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吐槽癖

    肯定存在,因為兩千年前寫歷史的人沒有必要吹牛,他們不知道南韓發明了地球,不知道金字塔和漢謨拉比法典,他們只是透過記載和口口相傳的資料做整理。他們沒有和別人比較的必要,只有今天的各路二貨在根據自己的邏輯和喜好在胡編,特別民國那些二逼大師,才看到西方的驚豔就恨不得自己金髮碧眼,直接影響了今天,數典忘祖還覺得只有自己客觀。我更相信太史公他們的嚴謹,受制於個人能力,雖有瑕疵,也遠強於今天的歷史學家。

  • 2 # 奕天讀歷史

    奕天最近正好看了中央臺《探索發現》欄目的《堯舜之都》考古記錄片,結合之前掌握的史料和考古專家的觀點,可以非常的確定,中國歷史上的虞朝是確切存在的。

    虞朝屬於中國史前文明的一個朝代,透過現代考古學家們的努力發掘,虞朝的歷史面目已經逐漸清晰了起來。

    中國的史前文明分界點

    所謂的史前文明,就是在有文字記載之前的文明。世界上不管哪個國家的史前文明,都因為缺乏當時的文字記載,需要靠歷史神話和傳說流傳下來,再通過後來的考古去印證。

    中國的史前文明,從夏朝開始,夏朝及之前的歲月都是史前文明時期。中國的商朝是否存在,也曾經被外國學者質疑過。但是隨著在傳說中的商朝國都,現在的安陽殷墟,出土了大量刻有文字的甲骨,並且由此整理出了比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而被證實存在。

    而商之前的史前朝代,隨著考古的發現,也在逐漸被證實。

    中國傳統文獻中的虞朝

    在中國傳統的儒家歷史典籍中,如《尚書》、《史記》中記載了很理想的堯舜禹禪讓的故事,大家熟知了,這裡就不重複了。

    學者們通常認為堯建立了史前的唐朝,又被稱為唐堯;而舜受堯的禪讓,建立了虞朝,被稱為虞舜;同樣,禹和啟是夏朝的開國君主,被稱為夏禹和夏啟。

    由此可見,從春秋時起,人們就認為虞朝是存在的。

    而在出土的《竹書紀年》、《汲冢竹書》中,記載的是“昔堯德衰,為舜所囚”,及“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雖然沒有了禪讓,但是可以看出,堯舜的傳承還是在的,也同樣證實了虞舜及其統治的虞朝的存在。

    中國現代的考古發現證實了虞朝的存在

    國家為了確定中華文明的歷史淵源,在國家級的“夏商周斷代工程”之後,又啟動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該工程目前已經發掘出了史前的六大國都遺址。

    這六大國都遺址分別是,一、與“黃帝”可能相關的河南靈寶西坡遺址,即黃帝都城遺址;二、與傳說中的“堯”、“舜”時代比較吻合的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即堯舜古都;三、與夏禹有關的“禹都陽城”河南登封王城崗遺址;四、可能是“夏啟之居”的河南新密新砦遺址;以及目前已經被考古學界公認的,五、夏代中晚期都城河南洛陽二里頭遺址,和六、鄭州大師姑遺址。

    其中的陶寺遺址就是史前的唐朝和虞朝的國都所在。

    陶寺遺址考古發現情況

    陶寺遺址位於山西襄汾縣,開始發掘於1978年,其發掘過程一直持續到現在。透過考古工作者40餘年的辛勤工作,已經證實,陶寺遺址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中國最早的具有王國形制的都城遺址。

    陶寺遺址存在的年代約為公元前2300年到前1900年間,正好和堯舜禹的傳說年代相符。

    陶寺遺址具有規模龐大的城牆,東西長1800米,南北寬1500米,並且被分為了外城和宮城;還具有數量眾多的王族和平民墓葬;世界上最早的觀星臺;氣勢恢宏的宮殿;單獨的倉儲區和手工業區。

    陶寺遺址出土了大量的生活、生產器具,除了普通的陶器、玉器之外,還發現有青銅器。並且還在陶器碎片上發現了多枚紅色文字,其中有一枚文字已經確認和甲骨文中的“文”字形一樣。這說明距離甲骨文出現之前的七八百年前,已經有了文字的雛形。

