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色即是空710
-
2 # 長風浩蕩
最重要的是,先把“救世心”消一消。
為了“放生”的“救生”之心,死在“放生”這事上的生命更多了。
救世~
意思是你已高枕無憂了是吧?你已完善完全完美了是吧?你已臻於至境了是吧?你已無過無錯無咎了是吧?
救世,你憑啥?
每個人都先別認定自己是正確的,每個人都能坦坦蕩蕩的知過必改,不要強辭奪理,謙遜待人,那麼正常交流過程當中,所有人都會得到助益,共同進步。
若人人都自以為是,錯的是別人,那麼就別扯誰救誰了,大家只能互損互害而已。
-
3 # 葉邦恩
孔子有一句話,
朝聞道,夕可死矣。
這是孔子對人生意義的理解,他認為認識覺悟了天道,生命的價值就實現了。
這句話與基督教是完全吻合的。
老子的道德經,我感覺是憑人類自己的智慧最接近上帝的。
因為聖經雖是真理,但聖經不是人寫的,是上帝給世人的教科書,給我們的佈告。所以,我認為,覺悟天道最重要。
-
4 # 東土朝聖者
儒釋道的內容是非常多的,三言兩語並不能說完全。實際上當今世界成就各國的狀態,你仔細看看,為何歐美國家多科技發達,人民半輕鬆而富足。法國這樣,德國這樣,美國這樣。就是後來承載了歐美文化的別的國家,如巴貝多,乃至阿根廷,大致也是這個樣子,只不過福報發出來多少的區別。
儒家文化地區特點:做細緻行業容易精通。容易勞累發達。卻經常有著很深的“內力”,二流裝備,二流人才卻能夠玩出一流效果。
伊斯蘭地區:輕鬆富足。每天上三四小時班,大多都是靠石油這種不用費力的資源富裕
為何?佛經上說,成就世界上所有福報的方法有六個:佈施,持戒,精進,忍辱,禪定,般若。佈施一般是施捨什麼得什麼,如施捨財富得財富,施捨健康(如佈施醫藥得健康)得健康,施捨智慧(如轉一些勸人向善的文章或者幫助經書流通)得智慧。此為施福,或者叫行福
持戒為戒律,戒律有很多,但大致五戒為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戒福成就的人高貴尊嚴。離塵得梵,但是是哪種高貴也和戒律的方面有關。
精進忍辱禪定般若一般國家不好說,所以只說佈施持戒。
歐美文化有根深蒂固的宗教文化,另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叫人佈施。猶太人塔木德中說,富人不佈施則財富無榮耀。基督教文化也弘揚佈施,經常有施粥活動。比爾蓋茨,巴菲特更是以消除人類貧困為目的。佈施財富得財富,歐美很容易就富裕起來。所以你說工業革命人家有工業,資訊革命也有資訊,在那個時代好像都很富裕,為何?因為佈施財富得財富。另外佈施正法得智慧,看看歐美以前多注重傳教。所以他們科技發達,依靠科技吃飯不是沒有道理的。猶太人再怎麼樣也能富起來,也是有道理的。
儒家文化區主要內容是仁義禮智信,其實就是投人的五天戒律,對應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飲酒,不妄語五戒律。所以儒家文化的人經常很有”氣質”,”風骨”,其實就是戒福化現的一些表現,不信你看看歐美來華的人,你就會發現大多數還是華人氣質好一點(當然現在也不太行了),為何?戒律得福。
戒律的直接後果就是乾淨,靈感空靈清晰美好。所以儒家文化地區特別擅長高精尖領域,半導體,電子行業,等等。而且戒者高貴。就是“升維”了,所以你看儒家文化地區的人經常讓人眼前一亮。愛因斯坦評價日本人:高貴的靈魂。我們評價軍人:正氣,其實正氣怎麼來?不害人,助人,或者一切形式的守戒都有貴氣。其根本並非站出來的,也是“修”出來的。日本臺風敗蒙古,大炮角度刁鑽敗英國。對方司令官踩地雷敗俄國。唯一一次失敗,敗給最仁慈的美國。中國在中美對抗中也經常有神仙仗,在消耗儒家成就的貴氣
儒家地區不像歐美那樣注重佈施,所以不能坐著發達,必須累,為何,沒有佈施。而且隨著“自由化”,儒家文化地區又在破壞以前的戒律,以前不殺生的殺生了,以前不邪淫的邪淫了,所以衰落很快。
伊斯蘭文化專門規定:每月收入至少佈施十分之一,你看看是不是很容易就富起來了。而且全靠石油。為何?他佈施得爽快,當然得福也爽快。
好回到主題:傳統文化仁義禮智信。恢復仁則和睦通融,動物安居其命,不會被害。這就是日本的國本,一千年不吃肉,淨肉令。所以看看日本長壽老人何其多。以戒福中的仁為國本。
仁義禮智信中的禮,恢復好了也尊老愛幼,不會亂來,男女自尊自愛。這就是南韓國本,禮山,崇禮門,興禮門。雖然仍然做的不太好,但是維持小國繁榮還是可以的
仁義禮智信忠孝中的忠孝,臺灣之本。臺灣社會的紐帶就是以孝來聯絡的。小富而富有溫情。
所以以後恢復儒家,仁義禮智信忠孝都要有,最好還促人佈施
-
5 # 手機使用者楊子江
首先救心性就是救人,那麼只有儒釋道才行?你實質上在肯定並且限定:儒釋道不但救世而且還能拯救人類。你不會是象希特勒那樣緊錮天下人思想,劃定人所思所想只能在儒釋道里打圈圈?人不是驢哦,只有拉磨打圈圈功能哦!這本身就不救心性救人了!
回覆列表
要從傳統文化儒釋道行持的角度去探討,尋找一些簡單易行的經典去踐行,學理論浩如煙海,學通其中一門也得系統性地精讀一人多高的經典及註解,沒有十年左右的功夫連門徑也摸不到。踐行中去領悟就不一樣了。如挑儒家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佛家的十善業道經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