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鳶飛九天2018

    蒙古佔領漢地和清軍入關,都是隻有數萬,最多十幾萬的本族軍隊,卻佔領了人口近億的中原漢地。為什麼人數如此少的蒙古軍隊和滿清八旗可以征服漢地呢?

    第一,無與倫比的騎兵優勢。無論是蒙古軍隊還是滿清八旗,他們都是騎兵部隊,而中原主要以步兵為主。騎兵在封建王朝時期,面對步兵擁有無與倫比的機動優勢。由於超強的機動性,中原的步兵勝利無法乘勝追擊,敗則被騎兵追擊掩殺,往往一潰千里。而騎兵如果被擊敗,則可以利用機動優勢迅速撤離,雖敗但損傷不大。因此,對於中原漢地的步兵來說,騎兵就是一個幾乎無解的bug。

    第二,中原漢地雖然有數千萬乃至近億人口,但軍隊人數卻並沒有遠超滿清和蒙古軍隊。農耕文明的漢地,不可能如遊牧民族一般全民皆兵。遊牧的蒙古人和漁獵的女真人雖然部族的人數很少,但由於全民皆兵,軍隊人數卻並不少。

    第三,無論是蒙古帝國還是晚清八旗,都十分善於使用漢奸部隊。事實上,無論是忽必烈征服南宋,還是滿清入主中原,作為炮灰和在第一線的始終是漢奸部隊。忽必烈有張弘範等戰鬥力強大的漢奸部隊,而滿清則有三順王、三藩王等始終衝在第一線的明朝降軍。正是由於中原王朝漢奸太多,被蒙古和滿清善加利用,漢奸成為了滅亡中原王朝的急先鋒。

    第四,無論是忽必烈南下,還是滿清入主中原,都是趁漢地中央王朝的國勢衰落。南宋末期,有奸相史彌遠將朝堂弄得烏煙瘴氣,而明末年間,上有崇禎帝亂指揮、朝堂黨爭激烈,下有小冰河氣候自然災害頻發、農民起義遍地、官僚貪汙腐敗,眾多不利因素堆積在一起,龐大的中央王朝已無力支撐,被滿清八旗趁虛而入。

    同時,處於王朝末期的中央王朝,由於官僚腐敗,軍隊戰鬥力意志薄弱,部隊戰鬥力較差。因此面對騎射起家的騎兵,王朝軍隊往往並不是他們的對手。

  • 2 # 蕭欽鈞

    蒙軍少民甚至異族眾多。清軍遇到的,是八股下戰鬥力為零的生物,乘以1G還是零。即使用心操練,一代人時間也只夠升級到戰五渣。連漢八旗建旗時的老將,十幾年的訓練打底,居然也不是山海關大敗之後羌順的對手,連助攻任務都無法獨立做好,只能讓多鐸帶領少八旗緊急接手。

  • 3 # 火石575

    看過電視劇《康熙大帝》第一集就知道了。不是滿清征服了漢人,是漢人文化同化了滿清。當滿清統治者能夠在北京坐江山的時候,他們已經認同了中華文化。只要認可中華文化,誰做皇帝都一樣。而後來的侵略者之所以不長久,就是他們不僅要用武力入主,還要消滅中華文化。消滅中華文化,就是要改變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念,這一點不行。

  • 4 # 韋一飯

    這個問題其實可以反過來思考。即中原王朝為什麼被人數較少的蒙古和滿清征服。

    其實問題是出在中原王朝自身。當時的宋明,都處於王朝末期,國力衰微,盜賊蜂起。正如希特勒的名言,一個腐朽的鐵屋子看似堅固,但只要臨門一腳,就會倒塌。

    反觀漢、明早期,各有白登山之圍、土木堡之變,但由於國勢猶在上升期,因此可以敗而不亡。

    人在少壯時,雖大病而不死,及其老邁,偶感風寒即不復起,其理一也。

  • 5 # 三橫兩豎的毛

    漢人社會階級固化,有抱負有能力卻鬱郁不得志的人太多了,一有機會,被壓抑的情緒明確的轉化為了動力,滿清本身除了鰲拜和多爾袞萬對於南下的態度並不是很積極,相反,漢軍旗要積極的多。

  • 6 # 夏洛克8128283042

    1.蒙古、滿洲軍隊戰鬥力強,軍隊機動性強於漢人軍隊,兩國都採取全民皆兵政策,使其沒有人員訓練成本,同時蒙古軍隊採取以戰養戰策略使其對後勤保障要求小;2.戰略戰術運用得當,如滿洲與大明國的薩爾滸戰役、錦州戰役等,以優勢兵力攻敵或採取圍點打援戰術。

