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會計備考知識點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香港著名編劇說過“憂傷是創作的原動力” ,文人墨客、才子佳人為何熱衷憂愁之類題材,我認為原因有四點

    其一,多愁。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憂,傷,孤,思,悲,都會時不時的襲來,無論是誰,每天都會免不了有不如意之事,壯志難酬、報國無門、異地思鄉、窮困潦倒、聚少離多……最後還有一個死呢,當一個人臨死之前,最後悔的事不是自己做了什麼,而是自己沒有做什麼,愁多難免會善感,然而又難以與人言,只能在筆下一一發洩傾訴。

    其二,共鳴。文學創作是知識分子的專利,然而與普通讀者最能產生共鳴的確實憂傷之作,一句“卻道天涼好個秋”是多少人的現實寫照,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當一個人遇到憂愁時,往往想傾訴卻無從說起,卻只能說說天氣,不僅僅是古代文學創作,就連現代歌詞都是憂愁是最能引起共鳴的,就像“最怕空氣突然安靜,最怕朋友突然的關心”。

    其三,創作的過程是孤獨而殘酷的。創作不可能在煩惱的集市中,不可能在熱鬧的廟會上,靈感可能會出現在那裡,但是實際的創作卻一定是在安靜孤寂的地方,身邊沒人陪伴,而且下筆可能又難以找到合適的表達文字,看不到柳暗花明,只能埋頭走山重水複。

    其四,中國骨子裡的文化是謙虛低調不張揚,生活中遇到遇到高興的事不會拿出來大放厥詞,會讓人覺得此人不知禮,不明德,所以,詩聖杜甫即使是“喜欲狂”也是在民族大義上。

    當然,當“嚐盡愁滋味”,自然會有能產生共鳴的靈感,但是,在創作中,也要避免“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無病呻吟。

  • 2 # 陳明朗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在不少的詩句中,你會發現有孤、悲、思等字。從表面來看這些好像只是文人墨客、才子佳人為了詩句的需要而加入的詞,但是我們細細品味以後,發現這些字用的是非常的恰當。就拿孤字來說,大漠孤煙直,這個能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想象呢?在無邊無際的大漠,看到了一縷上升的青煙,而且是隻有一縷。這樣的景觀是多麼的壯麗,如果現在能拍到這樣的畫面,真的是非常幸運。更何況在當時的環境下,能用詩句描寫出來,可以想象作者的才華和思維,古代大漠一般是在關外,這個可不是隨意就能看到的風景。那為什麼非要用孤,不用飄、飛這些詞呢?這個或許是和當時的文化背景有關,還以上面的詩句為例,這是唐代王維寫的詩句,我們也都知道唐詩宋詞的發展非常突出。在這兩個朝代中,湧現了很多的偉大詩人。自然也形成了一種特殊氛圍,對於大多數的詩人來說,基本都是懷才不遇。本是非常有心效力朝廷,無奈遭到各種的排擠與打壓。他們最後的選擇是離開,到一個有靈氣的地方去過自己的隱居生活。在古代自然沒有現在這麼多的娛樂活動,對於這些文人墨客、才子佳人來說,最大的心願是和知己來一場把酒歡顏的賦歌聚會。

    透過詩歌、聲音來表達自己內心的一種悲憤、懷才不遇。加上大多數的人經歷都是非常坎坷,在這點上引起了大家的共鳴。

    另外結合他們自身的優勢,就是在詩詞歌賦領域的天分,把自己的經歷或者對國家憂亡的擔心充分表露出來,尤其是在喝酒以後,寫出的詩句更是流傳至今,而當我們今天再去品讀和回味的時候,會發現,詩中所用的詞非常恰當,一氣呵成。而現在的四大名樓,更是曾經文人墨客、才子佳人的必去之所。從另一方面來看,他們似乎站在了智慧的最高階,卻被多數人看作是不務正業、玩物喪志。他們也就漸漸的遠離大眾,過著自己悠閒的生活。但同時他們沒有忘記對詩歌的追求與喜愛,沒有忘記受苦受難的黎明百姓,或許他們也非常的清楚,以自己的能力是無法改變這樣的現狀。也只有透過詩句來抒發自己的感情,想到《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裡面的一句,“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明明作者本人的生存狀況已經堪憂,此時還有心思來想到天下的世人,這是何等的胸懷。

    因此我們在很多的詩句裡面,看到傷、孤、思、悲、鬱等這些詞也就不奇怪了。只不過對於這些詩歌的理解,我們需要去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以及社會現狀。你知道在哪些詩歌中出現了這些詞,你又認為最好的是哪個呢?

  • 3 # 讀書工

    問題:為什麼文人墨客、才子佳人都熱衷憂、傷、孤、思、悲、鬱等情類題材的創賦之作?

