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門楣,就是正門上方門框上部的橫樑,一般都是粗重實木製就,也有石制的。
古代按照建制,只有朝廷官吏所居府邸才能在正門之上標示門楣,一般平民百姓是不準有門楣的,哪怕你是大戶人家,富甲一方,沒有官面上的身份,也一樣不能在宅門上標示門楣。所謂標示,就是嵌在門楣上的正六角形的方木或者圓木,俗稱門檔,若是石門則標示質料亦為石,其上按照品級塗以油彩或圖畫,或寫上吉祥福壽等祝語。這些都是地位的彰顯,膾炙人口的詞彙“光耀門楣”,其實就是人們對於權力和財富的嚮往的一種直觀表達。
門楣的區分
門楣也有區分,一般按二,四,十二之數。簡單來說,門楣上有兩個門檔的,對應的是五至七品官員;門楣上有四個門檔的,對應四品以上官員;至於十二個門檔的,則只能是親王以上的品級才能用,換句話說,即便是皇親國戚,不是封王的也不敢建三開門,嵌十二個門檔! 門前也有要求,官員們講究門高於路,所以門前要有臺階,但這臺階可不能隨便修,也要按照制度來。六、七品官員門前臺階不能高於二級,五品官門前臺階不能高於三級,以此類推,但臺階數目最高不能超過八級,超過八級那就是九了,九乃數之極,那是代表頂點的數,除了皇上誰也不能用。隨著官員晉升,門前的臺階數目會慢慢增加,文人們經常談的一個詞“進身之階”,其中的“階”就是從這兒來的。
一、門楣的緣起
門楣,亦稱門額。是人們置於住宅大門門框上的或木質、或磚雕或石刻的匾額。也就是民居門樓題字。
門樓題字緣起於三代里居之制。古代,人類開始聚族而居,居地稱裡,又稱里居。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口逐漸增加,特別是隋唐以後,社會相對穩定,形成了多代同堂的大家庭。出於對社會安定需要和社會發展對人口的需求,那些和睦團聚,並以賢德慈孝聞名的大家庭。更符合仁愛禮教的道德要求和秩序要求。所以受到歷代朝廷的高度重視和讚賞。對其獎掖的形式,往往是榮立其為“義門”“里仁”,千秋萬代,垂範流芳。獲此殊榮的家庭則大張旗鼓地門外建門,豎起門樓,書旌表文字於其上。一種專用於旌表義門的建築模式——門樓題字便由此應運而生了。隨後,不僅侷限於“義門”,凡節孝、忠義、登科、上壽皆立門樓。另一方面,製作精緻、雅化觀瞻的匾額作為門樓題字的載體也流行起來。由此可見,門楣的誕生過程歷經了從起里門,立高門,建外門,樹高臺,掛門匾以及從里門題字到高門題字、門樓題字、門匾題字幾個發展階段。在韓城可同時看到門樓題字和門匾題字的形式共存。因此,門楣從其形式到內容,都無疑為中國民俗社會沿革的一個極其重要的見證物。
二、門楣的分類
走在韓城古城的大街小巷,不難發現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考究的門樓及古舊的門匾。門楣題字內容豐富多彩,寓意深刻。從內容的角度劃分,可分為四類。
(一)宣揚門望和家聲
為祖上爭光,俗稱光耀門楣。門樓題字就其起因和本意,就是為標門望和家聲,但卻能細分出不同的源流。
門楣所書為郡望。邵望就是即眾所仰望的祖先所居郡地,後世據此為榮,揚名於世。如門楣“平陽第”是指房的主人由山西平陽遷徙此地。古城吳家巷門額“延陵舊家”,春秋時吳國貴族季札封延陵(今江蘇常州),“延陵舊家”。
門楣所涵為姓氏。這是直接取義於祖先姓氏門楣題字。韓城薛小巷,薛姓之家之門額為“薛氏舊家”。相傳薛家是隋朝時候從其郡望河東遷來,代有聞人。在明朝就有布政使薛亨和首輔薛國觀,所以完全可以稱作“舊家”。有些是對姓氏字面意義的附會。如相姓之相同宰相之相,比附宰相輔佐帝王的職能與地位,相姓門楣可寫作“興朝輔弼”或“翼帝股肱”。
門楣所示為堂號及名號。這是指直接取用宗譜堂號題字。石氏堂號為六順堂,門額便寫“六順長榮”,楊氏譜號四知堂,便有“四知流芳”之故。毛氏堂號為“詩沽堂”,便有門額“詩沽世家”。