  • 7 # 論史

    這個問題問的不錯。因為憑著蒙古和八旗軍只能擊敗敵對武裝,而征服一個地方並且長期鎮守治理就需要另外的助力,就是當地勢力的配合,蒙元和清廷能在內地紮根莫不如此,清和元如果沒有和漢族地主階級勢力合作,根本無法統治廣大的漢地,不過還要具體分析一下。

    第一、不能不說無論是蒙古軍隊還是八旗軍隊,在政權剛建立軍隊作戰能力是非常強的,這兩隻軍隊在各自特定的時代真的可以稱的上是東亞第一勁旅。

    關於蒙古人的戰鬥力,在這兒給大家介紹一本書就是彭大雅的《黑韃事略》,裡面對蒙古的習俗、軍制、騎射、戰術的多變性、戰鬥素養有著全面的介紹,他形容騎射中的蒙古人為“疾如飆至,勁如山壓”。而在明人謝肇淛的《五雜組》直言道“女真兵滿萬則不可敵,今建酋是也”。就是說今天建州女真兵一如當年的女真部是一個很強大的威脅。由此可見不管是元還是清開國時期軍隊確是驍勇憑陵、兵鋒難擋,這是他們進入內地的武力保障。

    第二、有內地漢族勢力的配合。

    我們要知道蒙古軍本部的戰鬥人員不過是10萬人,而清軍的八旗軍入關也不過區區20萬,戰鬥力再強,就憑藉這麼點人,是很難建立有效的統治的。所以,漢族武裝勢力的配合很重要。

    具體看來,蒙古人在窩闊臺時期就開始扶植利用漢地的地主頭目,就是所謂的“漢世侯”。如東平之嚴實、保定張柔、真定史天澤、濟南張榮還有劉黑馬等地主武裝,讓那些地主武裝代表蒙古國間接治理漢地,蒙古前四汗時期能夠穩定的統治中原和他們的功勞是分不開的。在忽必烈時期又將他們的兵權收歸中央。元軍內部漢軍數量是遠遠超出蒙古人的。

    而清朝一入關,僅僅弘光政權李成棟、李本深、劉良佐、劉澤清等人的投降就為清朝提供了23萬兵員,後又有左夢庚的10萬人(號稱80萬,清軍裁員所得真實戰力),再加上金聲桓,這怎麼看也有40萬了吧!

    第三、現在有一種說法是元和清都是趁著周邊政權衰弱期才入主的,這個說法確實有一定道理!但是這個說法就有點以偏概全了,往往忽視元、清的開國統治者也是在非常努力的創業的,而中原王朝衰弱並不是被什麼“迷之能量”搞得衰弱的,完全可以說是咎由自取,這個世界上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的,元、清之所以能統一天下,是實力使然,而絕非僥倖撿便宜。

    我先以元、宋之間的戰爭舉例。忽必烈在攻打宋朝之前是經過周密的準備的。

    在政治上他積極聽取漢族知識分子的建議,不斷強化中央集權,建立完善的行政體制。不僅如此,忽必烈也廣泛的爭取民心。

    我請大家看一下史籍。

    中統三年的四月,忽必烈命令各路管民官要積極勸農,凡是妨礙農時的勞役不得進行。

    中統五年七月,蒙古軍不得以民田為牧地。

    中統二年六月,這位蒙古族統治者居然尊孔,祭祀孔子。

    在中統二年的三月,還命令十路宣撫使“勸農桑,抑遊惰,禮高年,問民疾苦,舉茂才異等可從政者,列名上聞”。

    這些史實說明了什麼,忽必烈在爭取漢地百姓的支援,也在與南宋爭奪正統性。

    而此時的南宋朝廷在幹啥?南宋朝廷也沒空,也很忙,忙著文恬武嬉,忙著迫害忠良呢!自己給蒙古人不停的送溫暖,怪得了誰。

    讓我們舉兩個例子,一個是餘玠,一個是劉整。

    在前四汗時期蒙古人的政局也是有混亂時期的,而南宋名帥餘玠在這個時期坐鎮四川,不斷給予蒙古人打擊,改變了南宋在四川方向的不利局面,搞得蒙古軍隊無可奈何。可是,就是這位忠心報國、智勇雙全的餘玠,卻小人被以“所上奏疏,詞語不恭”為藉口,讓宋理宗召回餘玠,他聞召後,內心不能平,暴卒而死。

    至是,聞召不自安,一夕暴卒。或謂仰藥死,蜀人莫不悲之。

    逼死餘玠是自毀長城,而劉整也是南宋送給忽必烈的大禮包,這位將軍曾經在南宋名帥孟珙手下幹過,由於其智勇雙全的表現,孟珙親自為其題詞“賽存孝”。但是就是這位猛將因為政治迫害被逼迫投降了元廷,孟珙也確實沒有看走眼,劉整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他幫忽必烈建設了一支強大的水軍,改變了蒙古軍團“旱鴨子”,不善於水戰的情況。