    人都是有感情的,人們都活在感情的世界裡。除非植物人,像木頭一樣的無知覺。而文章,包括詩詞歌賦等各類文章體裁,都是人們感情的產物,古人所謂“有感而發”,所謂“情動於衷而發之於外”,即指於此。即使是虛情假意,也是有感情在的。所謂忿忿不平,所謂抒發胸中塊壘,亦是如此。

    至於無病呻吟,就大可不必了。無病呻吟,為賦新詞強說愁,這樣沒有感情的空泛的文章,不會打動人,更沒有辦法流傳千古。歷史上能夠經歷大浪淘沙而存在的都是情感豐富之作。這樣的作品太多了,只簡單舉兩個例子。

    先說說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吧

    歐陽修貶到滁州任知州時,放棄心中貶謫的不適,與當地官民同樂。《醉翁亭記》就是透過優美的四時景色的描寫,抒發作者遭受貶謫卻能寄情山水、悠閒自得的心情。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餚野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

    正如後文所寫,“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歐陽修在欣慰和與民同樂之餘,也表達了遭貶後的不平情緒和一定的借酒消愁的頹廢思想。

    再來看蘇東坡寫的懷念亡妻王弗的《江城子》詞

    這是一首著名的悼亡詞,妻子去世十年以後,他突然在夢中遇見了妻子。妻子還是那樣的梳妝打扮,而自己卻鬢髮如霜。醒來後他便記下了這一特殊感受。此詞情意綿綿,字字血淚,表現了綿綿不絕的哀傷和思念。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古今文人墨客留下的精美文章詩詞不計其數,屈原《離騷》報國無門的苦悶,杜甫“三吏““三別“對國破家亡的悲憤,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消極抵抗,都是情感高亢時的傑作。很多很多,這裡就不再列舉。

  • 4 # 天上的星一條小路

    文人墨客~才子佳人為什麼都喜歡用~情~孤~愁~思~憂~傷~鬱:那是能引起大多數人的共鳴,人都有七情六慾,閒著沒事都原意看看書啊詩啊文章啊,寫得平淡無奇白話文,誰又願意看又怎能引起別人的共鳴,更別談流傳千古。說穿了平民百姓也有喜樂哀愁,而她(他)不會把這喜樂哀愁擴大化,文人墨客才子佳人無病還自呻,別說少少有點事就會憂~愁~相思~傷感~鬱悶啊等等,無病呻吟,無事強說愁。總之一句話閒大了,讓他~她們上農村天天種地,臉朝黃土背朝天,啥毛病都沒有了。不請自來,個人觀點僅供參考!不過說心裡話,倒挺喜歡情詩美文,畢竟可以愉悅心情!

  • 5 # 信敏498

    一般來說,歷代帶有傷感的成名之作,大多數由於作者實際的境遇如此。這不是作者的刻意追求。離騷〉的出世,就是是最好的例子。至於憂怨傷感令人腸斷的詩詞,更是如此。例如南後主淪為亡國之君的囚禁遭遇,和李清照亂世夫妻,顛沛流離的悽慘境地,都是產生悽美絕倫詩詞的重要原因。當然,詩人的秉性和才華是首要因素,畢竟處於困境的古人很多,但是超越這兩位的,卻是寥寥!當然,也有人,生在名門,位近九重,可就是內情鬱悶。他寫出的詞,都是悽清婉約異常之作。這個人便是康煕年間的納蘭性徳。年方卅五歲,便棄世而去。有人說,納蘭性德年之不永,殆兆於其詩詞過份的悽清。也有人認為,天性使然。

    在這裡,我要說一句,的確有一些人,嬌柔造作,愛附風雅。在作品中,強作孤傷,狀似悲鬱,堆詞疊句,淚溢篇章。恕我在此直言:識者可以一眼看穿!

