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yuliqun1320

    人們通常用“紙裡包不住火”來說明謊言掩蓋不住真相,而燈籠恰恰是透過紙的包裝來保障照明的。

    燈籠,又稱籠燈,雅稱燈綵。燈籠最初被叫作籠燈,是因為火燭被防風透光材料籠罩著,能在空氣對流較強環境下正常發光。具有防風和排煙功能的照明燈具,據考出現於西漢時期,代表性的出土文物為西漢長信宮燈。這盞宮燈為青銅器打造,設計合理,構造精巧,燈體通高48釐米,重達15.85公斤。鏤空金屬、陶瓷、琉璃、玻璃為外罩的燈具雖然精緻,但因燈體較重、造價較高,很難流行。造紙術發明之後,紙糊的燈籠不僅防風、透明,而且比羊角燈、絹紗燈還要低廉,擺放、懸掛、手提、移動特別輕便,於是很快普及開來。

    燈籠的形狀與裝飾,堪稱雅俗異材、千姿百態、功能齊全。從形狀上說,以宮燈為代表的圓球形最為多見,雜以方形、筒形、扇形、菱形乃至仿花卉、瓜果、動物、器物造型等;從裝飾上說,以喜慶為主題的吉祥圖案最為盛行,上有提手繫繩,下有穗帶流蘇,中有詩文字畫、樓臺山水、花鳥蟲魚、飛禽走獸、店鋪招牌、家族字號等。古代的官府和軍營,夜間照明乃至巡夜打更也離不開燈籠。高掛於官邸門楣上的燈籠,顯示的是這處府衙的屬地名稱或主人的字號;高掛于軍營轅門上的燈籠,顯示的是這支軍隊的國別或最高將領的字號。陸游有一首以燈籠為題的長詩,寫的卻是他年少時借宿僧廊的經歷,可見,那時的寺院也掛燈籠。

    記得小時候,手電筒尚未普及,起大早跟大人挨家挨戶拜年,照亮腳下咫尺方寸的多半是燈籠。即便大雪飄飛,晨起拜年的人仍然絡繹不絕。如今想來,在鞭炮混響的巷陌中,大人孩子裹著大氅披風,藉著燈籠的微光,踏著蜿蜒的雪徑,挨家挨戶拜年的情景,儼然一幅饒有古意的風俗畫。

    在焚膏繼晷的歲月裡,燈籠曾是人們照明的必備工具。暮色降臨時,從宮廷到民間,從華宇到陋室,從門楣到廳堂,從街衢到巷陌,到處都能看到它的光影。因為必備所以盛產,因為盛產所以求新、求精、求美,逐漸演變為集實用性和鑑賞性於一身的傳統工藝品,即便是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燈籠仍未全身而退,只不過是變換了材料、光源、形態和用途而已。

    燈籠從中古走來,經過一代又一代能工巧匠的精心設計與製作,延續至今天,擴充套件到各地,種類之多,裝飾之美,風習之盛,不知要多少篇幅才能羅列周全,窮盡其妙。“正月裡來正月正,家家戶戶掛紅燈”,這一風習表達的還只是辭舊迎新的喜悅,待到正月十五這一天,各式各樣的燈籠一齊亮相,堪稱是全明星陣容。

    燈籠的文化內涵是親民的大眾的。最初的燈籠僅僅用於照明,繼而兼具美飾與鑑賞功能,如今已不再是照明工具,而是象徵光明、團圓和喜慶的傳統工藝品。正因為燈籠的象徵極富民俗色彩,所以燈籠的文化內涵更接地氣。在形象化口語中,人們將樹上掛的大盤柿子叫作燈籠柿;把褲管寬鬆的褲子叫作燈籠褲;將心明眼亮的人比喻為水晶燈籠;把藏鋒守拙的人說成是紙糊的燈籠心裡明;誇張一個人眼神貪婪、憤怒或吃驚,通常會說眼睛瞪得像燈籠似的;形容人才難得、物品稀少,通常會說打著燈籠也難找,或打著燈籠沒處尋。

    在燈籠家族中,設計巧妙的當屬孔明燈和走馬燈。孔明燈在軍中用於通訊聯絡,在民間用於許願祈福,究竟是諸葛亮發明的還是莘七娘製作的,姑且不考,但其原理卻與熱氣球相似,說明早於法國孟格菲兄弟發明熱氣球1500多年,我們的先民就已掌握了空氣加熱升空的原理。放飛孔明燈已演變為一種民俗文化,中國許多地區都有這個節日習俗。走馬燈古稱蟠螭燈,有的地方也叫跑馬燈、轉馬燈。《燕京歲時記》載:“走馬燈者,剪紙為輪,以燭噓之,則車馳馬驟,團團不休,燭滅則頓止矣。”後來,人們便以走馬燈比喻忙碌不停,所謂萬事隨轉燭,恍如走馬燈。元代謝宗可詠走馬燈詩云:“飆輪擁騎駕炎精,飛繞人間不夜城。風鬣追星來有影,霜蹄逐電去無聲。秦軍夜潰咸陽火,吳炬霄馳赤壁兵。更憶雕鞍年少日,章臺踏碎月華明。”這首詩鋪陳壯觀,卻失之玄虛艱澀,不如我編的詩謎通俗:“夜光通明看圍城,中有飛騎類轉蓬,一旦燭滅風輪停,魯班來了也不行。”以走馬燈為謎面,猜《西廂記》戲詞“斷然難活”,令人費解,如果您知道“然”與“燃”字通假,也就茅塞頓開:燈燭斷燃(熄滅),馬兒也就動不成了。