    我再來說說明末的那些事,努爾哈赤為何能崛起?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萬曆皇帝派高淮去遼東充任稅監,把遼東的軍政和民生搞得烏煙瘴氣,努爾哈赤就是看準了這一點才不斷積蓄實力起兵反明的。至於具體過程大家可以看一看“高淮亂遼”。我就不贅言了。

    我們就來看看在高淮的努力下,遼東被他敗壞成什麼樣子了,這份是萬曆三十六年侍郎楊時喬的上書。記載於《全邊略記》。

    高淮參隨爪牙,狺狺不悛,遼民喪生思亂十已八九。

    而努爾哈赤趁著明廷腐敗,不斷兼併,實力逐步增強,當時早已爛根得遼東鎮早已不能與建州女真抗衡了。

    以上三點我認為才是為何元、清能以少量人口入主內地的原因。

  • 8 # 北洋海軍炮手

    大致看了一下,也只有論史君的回答非常全面,論證的十分充分,質量非常高。

    大元和大清之所以能取天下,靠的還是實力以及對資源的合理運用。蒙古早期憑藉其本部蒙古步騎兵先後消滅了西遼、西夏,並透過扶植漢軍侯完成了對大金、大理和南宋的征服,之間還玩了兩次西征,並且將火藥、回回炮等來自敵方的技術用於戰爭,同時透過崇儒、因俗而治(內地用漢法、蒙古以及其他地區用本地習慣法來管理)籠絡了內地的知識分子以及各個階級,這就可以用實力以及資源來總結。不過我對元朝不是特別瞭解,所以重點說一下清朝。

    元朝和清朝的歷史有些相似之處,也有不同,元朝面對的是一個四分五裂、小國林立的局面,而清朝開始面對的是一個看似鐵板一塊的明朝,之後是一個被南明、起義軍所割據的狀態。元朝至少接手了受戰爭破壞不大的江南,而清朝接手的是一個被戰爭摧殘的不成樣子的爛攤子。

    大清能取天下,正如我上面所說的,強悍的實力外加對資源的合理運用。

    關於清軍的戰鬥力,我不想多說了,因為車軲轆話開會說沒什麼意思。《三垣筆記》就提到幾十個八旗兵渡河就嚇跑了幾千明軍爭相逃跑,甚至自相踐踏,可見八旗並戰鬥力強悍。而且,投降清軍的南明軍或者農民軍往往假借“八旗大軍已到”的名號就可以所向披靡,可見八旗部隊是多麼令人畏懼。而且有意思的是原先戰鬥力再弱的部隊,投降了清軍以後戰鬥力卻大增。

    不過有意思的是八旗往往是以少勝多,比如說薩爾滸之戰,當時努爾哈齊的總人口不到20萬,壯丁撐死4萬,卻打敗了十多萬明軍;松錦大戰清軍6萬多人打敗了13萬明軍,斬殺五萬多,自身僅僅損失幾百人,消滅了明朝最後的精銳部隊,讓李自成摘了一個大桃子;而且入關後清軍數量也不多,很少集結10萬以上的部隊參戰,曾經多鐸南征,根據劉澤清的報告,清軍“號稱二十萬,實則七八千”。這也是為什麼大清可以憑藉不足10萬壯丁的底子,就可以幹掉南明、李闖、張獻忠及其和南明合流的農民軍殘部。當然,清軍也面對了不少讓其艱難取勝的對手,但是並不能掩蓋清軍戰鬥力整體強悍的事實。

    至於對資源的運用這一方面,往往很多人都忽視。對於一個政權來說,人力、物力、財力都是資源,能笑到最後的往往是可以合理運用其所掌握的資源的。元朝在戰爭中使用了火藥和回回炮,以及扶植的漢軍侯都是對資源的利用,而且元朝對漢軍侯給與根腳的待遇,根腳在元朝很重要,能成為根腳就可以進入統治階級,比如說張柔家族、史天澤家族等。而清朝同樣如此。

    我們僅僅說用人這一條,論史君舉了南宋劉整、餘玠的例子,我舉一下清朝的例子。清朝本身人少,更注重對人才的培養以及使用,比如清初漢官寧完我,曾經因為賭博被皇太極罰沒為奴,但是最終仍然繼續任用寧完我為官;清初著名漢官范文程,原先是明朝生員,撫順城破的時候被擄為奴,後來被皇太極解放並透過考試成為官員,經過多年的歷練范文程最終成為清初文官集團重要成員,成為了統治階級倚重的謀士。