  • 6 # 病殘詩人

    整日想著美文求,

    忘管柴米鹽茶油。

    家庭常常起風波,

    出章怎能不帶愁。。

  • 7 # 明明白白224706934

    題目彷彿有點大,不過總的來說,自古文人多沒客。從《詩經》的《風》,《雅》,《頌》來看,以《風》尤著。遙想遠周,文人墨客學富五車,擠在廟堂,無非是帝王歌舞的雅客,還不如退處江湖,四處採風,故《詩經》魅力在於《風》。後適春秋戰國,群雄並起,逐鹿中原,諸子百家亦無閒士,進府入廟,以獻圖強之策,無不懷才以取展一生平才華,然能用者,黷沒者幾?用而廢者眾,因鳥獸盡,良弓廢。楚國大夫屈原,一腹才華,獻策圖強,然楚王棄,屈憤以表志作《離騷》傳世,他則投汨羅江身亡,故有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秦滅六國,築阿房一統天下,與秦不合之文客幾人倖存?而書注則揚名天下。至唐詩為鼎盛,從大李杜到小李杜,詩詞清麗萬古傳誦,然他們在唐盛世或末世又何曾仕途順風順水?詩仙李白入朝亦深得帝王寵盛,但他無心事權貴放蕩天涯,儘管斗酒詩百篇,何曾不內心孤寂悲涼,借酒消愁?從舉酒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就可見一斑。詩聖杜甫出身名門望族,卻淡泊功名,一生遊歷,親歷盛唐至安史之亂,所歷名山秀水亦有詩作傳世,如《望嶽》。但名傳千古的是落泊離亂的《三吏》,《三別》,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則是他晚年慘淡的生活寫照,也是甜遊歷生活的一個縮影。至於南唐李煜身為帝王,詩畫無所不精,但治國卻一踏糊塗,一直到身陷囫圇才有《虞美人,小樓昨夜又東風》來抒發自己感世情懷,問君能有多少愁,恰如一江春水向東流。至於明清四大章回小說家,哪一個懷才有遇?無不以他們人生滄桑為親歷直接或間接反映社會變遷,人們的願望訴求,或慘痛的歷史教訓,或揭示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在他們潛心創作的日子裡幾曾溫食果腹?民國時期的魯迅不可不出名,但他那橫眉冷對千夫指,府首甘為儒子牛的文章卻在他生活的時代讓他過著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的日子。

    當然也有另一類文人也過著春風得意的日子,歷朝歷代世可盡數,但他們的人品與文章都成為歷史長河裡的一抹沉沙。

    文人墨客亦多愁善感之人,風物宜長,不足為奇。但實寫之又少見真情。為何?人們十分欣賞肖邦的《小夜曲》,我就想假若肖邦真有如痴如醉的愛情生活,在清月涼風的水榭軒亭卿卿我我,他有如此的閒情去到一個心儀姑娘的窗下徹夜吟唱?假若刀郎有如水的愛人在填愛情歌詞時卻總流盈出蒼涼的情感和悲蒼的情調?

    世有所闕,文人才有所補。以情感,閱歷,去填寫大自然生命的韻律和應該發的情感與聲音。

  • 8 # 銀湖豪宅部劉強

    漢人骨子裡有濃厚的悲觀情緒,並沉迷於悲觀。

    所有快樂都是淺薄的,易逝的,暗示著災難。唯有憂、傷、孤、思、悲、鬱一類情緒才有價值。打個比方就好比臭豆腐。

    反映在華人的詩歌裡沒有太陽,只有月亮和怨婦,還別有用心地暗示怨婦其實是被貶官員的自況。

    和日本人從死亡中發現美不同,漢人恐懼死亡,他們是將信將疑的香客,本質上的唯物主義者。相信人死如燈滅。

  • 9 # 面金臉之玉面

    要說文壇巨匠當首推唐宋八大家及李杜等人,而能夠超越這些人的,唯有毛澤東一人。

    在詩詞界也不例外,我這裡說的不是華麗詞藻的堆砌,不是怨女曠夫才子佳人的無病呻吟,而是個人情感與國家民族的利益緊密地連繫在一起。比如范仲淹的憂、李清照的愁、蘇軾的愛、陸游的盼等等,雖然都具有或愛國或憂民的情懷,但是都難擺脫消極被動心態。而毛澤東的詩詞不僅具有個人的感情色彩,而且積極主動樂觀向上的一面也表現得淋漓盡致。比如毛澤東的《答李淑一》中“吾失嬌楊君失柳.楊柳柳桂花直上重霄九.問詢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這種積極樂觀霍達向上的詩詞不僅自己能夠擺脫困境,而且還能夠帶動周邊的人們消除心理情感上的陰影,使他們能夠擦乾眼淚繼續戰鬥。

    我們再把話題扯回來,為什麼文人墨客才子佳人都熱衷於憂、思、悲、憫、愁、孤、鬱等情感類創作呢?以本人個人的眼光來看無外乎幾個原因。(1),吃飽了撐的閒著沒事幹。(2),自私孤立生活在自我的小圈子裡。(3),沒有霍達大度積極樂觀的人領導。(4),沒有集體主義的大家庭意識。

    這樣以來,縱然那些文人墨客才子佳人有一些才情,也只能個人發發牢騷罷了,其結果,既不能擺脫情感陰影,也不能走出困境,更不能有什麼作為。

    以上為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 10 # 費玉山

    孤獨身世且傷悲,

    不似達官去耀威。

    親歷文成出筆下,

    兩行熱淚黯然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普京默克爾馬克龍舉行電話會議,一致同意繼續同伊朗經貿合作,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