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任你評說
-
2 # 我相信海里有魚
最大的餿主意就是諸葛亮鼓動劉備稱王。
諸葛亮說:“你現在可以順天應人,即皇帝位!四海有才有德者,捨死忘生事上者,皆欲攀龍附鳳,你不即位,冷了將士的心,於您不利。”並大力吹捧,其他人也跟著吹噓,讓本來就沾沾自喜的劉備動了心,最後劉備稱了漢中王。
廣積糧、緩稱王、高築牆,一定會成功,可諸葛亮卻讓他走上了一條相反的路。
稱王后,要建宮殿,要納妃,要配置太監,要分封官僚,這些都要花錢,不利於練兵積粟。果然,劉備稱王后,建宮殿,置館舍,從成都至白水,共建四百處館舍郵亭,劉備準備享受人生,料想大臣們也不會閒著,勞民傷財,苦的是百姓。
其實劉備可以晚幾年稱王,把大義握在自己手中,最後一個稱王是有很大好處的。
不過早稱王能使將士歸心,也是有一定好處的,不過始終是個餿主意。
-
3 # 武品文史
讓關羽守華容道,導致關羽因為顧念舊日恩情,放走了曹操,不然這天下就早可以統一了。這個就是最餿的點子,沒有之一。
-
4 # 閒壇故事匯
如果一定要說一個,那就是《三國演義》裡的華容道,導致關羽放走了曹操。但這是小說,正史上並沒有這段記載。
很多人都認為諸葛亮是劉備的謀士,是軍師,但諸葛亮真正的身份並不是謀士,所以他不需要給劉備出什麼主意。查閱一些資料我們就知道,劉備出征喜歡帶法正,給劉備出謀劃策是法正、龐統、馬良等人,諸葛亮呢?鎮守成都。
諸葛亮和劉備的關係,有點像蕭何與劉邦的關係,蕭何也不需要給劉邦謀劃什麼,諸葛亮也一樣,他們的主要任務都是守著大本營,做一些事務性的工作,籌備糧草,鑄造兵器什麼的。可別小看這些工作,他們當時的職務相當於現在的總後勤部部長。
-
5 # 第一加
把關羽留下沒有跟在劉備身邊。劉備去打仗他沒在身邊,造成劉備死亡。內部發展壯大了,就有了內心的不平衡,不團結。
-
6 # 阿呆夢話
哈哈哈,這個問題好。
阿呆認為,諸葛亮給劉備出的最大的餿主意就是:稱帝。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亮說曰:“昔吳漢、耿掩等初勸世祖即帝位,世祖辭讓,前後數四,耿純進言曰:‘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從議者,士大夫各歸求主,無為從公也。’
劉備在取得漢中戰役的勝利之後,實力達到了巔峰。20多年的征戰,從28歲的青年,到五十多的老人了。心態有些變化。面對馬超等120多人的吹捧和馬屁,有些飄飄然了。但是,劉備也很清楚局勢,一旦稱帝,就徹底和朝廷對著幹了。前面還打著幫助漢室、維護漢室、清理叛賊的旗號。如果稱帝,則是另立朝廷,自己成了反賊。
曹操當時雖然操控著漢獻帝,但畢竟漢朝廷還是存在的。曹操舉著平息叛賊的旗幟,是正義的旗幟,是符合民意的。
曹操都不敢篡奪皇位,擔心遭到天下人的反叛和討逆。
劉備雖然當時擁有了半個荊州、一個益州、一個漢中,都是富庶之地,且易守難攻。如果劉備不稱帝,向漢獻帝討個封號,可以名正言順地治理和擁有西南。漢獻帝也是願意的,利用同宗之皇叔劉備的勢力,同曹操分庭抗禮,何樂不為?對於劉備,也暫時避免戰爭。這對於剛剛拿下益州和漢中的劉備來說,是最好不過的。得到一個修生養息和長足發展的機會。
稱帝的壞處很多:
1、招來天下人的唾罵和反對。失去民心。
2、將自己樹立成了反賊,招來各方的討伐。
3、原本的孫劉聯盟將因為地位不平等而破裂。
4、將士們將失去鬥志,進入享樂狀態。
稱帝的好處有:
1、實現了個人的人生目標,稱帝。
2、實現了下屬的人生目標,封王封侯。
3、各位征戰多年的將領和士兵,可以享受人生了。
當然也實現了諸葛亮的目標:達到和管仲樂毅一樣地位。
