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1247888409654奮鬥
-
2 # 前進吧單身汪
先去驗一下DNA,確認是自己的之後再在心裡默唸:親生的!親生的!親生的!隨我!隨我!隨我!不生氣!不生氣!不生氣!
-
3 # 虎虎生維
何為聽話,從家長的角度講,我們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或讓孩子做自己認為合理的事情!本身來說就是不合理的!
從孩子的角度講,不聽話或叛逆是孩子有了自主意識的表現!是獨立思考和判斷標準的建立!
所以聽話首先是尊重孩子,提出合理的話讓孩子聽!讓孩子聽正確的話!
-
4 # TSWC有心人
孩子不聽話當你管不往自己脾氣時怎麼辦?那就一個唱紅臉,一個唱黑臉
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是需要教育的。但需要講究方式方法,老一輩常說,棍下出孝子,放在現在這樣的文明社會,己經不適用了,最好也不要用了。現在的孩子這麼聰明,而且有維權意識,教育孩子需要講道理,以理服人,這樣他才會聽。如果你教育孩子時,他認為你說的話沒道理,他一定會反駁你,那你就下不了臺了。所以教育不聽話的孩子,是必要的,但要話說在點子上,說在他的痛處,指出他的問題,讓他明白錯在哪了,要知錯就改,知錯即改才是好孩子,不能動粗,孩子都是懂道理的,只要讓他心服口服,以後就很少犯了。
-
5 # 生活科創教育
“哦喲,好羨慕你哦,看你們家孩子多聽話呀,你叫他幹啥他就幹啥……”我們經常會在家長的閒談聊時聽到這樣的誇讚。所謂“聽話”,這是完全順從服從家長的指令,完全按照家長的意願去行事。這樣“聽話”的孩子乖巧可人,確實讓父母省事省心。可生活中一直“聽話”的孩子真的就好嗎?我想凡是懂得孩子成長規律的父母對此觀點一定不會贊同。
孩子從呱呱墜地,到長大成人,都在家長、老師的指導下以“聽話”“不聽話”兩種狀態交替成長。孩子在0-3歲時,對大人的話幾乎都是服從,因為此階段孩子的心理、思維正處於形成發展時期,所以他們一般很“聽話”。
過了3歲,孩子將迎來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許多時候因為有自己的強烈願望,比如想要玩具、零食……不聽家長的勸說而撒潑打滾。面對這種“不聽話”,家長一定要堅持原則,不得讓孩子的“撒潑打滾”要挾方式得逞,轉移其注意力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式。
常聽老人說“七痴八孽九裝瓜。”這其實說的是孩子成長的第二個叛逆期。當孩子到7一9歲時,隨著生活學習經驗的積累,眼界更寬,思想更獨立,很多事情的處理有了自己的主意。此階段的孩子,另一個特點是缺乏自我控制力,容易被外界吸引,經常因貪玩遊戲而忽略學習,面對父母的要求,他就會出現“不聽話”,拖延、甩臉色、頂撞等叛逆行為。此階段對孩子的各方面要求,務必與孩子共同探討制定,制定出孩子可以接受的規則條款,賞罰制度,父母一定要帶頭履行,認真監督,言而有信。
12-18歲,將是孩子的青春叛逆期,此階段的孩子逐漸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在努力邁向成年,更懂得捍衛自己的人格與尊嚴,這時的父母會突然發現自己的嘮叨再也不管用,“不聽話”,怎麼辦?其實你只需給他指明方向和底線。平等交流,確立人生奮鬥目標;指出生活中哪些是法律紅線,哪些是道德底線,哪些是行事做人的準繩?讓孩子在這些框架內自由呼吸,自由成長!
為人父母,我們必須明白“不聽話”其實是孩子從無知邁向成熟的必然,切勿簡單粗暴處理,一定理性對待!