    城市、青銅器、禮儀性建築(也有說宗教建築的)和文字的出現,正是人類文明的幾個主要元素。因此,陶寺遺址目前被學界公認為“最早的中國”。

    堯舜禹禪讓釋疑

    陶寺遺址共分為三個歷史時期,早期200年,中期100年,晚期100年。根據最新考古發現所得出的結論,陶寺早期的200年,是堯統治的時期;中期100年,是舜統治時期;而晚期100年,舜的統治結束,舜的王族墓地被大規模破壞,陶寺先民被從陝西神木入侵的石峁集團統治。

    陶寺早期,堯統治了200年,必然不是一代,而是傳了多代。而虞舜也統治了至少100年,必然也不會是一代君主。這完全和後來的封建王朝是類似的,都是家族繼承製。一個家族把統治權突然平白無故的讓給了另外一個家族,這不太可能。

    按照考古的發現,堯、舜統治之間政權的過度確實是並未發生大的動盪,似乎跟儒家典籍中所說的“禪讓”一說相符。不過類似的“禪讓”在公元后的2000年間也時常發生,比如王莽代西漢、曹魏代東漢、司馬氏代曹魏、武則天代唐、趙宋代後周等等,這些政權之間的交替都沒有發生大的戰爭,而在儒家史籍中也都被稱為“禪”。這也說明了《尚書》、《史記》和《竹書紀年》、《汲冢竹書》的記載並不矛盾,只是堯舜之間的“禪讓”可能並非自願罷了,不像儒家寫的故事那麼美好。

    陶寺中期,即舜的統治年代,就是虞朝時期。舜在他統治期間,建造了高大的外圍城牆。考古發現,該城牆在中、後期統治交替後,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現在證實陶寺被位於陝西神木的石峁集團攻打過,陶寺的先民,也在100年之後,被石峁集團向北遷徙,到了位於現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地區的朱開溝文化遺址繼續生活。

    夏禹繼承陶寺文化

    根究現代的考古發現,夏禹的國家和堯舜的國家是並存的關係,一個位於黃河南岸,一個位於黃河北岸。

    《尚書·禹貢》中記載,“禹功盡加於四海,故堯賜玄圭以彰顯之,言天功成。”堯在大禹治水成功後,曾賜玄圭給大禹,說明堯帝和禹帝曾共同生活在同一時期,而且有比較密切的交流。

    陶寺的堯舜先民被石峁集團遷往北方後,大禹集團繼續並傳承了堯舜的文明及其禮儀文化。而大禹之後,禹的兒子啟建立了一個新的王朝,即夏朝。夏朝和虞朝曾並存過。

    透過中國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中華文明距今4300年之間的脈絡基本上已經理順,剩下的就是補足細節,以及理清距今4300年到5000年之間的歷史脈絡,這還需要考古工作者們的辛勤工作,來繼續探索完善。

    奕天在這裡向奮鬥在一線、辛苦工作的考古工作者們致敬,是你們的工作讓中華文明之根永存!

  • 3 # 文人提筆安天下

    虞朝是否真的存在,一直以來都存在很大的爭議。就目前而言,還沒有有力的證據證明虞朝的存在,歷史學界也不承認它的存在。

    下面我來說說它不存在的原因:

    一、現在關於虞朝很多方面都無法考證,也沒有直接的考古證據來證明,虞朝只是許多歷史學家的猜測與推斷。

    二、據史書記載,虞只是上古時代氏族公社一個部落-有虞氏。而且部落首領的任免都是推舉、禪讓,還沒有形成世襲制的家天下。

    三、在上古時期,還是部落聯盟,沒有形成王朝。在虞部落存在的同時,還有唐部落。當時部落聯盟首領是唐堯,後來禪讓給虞舜,而舜一代只有五十年左右而已。

    四、朝代是建立國號的帝王世代相傳的整個統治時代。虞只是當時一個部落,結構非常鬆散,沒有城池,沒有軍隊,沒有刑法,還沒有形成國家,因此不能把當做一個王朝來看待。

    五、禹成為落聯盟的首領之後,組建軍隊,修建城池,制定刑法,國家開始形成,並且禹傳位於兒子啟,王位世襲,才開始了中國第一個王朝——夏王朝。

    綜上所述,以我們目前的認知,虞朝是不存在的,只是存在有虞氏部落,希望未來人們繼續去考古、探索吧。

  • 4 # 娛評人大魚

    而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王朝的年代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和青銅時代的初期,並且由禹傳位於子啟才開始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開創了中國近四千年的世襲先河。因此根據史書記載的中國歷史上的家天下是從夏朝的建立開始算起,夏王朝共傳了十四代十七後,延續了四百七十一年,最終為商朝所滅。後人也常以華夏兒女自稱並使之成為中國的代名詞。說到這裡,不難看出,中國的第一個王朝的確是夏朝,這也是我們根深蒂固的一個印象。