其次,有些門楣顯示的是先祖的別號,封號,諡號、爵號等等。戰國燕國名將樂毅功封昌國,號昌國君。樂姓門楣則為“昌國世家”。師彥公系清乾隆時人,宋以後世居韓城,歷任通判,同知,其別號為樸園,韓城西莊鎮井溢村其故居門額即為“樸園”。解元衛學詩故居韓城咎村鎮梁代村村西院門額書“大夫第”(享受過誥封的文職官員稱大夫)。
門楣所表為功德和地位。有詩云,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歷史上,宗族中傑出人物的功德善舉,歷來是門楣揮寫不竭的題材。明清時期,是韓城四合院建築特色的成熟階段,而文風昌盛的韓城也在這個時期進入了“解狀盛區”、“戶儘可封”的繁榮時期。於是,四合院的門樓上,權貴們都在炫耀自己家庭的官銜和地位,如“文魁”、“武舉”、“進士第”、“世進士”“太史第”、“中丞第”、“內翰第”、“外翰第”、“司馬第”等,皆使門楣增輝。明萬曆年間,城裡張家巷薛同術、薛之屏父子均作過知州,知州地位相當於太守,而太守古稱五馬,於是薛家的門楣上則寫著“十馬高軒”。西莊井溢村師哲故居為“鳴珂居”,珂為馬籠頭上的裝飾物,鳴珂表現高官貴人車馬出入喧鬧的情景,難掩主家對當年的顯赫與榮華的得意。
總之,以彰顯宗族名望為依據的門楣,異彩紛呈,包羅永珍,是門楣題字中最具社會歷史價值和效應的華章。
(二)彰顯生活和治家理念
對老百姓而言,門楣題字往往是他們理想信念、追求志向、處事態度、人生經驗的總結和標誌。它們既是傳統格言,也是蓋房人的生活理想。它們高懸於門樓之上,和整個建築物的風格渾然一體,成為規勸、訓誡、警示的諄諄家訓。這類門楣就其內容,也可以細分為幾種。
其一、以研讀詩書為理想境界。“耕讀第”是韓城城鄉採用最廣的門楣。它反映的是一種一邊讀書一邊耕作,耕讀並重的田園詩般美好境界和少有功利色彩令人嚮往的生活狀態。“耕讀傳家”、“耕讀世業”、“詩書生香”、“詩書繼世”、“讀聖賢書”、“開卷有益”等門額更是比比皆是。門楣“惟一經”則視讀書為最高尚信仰。由此可見韓城之文風昌盛。普通百姓都以讀書為榮,以研習詩書為立家之本。
其二、以道德規範修身立業。道,即聖人之道,是用來約束和規範人們行為的道理。德既指個人之品性,也是指獲得良好品行的過程。後者,強調的是自修其德。這一點在韓城的門楣中得到充分的體現。“樹德”是古城箔子巷北側一家的門額。“貴德第”、“德裕第”、“鄰德居”也是出現比例最高的門楣。“福德居”意為富裕了還要以道德律己。“聿修厥德”其意取自《詩經》,是說若要懷念你的祖先,在於自修其德。沒有逾越規矩,沒有汙點,清白的家世,最為眾人所推崇。門額“渠清如許”,比喻人品高尚猶如渠水清流。“清白遠長”、“清白世承”、“清安廬”屋主人們那份坦然、自豪躍然其上。而“誦清芬”、“唯吾德馨”反映出祖上有清白的家聲、良好的品德和名聲可以饋贈給後人。“德重鄉評”,是說祖先的德行已得到鄉梓鄰里的讚譽。
其三、以儒家思想為行為準則。“仁、義、禮、智、信、忠、孝、節、誠、恕”等是儒家精神的關鍵所在,也曾是人所信奉的具體的道德行為準則。在韓城古村落的門楣匾額中,對這種儒家思想的宣揚也隨處可見。對君主要忠,對朋友要信。例如門楣“忠恕”、“忠信”、“履信思順”等。“孝悌慈”,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慈愛後輩。“仁厚居”、“安仁居”即專心為仁,安心為仁和善於為仁。“居仁由義”意為居心在於為仁,行為合乎正理。“行仁義事”與“讀聖賢書”是相對應的。“詩禮第”表示以《詩》、《禮》這兩部儒家經典教義興家立業。出自《論語》子曰:“興於詩,立於禮。”儒家的聖人的思想,就這樣潤物無聲地化為百姓待人接物的規矩。