-
6 # 侯媽家庭教育
隨著經濟的發展,現在的孩子在家庭生活中要什麼有什麼,但是父母們發現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帶了,孩子越來越有脾氣,讓很多父母很惱火,打罵孩子或許能起到一時的效果,但治標不治本,如何改變孩子不聽話的性格呢?侯媽從事家庭教育多年,現在和各位父母談一下如何讓孩子聽話。
1.對於孩子不聽話,父母要反思一下自己,自己在管教孩子的方式中有什麼不正確的地方,給孩子要做好榜樣。
2.溝通是最好的方式,要把孩子當朋友相處,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聊天,瞭解孩子的心理情況,然後對症下藥,能起到不錯的效果。
3.多對孩子進行鼓勵,孩子犯錯時,父母的打罵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只有運用鼓勵的方式,讓孩子在什麼地方跌倒,就在什麼地方站起來。
4.給孩子制定一些規則,讓孩子知道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不能做,減少孩子不聽話的機會。
5.多給孩子講道理,在道理面前,任何的情緒都是卑微的。你只有讓孩子懂得了正確的道理,才能夠讓他聽話,否則, 你若只知道一個勁兒的批評孩子,只會讓他更加的叛逆。
6.教育孩子時要單獨進行,因為孩子也有自尊心,不要當作許多人的面批評孩子。
7. 孩子都會有逆反心理的時候,喜歡和家長對著幹。如果孩子不聽話,家長一定要耐心教育孩子。如果溝通半天也沒效果,要做些別的事情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然後過一會兒再來教育孩子,效果會更好。
-
7 # 寶媽麗麗在修行
教育孩子是要講究策略的。孩子等到3歲左右,有自我意識出現,邏輯能力也增強,所以會開始反駁父母。
這時候你如果硬著來,跟他發脾氣,對他沒有任何幫助。那怎麼讓孩子聽話呢?
第一,用遊戲。
比如你想讓孩子收拾自己的玩具,但寶寶不合作。怎麼辦呢?跟寶寶說,我們來比賽吧,看誰先把玩具歸位。
孩子不愛上學,我們來玩兒假裝遊戲吧。假裝學校是一座城堡,我們要去開party,哪裡有公主和王子,我們去認識一下。或者,你的城堡需要你,快去!等等。
很多問題都可以用遊戲解決。遊戲能增加孩子的合作程度。
說到這裡推薦大家看一本書《遊戲力》我看過後就很有啟發。
第二,講故事
人人都愛故事,孩子不聽話,講個故事就解決了。
我就經常編故事“對付”女兒。
不刷牙,我假裝自己是小白牙,每天想洗澡,還指著她爹的一處空牙槽說是爸爸不愛刷牙,牙齒不想住在這裡跑掉了。她就乖乖跑去拿牙刷;關於講衛生,講了一個小芬阿姨由於不講衛生肚子生蟲的故事。等等。屢試不爽。
平時會讀育兒書籍,無論兒童心理學還是研究腦神經科學的dr.魏都主張講故事。
心理學家羅玲的書《媽媽強大了孩子才優秀》就闡述了講故事的妙處。她自己也是編故事的高手。這是很有效的溝通方式。苦口婆心一大堆,不如三言兩語一故事。
所以我才嘗試。不試不知道,一試真奇妙。
第三,如果你不會講故事,至少在提出要求的時候要講明白為什麼這樣要求寶寶。
武斷的要求我就是要你這樣做,孩子不會聽,任何人都不愛聽。但是你跟他們說清楚。我不讓你在地上爬是因為地上髒呀,髒了之後又細菌呀·········
科學研究表明,跟孩子說清楚比單純的要求好多了。
第四,體驗式教育。
要給孩子試錯的機會。不說那麼多,讓孩子自己去試錯。大腦才會形成關於這件事情的迴路。
比如在一定的範圍裡,讓孩子承擔自己行為的後果。比如不好好走路摔跤,他們就知道要好好走了。不穿衣服出門,會冷。四歲以上的孩子都知道。他們又不傻。