    張燈懸謎供遊人猜射,自古而今都是鬧元宵必備的一項娛樂活動。參與這項活動的既有文人雅士,也有平民百姓,老少咸宜,雅俗共賞。在民間語文中,以燈籠為主題來借喻世相百態的謎語很多。例如,身上紅彤彤,心裡亮晶晶,節日上門樓,臉上笑盈盈。又如,打我知曉,背後有人挑;因何出門來,為指路一條。再如,自古紅顏薄命,處處被人刁難,只因送往迎來,含羞吊在門前。另如,牆裡開花牆外紅,想去採花路不通,通得路來花又謝,一場歡喜一場空。事實上,燈謎原本就是因掛靠燈籠而得名的。沒有燈籠,燈謎何所依傍,沒有燈謎,燈籠以何迷人。

    如果說蠟燭是“燃燒自己,照亮別人”,那麼,燈籠又何嘗不是呢?更何況,燈籠照亮的不僅是身邊人,而且還有暮色蒼茫腳下路。

  • 2 # 關山聽風

    我們在看古裝影視劇時,常看到古代軍營前面一串燈籠,很多的人不懂這一串燈籠是用來幹什麼的?

    “古代軍營前”之說太籠統了,準確地說應該是古代軍營大門前。古代軍營大門又稱轅門,那一串串燈籠實際上是掛在轅門前。

    古時候沒有電燈,晚上在室外照明,或者說在野外照明,短時間可用火把,長時間就得用燈籠。燈籠的優點是既防風,又可以排煙,因燈籠紙薄透明,是中國古代人常用的照明工具。

    古代軍隊最常見的標誌是軍旗,行軍時,軍旗隨軍隊行動,駐紮時,一般在軍營前,也就是轅門前樹立軍旗。旗軍既顯示的是這支軍隊所屬的國家的國號、圖騰,也顯示這支軍隊最高將領的字號。如戰國時期,秦國大將白起帶兵出征時,既有秦國的國號旗幟,也有白起的字號旗幟。

    旗幟上的國號和字號只能在白天才能看得清楚,到了晚上就看不清楚了。為了讓人能看清旗幟上的國號和字號,就要保證軍營大門燈火通明。在古代沒有電燈,燒起火堆,或者用火把,既浪費人力,也花費財力,戰時軍營大多駐紮在野外,晚上風大,會帶來安全問題,因此,只有用燈籠來照明,而一個燈籠所照明的面積有限,那就多用一些燈籠,於是,古代人就發明了一串串的燈籠用來照明。這樣就能讓人看清旗幟上的國號和字號。

    有人認為,“高掛于軍營轅門上的燈籠,顯示的是這支軍隊的國別或最高將領的字號”,這種說法不是很準確,實際上古代軍很少把字號寫在燈籠上的,這種情況只常見於官府的大門前,但一般只把府衙的字號寫在單個的燈籠上,一串串的燈籠不寫字號。這種小細節雖然史書上鮮有記載,但明清小說中還是有這樣的描寫。

    古代軍營大門前面的那一串燈籠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就是用來作路燈。古代軍營大門前面是警戒的重點部位,對進出軍營的人員要進行嚴格的盤查,以確保軍營的安全。同時,遠處的行人看到那一串燈籠,知道是軍營重地,不敢靠近,另一方面,作為聯絡通訊人員,看到那一串燈籠就能很快找到軍營的大門。

    讀者朋友對我的說法贊不贊同呢?

  • 3 # 藍色海沙

    大紅燈籠高高掛,一度是中國特色的標誌。所謂華燈初上,是成語,也是傳承。

    自中國古代,大的建築大都有掛燈籠的習慣。官府,客棧,大的私宅都有,當然軍營也不例外。尤其造紙術的普及,燈籠更是尋常。

    為什麼要掛燈籠?