其四、以積德行善為處事理念。與人為善,是佛家思想,也是民間最樸素的行為方式。“為善最樂”,“積善堂”、“樂善軒”等廣泛分佈於各家各戶門樓之上。它規勸人們代代友善、相安無事。“芝蘭其室”出自《孔子家語》:“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這是對積善之家的由衷讚美。當然,也有以歌頌先祖的善舉惠及鄉里,後輩引以為榮的匾額。如清末舉人賈樂天,中舉不仕,熱心教育關心下一代成長,首創韓城第一所高等小學堂和第一所女子學堂,其家門楣題刻“詒謀燕翼”,表明要造福鄉里。而先人積善積德其後輩則有福報——“慶有餘”,所謂“積善之家,必有慶餘”。
其五、以中庸平和為生活態度。門額“致中和”出自《中庸》:“致中和,天地焉,萬物育焉。”是指人的道德修養和行為達到不偏不倚,過猶不及、不走極端,十分和諧的境地。遍及城鄉的“平為福”、“和為貴”、“中和”、“和平中正”、“致中和”、“履中蹈和”等一類門楣,足見這種孔孟思想在民間的深入和普及。已經於無形中轉化為百姓謙虛內斂、中庸平和的生活態度。例如“謙受益”、“謙和處世”、“謙慎第”等,出自《書經》:“滿招損,謙受益。”勸誡人們要謙和處世,以免招致麻煩。“淡寧第”、“淡泊居”則教育人們在名利面前要淡然處之,要知足。門楣“十半居”是清光緒年間,韓城名畫家張季繇對其住處的題額。意為自己對人生快意事已十得其半,有知足常樂之意。他的這種自足帶有很大的普遍性。如果人人都能明白,無論家事國事“和氣致祥”、“寧靜致遠”。人人做事“勤謹和緩”,態度“安詳恭敬”,那將是一個多麼和諧完美文明的社會。
其六、以勤勞節儉為持家作風。門楣“居之安”出自《孟子·離姜》:“自得之,則居安之。”意為透過自身勞動所得的居所,處之心安理得。“克勤厥家”是說能勤於自己的家事,勤于振興、發揚家聲。“自求多福”則強調透過自己的創造,才能獲得更多的幸福。形成了以辛勤勞動、自食其力為榮,不勞而獲為恥的鄉風鄉俗。“勤儉”、“勤儉傳家”、“勤儉忍”等門楣的內容中,也反映出人們對待財富的態度;提倡收斂,剋制貪慾;提倡節儉,反對奢侈。
(三)期許吉祥安樂的祝福
許多門楣的內容都寄託了人們祈求吉祥如意的美好願望,大都離不開福壽康寧,豐衣足食的元素。比較直白的有“安樂居”、“安且吉”、“康而樂”、“豐寧居”、“保泰持盈”、“長髮其祥”、“瑞氣永凝”、“青雲高第”等。比較婉轉隱晦的有:“迓天休”,其中迓即迎接,天休,天賜吉祥。“承天庥”,意為承應天工給予的吉祥。“其旋元吉”,旋,歸還,意為大吉大利。“罄宜”意即諸事合宜。“九如居”,意出《詩經·小雅·天保》,有連用九個“如”的話,表示祝頌福壽。“綠槐第”,槐樹常綠,後代興旺,人生不老。“垂裕後昆”,意為將富貴傳於後輩子孫。諸如此類的美好祝福不勝列舉。
(四)讚美居所環境
門楣有時也是主人對居住環境詩畫般的生動描述。所追求的是一種人工美與自然美相融合的審美情趣。門額“春花池映”意為春色好花好,又為池水映照。“松林淵海”,門前松樹成林,一片蒼翠。“宛轉關生”,是說巷道曲折幽靜,宜於養生。此等門棚文字非常生動,令觀者猶如身臨其境。
門楣匾額反映出的人文內涵和社會學意義
門楣,作為一種穿越日月更迭的風霜頑強保留下來的文化載體,有著極高的社會人文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
其一,門楣準確地勾勒出其時其地社會結構的完整圖畫。如前所述,門楣始於聚族而居,主要涉及與宗族相關的內容。社會學研究表明,在中國封建社會,最小的社會結構單位不是家庭,而是宗族。宗族有族產、私塾、祠堂等。族人的生老病死,勞作、學習、祭祀、婚喪、調停等活動全在其中完成,它可以滿足人的全部需求,而這一切在單一的家庭中無法完成和滿足。祖先崇拜、重視門望和家聲,追求光宗耀祖就必然成為族人共同的選擇。數量龐大、內容豐富的家族門楣,可以清晰地折射宗族作為其時主要社會單位這種結構上的意義。