自己體驗過,會增加自身的行為動機。如果只是你告訴他們要如何做,他們長不了多少記性。套用一句詩是:絕知此事要躬行。
-
8 # 佩玉的爸爸
孩子不聽話,我們要尋找起點,肯定有一個起點是孩子不聽話的起點,這個起點就是在於孩子在進行試探性的測試父母的底限。
一個簡單的例子。
學前的兒童比較喜歡看的就是上面這幅圖片的動畫片。這個動畫片孩子在看的時候容易進行模仿裡面的一些情節,比如說排水,比如說做一些奇怪的動作奇怪的語言。
如果一個孩子因為想看動畫片被家長制止之後,他就會躺在地上進行某種宣誓宣誓,自己應當看。
他的家長可能會有一種縱容,這種縱容就包含了開啟電視機繼續讓孩子看動畫片,其實在這一個簡單的過程中,孩子已經試探出了父母的容忍度。
所以我們經常看到有些小朋友在爺爺奶奶面前一個樣,在爸爸媽媽面前一個樣,因為孩子的學習也是非常明顯的,他們能夠分清楚哪些人對自己包容,哪些人對自己不包容。
這樣一個淺顯的道理,我們就可以發現一直縱容孩子的,那麼終究會孩子會不聽話。
溺子如殺子,這是一個最簡單的道理,不聽話的開端,其實有父母的原因,也有孩子的原因。
生活中,不是說孩子所說的都是錯誤的,家長所說的都是正確的,有時候我們的確要分析清楚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哪些是為了家庭的發展,哪些是為了孩子的發展。
組織家庭教育應當秉持的就是有利於孩子身體和心理的發展原則,對於孩子的一些壞習慣,從第一天開始就應當進行遏制。
但同時也不能太嚴格,只要能夠制止孩子向不好的方向發展就可以,沒有必要把家庭搞得像軍隊一樣。
-
9 # 邦邦媽教子筆記
最近正好遇到家長諮詢,看看是不是您遇到的情況。
諾諾最近和媽媽大吵了一架,原因是,媽媽希望正在玩積木的諾諾趕緊收拾出門,但諾諾就是不聽話。事情經過是這樣的:
有一天諾諾媽媽需要趕時間關門。時間很緊,可是諾諾還在房間地板上玩積木呢。這時,諾諾媽媽隱約覺得事情不妙,於是她走進諾諾的房間,催促道:“諾諾,把積木收起來,我們要出門了!
諾諾回答說“一會兒就好,媽媽!”然後繼續低著頭專心搭積木。
媽媽見諾諾答應了,就離開房間去換衣服。過了兩三分鐘,她又回到了房間裡,看見諾諾還在玩積木。她又催道:“乖!別玩啦,媽媽正趕時間呢!
諾諾回答說:“我想把這個塔蓋好嘛!”
於是媽媽又離開了他的房間。她收拾好一切需要帶出門的東西穿好鞋站在家門口,朝諾諾的房間喊道:“諾諾你好了沒?”
這一次諾諾沒有迴應。媽媽於是又喊道:“諾諾,聽見媽媽的話沒?”
諾諾仍沒有任何動靜。
這一次媽媽要耐不住性子了,她最清楚諾諾的脾氣了,接下來一定會是反抗、尖叫、哭鬧。媽媽心想:“這孩子怎麼明明答應的好好的,就是不行動?!就知道故意惹我生氣!”
於是媽媽衝進諾諾房間,對諾諾高聲說道:“沒聽見我說話嗎?快點收拾好!趕緊!”
諾諾也提高了音量,大聲迴應說:“不,我還沒搭好!我才不要走!”
媽媽怒火沖天,忍不住想:“竟然這麼小小年紀就不聽我的話!我小的時候根本不會這樣跟爸媽頂嘴!”
隨著時間越來越晚,媽媽覺得忍無可忍了,於是她恐嚇道:“諾諾,你再不動的話,我就把它們統統扔進垃圾桶!我說到做到!快點收起來!”
諾諾一聲不吭,繼續堆著積木。媽媽這下氣得臉都綠了。媽媽衝過來,猛地抓住諾諾的積木往垃圾桶的方向扔過去。
積木叮鈴咣噹撒了一地。諾諾大哭起來:“你憑什麼扔!我討厭你!”一邊拿起積木朝媽媽扔過去。
最後媽媽只能自己蹲下來收拾玩具,心想:等你自己有了孩子,也試試孩子惹你生氣的滋味!
故事到這裡講完了,你是不是也覺得這種情景特別熟悉?
為什麼諾諾這麼不聽媽媽的話呢?媽媽有沒有做的不對地方呢?又有什麼“妙招”能讓諾諾更聽話呢?