    然而,在2002年的時候,中國有位叫王樹民的歷史學家發表了一篇論文叫《夏商周之前還有一個虞朝》的論文,一時間在史學界引起異常大的反響。論文中提到虞朝的時間大致在公元前36世紀初到公元前21世紀初,論理,論據也是相當充足。那麼說到底這個虞朝是否真的存在,一直以來都存在很大的爭議。

    不過雖然我們打小就根深蒂固的就是夏商周三朝,但在中國的很多史籍上都著有虞夏商周四朝。如發家經典《韓非子》中,就有:”殷周七百餘歲,虞夏兩千餘歲”,此外四書五經之一的《尚書》的目錄列的朝代順序也是:《虞書》,《夏書》《商書》及《周書》,由此也可證,似乎虞朝真的存在過。當然也有認為這純屬謬論。

    但仔細查詢史學界的一些相關資料及那些對虞朝的存在表示支援的研究者也提出了些自己的看法。認為虞朝可能曾存在於今天的黃河上游,由於河水氾濫,華夏人的一部分,在中下游建立了新的文明,並且是在與洪水的長期鬥爭建立了夏朝。但是,由於虞朝年末的腐敗和洪水的泛濫使得虞朝很早的便滅亡了,以至於現在很多方面都無法考證。當然這也是很多歷史學家的猜測與推斷。

    只是就個人認為,既然到目前為止沒有直接的考古證據來證明有此虞朝,那我們也絕對不能輕率的把很多虞朝的歷史文獻的價值全盤否定。要知道沒有虞朝也就沒有這個邏輯,而人類的這個思維也是開發越超乎你想象。所以探索可點到為止,指在開拓大家的視野,那虞朝到底存不存在,就讓考古人員繼續去考察吧。

  • 5 # 破乞

    1.《河北學刊》2002年第一期刊發王樹民同志的學術論文《夏、商、周之前還有個虞朝》。"虞朝"即史書上說的"虞舜",指的就是舜帝姚重華。姚重華字為有虞氏,氏族公社的一個部落。為什麼名字叫"重華"?傳說舜的眼睛是雙瞳仁,故為"重華"字可能為華夏族的華族之意。

    2.虞朝,是唐堯死後建立的王朝,他繼承了唐堯時期的一切政治遺產,包括人才的任用和國家的體制,都是延續著唐堯時期的制度。

    3.唐堯與虞舜的並稱。亦指堯與舜的時代,古人以為太平盛世。《論語·泰伯》:"唐虞之際,於斯為盛。" 《史記·汲鄭列傳》:"陛下內多欲而外施仁義,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 《史記·太史公自序》:"唐虞之際,紹重黎之後,使復典之,至於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宋劉過《沁園春·壽》詞:"平章處,看人如伊呂,世似唐虞。

    4.經查最新的永濟地方誌,清光緒12年(公元1886年)蒲州知府事贏有虞氏杜崧年《續補永濟縣誌序》上首句就是:"蒲坂自虞帝以來經天緯地之人,歷代層見迭出,昭著史冊,目河中為人文之蔽"。既然稱說虞帝,可見認為就是一個朝代。

  • 6 # 匹夫之責

    歷史傳說現代書本上記錄的"五帝"中,最後的一位舜帝時期所建的一個朝代虞朝。到底存在不存在?如果沒有虞朝,但肯定也有其它朝了。

    "五帝"中前四位帝"黃帝、顓頊、帝嚳、堯"的朝和朝記載、朝址有哪些確定的記載呢?

    虞朝也應肯定有的,或許時間非常短暫,或人口很少如城池內二、三百人口,或有其朝名(虞)而無其指定朝址等,這樣以記載或發現的記裁太少,就當成了不存在。

    再說到底存在不存在呢?如是不是在今山西省境內?就想到了遺址的證明,比如夏商的各遺址是否都發現了呢?

    (如果夏商和之前有眾多遺留文物,就可以從其中發現或考證出虞朝的存在。)(以“虞朝”存在作的分析。)

  • 7 # 歷史老師尚子良

    回答過一次關於虞朝的問題,這裡再次回答,是想借此說一下關於歷史研究的問題。

    虞朝是否存在,是歷史學界一個非常小眾的問題,基本上是一家之言加上幾個跟風者。

    為什麼那麼多歷史學界的重量級人物不去研究?因為這個問題的研究價值真的不大,除了把中國的王朝史向前推進了1500年,滿足一下大家的虛榮心,還有什麼用處?