    掛燈籠,其最大的作用自然是照明。官府如此,客棧如此,軍營也是如此。這點沒有什麼好疑惑的。古代的燈籠,就是現代的路燈。

    燈籠的另一個作用,是表名建築的身份。私宅的燈籠上寫的是“高府”“趙府”,客棧上寫的是“同褔”“悅來”,或者是“有家客棧”?軍營門前,大多寫的是最高軍官的姓氏。要知道,古代很多的私軍都是很厲害的。比如岳飛的“岳家軍”,戚繼光的“戚家軍”。 岳家軍軍營門前燈籠上的一個“嶽”字,足以震攝宵小了。

    再說下題面上的燈籠串。實在慚愧,查了小半天資料,還真沒查出來燈籠串有什麼講究。不過,古代很多節日都有張燈結綵的習慣。然而燈籠串,就是古人們表達節日的晚上喜慶的一種普遍方式。比方說元宵節,燈籠串可以說隨處可見。軍營雖說不是喜慶之地,但在軍營門前掛幾串燈籠串,不是更能表述那個朝代的國泰民安嗎?

  • 4 # 向日葵呀呀

    ① 照明:為哨兵提供光線;

    ② 預警:若有敵人侵犯,哨兵來不及通知,可以立即點燃燈籠串,向營內將士報警;

    ④ 裝飾:渲染軍營的威嚴

  • 5 # 我就是831

    中國的燈籠又統稱為燈綵,起源於18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後,人們都掛起象徵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後來燈籠就成了華人喜慶的象徵。

    像軍隊門前掛的燈籠除了照明的用途之外還有傳遞訊號的意思,點亮一個燈籠或者是兩個、又或者是多個都是有不同的意思

  • 6 # 老漁破船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燈籠,是中國古老的傳統工藝品,是一種籠狀燈具。其外層多以細篾制骨架,蒙以紙或紗類等透明物,內燃燈燭。供照明,裝飾或玩賞。燈籠的種類有:吊燈,宮燈,紗燈。從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鳥等透過筆繪或剪紙形式躍然燈上,還有利用熱原理產生作用力驅動旋轉的走馬燈。作為傳統的中國燈籠文化,除了展示張燈結綵的民生作用外,在軍事上用途也很大,我們知道的“孔明燈”就是利用熱原理將紙質燈籠送上天空,起到向遠處傳遞訊號的作用。還有如題所問的“古代軍營門前的燈籠串是幹什麼用的?”傳說中燈籠除了照明,還有鎮陰辟邪的作用,而軍營本身就是驅邪鎮惡之地,所以說古代軍營門前的燈籠串除了鎮陰辟邪,幾乎包括了所有燈籠的作用。吉祥的燈籠串顯示這裡是保一方平安的軍事重地,還包括撫平將士們思鄉之情的暖色基調。最重要的是夜戰中佈陣訊號以及迂迴方向的指揮,以及燈籠顏色傳遞的敵我之間的資訊或作戰安排。說到這裡,老漁再囉嗦一句,作為民間用品,燈籠的顏色很有講究,各種顏色包括了吉凶喜喪。作為極陽之地的軍營卻不為傳統所羈絆,當然與戰時的戰術是有關係的。(圖片來自網路)

  • 7 # 水墨鄂州

    長信宮燈

    人們通常用“紙裡包不住火”來說明謊言掩蓋不住真相,而燈籠恰恰是透過紙的包裝來保障照明的。

    燈籠,又稱籠燈,雅稱燈綵。燈籠最初被叫作籠燈,是因為火燭被防風透光材料籠罩著,能在空氣對流較強環境下正常發光。具有防風和排煙功能的照明燈具,據考出現於西漢時期,代表性的出土文物為西漢長信宮燈。這盞宮燈為青銅器打造,設計合理,構造精巧,燈體通高48釐米,重達15.85公斤。鏤空金屬、陶瓷、琉璃、玻璃為外罩的燈具雖然精緻,但因燈體較重、造價較高,很難流行。造紙術發明之後,紙糊的燈籠不僅防風、透明,而且比羊角燈、絹紗燈還要低廉,擺放、懸掛、手提、移動特別輕便,於是很快普及開來。

    燈籠的形狀與裝飾,堪稱雅俗異材、千姿百態、功能齊全。從形狀上說,以宮燈為代表的圓球形最為多見,雜以方形、筒形、扇形、菱形乃至仿花卉、瓜果、動物、器物造型等;從裝飾上說,以喜慶為主題的吉祥圖案最為盛行,上有提手繫繩,下有穗帶流蘇,中有詩文字畫、樓臺山水、花鳥蟲魚、飛禽走獸、店鋪招牌、家族字號等。古代的官府和軍營,夜間照明乃至巡夜打更也離不開燈籠。高掛於官邸門楣上的燈籠,顯示的是這處府衙的屬地名稱或主人的字號;高掛于軍營轅門上的燈籠,顯示的是這支軍隊的國別或最高將領的字號。陸游有一首以燈籠為題的長詩,寫的卻是他年少時借宿僧廊的經歷,可見,那時的寺院也掛燈籠。