這看似簡單的三個問題其實牽扯了很多因素,這其中包括了諾諾的性格、行為習慣,以及媽媽的行為方式。
很多家長都想當然地認為長幼有序,所以孩子就應當乖乖遵守家長定的規矩,必須按照家長的要求去做。然而,很多孩子並不吃這一套。甚至可以說,正是因為家長有這種心理,孩子才更不聽話,更喜歡跟家長對著幹。
所以,要想讓孩子遵守規矩,家長應該給孩子更明確的理由,而絕非“我是家長,我說了算”的命令。
孩子每次跟你對著幹,都是有原因的。但僅僅明白這些原因,還遠遠改變不了孩子的行為。世界上並沒有讓搗蛋的孩子一夜之間變成乖孩子的特效藥。
父母應該學著控制自己的情緒,保持冷靜。這樣你才能更有效、更成功地教育孩子,才會輕鬆、徹底地解決與孩子的矛盾。孩子才會願意遵守規矩。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喬治·卡帕卡有一本書,叫《這樣跟孩子定規矩孩子最不會牴觸》,在這本書中,卡帕卡分析了許多案例,並給出了一些具有實際操作性的建議。今天,我將用這本書中的思想,和你一起探討,諾諾的媽媽怎麼做,才會讓諾諾成為聽話的乖孩子。
讓我們從一個較真的問題入手,這場爭吵究竟是誰先點的火呢?這是一個挺難準確回答的問題。如果你再回顧一下這個故事你會發現,當媽媽開始控制不住生氣的時候,諾諾也提高了聲調開始激化矛盾。但孩子做錯事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家長的態度、心理預期,或者家庭內部原有的矛盾、外界壓力等等。
作者卡帕卡在書中告訴我們,在眾多原因之中,首當其衝的原因是父母的心理預期。很多父母都有這樣一個心理預期,認為孩子應該無條件順從父母的安排,那麼一旦不聽話,那孩子後續的一系列表現一定都是故意的。
研究表明,引發親子矛盾,尤其是上升到肢體衝突的矛盾事件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家長覺得孩子是故意惹事的。認為孩子明知應該怎麼做,卻故意跟家長對著幹。
據我所知,很多家長都有這種想法。不過,這種想法其實並不正確。
在孩子心裡並不認為自己需要無條件遵從父母的一切決定。並且孩子生氣時容易衝動,一衝動就會用最不費勁兒的“招數”達到目的。他們很可能會用過去最管用的招兒得到他們想要的結果,他們分辨不了這一招是對是錯。許多著名行為心理學家曾指出,行為的結果會直接決定這種行為是否會再次上演。所以,如果曾經這個“招數”讓他達到了目的,那孩子更有可能在下次會故技重施。
而如果一開始家長就沒有妥協,那孩子下次就不大可能再用這一招了。但如果孩子經常藉助某種行為達到自己的目的,哪怕這種行為有一兩次不管用,他也不會輕易放棄。
諾諾很有可能在之前有過用沉默裝作沒聽到而到達目的的經歷,於是他這次也會用沉默應對。而他知道最終媽媽會收拾積木,所以諾諾不僅不收拾積木,還敢抓起積木朝媽媽亂扔。
可是,諾諾媽媽卻一開始就認為諾諾是估計調皮搗蛋要和家長對著幹。回想一下諾諾和媽媽在爭吵前發生了什麼?媽媽在一開始就預料到事情不妙,並且在諾諾沒有迴應的時候,就做好了應對諾諾哭鬧的心理準備,媽媽當時心裡想的是:“這孩子怎麼明明答應的好好的,就是不行動?!就知道故意惹我生氣!”
正是帶著這樣的心理預期,讓諾諾的行為在媽媽眼裡,都成為故意為之。迴應是敷衍、沉默是忽視,哭鬧是不聽話的表現。
所以,孩子並不是成心要惹父母生氣,或者故意調皮搗蛋。其實孩子只是抓住了父母的心思。沉默和哭鬧都是實現願望的手段,惹父母生氣只是“副產品”而並非最終目的。
所以,不管是誰點的火,但火柴卻是媽媽一開始就準備好了的。
父母需要儘快調整自己的心理預期。每次需要和孩子立規矩的時候,都需要父母多給自己一些時間、多一點耐心。每次出現問題的時候,也都是一個絕佳的教育機會,而不是一定要分出了勝負的家庭內戰。
回覆列表
不聽話的時候也要看他想幹什麼。要是想幹好事的話。咱們加以鼓勵。要是想幹壞事的話。可以給他講清輕重。和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