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九夏濤聲
-
2 # 春風化細雨
王朔和餘華應該都是當代有影響的作家,其中餘華的長篇《活著》、《在細雨中呼喊》和《許三觀賣血記》都是表現現實的優秀作品,因篇幅都達不到茅盾文學獎最少十三萬字的下限,所以都無緣茅盾文學獎,其中《活著》曾以中篇小說獲《小說月報》百花獎。王朔主要成就是影視作品,最有影響的小說是中篇《兇猛動物》,所以沒有獲茅盾文學獎也在屬正常。
-
3 # 子曰孫雲
矛盾文學獎是比較正統嚴謹的小說文學獎項,其在評選過程中有著諸多的硬性條件。餘華和王朔的作品在影響力上雖然較大,但在評選中其他條件無法達到,自然會影響到其評比。這是規則,無法動搖。恰恰也表現出該獎項的嚴肅與公正。
-
4 # 華年1979
餘華是我非常敬重,崇拜的作家。第一次接觸他的作品是在上大學期間。依稀記得,當我從圖書館借回《活著》後,開卷吸睛,欲罷不能,夜以繼日,一口氣讀完,真是淚水與唏噓齊下,思想與靈魂紛飛,太震撼了!掩卷而思:生而為人,所謂何來,又該所為何往,活著的意義究竟何在?我一次次的拷問自己的靈魂,我能否做到主人公富貴那樣,有足夠大的力量去面對生命中的不堪,是否能承受的住那些不可承受之重?說實話,到面前為止,雖已過不惑之年,但我依然沒有足夠的勇氣,敢旁若無物目空一切地說:“讓暴風雨來的更猛烈些吧”。但我於生活中體會到了“活著”的意義,即“活著”就是活著的全部意義一樣。得勢與不得勢,難與不難,都得受著,都得活著。
上帝也好,佛祖也罷,冥冥之中讓我們居於任何環境之中,順境逆境,Sunny明媚或是不測風雲,命運安排自有其美意,為的是成全那個大寫的“人”字。
而後來餘華的作品如《許三觀賣血記》、《在細雨中呼喊》、《兄弟》、《第七天》,我都有幸拜讀,我感受到了餘華的真誠。到目前為止,餘華依然是我心目中最偉大的作家。
至於王朔,他的作品我沒有讀過,所以不敢妄下雌黃。但其一句“我是流氓我怕誰”式的自我表達方式,我斷不敢苟同。如果書寫者所有的努力只是為了認同,那麼,書寫與表達還有多少意義?我以為一個自省自覺的書寫者以喚醒與拯救為書寫目的,其他的都歸其次。
況且,業界早有傳言,諾獎只賦予“對的作品”不頒於“好的作品”。那麼一個真正有良心的敢於獨立思考,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無可救藥之地,療人寂寞的作家會在乎外在的虛名嗎?
所以,文學創造講的是良心,而不是僅以功名的獲取為指歸。
-
5 # 有位好友
茅盾文學獎,我記得都是評長篇小說的。王朔、餘華以中短篇小說創作為主,不符合條件。近年餘華也寫了長篇《兄弟》,但口碑不好。還有就是,我同意德國漢學家顧彬對中國當代文學,尤其是對小說的看法(他對中國當代詩歌還是讚許的),那就是都是垃圾。為什麼?因為沒有揭示人的價值,根本不懂人之為人,寫的都是人所作所為的表象,沒有深層次的東西,還停留在故事情節上,就是擴寫版的故事會。
-
6 # 般若5
開宗明義,餘華——是我最喜歡的一位作家,沒有之一。從《十八歲出門遠行》開始,他已經把同時代大部分作家甩到了身後。看過他的《在細雨中呼喊》和《許三觀賣血記》,前者讓我驚為天人,深為震撼;後者更讓我感覺到手術刀一樣的犀利,現實是如此的殘酷,而餘華卻能用種波瀾不驚、平實的語言、緩緩地精練道來;不動聲色中,讓人痛徹心底,掩卷久久難以自持,惟覺天地一片蒼茫。當我看了電影《活著》之後,徹底為之折服、甘做餘門下之走狗而不可得。假如哪一天餘華得了茅盾文學獎,我一點不驚訝,假如他拒絕領獎,我也一點不驚訝。
王朔,我喜歡他揮斥方猷、糞土當年萬戶侯的桀驁不馴、嘻笑怒罵而又意味深長的早年文字。可以說他開創了一個文學時代,只可惜收山太早。現在看見的都是他破口大罵的記錄,讓人覺得很遺憾。有人說他是痞子作家,在我看來,所謂痞子腔調,無非是對虛假世界的一種嘲諷和反抗。就像塞林格在《麥田裡的守望者》要表達的那樣,不要假模假式的!我很認可這種拿筆作刀作刺,敢於直面慘淡人生的創作態度。憑王朔的作品本身來說,得茅盾文學獎,也是無可厚非的。
茅盾文學獎本身是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根據茅盾先生遺願,為鼓勵優秀長篇小說創作、推動中國社會主義文學的繁榮而設立的,是中國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獎項之一。主推正能量、主旋律的文學作品。是極具權威性的一項文學大獎。但眾多優秀的作家,甚至是格外優秀的作家,由於這樣那樣的原因,被滄海遺珠,被選擇性無視或遺忘,也是種當代文壇中國特色吧。
最後,著重強調一點,沒獲得茅盾文學獎決不等於不是一部好作品、一位好作家!決不!
回覆列表
李白杜甫與任何獎項無緣,——他們會抱老石頭撞天去了嗎?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耐不得寂寞,別當作家了:空背“家”的皮皮!
他倆能得過《紅樓夢》曹公麼?
即使諾貝爾獎,那也只是幾個老朽評委的一己之見,多是代表不了芸芸眾生讀者的意願。
多大點事兒,天天叫囂塵上。是驢是馬,早已安放在讀者心坎上了!