其次,從門楣上可直接推斷出屋主人的社會身份、地位、職業。甚至可瞭解到不同朝代身份的劃分、官階的稱謂甚至別稱。如“補袞世家”,補袞為諫官的別稱。“五馬舊家”。太守美稱“五馬”,宅主的身份,階層地位,結構意義一目瞭然。
此外,門楣也是農耕社會的產物。時至成熟的封建社會,人們大都定居在一定的土地上,休養生息。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社會相對安定。祖祖輩輩,安土重遷,人口流動性極小。只有這樣的社會結構條件下,門楣才有可能產生。韓城古城門楣至今保持數量龐大完整,說明其在過往很長的歷史時期內是一個相對穩定封閉的農業社會。
其二、韓城門楣的內容完整系統地反映出封建社會的倫理綱常。中庸之道、禮樂詩書、三綱五常,門楣將其儒家思想精髓囊括以盡。反映出一套完整的與其社會結構相配合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規範體系。
更為重要的是,這些門樓題字,都是當時有文化的人所擬寫的,它們所反映的內涵,也必然是士大夫階層或是社會統治者的思想。甚至是儒家思想和道德規範的直接移植。這種抽象的、哲理性的治國治家理念,以門楣這種普及、通俗為人所喜聞樂見的貼近百姓生活的方式存在。與建築物結合的永久的形式,世世代代浸淫、教化著百姓。無形之中,枯燥古板的教化便化作鄉風民俗,自覺地規範著人們的言行,和諧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將複雜的群體生活和諧地整合在一起。寓教於潛移默化中,至今仍具有啟迪作用。
值得關注的是,所有的門楣在價值標準取向上都呈現出驚人的一致。門楣所反映出的這個產生於社會結構之上,反過來作用於社會群體的統一的價值規範體系,總體產生的效果就是導向歸一,就是巨大的社會整合作用。在傳統的宗法社會中,門楣用於敦宗睦族、張揚孝道、啟迪後人、催人向上,維護宗族和整個社會的穩定。毫無疑問,我們中華民族得以綿延發展,共同圖強,不正因為中華民族整體對個體的感召力和個體成員在價值文化上對本民族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所形成的巨大合力所推動和驅使的嗎!這也正是門楣題字最大的社會歷史價值所在。
其三、韓城門楣對美學和藝術的貢獻。韓城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藝術之風雅正淳厚。由於無數民間禮生學子和翰墨高手傾力推行,題寫門楣之舉,代有傳人。穿行於古城的大街小巷,就如巡禮於書法藝術的長廊。這些為數眾多的門楣,字型或隸或楷或行或草形式多種多樣、不一而論。書畫風格又是或平正醇和,或竣嚴方正,多姿多彩、意趣迥異。其中不乏書法名家和歷史名人的真跡。例如,匾額“萬世師表”即為康熙御筆,“寧靜致遠”為乾隆御筆,“安詳恭敬”為清朝宰相王傑親筆撰寫。皆用筆端莊大氣,雄渾有力,是珍貴的遺產。另外,門額的行文極其考究。大都引經據典,皆可溯典求源,極富書卷氣。用詞言簡意賅,鏗鏘有致,儒雅雋永,寓哲理於通俗之中。優美的文字結合書法藝術的氣韻,達到了意美、音美、形美的境界。古樸的門額與古建築的雕樑畫棟以及北方高大方正、厚重端莊的院落屋舍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相互映襯,熠熠生輝。
古代門楣無疑是祖先饋贈給我們的無價的珍寶。儘管已蒙上了厚重的歷史塵埃,但仍然難掩其耀眼的光芒。它是少數幾種可以用語言的形式直接地告訴後輩它們所經歷的時代,人們的精神境界、心靈意境、生活情趣、審美追求、時代氣息的先祖遺物。
