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古代的察舉制並不是完全的主智論還是主德論的,舉孝廉他也不會完全推薦沒有才華的老好人,秀才也不會是那種無德小人,而是要兩者統一才能真正被推薦上去,當然桓靈時期出現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的情況還是有了,但總體都是德才兼備。
在這方面司馬光<資治通鑑>的第一篇就有一段話講明其中道理:司馬光說:智伯之亡也,才勝德也。夫才與德異,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謂之賢,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聰察強毅之謂才,正直中和之謂德。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雲夢之竹,天下之勁也,然而不矯揉,不羽括,則不能以入堅;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範,不砥礪,則不能以擊強。是故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苟不得聖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則?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挾才以為善者,善無不至矣;挾才以為惡者,惡亦無不至矣。愚者雖欲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勝,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決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為害豈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嚴,而才者人之所愛。愛者易親,嚴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於才而遺於德。自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餘而德不足,以至於顛覆者多矣,豈特智伯哉!故為國為家者,苟能審於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後,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從這段可見古代選才時所說的賢能其實就是德才兼備的人,有才無德是不被人認可了,因此無論在主德論還是主智論都是在才華和道德都及格的前提下進行了,只要一個不及格,那麼就不可能被推薦。
其實古代的察舉制並不是完全的主智論還是主德論的,舉孝廉他也不會完全推薦沒有才華的老好人,秀才也不會是那種無德小人,而是要兩者統一才能真正被推薦上去,當然桓靈時期出現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的情況還是有了,但總體都是德才兼備。
在這方面司馬光<資治通鑑>的第一篇就有一段話講明其中道理:司馬光說:智伯之亡也,才勝德也。夫才與德異,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謂之賢,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聰察強毅之謂才,正直中和之謂德。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雲夢之竹,天下之勁也,然而不矯揉,不羽括,則不能以入堅;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範,不砥礪,則不能以擊強。是故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苟不得聖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則?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挾才以為善者,善無不至矣;挾才以為惡者,惡亦無不至矣。愚者雖欲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勝,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決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為害豈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嚴,而才者人之所愛。愛者易親,嚴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於才而遺於德。自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餘而德不足,以至於顛覆者多矣,豈特智伯哉!故為國為家者,苟能審於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後,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從這段可見古代選才時所說的賢能其實就是德才兼備的人,有才無德是不被人認可了,因此無論在主德論還是主智論都是在才華和道德都及格的前提下進行了,只要一個不及格,那麼就不可能被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