得進去,在教育孩子時,還是依然“我行我素”。
那麼,面對這樣的父母,我們也不要和他們發生正面的衝突,特別是在孩子面前,更加不要這樣做。否則,孩子在一個家庭“矛盾體”裡,會更加難以管教。我們可以採用另一種方式,那就是在教育孩子時儘量避開老人家。
既然我們每次教育孩子時,老人家和自己觀點不一致,但卻總喜歡“橫插一腳”,那我們就只能選擇一個巧妙的時機,等到老人家外出的時候,再來教育孩子。沒有了爺爺奶奶的庇護,孩子自然也就更能聽進你的教育了。
-
5 # 喵言喵語
都說隔代親,有了孩子真的體會到這句話說得太對了!爺爺奶奶對待孫子那真是無節制的疼愛,那真是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現在普遍的現象就是年輕人去上班,老人在家帶孩子,孩子跟老人相處的時間最多,還有,隔代親真的是個解釋不清的現象,相信大多數家庭都存在著老人溺愛孩子的現象。
我兒子是奶奶帶大的,我太能體會你說的這種現象了。孩子小時候挑食,我就罰他不吃飯,結果呢,奶奶心疼孫子偷偷給喂著吃。有時孩子屢次犯一些小錯誤,我就打他的屁股,奶奶就護著孫子,還唸叨我對孩子太狠心。這樣的事例太多了,我總覺得老人幫帶孩子不容易,也不好意思批評婆婆袒護孩子,擔心傷了她的心。結果呢,每次我教訓兒子,小傢伙就向奶奶求助,根本不聽我的。
我覺得不能再這樣下去,不然這小子無法無天,越大越管不了,被慣的一身臭毛病。我知道婆婆是心疼孫子,她的出發點是好的,只是方法不對。我於是想了個辦法,買了一本育兒書給婆婆看,說看了這本書肯定對孫子好。婆婆一聽說對孫子好,就抱著書天天看。書上面還單獨講了父母在教育孩子時,老人不能袒護。果真有效果,婆婆看後跟我說以前我教育孩子的時候,她護著原來都做錯了,專家都說了這樣對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我聽後那個開心呀!從那以後,我在教育兒子的時候,婆婆就索性躲到臥室,裝看不到,兒子也察覺到奶奶不護著他了,在我的教育下慢慢改正了一些壞毛病。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婆婆護著孫子該怎麼辦呢?提供如下幾個小方法:1.老人疼孫子,隔代親,這個可以理解。老人可能也不懂一些教育方法,她只知道自家孫子不能受委屈。所以,一定要做好婆婆的思想工作,跟老人好好溝通,說這樣一味地袒護只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做錯事不教訓不改正以後就會無法無天。想要孩子成材,就要不時地修剪枝葉,你教訓孩子也是為了他以後的健康成長,又不是虐待。反正慢慢做老人的思想工作,可能老人一開始接受不了,你每天跟她講講科學育兒知識,時間長了相信她的思想會有改觀。
2.給老人買本科學育兒的書,或者你讀這方面的內容給她聽,或者舉一些成功教育孩子的例子。耳濡目染,相信過不了多久,老人會支援你的做法。
3.跟婆婆達成一致,你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讓她躲得遠遠的,這樣她看不到就不會有阻擾你管孩子的衝動,眼不見心不煩。
總之,跟老人好好溝通,畢竟老人的出發點都是疼孫子,希望孫子健康成長,相信老人會有一天支援並配合你對孩子的管教。
-
6 # 吳氏生非之吳慧慧
關於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時候,孩子的奶奶出來護著的這種情況。
我相信絕大多數的父母都會遇見,也是一個稍微處理不好就會鬧得家庭不和的最常見問題。
由於我自己是全職寶媽,又與公婆同住。所以這種情況我深有體會。
下面我說說我的情況,或許對題主有一點幫助。
在孩子出生的第二天,婆婆就明確表示不會幫我帶孩子。這對我來說其實沒多大事,我自己的孩子當然自己帶。婆婆年紀大了,我也不想她操心。