    而且可供研究的資料實在是太少了。我讀大學的時候,大部分人報考研究生都選擇中古史或近代史,很少有人選上古史,也就是先秦史。因為中古史近代史資料豐富,可供研究的問題多,將來寫論文不發愁題目。

    先秦史本來資料就少,民國時期的那些泰斗們又喜歡研究,能弄清楚的問題差不多都弄清楚了,弄不清楚的問題如果沒有考古新發現,今天的人也很難弄清楚,而考古發現先秦時期的文物,少之又少。所以研究先秦史很難出成績,就很少有人願意去研究。

    這樣來看,說什麼存在虞朝,很有標新立異的嫌疑。

    僅僅依靠《尚書》《禮記》等史料中零星的記載和一些神話傳說,再加上自己的一些哪怕很合理的推斷,就能算是嚴謹的歷史研究了嗎?

    歷史學是一門科學!!!科學能亂來嗎?歷史研究應該是十分嚴謹的。我讀過三本《中國古代思想史》,作者分別是胡適、郭沫若、顧頡剛,都是史學大家,但風格因人而異,水平也就分了高低。顧頡剛史學沒問題,但文學水平稍差,有點像民國大師呂思勉;胡適考據充分,論證嚴謹,文字樸實,水平最高;而郭沫若的整本書中,都充滿著浪漫主義詩人的臆測,水平最差。

    郭沫若是史學大家,為什麼水平這麼差?這是性格使然!所以他研究甲骨文很厲害,寫的《青銅時代》也開了一代先河,因為研究這些東西除了考據論證之外,還真的需要一點浪漫主義詩人的想象力。

    但並不是所有的歷史研究都得靠想象和推斷。

    比如,虞朝是否存在的問題,我們就決不能靠想象和推斷,而是得靠嚴謹的考古、考證和論證。

    可是,可供研究的史料太少了。別說所謂的虞朝,就是夏朝是否真的存在過,在史學界都曾經長時間的爭論。就是因為夏朝的時候還沒有文字,史料太少,再加上沒有有力的考古證明,即使我們有完整的帝王世系,很多國外的歷史學家都不承認夏朝的存在,直到二里頭遺址的發現才說服了一部分史學家。

    而關於虞朝少的可憐的史料記載的可信度也是個問題。比如說,你說《尚書》《戰國策》等等史料有零星記載,那我問你,這些記載就可信嗎?

    《尚書》成書時間在公元前5世紀,而所謂的虞朝在公元前36世紀到21世紀,兩者相差了一千五六百年,你覺得這史料的準確度還能有多高?成書更晚的《戰國策》之類的史料就更別提了!我如果現在告訴你一件漢朝的事情,而且沒有出處,你會信嗎?

    所以,你還覺得虞朝真的存在嗎?

  • 8 # 王耿還原歷史

    李學勤一夥以三星堆和良渚為例,對中國遺址中能顛覆西方的實證,基本箴口不言,造成雖有誰積如山的證據,他們就是不改口西方論述為鐵律的局面,從而導致了中國經典歷史學、經典考古學和經典人類學,對中國考古實踐、華夏證據體系與中國古人論述的主流體系的反動、疑古和挑釁的愈發囂張與漸次升級,他們的膽大妄為與明火執仗的態勢,在李學勤一夥的繼任者中不但沒有式微,甚或愈演愈烈,原因不過其三;1、當事人很外行,不明就裡,繼承與抄襲最安全;2、西方人很大方,因循他們才有頭銜、獎掖與入輿邀請;3、動搖現有體系就是否定自己的過去,不想活著時就被打臉。