所謂門楣,就是正門上方門框上部的橫樑,一般都是粗重實木製就,也有石制的。
古代按照建制,只有朝廷官吏所居府邸才能在正門之上標示門楣,一般平民百姓是不準有門楣的,哪怕你是大戶人家,富甲一方,沒有官面上的身份,也一樣不能在宅門上標示門楣。所謂標示,就是嵌在門楣上的正六角形的方木或者圓木,俗稱門檔,若是石門則標示質料亦為石,其上按照品級塗以油彩或圖畫,或寫上吉祥福壽等祝語。這些都是地位的彰顯,膾炙人口的詞彙“光耀門楣”,其實就是人們對於權力和財富的嚮往的一種直觀表達。
門楣的區分
門楣也有區分,一般按二,四,十二之數。簡單來說,門楣上有兩個門檔的,對應的是五至七品官員;門楣上有四個門檔的,對應四品以上官員;至於十二個門檔的,則只能是親王以上的品級才能用,換句話說,即便是皇親國戚,不是封王的也不敢建三開門,嵌十二個門檔! 門前也有要求,官員們講究門高於路,所以門前要有臺階,但這臺階可不能隨便修,也要按照制度來。六、七品官員門前臺階不能高於二級,五品官門前臺階不能高於三級,以此類推,但臺階數目最高不能超過八級,超過八級那就是九了,九乃數之極,那是代表頂點的數,除了皇上誰也不能用。隨著官員晉升,門前的臺階數目會慢慢增加,文人們經常談的一個詞“進身之階”,其中的“階”就是從這兒來的。
一、門楣的緣起
門楣,亦稱門額。是人們置於住宅大門門框上的或木質、或磚雕或石刻的匾額。也就是民居門樓題字。
門樓題字緣起於三代里居之制。古代,人類開始聚族而居,居地稱裡,又稱里居。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口逐漸增加,特別是隋唐以後,社會相對穩定,形成了多代同堂的大家庭。出於對社會安定需要和社會發展對人口的需求,那些和睦團聚,並以賢德慈孝聞名的大家庭。更符合仁愛禮教的道德要求和秩序要求。所以受到歷代朝廷的高度重視和讚賞。對其獎掖的形式,往往是榮立其為“義門”“里仁”,千秋萬代,垂範流芳。獲此殊榮的家庭則大張旗鼓地門外建門,豎起門樓,書旌表文字於其上。一種專用於旌表義門的建築模式——門樓題字便由此應運而生了。隨後,不僅侷限於“義門”,凡節孝、忠義、登科、上壽皆立門樓。另一方面,製作精緻、雅化觀瞻的匾額作為門樓題字的載體也流行起來。由此可見,門楣的誕生過程歷經了從起里門,立高門,建外門,樹高臺,掛門匾以及從里門題字到高門題字、門樓題字、門匾題字幾個發展階段。在韓城可同時看到門樓題字和門匾題字的形式共存。因此,門楣從其形式到內容,都無疑為中國民俗社會沿革的一個極其重要的見證物。
二、門楣的分類
走在韓城古城的大街小巷,不難發現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考究的門樓及古舊的門匾。門楣題字內容豐富多彩,寓意深刻。從內容的角度劃分,可分為四類。
(一)宣揚門望和家聲
為祖上爭光,俗稱光耀門楣。門樓題字就其起因和本意,就是為標門望和家聲,但卻能細分出不同的源流。
門楣所書為郡望。邵望就是即眾所仰望的祖先所居郡地,後世據此為榮,揚名於世。如門楣“平陽第”是指房的主人由山西平陽遷徙此地。古城吳家巷門額“延陵舊家”,春秋時吳國貴族季札封延陵(今江蘇常州),“延陵舊家”。
門楣所涵為姓氏。這是直接取義於祖先姓氏門楣題字。韓城薛小巷,薛姓之家之門額為“薛氏舊家”。相傳薛家是隋朝時候從其郡望河東遷來,代有聞人。在明朝就有布政使薛亨和首輔薛國觀,所以完全可以稱作“舊家”。有些是對姓氏字面意義的附會。如相姓之相同宰相之相,比附宰相輔佐帝王的職能與地位,相姓門楣可寫作“興朝輔弼”或“翼帝股肱”。
門楣所示為堂號及名號。這是指直接取用宗譜堂號題字。石氏堂號為六順堂,門額便寫“六順長榮”,楊氏譜號四知堂,便有“四知流芳”之故。毛氏堂號為“詩沽堂”,便有門額“詩沽世家”。