    再比如孔有德、尚可喜等人的投降。這兩位的投降共同點都是帶去了大量的軍隊和火炮,尤其是孔有德還帶去了熟練的鑄炮工匠,這對皇太極來說是如虎添翼。而且他們最終都選擇為清朝盡忠,而不是當反覆無常的小人。孔有德不用多說,因為部下被羞辱憤而起兵造反,後來投降皇太極,不僅被封為王爵,皇太極還以非常高的規格接待,並且給了他很大的自主權,最後他也算是肝腦塗地為大清盡忠;尚可喜早期就和清軍對抗,後來因為受上級迫害不得已投降皇太極,同樣封王並給與了很大的自主權,並且把能找到的家屬交還給他。後來吳三桂叛亂的時候他依然堅守廣州,不僅被康熙加封為親王,還稱他為王父,後來他兒子造反他也依然堅持效忠清廷,並在死前穿著皇太極賞賜的袍服以示忠誠。還有就是施琅,施琅可能對鄭成功來說並不算什麼,但是對清朝來說是不可多得的水師人才,而且最後施琅死心塌地的效忠清廷,除了鄭成功殺害其父親、兄弟以外,報康熙的知遇之恩也是一個方面。

    劉邦就說過他不如韓信、張良、蕭何,但是他比項羽善於用人,所以他把項羽玩死了。這句話就充分了人力資源的重要性。當然,清朝的成功不僅僅在於用人,廢除三餉、崇儒、招攬原明朝官吏等政策,也是加分點。而且,知識分子和地主階級也更願意同強勢的清朝合作。

    最後,元清取天下,都是歷史的選擇,迷信說法就是天意。元朝取江南幾乎是傳檄而定,南宋小朝廷沒有任何抵抗就投降了,“收了江南不殺人”、“滿朝朱紫盡降臣”,甚至日本人都寫歌謠“嚇破趙家老寡婦”來嘲笑南宋;清朝入關大量的明朝官員、軍隊主動剃頭向清軍投降,而且南明也不是鐵板一塊,不僅分成了多個派系,甚至自相殘殺,而清朝上下卻是鐵板一塊,尤其是投降清朝的官員更是賣力的效忠清廷,前面的孔有德、尚可喜自不必說,甚至一位力主守城的漢官在劉文秀圍攻保寧的時候還說“不死於賊,即死於法”,可見其對清朝是死心塌地的效忠。而那些投降的軍士更是賣命,畢竟那時候的清朝不僅沒有剋扣軍餉的優良傳統,對於有功人員也不吝惜賞賜,自古以來忠誠都是和利益劃等號,這種真金白銀的利益自然有人願意賣命。

    所以,元清統一天下是大勢所趨,根本不是某些人說的撿便宜。

  • 9 # 春先生的世界

    我覺得原因是:

    一是說句不好聽的話,歷來我們不缺漢奸,這和文化教育有關係,做漢奸並沒有人去處罰,在抗日戰爭中有些人還說什麼做漢奸是曲線救國的歪論。

    二是英雄人物的下場往往很悲催,在古時候常被皇帝猜忌,怕威脅到皇權,不是被猜忌就是處死,長久以來誰會做英雄呢?所以見風使舵的人吃香了,有奶便是孃的思想被廣為傳播。

    三是國家意識薄弱。古時候皇帝要求大臣和百姓忠於的是君王而不是國家,國家是皇帝的私產,老百姓並不關心,所以當國家滅亡時,百姓只要有人給他飯吃,才不管國家滅亡呢。甚至加入對方的隊伍殺自己的同胞。

    所以,才會出現蒙軍、清軍可以以比例很少的人征服內地。

  • 10 # 中原一哥

    蒙軍、清軍,少數民族,部落聯盟制,資源少,一旦出現厲害人物統領,人心齊。

    古代漢人,君權集中制,漢人多內鬥,有些小人更是為了榮華富貴出賣利益。

    以清朝為例,其軍隊是滿清為主,參雜其他少數民族軍隊,其採用四大貝勒輪流執政,利用漢人好的制度,好的管理來管理自己的部落,出兵打仗時,根據戰場形勢,利用極少數的漢人的計策,來佔領內地。

    吳三桂一怒為紅顏,固然可惡,但這時明朝皇帝,也確實不行,李自成農民軍起義,滿清利用其內鬥,出奇制勝,這是失敗的根本原因。

    滿清利用極少數的漢人(軍人),兵力以滿清為主,佔領內地,在當時看極少數漢人不算什麼,但現在來看,版圖更大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漢武帝在位54年,生有6子,為何傳位給年僅8歲的幼子劉弗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