但是,壞處是客觀的,好處主管的。說白了,劉備這個時候,並不是稱帝的最佳時機。壞處是遠遠大於好處的。
諸葛亮不是不明白,只是他的目標和劉備的目標不是完全統一,完全一致的。他的人生目標,是需要透過劉備稱帝來實現的。所以,他贊成劉備稱帝,促成了劉備稱帝。
諸葛亮的理由其實很牽強:當年吳漢、耿掩等人勸你稱帝,你不答應,前後四次。耿掩說,天下都很傷心,希望你稱帝。你不稱帝,他們就沒有盼頭,都將散去,不跟你混了。
諸葛亮這句話戳到了劉備的痛楚和難處,劉備當然清楚,這些人這麼多年跟著自己南征北戰的,圖的是啥?既然諸葛亮都這樣認為,那麼就稱帝吧。
劉備稱帝之後,就騎虎難下了。跟漢獻帝也翻了臉。跟孫權是類似君臣的關係了。曹魏出兵剿滅他,更是順應天下民心了,理所當然了。
旗幟打出去了。既然要光復漢室,就不能安居西南當小皇帝,於是乎擺出一副平定天下的氣勢,出兵討伐東吳。於是乎,夷陵兵敗,永安魂歸,當了不到兩年的皇帝。
阿呆認為,諸葛亮太自私了。該勸阻的沒勸阻,反而讓劉備往陰溝你走。
-
7 # 一縷清風00
騷主意倒沒有什麼?
諸葛亮身為劉備的謀士自然要為他出謀劃策,自然談不上好壞用不用都取決於劉備的態度,估計最壞的就是讓他娶了孫尚香之後賴在東吳,表面上看是周瑜估計軟禁劉備供他吃好玩好,忘記自己的報負,討回荊州,實際上諸葛亮的意思是讓劉備將計就計,周瑜信以為真,不僅最後劉備娶了孫權的妹妹還在東吳大吃大喝的要錢要糧,一走了之了。
-
8 # 歷史笑春風
諸葛亮作為劉備的主要助手,給劉備出謀劃策,出了不少主意。在這些主意裡面,有好有壞,當然會有一些不成熟的主意。
在這些不太成熟的主意裡面,影響比較大的應該是以下幾個:
1、《隆中對》的後半部分,兩路北伐的方案。
事實證明,這個方案是不可行的。劉備的主力也就那麼多,取得荊益之後,由於三峽的阻隔,自然而然就被分隔為兩個部分。諸葛亮想當然的想出了分兩路北伐的方案,一路出荊州向宛洛,一路出關中向長安。
可是,這兩個戰略方向相隔太遠,根本不能形成協同。這在軍事上屬於分兵的大忌。最後,這個方案才開始實行,就失敗了。孫權和曹操合夥襲佔了荊州,殺了關羽。
雖然說,這與關羽大意,孫權出其不意的襲擊有關。但是,這與《隆中對》兩路分兵有著直接的關係。關羽的失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兵力不足。
由於兵力不足,雖然關羽水淹七軍,取得重大勝利,可是卻面對大好形勢無力擴張戰果。也是由於兵力不足,關羽被迫抽調後方監視東吳的兵力到襄樊前線,結果被呂蒙鑽了空子,丟了荊州。
如果不是按照兩路分兵的方案,集中兵力在一條戰線上作戰,那麼情況會好得多。攻關中,守襄樊,或者攻襄樊守西川,都可保萬無一失。可惜由於《隆中對》的先天錯誤,使得劉備功敗垂成。
2、劉備自立漢中王。
這個我有一篇專門的文章講這個問題,就不在這裡詳細評價了。劉備自立漢中王,把自己放在了和袁術一流的地位,使得自己丟掉了匡扶漢室的面紗,也讓孫權有了背盟的大義名分。
這個舉動是得不償失的。在《諸葛亮傳》中刻意迴避了這個情節。但是,在《先主傳》裡,擁戴劉備稱王的人裡有諸葛亮的名字,這說明作為劉備的文官之首,諸葛亮也是參與者之一。
3、封賞黃忠。
在平定西川后,劉備對部下進行封賞。劉備封黃忠為後將軍。史書上記載:
是歲,先主為漢中王,欲用忠為後將軍,諸葛亮說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關、馬之倫也。而今便令同列。馬、張在近,親見其功,尚可喻指;關遙聞之,恐必不悅,得無不可乎!”先主曰:“吾自當解之。”遂與羽等齊位,賜爵關內侯。這裡,我們看到,諸葛亮阻止封賞黃忠的理由十分牽強。不封賞黃忠,主要是因為害怕關羽有意見。如果按照諸葛亮的意見做,會引起什麼樣的連鎖反應?