其次,有些門楣顯示的是先祖的別號,封號,諡號、爵號等等。戰國燕國名將樂毅功封昌國,號昌國君。樂姓門楣則為“昌國世家”。師彥公系清乾隆時人,宋以後世居韓城,歷任通判,同知,其別號為樸園,韓城西莊鎮井溢村其故居門額即為“樸園”。解元衛學詩故居韓城咎村鎮梁代村村西院門額書“大夫第”(享受過誥封的文職官員稱大夫)。
門楣所表為功德和地位。有詩云,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歷史上,宗族中傑出人物的功德善舉,歷來是門楣揮寫不竭的題材。明清時期,是韓城四合院建築特色的成熟階段,而文風昌盛的韓城也在這個時期進入了“解狀盛區”、“戶儘可封”的繁榮時期。於是,四合院的門樓上,權貴們都在炫耀自己家庭的官銜和地位,如“文魁”、“武舉”、“進士第”、“世進士”“太史第”、“中丞第”、“內翰第”、“外翰第”、“司馬第”等,皆使門楣增輝。明萬曆年間,城裡張家巷薛同術、薛之屏父子均作過知州,知州地位相當於太守,而太守古稱五馬,於是薛家的門楣上則寫著“十馬高軒”。西莊井溢村師哲故居為“鳴珂居”,珂為馬籠頭上的裝飾物,鳴珂表現高官貴人車馬出入喧鬧的情景,難掩主家對當年的顯赫與榮華的得意。
總之,以彰顯宗族名望為依據的門楣,異彩紛呈,包羅永珍,是門楣題字中最具社會歷史價值和效應的華章。
(二)彰顯生活和治家理念
對老百姓而言,門楣題字往往是他們理想信念、追求志向、處事態度、人生經驗的總結和標誌。它們既是傳統格言,也是蓋房人的生活理想。它們高懸於門樓之上,和整個建築物的風格渾然一體,成為規勸、訓誡、警示的諄諄家訓。這類門楣就其內容,也可以細分為幾種。
其一、以研讀詩書為理想境界。“耕讀第”是韓城城鄉採用最廣的門楣。它反映的是一種一邊讀書一邊耕作,耕讀並重的田園詩般美好境界和少有功利色彩令人嚮往的生活狀態。“耕讀傳家”、“耕讀世業”、“詩書生香”、“詩書繼世”、“讀聖賢書”、“開卷有益”等門額更是比比皆是。門楣“惟一經”則視讀書為最高尚信仰。由此可見韓城之文風昌盛。普通百姓都以讀書為榮,以研習詩書為立家之本。
其二、以道德規範修身立業。道,即聖人之道,是用來約束和規範人們行為的道理。德既指個人之品性,也是指獲得良好品行的過程。後者,強調的是自修其德。這一點在韓城的門楣中得到充分的體現。“樹德”是古城箔子巷北側一家的門額。“貴德第”、“德裕第”、“鄰德居”也是出現比例最高的門楣。“福德居”意為富裕了還要以道德律己。“聿修厥德”其意取自《詩經》,是說若要懷念你的祖先,在於自修其德。沒有逾越規矩,沒有汙點,清白的家世,最為眾人所推崇。門額“渠清如許”,比喻人品高尚猶如渠水清流。“清白遠長”、“清白世承”、“清安廬”屋主人們那份坦然、自豪躍然其上。而“誦清芬”、“唯吾德馨”反映出祖上有清白的家聲、良好的品德和名聲可以饋贈給後人。“德重鄉評”,是說祖先的德行已得到鄉梓鄰里的讚譽。
其三、以儒家思想為行為準則。“仁、義、禮、智、信、忠、孝、節、誠、恕”等是儒家精神的關鍵所在,也曾是人所信奉的具體的道德行為準則。在韓城古村落的門楣匾額中,對這種儒家思想的宣揚也隨處可見。對君主要忠,對朋友要信。例如門楣“忠恕”、“忠信”、“履信思順”等。“孝悌慈”,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慈愛後輩。“仁厚居”、“安仁居”即專心為仁,安心為仁和善於為仁。“居仁由義”意為居心在於為仁,行為合乎正理。“行仁義事”與“讀聖賢書”是相對應的。“詩禮第”表示以《詩》、《禮》這兩部儒家經典教義興家立業。出自《論語》子曰:“興於詩,立於禮。”儒家的聖人的思想,就這樣潤物無聲地化為百姓待人接物的規矩。