所以出院回家孩子就是由我和老公輪流照顧,出了月子就是我自己一個人帶了。年輕一輩與老一輩的育兒理念肯定不一樣,婆婆擔心我沒經驗,時不時會在旁邊指導。當然建議是好的我就採納。
其實在孕期我就看了很多育兒方面的書籍與影片,差的也不過是實戰經歷。月子裡雖然手忙腳亂,出了月子也能合理安排好大小事務了。
但在孩子百天剃頭的問題上,遇到了最大的分歧。婆婆堅持用刀片給孩子剃頭,我堅持用兒童專用剃頭的。
最後是老公出來調停,說既然孩子交給他媽媽帶,那媽你就不要插手了。那次之後,婆婆當真再也不過問。
等孩子一天天長大了,遇見原則性問題犯錯,我會拿小棍子打兒子手心。
小孩肯定是有多大聲就哭多大聲,他奶奶這時會上來護著,且嘴裡說著,我幫你打媽媽的話。
這種情況第一次發生時,為了避免以後再次發生。我就支開孩子,和婆婆單獨談了談。
首先表示理解婆婆護著孩子的心,其次說出她護著孩子以後會出現的情況,然後問婆婆,當該子在外面犯錯,你能不能護著他?這些說出來之後,婆婆後面也很少護著了。
所以題主最好是在第一次出現分歧的時候,就要明確表示自己的態度。如果擔心自己不好處理的話,可以和你老公商量讓他出面。如果實在不行,那最好的就是儘量不在一起。
我其實更傾向的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做法。或者開個家庭成員大會也行。一家人開啟天窗說亮話,別什麼都憋在心裡。這樣大家心裡都隔著一層都不好受,也不利於家庭和諧。
-
7 # 深夜走心社
其實不妨換個角度想想。你小的時候,被父母批評時,如果奶奶在旁邊幫你說兩句話,或從爸爸手裡奪下板子,你是不是有種如逢大赦的幸福感?
我小時候,沒有跟奶奶同住過,每次挨批,就只能哭。而鄰居小夥伴,每次挨批,奶奶都會去救場,有次爸爸罰她站,奶奶直接把兒子罵了一頓,我當時特別羨慕她,她也覺得自己幸運,有奶奶罩著她
所以站在你家孩子的角度,有奶奶護著,也算是童年的美好回憶不是嗎?
好,現在讓我們回到技術層面,除了調整你自己的心態,就是我上面說的換個角度想問題的,還有幾種方法供你參考:
1、
如果不想讓奶奶護著,教育孩子時可以換個地方,比如帶孩子去肯德基,一邊吃一邊聊,氣氛相對輕鬆些,效果也會比生硬的教育要好得多。
也可以是遊樂園,也可以是娘倆去小公園散步,總之,既緩解了氣氛,又能避開奶奶,一舉多得,何樂不為。
2、
單獨跟奶奶談談,要平心靜氣,明確亮出界限,告訴她,不要在你教育孩子的時候打岔。如果想哄,可以在你教育完她再單獨哄。
談的時候語氣很重要,有個詞叫“溫和而堅定”,你可以把握一下這個度。
談之前也可以先跟你先生打個招呼,為什麼呢?
我以前看到過不少網友的諮詢,平心靜氣的跟婆婆談一件事,可是婆婆心裡還是不舒服,就跟兒子哭訴。這個兒子情商低,直接讓媳婦和媽對質,結果,一件小事,變成家庭大戰。
所以,談的技巧很重要。
-
8 # 小豬豬和棒棒糖
一開始就應該立規矩吧。奶奶對母親或者父親的教育方式有什麼不滿,不可以當著孩子的面表現出來。好好溝通,說明利害關係。
回覆列表
當孩子做錯事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做到放平心態,因為老人護著孩子大部分原因是我們可能對孩子大吼大叫。我們的惡劣態度就會讓老人覺得孩子受了委屈而忽略了孩子所犯的錯誤。如果我們心平氣和的去教育孩子,老人插手的可能也就降低了很多。其次,私下我們一定要跟老人去溝通這個問題。告訴她我們在孩子面前的權威性是很重要的,不要在孩子面前去反駁甚至訓斥我們,這樣會給我們以後教育孩子帶了不好的作用,讓孩子在我們面前有恃無恐,對孩子的成長也十分不利。最後一點就是發揮老公的作用。老人一般都有隔輩親、護犢子的現象,教育理念也不一樣,比如我婆婆,孩子每天吃飯就是天大的事,如果孩子不能按時吃飯,或者吃少了就會很不高興,在老人看來吃飯比學習,比上學遲到都重要。這時候我就會讓老公出面進行調停,這樣可以避免你跟婆婆形成對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