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張醫生聊健康

    帕金森氏症的診斷是根據病人的臨床症狀體格檢查的結果做出診斷。主要根據緩慢加重的震顫和運動遲緩以及步態不穩這些症狀。還有肌張力的檢查,和錐體外系統神經反射檢查,給病人做出診斷。

  • 2 # 瑞庚臺醫健康管理

    明明是自己的身體,卻不自覺四肢顫抖,無法控制,而且運動日漸遲緩,肌肉逐漸僵硬,又喪失平衡感,莫名跌倒骨折,沒有不開心,但臉上的表情卻變少了,變成撲克臉,想要好好講話,卻口齒不清楚,聲音愈來愈小,不自覺流口水。當患者出現以上狀況,通常不停責問自己「我怎麼了?」,伴隨而來的心情沮喪,甚至失眠、憂鬱更加侵擾生活帶來負面情緒,這就是「帕金森氏症」常見的典型徵兆。

    來自廈門一位現年六十歲,早已退休的陳女士,身邊已經有不少朋友患「帕金森氏症」,因此她更加註意身體健康。但是帕金森氏症的成因不明,目前瞭解是因為中腦的黑質細胞死亡,因為黑質細胞數量減少,無法產生足夠的多巴銨神經傳導物質所導致的。

    其實早在2015年,陳女士在廈門就赫然發現,自己竟然也開始臉麻流口水,手腳逐漸僵硬並且抖動,當時陳女士早就有危機意識,一發現不對勁,趕緊就醫,但即使看遍當地所有醫院,還是讓她不放心,直到兩年後透過介紹,得知亞洲治療帕金森氏症的第一把交椅-陸清松醫師在臺灣,立刻在兒子、女婿與長庚國際醫療中心連絡後,來臺就醫。

    帕金森之父-陸清松樂觀用藥控制病情

    臺灣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陸清松醫師有臺灣「帕金森之父」的稱號,透過門診諮詢後,陸清松醫師建議陳女士進行多巴胺電腦斷層掃描、抽血化驗等相關檢查,確診陳女士的症狀的確是「帕金森氏症」。

    帕金森氏症是最常見的腦部退化性疾病,好發於中老年人,男性略多於女性,40歲以下比較少,但現在的發病年齡愈來愈輕,遺傳性的傾向愈高,不過笑口常開的陸醫師,鼓勵陳女士勇敢樂觀面對病情,而且表示,陳女士是良性的帕金森氏症,不必過度擔心,「帕金森氏症」透過內科藥物治療為主,再以外科腦部手術等等方式例如:深部腦刺激為輔,陸醫師表示雖然「帕金森氏症」還無法治癒,但只要透過內科治療,按照時間及正確用藥,就可以穩定控制病情。

    不管患什麼疾病,最需要的,就是家人耐心陪伴與關懷,陳女士就醫過程中,兒子跟女婿不時流露擔憂、關心的表情,並且隨時在她身旁穩定陸女士的心情,讓醫護人員相當感動,在陸醫師告知病情,得知媽媽的狀況並不那麼嚴重後,他們也終於鬆了口氣。

    在他們回廈門前,醫護人員不斷細心提醒陳女士,要維持正常作息,並叮嚀她,正確服用藥物的相關知識,也提醒她,可以透過踩腳踏車或是打太極拳等運動,延緩肢體僵硬的情形,醫療團隊跟陸醫師的專業,讓陸女士就醫後多了笑容,也讓她一掃來臺前的陰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描寫楊花或者柳絮的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