其四、以積德行善為處事理念。與人為善,是佛家思想,也是民間最樸素的行為方式。“為善最樂”,“積善堂”、“樂善軒”等廣泛分佈於各家各戶門樓之上。它規勸人們代代友善、相安無事。“芝蘭其室”出自《孔子家語》:“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這是對積善之家的由衷讚美。當然,也有以歌頌先祖的善舉惠及鄉里,後輩引以為榮的匾額。如清末舉人賈樂天,中舉不仕,熱心教育關心下一代成長,首創韓城第一所高等小學堂和第一所女子學堂,其家門楣題刻“詒謀燕翼”,表明要造福鄉里。而先人積善積德其後輩則有福報——“慶有餘”,所謂“積善之家,必有慶餘”。
其五、以中庸平和為生活態度。門額“致中和”出自《中庸》:“致中和,天地焉,萬物育焉。”是指人的道德修養和行為達到不偏不倚,過猶不及、不走極端,十分和諧的境地。遍及城鄉的“平為福”、“和為貴”、“中和”、“和平中正”、“致中和”、“履中蹈和”等一類門楣,足見這種孔孟思想在民間的深入和普及。已經於無形中轉化為百姓謙虛內斂、中庸平和的生活態度。例如“謙受益”、“謙和處世”、“謙慎第”等,出自《書經》:“滿招損,謙受益。”勸誡人們要謙和處世,以免招致麻煩。“淡寧第”、“淡泊居”則教育人們在名利面前要淡然處之,要知足。門楣“十半居”是清光緒年間,韓城名畫家張季繇對其住處的題額。意為自己對人生快意事已十得其半,有知足常樂之意。他的這種自足帶有很大的普遍性。如果人人都能明白,無論家事國事“和氣致祥”、“寧靜致遠”。人人做事“勤謹和緩”,態度“安詳恭敬”,那將是一個多麼和諧完美文明的社會。
其六、以勤勞節儉為持家作風。門楣“居之安”出自《孟子·離姜》:“自得之,則居安之。”意為透過自身勞動所得的居所,處之心安理得。“克勤厥家”是說能勤於自己的家事,勤于振興、發揚家聲。“自求多福”則強調透過自己的創造,才能獲得更多的幸福。形成了以辛勤勞動、自食其力為榮,不勞而獲為恥的鄉風鄉俗。“勤儉”、“勤儉傳家”、“勤儉忍”等門楣的內容中,也反映出人們對待財富的態度;提倡收斂,剋制貪慾;提倡節儉,反對奢侈。
(三)期許吉祥安樂的祝福
許多門楣的內容都寄託了人們祈求吉祥如意的美好願望,大都離不開福壽康寧,豐衣足食的元素。比較直白的有“安樂居”、“安且吉”、“康而樂”、“豐寧居”、“保泰持盈”、“長髮其祥”、“瑞氣永凝”、“青雲高第”等。比較婉轉隱晦的有:“迓天休”,其中迓即迎接,天休,天賜吉祥。“承天庥”,意為承應天工給予的吉祥。“其旋元吉”,旋,歸還,意為大吉大利。“罄宜”意即諸事合宜。“九如居”,意出《詩經·小雅·天保》,有連用九個“如”的話,表示祝頌福壽。“綠槐第”,槐樹常綠,後代興旺,人生不老。“垂裕後昆”,意為將富貴傳於後輩子孫。諸如此類的美好祝福不勝列舉。
(四)讚美居所環境
門楣有時也是主人對居住環境詩畫般的生動描述。所追求的是一種人工美與自然美相融合的審美情趣。門額“春花池映”意為春色好花好,又為池水映照。“松林淵海”,門前松樹成林,一片蒼翠。“宛轉關生”,是說巷道曲折幽靜,宜於養生。此等門棚文字非常生動,令觀者猶如身臨其境。
門楣匾額反映出的人文內涵和社會學意義
門楣,作為一種穿越日月更迭的風霜頑強保留下來的文化載體,有著極高的社會人文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
其一,門楣準確地勾勒出其時其地社會結構的完整圖畫。如前所述,門楣始於聚族而居,主要涉及與宗族相關的內容。社會學研究表明,在中國封建社會,最小的社會結構單位不是家庭,而是宗族。宗族有族產、私塾、祠堂等。族人的生老病死,勞作、學習、祭祀、婚喪、調停等活動全在其中完成,它可以滿足人的全部需求,而這一切在單一的家庭中無法完成和滿足。祖先崇拜、重視門望和家聲,追求光宗耀祖就必然成為族人共同的選擇。數量龐大、內容豐富的家族門楣,可以清晰地折射宗族作為其時主要社會單位這種結構上的意義。