    記得小時候,手電筒尚未普及,起大早跟大人挨家挨戶拜年,照亮腳下咫尺方寸的多半是燈籠。即便大雪飄飛,晨起拜年的人仍然絡繹不絕。如今想來,在鞭炮混響的巷陌中,大人孩子裹著大氅披風,藉著燈籠的微光,踏著蜿蜒的雪徑,挨家挨戶拜年的情景,儼然一幅饒有古意的風俗畫。

    在焚膏繼晷的歲月裡,燈籠曾是人們照明的必備工具。暮色降臨時,從宮廷到民間,從華宇到陋室,從門楣到廳堂,從街衢到巷陌,到處都能看到它的光影。因為必備所以盛產,因為盛產所以求新、求精、求美,逐漸演變為集實用性和鑑賞性於一身的傳統工藝品,即便是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燈籠仍未全身而退,只不過是變換了材料、光源、形態和用途而已。

    燈籠從中古走來,經過一代又一代能工巧匠的精心設計與製作,延續至今天,擴充套件到各地,種類之多,裝飾之美,風習之盛,不知要多少篇幅才能羅列周全,窮盡其妙。“正月裡來正月正,家家戶戶掛紅燈”,這一風習表達的還只是辭舊迎新的喜悅,待到正月十五這一天,各式各樣的燈籠一齊亮相,堪稱是全明星陣容。

    燈籠的文化內涵是親民的大眾的。最初的燈籠僅僅用於照明,繼而兼具美飾與鑑賞功能,如今已不再是照明工具,而是象徵光明、團圓和喜慶的傳統工藝品。正因為燈籠的象徵極富民俗色彩,所以燈籠的文化內涵更接地氣。在形象化口語中,人們將樹上掛的大盤柿子叫作燈籠柿;把褲管寬鬆的褲子叫作燈籠褲;將心明眼亮的人比喻為水晶燈籠;把藏鋒守拙的人說成是紙糊的燈籠心裡明;誇張一個人眼神貪婪、憤怒或吃驚,通常會說眼睛瞪得像燈籠似的;形容人才難得、物品稀少,通常會說打著燈籠也難找,或打著燈籠沒處尋。

    在燈籠家族中,設計巧妙的當屬孔明燈和走馬燈。孔明燈在軍中用於通訊聯絡,在民間用於許願祈福,究竟是諸葛亮發明的還是莘七娘製作的,姑且不考,但其原理卻與熱氣球相似,說明早於法國孟格菲兄弟發明熱氣球1500多年,我們的先民就已掌握了空氣加熱升空的原理。放飛孔明燈已演變為一種民俗文化,中國許多地區都有這個節日習俗。走馬燈古稱蟠螭燈,有的地方也叫跑馬燈、轉馬燈。《燕京歲時記》載:“走馬燈者,剪紙為輪,以燭噓之,則車馳馬驟,團團不休,燭滅則頓止矣。”後來,人們便以走馬燈比喻忙碌不停,所謂萬事隨轉燭,恍如走馬燈。元代謝宗可詠走馬燈詩云:“飆輪擁騎駕炎精,飛繞人間不夜城。風鬣追星來有影,霜蹄逐電去無聲。秦軍夜潰咸陽火,吳炬霄馳赤壁兵。更憶雕鞍年少日,章臺踏碎月華明。”這首詩鋪陳壯觀,卻失之玄虛艱澀,不如我編的詩謎通俗:“夜光通明看圍城,中有飛騎類轉蓬,一旦燭滅風輪停,魯班來了也不行。”以走馬燈為謎面,猜《西廂記》戲詞“斷然難活”,令人費解,如果您知道“然”與“燃”字通假,也就茅塞頓開:燈燭斷燃(熄滅),馬兒也就動不成了。

    張燈懸謎供遊人猜射,自古而今都是鬧元宵必備的一項娛樂活動。參與這項活動的既有文人雅士,也有平民百姓,老少咸宜,雅俗共賞。在民間語文中,以燈籠為主題來借喻世相百態的謎語很多。例如,身上紅彤彤,心裡亮晶晶,節日上門樓,臉上笑盈盈。又如,打我知曉,背後有人挑;因何出門來,為指路一條。再如,自古紅顏薄命,處處被人刁難,只因送往迎來,含羞吊在門前。另如,牆裡開花牆外紅,想去採花路不通,通得路來花又謝,一場歡喜一場空。事實上,燈謎原本就是因掛靠燈籠而得名的。沒有燈籠,燈謎何所依傍,沒有燈謎,燈籠以何迷人。

    如果說蠟燭是“燃燒自己,照亮別人”,那麼,燈籠又何嘗不是呢?更何況,燈籠照亮的不僅是身邊人,而且還有暮色蒼茫腳下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在利益上坑你的閨蜜或者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