首先,黃忠不服。自己立下大功,不封賞也就罷了,可是卻因為怕關羽不滿意的原因取消,這誰能夠服氣。黃忠自然會對劉備陣營,關羽之流有意見。
其次,下屬聽了也會不服。這些人有黃忠的前例,以後還怎麼打仗?
第三,關羽也不會服氣。自己遠隔千里,沒有根由就給自己頭上扣上頂嫉賢妒能的帽子。
幸虧劉備沒有聽從諸葛亮的意見。後來雖然關羽有意見,但是事實證明無關大雅,在旁人的勸說下,很快就平息了。
4、勸說劉備殺死劉封。
劉封是劉備的義子,他跟隨劉備屢立戰功。可是,在關羽失敗的時候,他沒有能夠救援關羽。後來又丟失了上庸。回來後,在史書記載:
封既至,先主責封之侵陵達,又不救羽。諸葛亮慮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勸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賜封死,使自裁。封嘆曰:“恨不用孟子度之言!”先主為之流涕。我們看,殺劉封根本就沒有道理。如果真的劉封有了死罪,殺之可也。可是,就因為一個莫須有的“剛猛難制”的理由,就殺自己一員大將。實在是親者痛仇者快,劉備事後流涕也無濟於事了。
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諸葛亮為什麼一輩子都不能北伐成功了。他只能用他可以駕馭的人,而他自己的軍事才能不是無限的。因此,他不會去挖掘培養人才,使得他手下沒有人才,最終不能成功。
-
9 # 爛泥伯伯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則以《隆中對》為劉備規劃了未來的發展藍圖,更親自出山輔佐劉備。這被傳為佳話。
《隆中對》一直被視為諸葛亮運籌帷幄的點睛之筆,但其實《隆中對》現在被很多人詬病,被稱為諸葛亮最大的餿主意。
《隆中對》的主要思想,是讓無根之萍的劉備先佔荊州,再佔益州,以兩州之地作為根基,兩路出兵以爭天下。
不過,近代最偉大的軍事家毛澤東在一次點評《隆中對》的時候提到“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毛澤東深諳中國古代兵法,所以看出了諸葛亮的《隆中對》違反了“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軍事原則,導致蜀漢發展畸形,尤其在失去荊州後,蜀漢已無緣爭霸天下。
-
10 # 94310417小云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劉備留關羽守荊州就是一大敗筆,為何不留趙雲為將,所以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墾定有餿主意,諸葛亮用人不如劉備,劉備曾告訴諸葛亮馬素其人華而不實言過其實不堪大用,恨丞相不用主言,果有街亭大敗。
回覆列表
《成也荊州,敗也荊州》——其實,劉備才是出餿主意的專業戶。荊州自古就是兵家所爭的戰略要地,曹、孫、劉要吞併四海稱霸天下,都必須先佔據荊州。曹操統一北方後,首先南下奪取荊州。孫吳集團也向往收復荊州,孫策就是在爭奪荊州之戰中死去的。而劉備錯估荊州形勢,結果荊州地失,滿盤皆輸,導致蜀漢由盛轉衰。
當西川吃緊,劉備授意諸葛亮將荊州交給心腹關羽鎮守時,諸葛亮表現出猶豫的神情。關羽接印,諸葛亮擎著不授,又語重心長地叮囑半天。這充分表露了諸葛亮的優慮之深。而關羽恰恰在這個關鍵問題上犯下了重大錯誤,埋下了失敗的種。
當然,諸葛亮也“脫不了爪爪”,他聽從劉備的意見,作出令關羽攻打樊城的決定,顯示出諸葛亮對局勢的錯誤估計,結果樊城未下而荊州失守。劉備聽說關羽被殺,決意討伐東吳,諸葛亮作為軍師卻沒有力諫,以致後有劉備之敗。在諸葛亮後半生中,不善培養人才,以至出現“蜀漢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