其次,從門楣上可直接推斷出屋主人的社會身份、地位、職業。甚至可瞭解到不同朝代身份的劃分、官階的稱謂甚至別稱。如“補袞世家”,補袞為諫官的別稱。“五馬舊家”。太守美稱“五馬”,宅主的身份,階層地位,結構意義一目瞭然。
此外,門楣也是農耕社會的產物。時至成熟的封建社會,人們大都定居在一定的土地上,休養生息。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社會相對安定。祖祖輩輩,安土重遷,人口流動性極小。只有這樣的社會結構條件下,門楣才有可能產生。韓城古城門楣至今保持數量龐大完整,說明其在過往很長的歷史時期內是一個相對穩定封閉的農業社會。
其二、韓城門楣的內容完整系統地反映出封建社會的倫理綱常。中庸之道、禮樂詩書、三綱五常,門楣將其儒家思想精髓囊括以盡。反映出一套完整的與其社會結構相配合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規範體系。
更為重要的是,這些門樓題字,都是當時有文化的人所擬寫的,它們所反映的內涵,也必然是士大夫階層或是社會統治者的思想。甚至是儒家思想和道德規範的直接移植。這種抽象的、哲理性的治國治家理念,以門楣這種普及、通俗為人所喜聞樂見的貼近百姓生活的方式存在。與建築物結合的永久的形式,世世代代浸淫、教化著百姓。無形之中,枯燥古板的教化便化作鄉風民俗,自覺地規範著人們的言行,和諧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將複雜的群體生活和諧地整合在一起。寓教於潛移默化中,至今仍具有啟迪作用。
值得關注的是,所有的門楣在價值標準取向上都呈現出驚人的一致。門楣所反映出的這個產生於社會結構之上,反過來作用於社會群體的統一的價值規範體系,總體產生的效果就是導向歸一,就是巨大的社會整合作用。在傳統的宗法社會中,門楣用於敦宗睦族、張揚孝道、啟迪後人、催人向上,維護宗族和整個社會的穩定。毫無疑問,我們中華民族得以綿延發展,共同圖強,不正因為中華民族整體對個體的感召力和個體成員在價值文化上對本民族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所形成的巨大合力所推動和驅使的嗎!這也正是門楣題字最大的社會歷史價值所在。
其三、韓城門楣對美學和藝術的貢獻。韓城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藝術之風雅正淳厚。由於無數民間禮生學子和翰墨高手傾力推行,題寫門楣之舉,代有傳人。穿行於古城的大街小巷,就如巡禮於書法藝術的長廊。這些為數眾多的門楣,字型或隸或楷或行或草形式多種多樣、不一而論。書畫風格又是或平正醇和,或竣嚴方正,多姿多彩、意趣迥異。其中不乏書法名家和歷史名人的真跡。例如,匾額“萬世師表”即為康熙御筆,“寧靜致遠”為乾隆御筆,“安詳恭敬”為清朝宰相王傑親筆撰寫。皆用筆端莊大氣,雄渾有力,是珍貴的遺產。另外,門額的行文極其考究。大都引經據典,皆可溯典求源,極富書卷氣。用詞言簡意賅,鏗鏘有致,儒雅雋永,寓哲理於通俗之中。優美的文字結合書法藝術的氣韻,達到了意美、音美、形美的境界。古樸的門額與古建築的雕樑畫棟以及北方高大方正、厚重端莊的院落屋舍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相互映襯,熠熠生輝。
古代門楣無疑是祖先饋贈給我們的無價的珍寶。儘管已蒙上了厚重的歷史塵埃,但仍然難掩其耀眼的光芒。它是少數幾種可以用語言的形式直接地告訴後輩它們所經歷的時代,人們的精神境界、心靈意境、生活情趣、審美追求、時代氣息的先祖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