  • 9 # Jason2580

    假想一下中國上古史啊:1.中國進入氏族部落集團社會是從有燧氏開始的,有燧氏學會了利用火資源,從而強大起來,透過其他部落的歸附和對弱小部落的吞併,形成中國第一個強大的部落集團,也被稱為三皇之一。2.第二個強大起來的部落集團是伏羲氏,這個部落強盛時期創造了八卦,學會了漁獵,女媧據說是伏羲的妹妹,造人傳說估計指的是制定了婚姻生育制度,因此伏羲氏也被成為人文始祖,三皇之一。3.第三個強大部落就是神農氏了,就是俗稱炎帝,其實不論伏羲也好,炎帝也好,都應該指的是這個氏族,而非某個個人,三皇之一。4.歷史上對三皇是哪些人有爭論,以上只是我個人觀點。5.神農氏末期,九黎部落蚩尤和軒轅部落黃帝崛起,三個部落爭雄,最終黃帝統一了炎黃兩部落,驅逐了蚩尤,佔據中原,建宮殿,定衣冠醫學,創車船陣法,制音樂器具,創立井田,中國第一個朝代虞朝建立,從後來五帝當中的顓頊、帝嚳、堯、舜都是黃帝的後代來看,這是一個世襲朝代無疑,另外一個最明顯的佐證就是,虞夏商三個朝代的後人都被西周分封,稱為三恪,分別是虞的後代陳國,夏的後代杞國,商的後代宋國,由此可見,虞夏商三朝在西周是被法定認可的,否則西周也不可能尋找舜的後人進行分封,而且分封為最高的公爵,只是在周之後沒有儲存有力的文字記錄而已。6.黃帝之所以被說在位一百餘年,可能是繼位者不出名然後都歸到黃帝名下而已,之後幾個出名的帝王也是這個情況,虞朝傳位至堯,被舜篡位,竹書紀年就載明舜囚堯,殺其子,除四凶以排除異己,由於舜得位不正,破壞了固有的傳位制度,合法性大打折扣,期間又天下洪水,實力大衰,在治水過程中被大禹控制了實權,大禹奪了位建立了夏朝,夏朝為了美化自己竊國,就編造了一整套堯傳舜,舜傳禹禪讓的把戲。

    以上純屬個人猜想,不值一駁。

  • 10 # 笑看往事如雲

    眾所周知,夏朝是我國目前為止記載最為久遠的朝代,但是之前出現過一個調查,有一個叫做虞朝的朝代存在,而且是歷史上一個可能存在過數千年的王朝,這是什麼概念,存在了數千年,如果證實的話,那我們就不是五千年的文化了,那到底是不是真的?首先來看關於虞朝的記載。

    虞朝到底是個什麼樣的王朝?

    之前有一篇文章,文章中寫到了“夏、商、周之前還有個虞朝。”透過查詢史書發現確實有這麼回事,因為歷史上經常會提起“虞舜”,也就是說的舜帝姚重華,全名叫做虞重華,而且舜帝有一個特點是雙瞳仁,虞氏算是上古時代的一個部落了,在春秋時期的時候還有記載,只不過大量文獻的喪失,讓我們對於這個朝代的認識越來越模糊,在《論語》中曾經寫到:“唐虞之際,於斯為盛。”司馬遷的《史記》也曾提及:“陛下內多欲而外施仁義,怎麼辦欲效唐虞之治乎!”也就是說唐虞這個朝代是著名的盛世,雖然有眾多記載,但是對於這個朝代的真實性還是無法考證,因為太過於久遠了。

    虞朝的位置可能在今天的黃河上游,因為洪水氾濫引起的災害,導致了這個王朝的記載變少,並且開始了與洪水作鬥爭的傳說故事,出現了大禹治水並且建立了新的文明朝代——夏朝,然而洪水災害使得虞朝本族人員大量喪失,舜帝可能是生存下來的唯一個虞朝成員;在《韓非子》中曾經記載到:“殷、周七百餘歲,虞、夏二千餘歲。”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兩千多年的文明朝代怎麼會落得如此的下場,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古蹟證明,洪水災害真的那麼嚴重嗎?還是出現過什麼我們所不知道的事情?很像埃及、古巴比倫等的文化斷層。

    也有說法表示中國處於人類最後一次走出非洲的末端,早起的中國並沒有埃及和兩河輝煌,青銅時期,中國完成了超越,主要是中華文明地理位置好,屬於封閉環境,一直沒受外族的侵擾,部落聯盟後期,黃河流域的華夏聯盟崛起,擊退了來自南方的苗族和西方的羌族,完成了國家的雛形,有熊部落聯盟可能是中國最早具備國家雛形的部落聯盟,同時期,東夷、良渚等可能都形成了類似的國家雛形,黃帝時期,最早形成國家雛形的有熊部落具備了發揮社會資源的最強能力,國力也最強,形成階級也最早,所以就具備進入奴隸制的基礎,不管是有熊部落、炎帝部落還是帝嚳部落,都不是國家,都是部落聯盟,平時各在各家,由於是聯盟性質,誰最有實力水是共主。

    從猿類到人類發展了二百多萬年,難道中間就沒有人存在過嗎?五六千年之前的人類會比現在智商低這麼多嗎?那不可能吧,據此也發起了一次調查,百分之七十的人都選擇相信虞朝的存在,希望有一天科技發展到最夠強大,可以找到這個朝代的“蛛絲馬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萬壽山的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